高考地理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 专题19 自然灾害与防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0322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7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 专题19 自然灾害与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 专题19 自然灾害与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 专题19 自然灾害与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 专题19 自然灾害与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 专题19 自然灾害与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 专题19 自然灾害与防治.docx

《高考地理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 专题19 自然灾害与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 专题19 自然灾害与防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 专题19 自然灾害与防治.docx

高考地理重点难点核心考点全演练专题19自然灾害与防治

专题19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4年高考大纲解读】

考点

解读考纲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2.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3.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

4.防灾与减灾

1.举例说明主要自然灾害、分布、影响及特点

2.掌握并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危害及防御措施

3.掌握并分析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4.掌握并分析台风、寒潮、干旱等气象灾害的成因、分布及防御措施

5.了解我国自然灾害与环境的关系

【重点剖析】

一、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1)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

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2)自然灾害的特点

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造成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2.主要气象灾害

类型

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

气旋

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起来的低气压涡旋

太平洋西北部、大西洋西北部、印度洋北部和西南部

洪涝

包括洪水和涝渍,洪水是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

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

干旱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

寒潮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多见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至初春季节,如美国,我国东北、华北

3.主要地质灾害

类型

成因

基本知识

基本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地震

内力

作用

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

震级:

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

烈度:

衡量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主要取决于震级,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等相关

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

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滑坡

外力作用(斜坡重力作用)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

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

主要集中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中国的横断山区、南美安第斯山区

泥石流

山区暴发的饱含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

充足的水,足够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

4.主要海洋灾害

类型

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海啸

是由于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

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

风暴潮

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

附近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的东亚沿海地区

【归纳总结】常见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归纳如下:

1.台风:

①携带大量淡水资源,缓解旱情;②在一定程度上降温,缓解酷暑;③维持着地球的热量平衡;④增加捕鱼产量(使江河湖海底部营养物质上泛,鱼饵增多,吸引鱼群聚集)。

2.沙尘暴:

①加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延缓全球变暖趋势;②中和酸性气体,降低北方酸雨发生概率;③形成黄土高原;④给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3.寒潮:

冻死越冬害虫,净化空气。

4.雪灾:

①冻死越冬害虫;②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供水源,缓解春旱;③增加土壤墒情(土壤湿度)。

5.火山喷发:

①火山灰是天然肥料;②提供热能(如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利用10座间歇性的火山热能建造发电站);③带来金刚石、硫磺等大量矿藏;④形成独特火山地貌,以及喷发不很剧烈的火山,均是优质旅游资源(如五大连池、夏威夷群岛上的熔岩瀑布)。

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

灾害种类

区域分布

原因

旱灾

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洪涝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

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大,锋面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台风

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

濒临西北太平洋

低温冷害

东北地区为多发区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地震

东南沿海、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滑坡、

泥石流

西南地区为多发区

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降水多,强度大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分布地区

主要灾害

形成环境

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海洋灾害带

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

以台风、风暴潮、暴雨、赤潮等为主

受海洋环境影响

对海洋渔业和海洋钻井平台、船舶、港口造成危害

东南沿海灾害带

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为主

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等造成危害

东部灾害带

主要指第三级阶梯

洪涝、旱灾、病虫害等为主,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

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

中部灾害带

主要指第二阶梯

以暴雨、洪涝、交通雪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为主

是自然环境复杂、地表物质不稳定的地带

对农业、工业及交通与建筑物造成严重灾害

西北灾害带

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

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为主

是中国的干旱区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

青藏高原灾害带

主要指藏、青和川西北部

以暴风雪、地震、山崩等为主

是中国的高寒区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危害

3.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原因

(1)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2)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3)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归纳总结】灾害链

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

例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素,心脏病人死亡数量多、地震次数也相对多、气候有时也有重大波动;台风的二次冲击、大地震后的强余震等。

灾害链可从自然地理要素及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地理要素气包括气候(气温、降水、风等)、地形(岩石圈,如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生物(虫灾、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失衡等)、水文(洪涝、干旱等)、土壤(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等)要素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指导致人员、财产损失的火灾、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等。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

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从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看,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地区,灾害绝对损失严重,各项绝对指标高。

相反,在人口和城镇稀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即使发生了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绝对损失程度也较低。

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从世界范围看,亚洲和非洲受自然灾害的危害较为严重。

2.我国灾害多发的原因归纳

【归纳总结】自然灾害成因的答题角度

一般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地质、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

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及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滑坡、泥石流多考查小区域,需在解读试题情境的基础上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生物灾害多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等方面回答。

四、防灾与减灾

1.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2)工程性防御措施:

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主要有三种方式:

方式

实例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的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改变地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2.自然灾害的应急方法

(1)洪水应急方法:

①尽量逃向高处,爬上坚固建筑的顶部、大树、山丘和高坡等。

②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③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线杆上电线的电击。

(2)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3)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

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4)大雾和沙尘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

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尘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3、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成因及防御

(1)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

降水多,干湿季分明,多暴雨

地质条件: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活跃,多地震

地貌条件:

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

人为因素:

不合理的开垦、开矿导致植物破坏

危害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威胁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

防御

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植树造林,建设护坡工程,大型工程建设注意保护植被;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2)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的成因及防御措施

形成原因

灾害特点

时空分布

对人类的影响

主要防御措施

台风

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起来的热带气旋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产生洪涝灾害

夏秋季节,主要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

破坏农业、交通、通信、公共设施

加强预报,及早防护

寒潮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降温幅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

冬半年,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外其余地区均受影响

强烈降温造成冻害

预报及时,及早防护

大干旱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大气缺少水汽,地表少水,土地干燥,严重缺水

春夏季节,分布普遍,以我国的北方和西部最为严重

粮食减产,人畜缺水

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加强防护林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洪涝

暴雨、大暴雨造成的地表水泛滥

水位急涨,大面积、大量积水

夏秋季节,主要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

洪水冲毁、淹没农田和公共设施等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加强绿化

【突破归纳】不同时空尺度的自然灾害减灾措施重点

1.自然灾害的减灾措施虽有共性,但在具体实施时,应根据不同的自然灾害强调其减灾重点。

2.时间跨度大、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等,其减灾措施除了平时的防御措施及预警外,应强调遭灾时的抗灾。

3.时间跨度小、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等,其减灾措施除平时的防御措施及预警外,应强调灾后的救援。

4.时间跨度小、影响范围小的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其减灾措施重点是工程、生物措施的实施。

【考点透视】

考点1、地质灾害

例1、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

下图示意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

(2)简述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变式探究】下面的图甲为“某滑坡区域坡度、面积频率分布图”,图乙为“某滑坡区域土质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说明该区域什么坡度、土质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2)该区域滑坡多发,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考点2、气象灾害

例2、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示意图。

图中阴影部分①~④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

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①龙卷风 ②海啸 ③飓风 ④暴风雪

B.①海啸 ②暴风雪 ③龙卷风 ④飓风

C.①海啸 ②飓风 ③龙卷风 ④暴风雪

D.①飓风 ②龙卷风 ③暴风雪 ④海啸

(2)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         B.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

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         D.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夜晚

(3)龙卷风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试从地形与气候角度分析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原因。

【变式探究】读“某种气象灾害年发生数占全球总数百分率区域分布图”(虚线为海平面26.5℃等温线;括号内数值表示影响次数),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该气象灾害产生的源地和季节。

(2)简析大陆东部受该气象灾害影响次数更多的原因。

(3)根据图中信息说明该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

【能力突破】

难点1、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分布

例1【2013•山东卷】图X5–1为我国某区域图。

读图回答问题。

图X5–1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变式探究】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海岛,全岛海拔百米以下的平原低地约占全岛总面积的30%,其余为山地和丘陵。

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山不下百余座,故台湾岛亦被称为“高山岛”。

(1)甲、乙所在地自然灾害类型有何不同?

(2)分析台湾岛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难点2、防灾与减灾的措施

  例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变式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农业气象灾害是由于不利气象条件的出现而使农业生产遭受损失的自然灾害。

如图所示为2013年2月初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全国农业气象灾害预估与防御重点分布图。

(1)试依据图中标注分析任意两种农业气象灾害对所在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2)请你谈谈如何预防B、C地的干旱灾害。

【答案】

(1)A——强降雪易使棚圈损毁倒塌,掩盖草场,强降温会使作物和牲畜受冻严重;B——对冬小麦返青生长不利;C——春播用水紧张,影响小麦、油菜、蚕豆等早春作物的生长发育;D——影响油菜、冬小麦等越冬作物正常生长。

(2)积极整修水利、开发水源(兴修水利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作物耐旱、抗灾的能力;等等。

【解析】第

(1)题,明确灾害的类型,再结合灾害发生地农业生产的实际进行分析。

(2)题,从水利建设、科学用水等方面组织答案。

【高考预测】

1.影响我国的台风有西移、西北移、转向三种移动路径,其中转向路径台风常到达我国东部海面或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路径呈抛物线状。

图甲是西太平洋台风转向点的平均经纬度图,括号内是台风统计次数,实折线上各点表示纬度,虚折线上各点表示经度。

图乙是西太平洋部分地区示意图。

读图甲、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1)台风转向点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是(  )。

A.5~6月B.6~8月C.8~10月D.10~11月

(2)图乙中,台风中心正从东南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靠近台湾东部沿海,速度明显减小,有转向的迹象,这个台风可能出现的时段是(  )。

A.5~6月B.6~7月C.9~10月D.10~11月

(3)图乙中的台风靠近台湾时,对台湾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造成的?

答案 

(1)C 

(2)B (3)狂风,暴雨,风暴潮。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爆发特大山洪、泥石流,泥石流冲进县城,淹没沿江村庄,并形成堰塞湖。

截至8月18日16时造成1287人遇难,457人失踪。

材料二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溃坝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川滇山地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

材料三 下图为泥石流示意图及泥石流逃生示意图。

(1)专家认为除当地的地质地貌条件外,泥石流的发生还与5·12汶川地震、今年的天气异常有关,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专家这样认为的理由。

(2)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应该如何正确逃生?

3.根据持续无有效降水日数干旱指标监测,2011年3月22日,亚洲多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见,除我国外,3月22日亚洲旱情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和________半岛,该半岛此季节的盛行风源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年,我国西南五省(市)遭遇了多年不遇的大旱,

在旱区右图中的景象处处可见。

除此之外,

旱灾对当地自然环境和居民造成的影响还有____________。

为及时了解灾情,可运用________技术监测该地区。

(3)一般情况下,与阴天相比,晴朗少云的白天土壤更易失水,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A、B、C三地均为我国旱灾多发地区,其中A地旱灾多出现在________季,B地旱灾多见于________月,C地则常遭遇秋旱。

上述地区旱灾频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1年4月24日19时9分和20时,民勤两次出现“黑风”,20时37分,酒泉出现“黑风”。

“黑风”是一种强沙尘暴,大风扬起的沙子形成一堵沙墙,所过之处能见度几乎为零,两地都位于甘肃省。

材料二 全国降温、大风及沙尘预报图

(1)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沙尘暴”的是(  )。

(2)降温在12℃的地形区是______高原,该高原以________气候为主。

(3)下列省区中,既有扬尘或沙尘天气,又有6级以上大风天气的是(双选)(  )。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青海省C.湖南省D.山东省

(4)图中出现沙尘暴的城市是________。

(5)甘肃省为什么频繁发生沙尘暴?

(6)如何防治沙尘暴?

答案 

(1)D 

(2)内蒙古 温带大陆性(3)AB (4)银川(5)植被稀少,降水少,沙质土壤较多,大风天气多。

(6)保护植被,植树种草。

5.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下图所示。

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层。

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m长的公路被毁。

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6.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7.我国是世界上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高发的国家。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分析A地发生泥石流的频率要高于D地的原因,B、C两地都是滑坡和泥石流高发地区,其发生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2)在滑坡和泥石流高发地区,为防治或减轻其危害,应采取哪些对策?

答案 

(1)原因:

A地气候干旱,植被条件差,地表松散,碎屑物质多,山脉海拔高,山顶冰川积雪融化易形成泥石流;而D地气候湿润,植被茂密,碎屑物质少。

不同:

B地属于黄土高原区,黄土疏松易被侵蚀,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沟深坡陡,降水变率大,且多暴雨;而C地是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体破碎,多地震,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

(2)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各种施工建设应尽量避开滑坡和泥石流可能发生的地方;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对陡坡采取加固措施;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等。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年3月~5月,广西大部地区高温少雨,松毛虫新发生面积为20.75万亩,同比上升10.45%。

有报道称:

数厘米长的松毛虫随处可见,每一根松树枝上,都有十几条松毛虫在蠕动。

原本苍翠碧绿的山林早已变得枯黄焦黑,就像大火烧过一般,其间数以万计的松毛虫大肆啃食着鲜嫩的松针。

材料二 中国松毛虫危害区图

(1)本次南宁发生的松毛虫最可能的类型是________。

(2)结合图示及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松毛虫从空间分布看具有的特点及我国森林病虫害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3)我国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1月中下旬,由于持续遭遇寒潮天气侵袭,渤海沿岸出现近30年来同期最严重海冰灾害,环渤海湾40%的海面被冰层覆盖,大量船舶被困。

材料二 渤海海域海冰范围示意图(白色区域为海冰覆盖区域)

(1)简要分析这次海冰形成的原因。

(2)海冰是除风暴潮外最严重的海洋灾害,简要评述海冰的危害。

(3)为了减小海冰的危害,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10.读“某次震级为7.8级地震构造图”及资料统计,分析回答问题。

总人口

(万人)

建筑

面积

(万m2)

地震灾害中

灾后死

亡人数

(人)

伤亡人

数(人)

经济

损失

(亿元)

倒塌

建筑

(万m2)

A

127

8119746

34762

176.310

3187789

187

B

16

68837

1487

3.462

34163

77

C

0.23

362

56

0.00087

271.2

32

(1)此次地震中城市A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远高于县城B和乡村C,试分析原因。

(2)地震造成的建筑损毁最严重的是________,试分析原因。

(3)分析灾后死亡人数占伤亡人数的比重,说明特点并分析原因。

(2)乡村C 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建筑水平低,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差。

(3)由A→B→C比重逐渐增大。

城市医疗水平高,救助能力强,对灾中伤员救治及时到位,而县城、乡村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