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少年闰土教案讲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0040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少年闰土教案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17少年闰土教案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17少年闰土教案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17少年闰土教案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17少年闰土教案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少年闰土教案讲解.docx

《17少年闰土教案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少年闰土教案讲解.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7少年闰土教案讲解.docx

17少年闰土教案讲解

17、少年闰土

课型:

新课备课时间:

2016年11月6日

授课班级:

(1)执教时间:

2016年11月8日

授课人:

杨胜菊

知识与技能:

1、会写7个字。

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能快速地默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整体感知闰土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

1、有速度地默读课文。

2、概括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3、根据画面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在旧中国深重的黑暗下,闰土身上的健康、机灵、纯朴和勇敢。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

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课前了解旧社会封建家庭的生活方式,了解文中提到的动物;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朋友: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朋友,他叫闰土。

板书:

闰土(出示课文插图)

2、打招呼:

与朋友初次见面,谁能与闰土打个招呼?

指名说(过渡:

看来同学们都会打招呼,想不想赶快了解我们的这位朋友?

3、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也像你们一样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

()

静静地音乐声中听老师讲述闰土刺查的故事。

说说听了故事之后的感受。

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少年闰土。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你想认识这位少年吗?

细细地读读课文。

(二)学生反馈交流。

(板书学生对闰土和“我”的认识。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

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

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好记号。

先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解决一部分。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

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四、学习闰土的外貌

由学生问题进入第一自然段教学。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

(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的孩子)

3、老师给大家捎来一顶绍兴的小毡帽,我们找个小朋友戴一戴。

仔细观察,戴上毡帽的小朋友像闰土吗?

区分紫色──又白又嫩,体会闰土的健康。

4、抓住重点词,亲切地朗读这句话。

闰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形象非常可爱,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我”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再读读课文,你们能不能根据闰土的形象特点来想象一下“我”会有怎样的形象?

注意:

要有想象力,但要有根据,合乎逻辑。

5、学习作者对闰土外貌的描写,将大家对“我”的设想用几句话写一写。

6、反馈交流,师生评价。

7、小结:

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

这样想的缘由,我们到下节课可以继续研究。

五、教学第一段画面:

正是这不同于我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则是看瓜刺猹的闰土。

(一)轻轻地读读这段话,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二)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1、第一句教学:

(1)指名读第一句。

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

再请这些同学齐读。

学生评价。

学习读。

(2)教师点播:

在闰土奔驰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我在哪里?

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3)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2、第二句教学:

(1)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

(2)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3)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

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

“其间……”

3、指导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直入主题

1、谈话: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少年闰土》。

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

2、出示刺猹的图片。

①师引述: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做什么呢?

谁能把这幅画的内容续下去?

②请全班的同学看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③小结:

看来同学们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掌握得不错。

这幅画可以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呢?

(机智勇敢)

3、过渡:

闰土还不只机智勇敢,他还有很多特点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品读体会

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

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

捕鸟、拾贝、刺猹、观鱼

2、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

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1)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2)闰土很勇敢。

(3)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

体会闰土的自由自在

3、小结:

综合闰土给“我”讲的这四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4、小结:

由于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

5、争辩研读,深入理解课文

作者鲁迅是如此的向往闰土的生活,那闰土和作者相比,谁的生活有意思呢?

同学们!

如果要你选择,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课文中“我”的生活?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

也可以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以及鲁迅的作品来谈。

6、展开想象,训练口语。

A、过渡:

与闰土相处了一个月,“我”与他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了。

当时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情景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象一下“我”和闰土分别时会说些什么?

B、谁能结合图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再说一说。

C、课文是怎样写的呢?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D、课文最后说他们从此没有再见面,其实三十年后,他们俩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改变太大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

有兴趣知道的同学,请去找鲁迅的小说——《故乡》来读读吧!

三、德育渗透:

(略)

四、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捕鸟拾贝刺猹看鱼

(可爱、见多识广)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课型:

新课备课时间:

2016年11月7日

授课班级:

(1)执教时间:

2016年11月9日

授课人:

杨胜菊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课件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

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

闰土这个朋友是谁介绍给我们的?

他在介绍闰土时用了哪些方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中,感受他崇高的精神。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可分为几段?

你怎么知道的?

3、同桌讨论。

总结归纳段意(第一段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

第五段讲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4、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

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

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

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

(板书:

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

二、学习二、四、五段(重点、难点的学习)

1、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提出自学要求:

找到相关的句子勾出来,自由读,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想想理由,并在旁边用铅笔批注出来。

2、小组交流。

(一)谈《水浒传》部分(学生勾到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哈哈!

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

师:

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

关心子女。

)指名读有关语句。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

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生:

“囫囵吞枣”。

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

而伯父却────生:

摸着胡子……(带着感情读)

师:

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

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二)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

(出示课件)(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师:

请大家看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

师:

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

想想资料上的内容,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受?

师:

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

伯父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并没有轻松,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

(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

师: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

关心穷苦人)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

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

)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

第三课时

一、激情引入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定然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

1、自己读这一段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

2、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

3、谁收集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

4、师:

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

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

5、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

“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

“碰壁”又指什么?

(生思考、讨论)

6、师:

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7、师:

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今天学到的这两句诗──(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们的爱戴,(板书:

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

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三、布置作业(略)

四、德育渗透

引导学生热爱祖国。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为别人想的多爱戴为自己想的少

教学反思:

 

19*一面

课型:

新课备课时间:

2016年11月8日

授课班级:

(1)执教时间:

2016年11月10日

授课人:

杨胜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课前准备:

鲁迅的照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

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

以至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

(板书课题:

一面)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先写“我”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

重点写“我”与鲁迅的会面。

第二部分:

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读书,划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朗读,体会。

指导学生朗读三处外貌描写。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我很惊异地望着他: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4、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出示鲁迅的照片,自己观察,对照课文的描写,对作者的描写作出评论。

5、引导思考:

文中这三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6、在写人物方面,你收获到了什么?

7、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默读讨论:

“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的、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起头?

(2)真情朗读。

(范读──个人读──集体读)

三、真情朗读,升华感情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探讨:

题目“一面”除了可以理解为“作者与鲁迅的一面之缘”,你还有其他有新意的不同理解吗?

(还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一个侧面,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四、布置作业(略)

五、德育渗透(略)

六、板书设计:

一面

瘦荐书赠书

为革命鞠躬尽瘁对青年一代的关心

(鲁迅同我们在一起)

教学反思:

 

20、有的人

课型:

新课备课时间:

2016年11月9日

授课班级:

(1)执教时间:

2016年11月11日

授课人:

杨胜菊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鲁迅的诗《自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

人都有生死。

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

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自读诗歌。

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小组合作,阅读研讨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

(每节诗的后两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

(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

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略)

五、德育渗透(略)

五、板书设计

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还活着

 

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汪翠玲整理打印)

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1.引语:

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呢?

你知道哪些诗人呢?

2.除了中国的诗人,诗作,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

3.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诗歌,那就让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引语:

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

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

教师相机强调:

(1)自由组成小组

(2)讨论活动内容(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提示:

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P99页和106页。

4.学生自由读P99页和106页的“活动建议”。

(要求:

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

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1)指名读“活动建议”。

(2)汇报读懂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

围绕“诗海拾贝”,“与诗同行”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师进行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

(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

(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

(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准备一个笔记本)(4)举行诗歌朗诵会。

(5)根据兴趣,选择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编小诗集等活动。

6.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

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三、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三、课外阅读,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诗海拾贝阅读材料

《诗经•采薇》《春夜喜雨》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

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

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

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

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

2.了解古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诗、词、曲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诗经?

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了,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去了解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欣赏《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

秋》,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继续遨游吧。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

2.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3.让几名学生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三、读中悟意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

①让学生了解诗、词、曲。

②解释个别词语。

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

1.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异同。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

又听到了什么?

眼前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②通过阅读,你从中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