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文化之旅7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文化之旅7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文化之旅7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文化之旅7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采撷(xié) 瞬间(shùn) 悚然(sǒnɡ)
嗥声(háo)孑然(jié)骤然(zhòu)
赭色(zhě)靛蓝(dià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
(2)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夸耀·夸赞
“夸耀”指自我炫耀,含贬义;
“夸赞”指别人称赞,含褒义。
2.明确词义
(1)孑然一身:
孤孤单单一个人。
(2)俯拾皆是: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3)风雨如晦:
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样。
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慧对待那消失了的村庄。
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
在风雨如晦(huǐ)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慧—惠 消失—消逝 (huǐ)—(huì)
2.填入下面两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们走入山谷,____①____,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
我们住的房屋,建筑起来不过二三十年,我们走的路,是二三十年来经营山林的人们一步步踏出来的。
①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 ②沿着小溪,转上山坡,走两三里到了水源
(2)秋后,树林显出萧疏。
刚过黄昏,野狗便四出寻食,____②____,做出种种求群求食的嗥叫的声音。
更加上夜夜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
③有时远远在山沟里,有时近到墙外 ④有时近到墙外,有时远远在山沟里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A [第一句中,“走两三里到了水源”应紧承“沿着小溪”,应选①;第二句联系前后文应由远及近,应选③。
故选A。
]
3.请对下面文段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
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菌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资料链接]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
现代著名诗人。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
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
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20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40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
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自冯至的散文集《山水》。
《山水》的出版有一个过程,1942年秋,冯至将过去写的10篇散文集在一起,题名《山水》。
《山水》出版后,学界对它的评价很高。
《山水》中的《一棵老树》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最为精纯,并将前者称为“白话散文诞生以来的杰作”。
陆耀东称《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为“我国现代主义散文中的杰作”,“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它都是一个真正的创造,在中国,是独树一帜的”。
[文本鉴赏]
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第一部分(1~3)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发读者关注________。
第二部分(4~10)作者由眼前景生发的启示和联想,抒发了________。
第三部分(11)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联。
[答案] 平凡的山水 独特的人生感悟
任务一 理解文本内容
1.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衰史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石块砌成的旧路。
2.文章第6段中作者举了“一个村女在山顶上缝什么”的事例,意在表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少女从形象到品质,都像鼠麹草,像鼠麹草一样谦虚、纯洁、坚强、美好,小小的生命舍弃了浮夸,但都默默担负着一个伟大的宇宙的全部秘密。
任务二 理解语句的含意
3.在第2段中,文章说“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
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
在小山村里,我们能读到一切。
4.怎么理解文末“风雨如晦的时刻……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这一句话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
1942年,也是一个浩劫的年代,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理解句子含意“四注意”
1.分析句子,抓关键词
在理解某句话时,不妨分析句子结构,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这样有助于理解句意。
2.关注特色,由表及里
这类句子往往意在言外,内涵丰富,如能看出其中所用的手法,那么句子含意的理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抓住主旨,抽丝剥茧
先要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态度,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更好地理解句意,避免盲人摸象。
4.联系“两境”,深层把握
只有结合上下文弄清了语言环境,再对语句进行分析,才会弄清楚句子所要表达的真正含意。
同时,还要关注写作背景,只有如此,才能理解那些含蓄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任务三 赏析景物描写
5.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溪;鼠麹草;彩菌;加利树;野狗;麂子。
6.任何一篇散文都要借助一定的人和事,通过一系列文学手段来传递作者的一种情感或理性的思考。
学习了课文之后,有些同学对《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的风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他们成立了一个学习小组,进一步研究课文中风物生发的联想以及承载的情思(或获得的感悟)。
请你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用图表的形式简要述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风物
联想
情思(感悟)
小溪
曾养育昔日的人们
人类声息相通
鼠麹草
少女、村庄
生命的宁静之美
彩菌
滋养过山村里的人
生命的美好
加利树
严峻的圣者
生命的渺小
野狗
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
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
麂子
幻境
生命的庄严与神圣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煨熟(wēi) 攒拥(cuán) 偌大(ruò)
冰雹(báo)麦秸(jiē)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做客·作客。
“做客”拜访别人,自己是客人。
“作客”寄居在别处。
(2)冗长·绵长
都用于形容“长”的状态。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
“绵长”延续很长。
2.明确词义
(1)出人头地:
指高人一等。
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
(2)凶神恶煞:
原指凶恶的神。
后用来形容非常凶恶的人。
(3)揪心裂肠:
形容极度悲伤。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辩认着田埂上、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yǒnɡ)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感觉到那村口的土尘里,一头叫驴的打滚是那么有力,感觉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辩—辨 (yǒnɡ)—(rǒnɡ)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恶的夸张其丑 ②善的凸现其美 ③善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 ④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D.①②④③
B [短句与短句、长句与长句应联在一起,④句中的“也”提示我们应将其放在③后,故选B。
]
3.请对下面文段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
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
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夸张手法,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出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秦人心灵的抚慰作用,增添了语言的情趣。
[资料链接]
“鬼才”——贾平凹
贾平凹,1952年生,陕西人,是新时期小说、诗歌、散文“三马并进”的著名作家,作品有小说《废都》《腊月·正月》《浮躁》;散文《秦腔》《月迹》《丑石》。
他的散文陕西特色很浓,常常坦率、真诚地表现自己,他善于运用朴素、自然的写实手法,在似乎漫不经心地描绘人们的生活与风情中,萦绕着一种使人深思的哲理,给读者一种社会、人生的启迪。
贾平凹是地地道道的陕西农村人。
生长的故土、家庭背景、成长历程、艺术观念、文化传统等是形成贾平凹散文地域特质的美学理念、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
即使身处城市多年,他依然不改乡音,不忘乡情。
黄土高原的野山野地、一草一木、乡亲父老,连同那高亢的秦腔、自足自乐的生活方式一起,构成了贾平凹全部创作的“根”,也构成了他散文创作中鲜明的民俗性和地域文化意识。
《秦腔》就属于这类题材。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出嫁的姑娘也回头。
”这是陕西人民对家乡戏曲艺术的赞词。
唱戏大声吼起来,说的是秦腔声如黄河奔腾,如华山宏伟,如黄土深厚,高亢的秦腔融有山地民歌的吆喝和西北民风的淳朴。
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是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桄桄”声)。
[文本鉴赏]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热情地赞颂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
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答案] ①演出的场面 ②不可动摇 ③不可侵犯
任务一 鉴赏语言
1.如何理解“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中“神圣”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秦腔是秦川人不屈的精神鸣唱,秦腔对秦人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秦腔关乎秦人的生活甚至是生存。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交换位置?
为什么?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
“只有”表示必需的条件,“只能”指唯一的办法或出路。
先说“只有”,再说“只能”有一种层层递进的作用,更好地突出了秦腔对于秦人的重要性。
“三步骤”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第一步:
审视词语特点
一看其自身特点,关注词性、内部结构(针对短语而言)、表达特点(有无使用修辞等);二看其外部语境,关注句中的搭配成分,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第二步:
扣住语境理解其义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理解其在文中的语境义,就是该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临时义,它有两类:
一类是词语因运用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或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而产生的新义;另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第三步:
把握理解思路——由实到虚
从读“实”出发,探究“实”象背后的虚指意义。
任务二 鉴赏表达技巧
3.试举例分析本文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场面描写雄浑阔大,如作者写自己听到土屋的窗口飘出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由于这一情景置放在“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这样一个背景下,便使得飘出的秦腔充满了苍凉和厚重的历史感。
②细节描写运用繁笔细致描摹、写实。
文中多用繁笔、工笔描绘,以写实的笔调多角度多方位铺叙秦腔艺术的戏态人情,或山川风俗,或人心世态,或喜怒哀乐,多精雕细刻进行细部勾勒,又加上恰当地运用夸张修辞和铺排手法,使读者对秦腔有了一种全面、感性的认识和了解。
如第8段对演员上台时的描写,一步一步,环环紧扣,细致入微,神态毕现。
4.文章是如何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那种痴迷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情景描写和细节描写。
通过对排演的情景描写,搭建戏台的过程,看戏时的盛况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
任务三 分析句段作用
5.文章第5段为什么将秦腔一年十二个月从头写到尾?
这样写会不会太啰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一一列举,并不啰唆,作者是巧妙地运用了繁笔,一年十二个月,月月铺排下来,烘托出秦川人“扳着指头”盼演出的急切心情。
在秦川人心里,他们不仅仅是一月月地数,而且是一天天地算,算哪天秦腔上演,还有几天。
这样的逐月铺排不仅不会显得啰唆,反而更有表现力了。
6.文章结尾一句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②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任务四 探究文本意蕴
7.《秦腔》这篇文章不仅仅给我们介绍一个地方剧种,你认为还有哪些思想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秦腔》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
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工笔描绘
工笔描绘指文学作品中用工整细密的笔法来描绘事物,也就是用细腻的笔触,精细地描绘人物外貌和生活场景,使人或景物的形象逼真,给读者一种呼之欲出之感。
《秦腔》中多用繁笔、工笔描绘,从多角度、多方位铺叙秦腔艺术的戏态人情。
如第4段对秦腔演唱场面进行了工笔细描,“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瞪眼……”描绘得有声有色。
2.写法指导
工笔描绘的写作要领
(1)它与白描手法不同(白描是简笔、粗线勾勒),细描的写法,要求笔法细腻工巧;而且,语言要绚丽多彩;对细微环节(事物的特征性细节)要做细致生动的描绘;还要多角度、多侧面不厌其烦地详细描写。
(2)要多积累,使用描写抒情语汇,调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的运用。
(3)大胆而丰富的想象。
使描写的形象,具体生动,绝妙传神,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工笔描绘对描绘的人物、景物等,以叙述为牵线,以描写来展开,细致入微地不惜笔墨,逐层描绘、渲染,绘出色彩鲜明的具体生动的画面。
3.迁移运用
运用工笔描绘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出人物的鲜明特征。
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这是一个长相和打扮很特别的孩子,你只要瞧他一眼,这一辈子就甭想再忘记。
他额头大而阔,显出他天资十分聪慧;眼睛、鼻子和嘴却使劲地拥挤在一起,仿佛凑在一块谋一个什么坏招儿。
他总不肯理发,头发长得遮过眼睛,盖了耳轮。
那裤似断了裤带,不是胯骨勾住,就一定会滑落下来露出光腚。
领扣从来不扣,露出黑黝黝的粗脖儿。
下面的纽扣不是玩掉了,就是扣得错开了,衣襟一长一短。
若在头上戴顶帽子,无从正样。
最使人难忘的是:
他在后脖领里斜插一根细杆儿,那杆上站着一只用铜卷锁住颈顶的蜡嘴鸟……
[素材采撷]
一
1.素材积累
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感觉历史的人,一个感受生命的人,一个让时间与生命完美融合的人。
这行云流水的文字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于两个不同的历史空间中,现在与过去。
一切都起始于一条“没有历史负担”的石路上,作者由此引出了一段关于在这条石路上,以及这条石路通往那个消逝的村落的故事。
最后作者明白了自己于生命与时间以及大自然的关系。
那就是像“鼠麹草”一样谦虚,像那“村女”一样恬静,像“山村”一样质朴。
让大自然带你去领略这生命的含义,平静与安详;让大自然带你去感受这时间的定义,白驹过隙,但每分每秒都值得留念,即使你会永远消逝在这无尽的生命长河中。
【应用角度】 “人与自然”“谦虚”“质朴”“感悟生命”“时间”等。
2.素材应用
我们时常被周围的人和事感动着。
有了鲜花绿树,才有鸟语花香;有了蓝天白云,才有一望无垠;有了海涛浪花,才有烟波浩渺……于是,我在感动的养分中成长,学会了感悟,感悟世间与生命。
朋友告诉过我:
生命是崎岖坎坷的路,路上有着荆棘、沼泽,也有鲜艳的花果。
想想,这成长的路上不是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