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分类及承载力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9857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土分类及承载力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岩土分类及承载力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岩土分类及承载力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岩土分类及承载力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岩土分类及承载力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土分类及承载力等.docx

《岩土分类及承载力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土分类及承载力等.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岩土分类及承载力等.docx

岩土分类及承载力等

附录A铁路岩土工程分类及其性质的划分

本附录仅列出常用的分类标准,其它分类标准见《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A.0.1土的分类及名称

1土的颗粒分组应符合表A.0.1—1的规定。

表A.0.1—1土的颗粒分组

表A.0.1—2碎石类土的划分

注:

定名时应根据粒径分组,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3砂类土根据土的颗粒级配的划分,应符合表A.0.1—3的规定。

表A.0.1—3砂类土的划分

注:

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4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重量50%的土,应定名为粉土。

5黏性土应根据土的塑性指数,按表A.0.1—4划分。

表A.0.1—4黏性土的划分

注:

Ip=WL-WpWL-液限Wp-塑限

6由坡积、洪积、冰水沉积形成的,颗粒级配不连续,粗细颗粒混杂的土,应判定为“混合土”。

土的名称为在主要土名前冠以主要含有物的名称。

当主要含有

物(碎石类土、砂类土、粉土、黏性土)的质量占总质量的5%—25%时,应定名为“微含”,如微含黏土角砾土、微含碎石黏土等;当主要含有物的含量大于或等于25%时,应定名为“含”,如含黏土角砾土、含碎石黏土等。

A.0.2土的密实程度

1碎石类土的密实程度应根据结构特征、地貌、天然坡形态、开挖及钻探情况,按表A.0.2—1确定。

表A.0.2—1碎石类土密实程度的划分

表A.0.2—2砂类土密实程度的划分

注:

Dr=

min

maxmax

eee

e--

式中:

maxe―最大孔隙比;mine―最小孔隙比;

―天然孔隙比

3粉土密实程度的划分,应根据孔隙比按表A.0.2—3确定。

表A.0.2—3粉土密实程度的划分

4黏性土的压缩性应根据压缩系数,按表A.0.2—4确定。

表A.0.2—4黏性土压塑性的划分

注:

a0.1~0.2为0.1~0.2MPa压力范围内的压缩系数。

A.0.3土的潮湿程度

1碎石类土、砂类土的潮湿程度应根据饱和度,按表A.0.3—1确定。

表A.0.3—1碎石类土和砂类土潮湿程度的划分

注:

Sr=

v

wV

V100%

式中:

wV-水所占的体积VV-孔隙(包括水及气体)部分的体积2粉土潮湿程度应根据天然含水率,按表

A.0.3—2确定。

表A.0.3—2粉土潮湿程度的划分

3表A.0.3—3黏性土塑性状态的划分

注:

IL=

p

p

Iww-

式中:

w—天然含水率p

w

—塑限含水率p

I

—塑性指数

A.0.4岩石的分类

1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划分,应符合表A.0.4—1的规定。

表A.0.4—1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划分

c符合表A.0.4—2的规定。

表A.0.4—2R

c与定性划分岩石坚硬程度的对应关系

3岩石的软化性按软化系数分类,应符合表A.0.4—3的规定。

表A.0.4—3岩石软化性分类

注:

软化系数kr为同一岩体中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与风干状态下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比值。

4新鲜岩石抗风化能力分级,应符合表A.0.4—4的规定。

表A.0.4—4新鲜岩石抗风化能力的分级

1岩体按节理宽度分级应符合表A.0.5—1的规定。

表A.0.5—1岩体按节理宽度分级

表A.0.5—2岩体节理发育程度分级

表A.0.5—3岩体按受地质构造影响程度划分

表A.0.5—4岩体完整程度划分

注:

岩体完整性指数是岩体弹性纵波速度与同一岩体中岩石的弹性纵波速度比值的平方。

5岩体按风化程度分带应符合表A.0.5—5规定。

表A.0.5—5岩体风化程度分带

注:

1kf

是同一岩体中风化岩石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与未风化岩石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的比值;

2kp是同一岩体中风化岩石的纵波波速与未风化岩石的纵波波速的比值。

6岩体按结构类型分类应符合表A.0.5—6规定。

表A.0.5—6岩体按结构类型分类

7岩层按层厚分类应符合表A.0.5—7规定。

表A.0.5—7岩层按层厚分类

A.0.6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应符合表A.0.6的规定。

表A.0.6岩土施工工程分级

注:

1软土(软黏性土、淤泥质土、淤泥、泥炭质土、泥炭)的施工工程分级,一般可定为Ⅱ级;多年冻土一般可

定为Ⅳ级。

2表中所列岩石均按完整结构岩体考虑,若岩体极破碎、节理很发育或强风化时,其等级应按表对应岩石的等级降低一个等级。

附录B地基承载力

本附录的地基承载力只适用于铁路路基、桥涵、隧道等工程。

房屋、厂房等工程建筑的地基承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等的有关规定执行。

B.0.1岩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

岩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一般情况下可按表B.0.1—1至表B.0.1—11确定。

当有经验或用原位测试方法确定时,可不受附表限制。

对重要工程应采用载荷试验、理论公式计算及其它原位试验方法综合确定。

1岩石地基的基本承载力应符合表B.0.1—1的规定。

表B.0.1—1岩石地基基本承载力σ0(KPa)

注:

1对于溶洞、断层、软弱夹层、易溶岩的岩石等,应个别研究确定;

2裂隙张开或有泥质充填时,应取低值;

3对于成岩程度极差(如第三系岩层)及风化成土、砂、砾状的岩层,可比照黏性土、砂类土、碎石类土确定,当颗粒之间还保持一定联系时可适当提高。

2碎石类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应符合表B.0.1—2的规定。

表B.0.1—2碎石类土地基基本承载力σ0(KPa)

注:

1半胶结的碎石类土,可按密实类的同类土的表值,提高10~30%;

2由硬质岩块组成,充填砂类土者用高值;由软质岩块组成,充填黏性土者用低值;3松散的碎石类土在自然界中很少遇到,需特别注意鉴定;

4漂石土、块石土的基本承载力值,可参照卵石土、碎石土表值适当提高。

3砂类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应符合表B.0.1—3的规定。

表B.0.1—3砂类土地基基本承载力σ0(KPa)

4粉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应符合表B.0.1—4的规定。

表B.0.1—4粉土地基基本承载力σ0(KPa)

注:

1e—天然孔隙比,w—天然含水率。

有括号者仅供内插。

2在湖、塘、沟、谷与河漫滩地段以及新近沉积的粉土,应根据当地经验取值。

5Q4冲、洪积黏性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应符合表B.0.1—5的规定。

表B.0.1—5Q4冲、洪积黏性土地基基本承载力σ0(KPa)

注:

土中含粒径大于2mm的颗粒,按质量计占全部质量的30%以上时,σ0可酌情提高。

6Q3及其以前冲、洪积黏性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应符合表B.0.1—6的规定。

表B.0.1—6Q3及其以前冲、洪积黏性土地基基本承载力σ0(KPa)

注:

1压缩模量为对应于0.1~0.2MPa压力段的压缩模量;

2当压缩模量小于10MPa时,其基本承载力可按表B.0.1—5确定。

7残积黏性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应符合表B.0.1—7的规定。

注:

本表适用于西南地区碳酸盐类岩层的残积红土,其它地区可参照使用。

8软土地基的承载力

1)容许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

[σ]=k

15.14CU+γh(B.0.1)

式中:

h—基础底面的埋置深度,m;对于受水流冲刷的墩台,由冲刷线

算起;不受水流冲刷者,由天然地面算起;

γ—基底以上土的天然重度的平均值,kN/m2;如持力层在水面以下,且为透水者,水中部分应采用浮重度;如为不透水者,无论基底以上水中部分土的透水性质如何,应采用饱和重度;CU—不排水抗剪强度,kPa;

k—安全系数,可视软土的灵敏度及建筑物对变形的要求等因素选用1.5~2.5;

[σ]—地基容许承载力,kPa。

2)对于小桥和涵洞等一般建筑物基础,其基本承载力可按表B.0.1—8确定。

表B.0.1—8软土地基基本承载力σ0(KPa)

1)新黄土(Q3、Q4)地基的基本承载力应符合表B.0.1—9的规定。

表B.0.1—9新黄土(Q3、Q4)地基基本承载力σ0(KPa)

注:

1非饱和Q3新黄土,当0.85<e<0.95时,表值可提高10%;2本表不适用于坡积、崩积和人工堆积等黄土;3括号内表值供内插用。

2)老黄土(Q1、Q2)地基的基本承载力应符合表B.0.1—10的规定。

表B.0.1—10老黄土(Q1、Q2)地基基本承载力σ0(KPa)

注:

1老黄土黏聚力小于50kPa,内摩擦角小于25°,表中数值应适当降低20%左右;

2w—天然含水率;wL—液限;e—天然孔隙比。

10多年冻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应符合表B.0.1—11的规定。

表B.0.1—11多年冻土地基基本承载力σ0(KPa)

注:

1本表序号1—5类的地基基本承载力,适合于少冰冻土、多冰冻土,当序号1—5类的地基为富冰冻土时,表列数值降低20%;2含土冰层的承载力应实测确定;

3基础置于饱冰冻土的土层时,基础底面应敷设厚度不小于0.20~0.30m的砂垫层;

4表列数值不适用于含盐量和泥炭化程度分别超过表B.0.1—12及表B.0.1—13中数值的多年冻土。

表B.0.1—12盐渍化冻土的盐渍程度界限值

表B.0.1—13泥炭化冻土的泥炭化程度界限值

B.0.2岩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

岩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应根据现场载荷试验或静力触探计算公式获取。

也可按表B.0.2—1~表B.0.2—11确定。

1岩石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应符合表B.0.2—1的规定。

表B.0.2—1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pu(KPa)

注:

1对于溶洞、断层、软弱夹层、易溶岩的岩石等,应个别研究确定;

2裂隙张开或有泥质充填时,应取低值;

3对于成岩程度极差(如第三系岩层)及风化成土、砂、砾状的岩层,可比照黏性土、砂类土、碎石类土确定,当颗粒之间还保持一定联系时可适当提高。

2碎石类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应符合表B.0.2—2的规定。

表B.0.2—2碎石类土地基极限承载力pu(KPa)

注:

1半胶结的碎石类土,可按密实类的同类土的表值,提高10~30%;

2由硬质岩块组成,充填砂类土者用高值;由软质岩块组成,充填黏性土者用低值;3松散的碎石类土在自然界中很少遇到,需特别注意鉴定;

4漂石土、块石土的极限承载力值,可参照卵石土、碎石土表值适当提高。

3砂类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应符合表B.0.2—3的规定。

表B.0.2—3砂类土地基极限承载力pu(KPa)

4粉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应符合表B.0.2—4的规定。

表B.0.2—4粉土地基极限承载力pu(KPa)

注:

1e—天然孔隙比,w—天然含水率。

有括号者仅供内插。

2在湖、塘、沟、谷与河漫滩地段以及新近沉积的粉土,应根据当地经验取值。

5Q4冲、洪积黏性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应符合表B.0.2—5的规定。

表B.0.2—5Q4冲、洪积黏性土地基极限承载力pu(KPa)

注:

土中含粒径大于2mm的颗粒,按质量计占全部质量的30%以上时,pu值可酌情提高。

6Q3及以前冲、洪积黏性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应符合表B.0.2—6的规定。

注:

1压缩模量为对应于0.1~0.2MPa压力段的压缩模量;

2当压缩模量小于10MPa时,其极限承载力可按表B.0.2—5确定。

7残积黏性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应符合表B.0.2—7的规定。

表B.0.2—7残积黏性土地基极限承载力pu(KPa)

注:

本表适用于西南地区碳酸盐类岩层的残积红土,其它地区可参照使用。

8软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应符合表B.0.2—8的规定。

表B.0.2—8软土地基极限承载力pu(KPa)

9新黄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应符合表B.0.2—9的规定。

表B.0.2—9新黄土(Q3、Q4)地基极限承载力pu(KPa)

注:

1非饱和Q3新黄土,当0.85<e<0.95时,表值可提高10%;2本表不适用于坡积、崩积和人工堆积等黄土;

3括号内表值供内插用。

10老黄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应符合表B.0.2—10的规定。

注:

1老黄土黏聚力小于50kPa,内摩擦角小于25°,表中数值应适当降低20%左右;2w—天然含水率;wL—液限;e—天然孔隙比。

11多年冻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应符合表B.0.2—11的规定。

表B.0.2—11多年冻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pu(KPa)

注:

1本表序号1—5类适合于少冰冻土、多冰冻土,当序号1—5类的地基为富冰冻土时,表列数值降低20%;2含土冰层的承载力应实测确定;

3基础置于饱冰冻土的土层时,基础底面应敷设厚度不小于0.20~0.30m的砂垫层;

4表列数值不适用于含盐量和泥炭化程度分别超过表B.0.1—12及表B.0.1—13中数值的多年冻土。

附录C铁路隧道围岩分级

C.0.1铁路隧道围岩分级应根据围岩基本分级,受地下水、高地应力及环境条件等影响的分级修正,综合分析后确定。

C.0.2隧道围岩基本分级的划分,应符合表C.0.2的规定。

其中岩石坚硬程度及岩体完整程度的划分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表C.0.2铁路隧道围岩的基本分级

本分级;当有少量地下水时,围岩基本分级Ⅲ~Ⅴ级者对应修正为Ⅳ~Ⅵ级;当地下水量较大时,围岩基本分级Ⅰ~Ⅴ级者对应修正为Ⅱ~Ⅵ级。

C.0.4隧道围岩受高地应力影响时,应按表C.0.4进行分级修正。

表C.0.4高地应力对隧道围岩的分级修正

注:

①围岩岩体为较破碎的极硬岩、较完整的硬岩时,定为Ⅲ级;围岩岩体为完整的较软岩、较完整的软硬互层时,定为Ⅳ级。

②围岩岩体为较破碎的极硬岩、较破碎及破碎的硬岩时,定为Ⅳ级;围岩岩体为完整及较完整软岩、较完整及较破碎的较软岩时,定为Ⅴ级。

C.0.5隧道洞身埋藏较浅,应根据围岩受地表的影响情况进行分级修正。

当围岩为风化层时应按风化层的围岩基本分级考虑;围岩仅受地表影响时,应较相应围岩降低1~2级。

附录D环境水侵蚀性判定标准及防护措施

本规定适用于铁路桥、隧、路基工程中遭受环境水侵蚀的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工程,房屋、厂房等工程建筑环境水的侵蚀性判定标准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D.0.1环境水的水化学定量分析,应按下列的测定项目进行:

1pH值(氢离子浓度);

2游离二氧化碳(CO2)含量;

3重碳酸根离子(HCO3-)含量,当pH>9时,应测定碳酸根离子(CO32-)含量;

4氯离子含量(Cl-);

5钙离子含量(Ca2+

);6镁离子含量(Mg2+

);

7硫酸根离子(SO42-)含量;

8钠(Na+)、钾(K+)离子含量;

9溶解固体(溶解盐或蒸发残渣)或矿化度;10腐植土、淤泥中有机物含量。

D.0.2环境水对混凝土的侵蚀,应根据水中硫酸根离子(SO42-)、镁离子(Mg2+

)、

重碳酸根离子(HCO3-)、氢离子浓度(pH值)、溶解固体(溶解盐或蒸发残渣)等含量及相应的环境条件特征,按表D.0.2的规定,判定侵蚀类型和侵蚀程度,并据以采取防护措施。

表D.0.2环境水对混凝土侵蚀类型及侵蚀程度的判定标准

D.0.3当按本附录D.0.2条得出环境水对混凝土具有硫酸盐型、盐类结晶型或溶出型侵蚀的结论时,应根据侵蚀类型、侵蚀程度按表D.0.3采用下列防护措施:

如选用适宜的水泥品种及掺合料,保证最小水泥用量,控制最大水灰比,满足混凝土的抗渗等级等。

此外,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防水层、降低环境水侵蚀性、排水、换填土、降低地下水位及设防护层等工程措施。

表D.0.3混凝土受硫酸盐、盐类结晶或溶出型侵蚀的防护措施

注:

1溶出型侵蚀类型不宜使用抗硫酸盐水泥;

2当最大水灰比小于或等于0.5时,均应掺用减水剂。

如不掺用,则水泥用量应比表列数量增加10%;当水灰比大于0.5,且无抗冻性要求而掺外加剂(减水剂或引气剂)时,水泥用量可减少10%;3当具有高水头压力又有耐腐蚀要求时,不宜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4本表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最小水泥用量中含掺合料。

D.0.4当按本附录D.0.2条得出环境水对混凝土具有硫酸型酸性侵蚀及镁盐侵蚀时,应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其最大水灰比分别不应大于0.50(弱侵蚀)、0.45(中等侵蚀)和0.40(强侵蚀);最小水泥用量分别不应低于330kg/m3

(弱侵蚀)、360kg/m3

(中等侵蚀)和390kg/m3

(强侵蚀);抗渗等级应分别达到P6(弱侵蚀)、P8(中等侵蚀)和P10(强侵蚀)。

同时,还应采用本附录D.0.3条所列的工程措施。

附录E水、土、砂、石试验项目取样数量及要求

E.0.1水质分析取样数量及要求:

1取样数量按表E.0.1规定执行

表E.0.1水质分析项目及取样数量

2取样要求:

1)盛水容器应用洗净的硬质玻璃瓶或耐酸碱的塑料瓶,取样前必须用水样将容器刷洗2~3次,然后取样,瓶塞应采用磨口玻璃塞或耐酸碱的塑料塞,严禁使用木料纸团玉蜀黍杆及金属作的瓶塞。

2)水样不可盛满,须留15~20ml空隙,以防气温、水温改变时瓶子破裂。

3)水样取好后,塞好瓶塞,先用胶布黏再用石腊密封瓶口,然后按要求填写样品标签并贴牢。

4)取孔内水样时,应先抽除孔中积水,然后取样,抽水试验孔的水样,应在每个落程稳定之后采取。

5)取江、河、湖泊水及井水时,应在水体中心处水深0.5m以下采取。

6)填写送样单要注明水源类别,取样日期,当时气温水温。

如系地下水还应写明含水层的地层岩性,按送样单填好要求后,连同水样立即送试验室(或现场试验组)验收。

7)所取水样须装入木箱,用木屑或纸屑等塞紧,防止在运送过程中受震损坏。

8)作特殊分析项目的取水要求,由地质人员和试验人员根据有关资料研究确定。

E.0.2土工试验取样数量及要求:

1取样数量:

1)黏性土:

一般物理力学试验项目原状土υ≥89mm×200mm一筒,每增加一种剪力试验加取一筒。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υ89mm×200mm一筒。

渗透试验υ≥89mm×200mm一筒。

固结试验υ89mm×200mm一筒。

2)软黏土作三轴剪力试验υ≥89mm×200mm四筒。

3)黄土湿陷性试验υ≥120mm×150mm二筒。

4)轻型击实试验取扰动土样20kg以上,重型击实试验取扰动土样40kg以上,粗粒土取样数量不少于80kg。

2取样要求:

1)原状取样时,必须保持土的天然结构和含水率,样品必须标明上下面。

2)原状土样取好后,迅即用铁皮取样盒装好,按要求填写样品标签并贴牢。

用胶布和石腊密封(应保证标签内容清晰),暂放潮阴处,以防水份损失。

然后尽快送试验室,以免样品变质。

3)原状土样密封后,应放在木箱内用木屑,稻草或纸屑塞紧,以防运送途中受震损坏。

4)送样单位应在送样单上,填好试验项目、要求、工程名称、地层年代及成因类型等项目,连同样品送交试验室核对验收。

若样品质量不符要求,试验室可不予验收。

若样品数量及所填试验项目与工程要求不符,可协商解决。

E.0.3砂、石试验取样数量及要求:

1取样数量:

1)砂性土作物理力学项目取样2kg;2)拌合混凝土用粗集料卵石不少于50kg;3)拌合混凝土用细集料砂样不少于10kg;

4)筛选卵石道碴、天然级配卵石道碴不少于200kg。

5)砂子道碴不少于5kg;

6)熔炉矿滓道碴不少于50kg;

7)碎石道碴应取粒径60~70mm的碎石200kg,200×160×140(mm)块石4块,如岩石层理分明,应补加取样方向平行于层理方向的试样2块。

8)碎石道床底碴应取碎石80kg,且粒径一般不大于45mm。

9)料石作物理项目,抗压及抗冻试验样品需取边长为15cm的立方体3块。

做混凝土碎石项目需取边长为15cm的立方体2块。

园柱体岩样做抗冻及其他物理项目试验,其直径应≥5cm,高度应为直径的1.5倍以上取6块。

8)岩石薄片鉴定需取100×40×40mm一块或岩心柱一节。

上述试件数量皆为一组试验所需要的数量。

2取样要求:

1)砂样应用四分法取样。

2)粗、细集料,砂碴、卵石道碴等样品装,需保证细颗粒不得和雨水冲刷。

3)岩石样品应标明上下面。

4)作薄片鉴定样品应在送样单上明野外鉴定名称、地层、产状、构造、上下层接触关系和岩性描述。

5)岩石样品尽可能装箱托运,并用木屑或纸屑塞紧,以免途中震损。

E.0.4土、石试验项目:

1岩石试验项目应符合表E.0.4—1的规定。

表E.0.4—1岩石试验项目

注:

1有括号者即必要时才做试验;2本表未分勘测阶段,均按施工图要求进行考虑。

2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项目应符合表E.0.4—2的规定。

表E.0.4—2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项目

注:

1有括号者表示按需要确定;2本表所列试验项目,系按施工图设计要求考虑。

3土的力学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压缩性试验的最大压力,宜略大于预估的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但不得小于400kPa。

2)剪力试验的剪切方法,应结合工程性质,土的结构及地基土的排水条件确定。

对均匀的黏性土,可采用直剪试验,必要时作少量三轴剪力试验,对具有裂隙的黏性土,宜作三轴剪力试验,当判定地基稳定性时,一般采用固结不排水剪(固结快剪)或不排水剪(快剪)试验。

附录F土、砂、石建筑材料技术要求

F.0.1路基土石填料分类,应符合表F.0.1的规定。

表F.0.1路基土石填料分类

注:

1软块石填料组别:

B组指不易风化的,C组指易风化的,D组指强风化及全风化的;

2漂石土、卵石土、碎石土和圆砾土、角砾土的填料组别是根据细粒土含量确定的:

含量小于15%者为A组,含量在15%~30%者为B组,含量大于30%者为C组;

3表内填料组别为A、B组者:

A组指级配良好的(Cu≥5,Cc=1~3),B组指级配不良的(Cu<5,Cc≠1~

3)。

其中不均匀系数Cu=

10

60

dd;曲率系数Cc=

60

1030

*2

ddd;d10、d30、d60分别为颗粒级配曲线上相应于10%、30%、及

60%含量的粒径;

4硬块石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30MPa;软块石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30MPa。

F.0.2砌石材料技术要求

1砌体工程的石料应质地坚硬,不易风化且未风化,无裂纹。

2石料依其凿切和加工程度的不同而分为下列几种。

1)片石:

普通片石的形状不受限制,但其中部厚度不应小于15c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