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题组设计 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9840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1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题组设计 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新课标高考题组设计 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新课标高考题组设计 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新课标高考题组设计 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新课标高考题组设计 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题组设计 答案.docx

《新课标高考题组设计 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题组设计 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高考题组设计 答案.docx

新课标高考题组设计答案

P185第四题“孔子······”

1.D(根据语境可推断出应为“担心,忧虑”)

2.C(C项都是代词,通“尔”,“你的”。

A项前表顺承连词“那么”;后表转折连词“却”。

B项前表顺承连词“就”;后副词,表条件“才”。

D项前为助词,用在主谓间;后为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3.B(B项是一般反问句,其他都是宾语前置句)

4.D(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

5.(l)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2分)

[换成标点如下:

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

(2)①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忍。

(“道”“纲”“容”)(3分)

②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修”“用”“丑”)

P185“高考目标型”一、

1、D(阙:

空缺)

2、C(①是萧燧面对权贵无理要求时所表现的一腔正气。

此时萧燧的本职工作是平江府观察推官,尚未担任主考官,而且因为不愿违规给秦桧办事还让人家在秀州耍弄了一番。

⑥所言之事并非萧燧本职范围内的事,他只是替自己曾工作过的地方的百姓向朝廷求情,以帮助那里的百姓度过饥荒。

以上两句都与“恪尽职守”无关)

3、A(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而是秦桧亲信秘密告诉萧燧,说秋天考试时萧燧必定在漕司当主考官,届时秦桧的儿子秦熺要参加考试,想托付萧燧关照一下)

4、

(1)如今有德才的人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该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萧燧说:

“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应该不给粮食,但哪能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顾呢?

二、1、【答案】A冒:

不顾、顶着

2、【答案】A①②③为奋勇抗击金人,④为战果,⑤为平乱,⑥为战果。

  3、【答案】C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

一定要把选项与原文对应的句子进行分析比较,看其中存在哪些异义与分歧。

据文意郭、吴产生隔阂在吴举劾之后。

4、

(1)【答案】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2)【答案】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三、1. 【答案】A  【分析】躬:

亲自。

 

2. 【答案】B  【分析】B项的两个“为”都是“替”的意思。

A项“而”,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修饰C项“以„„为”让„„担任/连词,因为;D项,介词,在/介词,比 

3. 【答案】A  【分析】②是世称,⑥是明帝的话。

而题干问的是“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

 4. 【答案】C  【分析】兴没后,帝思其言“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

并不是答应了阴兴的请求。

 

5.①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或“清查”)宫室,很受亲近信任。

 ②光武帝称许阴兴的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

 

③最真挚的语言发自肺腑(或“内心”),使左右的人都感动了(或“感动了身边的人”),光武帝就答应(或“听从”)了他。

四、1、答案:

B 解析:

“劳”在该句中的意思应是“慰劳”。

2、答案:

C解析:

A、第一个“以”,来,表目的;第二个“以”,连词,表承接。

B、第一个“且”,况且,表递进。

第二个“且”,将要。

C、两者都是结构助词,“的”。

D、两个都是语气词,但第一个表委婉语气,第二个表反诘语气。

3、答案:

D解析:

排除法,“廉洁无私”只能是D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4分)

译文:

学田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

(关键词:

所以、安、鬻)

(2)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

(4分)

译文:

皇帝认为他诋毁大臣,失去人臣礼仪,命令侍卫掌嘴。

(关键词:

毁诋、左右、批其颊。

(3)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4分)

译文:

我的意思是你们难道是真正谋反的人吗,只是因为贪官污吏暴政而导致的。

(关键词:

岂、良、所致。

五、1、答案D(D“度”是“揣测、估量”的意思。

2、答案A(A项两个“以”均表修饰。

B项第一个“则”表承接可译为“那么、就”、第二个“则”表转折可译为“却”。

C项第一个“于”引出对象可译为“向”第二个“于”引出处所可译为“从”。

D项第一个“为”和“所”是固定搭配表被动第二个“为”读“wèi”(第四声)可译为“替、给”。

3、答案B解析B项“公船私用”是无中生有。

4、

(1)答案老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没有过的事于是就在河边立碑来记下这件事。

(2)答案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

六、1、答案:

C解析:

敛,退缩,收缩。

2、答案:

D解析:

①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②是有时;④是奏章的内容。

3、答案:

D解析:

何灌没有阻止溃退,而是望风溃败。

4、

(1)答案: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2)答案:

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七、1、解析:

B、渝,改变、违背。

可以用成语联想法:

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2、解析:

答案C.表条件,那么。

A、介词,在;介词,跟。

B、表修饰,连接状语;表转折。

D、取独;的。

3、解析:

A.①、体现了。

②、不是。

③、是。

④、为官吏立法令,不是。

⑤、很直接,是。

⑥、是。

4、答案C.以退为进,错误。

5、

(1)译文:

(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2)译文:

(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

(3)译文:

国君你想要称霸诸侯成就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根本的事情做起。

八、1.答案:

B

解析:

“当”意为“权衡……是否合适”。

2.答案:

A

解析:

A、文言发语词,用在句首,与“夫”相似;尚且。

B、介词,在。

C、用语句中,表示停顿。

D、表转折,意为“却”。

3.答案:

C第一句话是作者叙述一个事实,第四句话是自此以后出现的现象。

4.答案:

D

解析:

题中“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有误,原文说“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是说“自古写序文的,都是像后世宗师这样的人才做的”。

5.答案:

(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九、1.D(方:

副词,正当,正如)

2.B就(A.……的人∕他,毛一鹭C.而且∕而D.在∕与、和、同)

3.D(“张文瓘贬谪移职”错,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指升官)

4.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5.

(1)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

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十、1.【答案】C【解析】通假字,通“趋”赶紧。

2、【答案】B【解析】②写贼众的惊呼,④写城陷,花云被俘后宁死不屈。

⑥写花云被俘后,勇敢无畏。

考生先判断是否写华云,再判断是否表现了他艺高人胆大。

3.【答案】A【解析】“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错,原文是“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

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城陷,贼缚云”。

文逊战死后才破城。

此处张冠李戴。

4、【答案】

(1)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2)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十一、、1、【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卒通"猝"仓猝。

2、【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A代词代指"八阵图"表修饰B“向”“对”C介词凭借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

3、【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②④是说权贵人。

⑥是申甫死后。

4、【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5、⑴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了原先或以前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⑵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

⑶于是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又讥讽刘之纶、金声不懂监察人或不了解人不会用人

十二、1、答案C解析C项:

“薄”应为“迫近”

2、答案D解析①②原文是“昭曰:

‘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

’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

”朱昭向夏人介绍宋皇禅位,天子推行新政的事。

据此可排除A、B、C三项。

3、答案D解析D项原文在文末:

“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

‘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

’贼大惧,

4、

(1)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多出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低于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

(2)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军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

P202基础巩固型

二、

(1)①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

②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2)① 长 畏②“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

“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在外的痛楚。

3、本首词上阕抒发了作者感慨年华已老、万事已休的心绪;下阕抒发作者对国家败亡的痛惜心情。

作者巧妙运用了一连串的典故(或答巧妙化用前人诗句)来抒情:

借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刘郎”自谓,感叹自己漂泊的处境;借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桃花依旧笑春风”感叹“世事无常”,自己只有心灰意冷;借白居易在浔阳江上听琵琶因有感于天涯沦落而掉泪来写自己因国破家亡而流离失所,自己的泪要多于白居易。

4、

(1)利用对句,对偶工整,槐叶浓绿,榴花火红,“窗暗”“眼明”渲染叶之绿、花之红;“绿”与“红”、“暗”与“明”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衬托了离别的伤感。

(2)下片先写离别之时伊人蹙眉而歌、泪如雨倾的情状;后写分别后月色皎皎、江水悠悠的情景。

这样虚实结合,既拓展了本词的意境,又显得含蓄蕴藉,意味无穷。

5、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

诗人是通过景物描写和自己的活动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

先说写景,首先是“睛”宇,在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岂不喜出望外?

其次是一路的“绿阴”。

日日晴则必然骄阳当空,有了绿阴就凉爽得多,走起路来也轻松得多,此二可喜也。

三是“黄鹂四五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更使诗人感到高兴。

诗人的“泛尽却山行”这一活动不但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

还表现出诗人欢快的心情。

(意对即可)

(2)“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两句,描写了旅途中的新鲜感受:

山路上,夹道绿阴,似乎和不久来时所见没有什么两样,但绿阴丛中。

时而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啭,却是来时路上未曾听到过的。

这“不减”与“添得”的对照,既暗示了往返期间季节的推移变化-一-已经从春天进入初夏。

也细微地表达出旅人归途中的喜悦。

本来。

在山路上看到的绿阴繁翳。

听见黄鹂鸣啭,可以说是极平常的事。

如果单就这一点着笔,几乎没有什么动人的诗意美,但一旦在联想中织进了对“来时路”的回想和由此引起的对比映照,就为本来平常的景物平添了诗趣。

(意对即可)

7、

(1)王维《渭城曲》(写《阳关三叠》《阳关曲》也对)。

突出作者在漂泊天涯时与故人刚刚相逢又匆匆别离的悲苦的心情。

(2)这两句以景写情,用凄切的寒蝉声和暗淡的夕阳烘托出无边无际的愁苦。

.

九、

(1)共同点:

惋惜春光流逝

不同点:

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

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天限怅惘和苦闷

(2)要点:

白诗:

①行动上,亲见中②直抒胸臆③用诗的形式等等

黄诗:

①心理上想像中②简接表达③用词的形式等等

P203“高考目标型”

一、1、【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参考答案】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二、1、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7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2、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4分

三、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四、1、“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

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

(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2、共同点:

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2分)不同点:

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

五、1、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六、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

对偶、借代炼字:

“逢”“忙”色彩:

“碧”“黄”情感:

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七、1、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

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

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2、1.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

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八、1、答: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答:

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九、1、参考答案: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参考答案: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十、【答案】

(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

势之大。

(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

停而轻松的心情;

(3)㈠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㈡好。

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十一、1、【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十二、1、【答案】初春。

这是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待放,万

物充满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2、【答案】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

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十三、1、【答案】①诗坛地位,无人能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

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

从赞扬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

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十四、1、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答案:

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十五、1、【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参考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十六、【参考答案】

(1)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参考答案】

(2)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

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十七、

(1)暮春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

(3)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

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十八、1、参考答案:

“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

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参考答案:

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十九、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二十、1、【画面大概是:

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2、【○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

○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P212“基础巩固型”

二、[参考答案]1、B(“釉色和形制”丰富多彩属于表象。

2、A(第一句话的“外销瓷”不是外来瓷。

3、.B(“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并非是对自然的依恋。

三、1、答案:

A解析:

原文首段有“著名的、有话语权的艺术批评家的言论能够决定和左右一个艺术家在艺术界和艺术市场中的地位以及作品的销售价格”,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艺术批评都能如此。

该项犯了绝对化的毛病,夸大了艺术批评的作用。

2、答案:

C解析:

从原文第六段“艺术批评必须是纯学术的,不可能也做不到……运用艺术批评来推动或压制一个艺术家作品的交易买卖”来看,C项中的“……的行为”属无中生有,原文并无此意。

3、答案:

D解析:

原文末段有“只有这样,才能……”,D项的“只要……就”改变了原文的逻辑事理关系。

四、15.B(A.“大师”一词初见于《周礼》。

C.错在“为各门学科指明未来取向”。

D.以季羡林为例的目的解说有误)

16.原先,大师称号皆与学问有关。

(2分)从唐到明,称僧人为大师,这完全扭曲了大师的本来内涵。

(2分)清代复兴汉学,称各学派的继往开来人物为大师,突出了学问的特征,这才与原先对“大师”的称呼相承。

(2分)

17.让全社会都明确评判大师的标准;(2分)刹住目前学术界的吹捧风、自吹风;(2分)建立健全能判别真伪的学术评价机制。

(2分)

六、1、CD(C.造成中医和西医“水火不容”的原因,是两者的“思想体系”与“科学方法”不同,而不是“因历史的巨大差距”。

D.原文并没有说中医“受着民族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影响,无需采用目前西方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

  2、B(西药理论运用的是“科学依据”,四环素的发明自然需要运用“科学依据”。

A.运用的是技术——“经验依据”积累的技术。

C.根据“经验依据”作出判断。

D.通过“历史依据”作判断。

  3、凭借经验依据和历史依据就可以判断其是否合理,并不需要所谓的(西医的)“科学依据”。

  4、①在我们的大众语境中,所谓“科学的”东西,是“正确的”“高明的”“有效的”“经过了证实的”东西。

中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过了正确、高明、有效、证实的检验,因此,从宽泛的意义上说,中医已经具有科学依据。

②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是水火不相容的,仅以西医理论作为科学依据来判断中医是不恰当的,因此,从狭义的意义上说,中医不需要科学依据。

P216“高考目标型”

四、1.【答案】B【解析】B项依据原文缺少前提条件限定“照中国的传统”。

以偏概全。

2.【答案】C【解析】C项因果倒置,依据原文第五段可知。

3.【答案】D【解析】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但并不意味着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原文也无此表述,从文章倒数第二段“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

”等语句也可以看出D项表述的不妥。

七、1、B(对真理开放并不容易,是指人类并不容易接受真理,多因认识的拘限而言。

A、C、D项均直接写出了人类认识与实践的拘限。

B项:

写人类认识到自然的不可改造,是对真理的认识。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