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 精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9563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毕业论文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毕业论文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毕业论文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毕业论文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 精品.docx

《毕业论文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 精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论文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 精品.docx

毕业论文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精品

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

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心脏及血管病变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又称之为循环系统的疾病。

主要症状有心悸、呼吸困难、紫绀、眩晕、晕厥、疲劳等。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发病率在我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现已取代感染、肿瘤、饥饿等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特点,对健康危害极为严重【1】。

掌握心血管疾病发病现状和特点,采取相应控制对策尤为重要。

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已经变得刻不容缓,它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生活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到国民体质的水平。

1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现状与特点

1.1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现状

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种疾病之首。

据国家卫生部门调查统计:

2004年,中国十八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百分之十八点八,有260余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每天大约有7000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但知道自己有高血压的人仅占总患者总数的30.2%,而真正得到有效控制的人仅占6.1%【2】,中国内地目前高血压患者呈快速增长势头,已达到一亿六千万人。

估计到2015年,几乎有2000万人将死于心血管病,主要死于心脏病和中风。

预计它们将继续成为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

根据2006年和2008年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发布数据,2006年我国城市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心脑血管病(193/10万,其中脑血管病113/10万、心血管病80/10万),预计到2008年,该比例将占总死亡人数的36%。

2006年我国心血管病病死率为183.7人/10万,2008年为241.0人/10万,分别占当年死亡构成比的34.8%和40.27%【3】,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始终居我国居民死因的首位,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同时我国每年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已经达到1300亿元,与1993年统计数据比较增加了约7倍。

《2007年中国心血管病年报》公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死亡100多万人,现患脑卒中700万人;每年新发心肌梗死50万人,现患心肌梗死200万人,下肢动脉硬化症患病率为2.1%~22.5%【4】。

2006年4月20日中国卫生部在其网站公布了2005年城乡居民疾病死亡原因及构成心脑血管疾病所占的死亡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疾病。

在以往心血管病患者发病年龄绝大多数在40岁以上,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50岁以上则更为常见。

但近几年来也发生了变化,我国患心脑血管病人群日趋增多,且趋于年轻化,三四十岁的中青年人也会成为猝死的牺牲品。

小学生中也有高血压,中学生中发现了动脉粥样硬化。

同时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超过很多发达国家。

1999年我国农村和城市男性34~74岁人群中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分别为413/10万和389/10万,其中冠心病死亡率分别为64/10万和106/10万,脑卒中死亡率分别为243/10万和217/10万;而同期美国同年龄段男性人群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为360/10万,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率分别为230/10万和41/10万【5】。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迅速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全球上升较快的国家。

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现状具有如下的特点:

(1)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增长;

(2)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有明显的地区差异;(3)目标人群转向中青年。

(4)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接近或超过了城市。

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不容乐观。

在刚刚公布的《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各地专家合作,收集并分析了当今世界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重大疾病,其中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最高,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约170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30.3%,而在心血管病死因中有3/4以上可归因于吸烟、高血压和胆固醇【6】。

全球近四分之一人口为心血管及相关疾病所威胁,而且终其一生,可能有三分之一人的人生为心血管疾病阴影所笼罩,最后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死于心血管相关疾病【7】。

因此,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给全世界带来新的严峻挑战。

1.2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特点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包含了不同的病种。

这些病种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

常见的病种有冠心病和心绞痛(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重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造成动脉腔狭窄,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高血压(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急性心肌梗死(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高血脂(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的全身性疾病)等等。

我国在心血管疾病的调查和研究中,得到了大量的科学资料,显示出了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特点。

首先,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冠心病发病率,二者之比为男性为3.7:

1,女性为4.0:

1【8】,而西方人群则与之相反,冠心病发病率高于脑卒中发病率;其次,不同地区发病率差异十分明显,脑卒中相差约10倍,冠心病相差超过百倍,远远高于欧洲国家之间的差异。

与西方人群相比,我国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仍保持在低血清总胆固醇及低体重指数的特点。

然而,同为中国人,没有种族的不同,不同地区职业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生活方式的差别是发病的决定因素,而膳食因素是生活方式中影响危险因素水平的首要因素。

再次,多数人群主要危险因素水平,如血压、血清胆固醇、体重指数等呈现上升趋势;最后,前瞻性研究表明在个体水平上,血压升高,超重,吸烟室我国脑卒中和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因素,而血清胆固醇过高或过低均增加脑卒中的发病危险。

血压升高对我国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作用强度大于西方人群,低血清胆固醇和高血压可能是我国人群脑卒中高发的原因,吸烟可使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分别增加2.2倍和96%,是总死亡和癌症死亡危险分别增加21%和45%【9】。

通过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特点的介绍,可以明确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策略,区别不同特点的人群,认识主要发病因素,从改善生活方式入手,以非药物治疗为主,以必要的药物治疗为辅,已达到降低脑卒中发病率,防止冠心病发病率上升。

1.3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自1961自1961年在Framingham随访6年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危险因素”这个词以来,欧洲,美国和亚洲又进行了多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一致证明了冠心病的三大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吸烟与冠心病发病有因果关系【10】。

80年代以来又有一个新的前瞻性研究高潮,不仅证实了一些新的危险因素,而且对上述三大危险因素有了深入细致地定量的分析,从而加深了对其致病作用的认识,纠正了许多传统的观念,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将危险因素归为三大类(表1.1):

(1)主要(传统)危险因素(指研究较早,已有较详实可靠的研究结果);

(2)潜在危险因素(指较新的,目前仍存在争议或尚未被充分证实的因素);(3)社会经济/心理行为因素(较早就了解并研究过,但因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困难,可靠的研究结果不多,需要进一步研究)。

表1.1心血管危险因素分类

主要(传统)危险因素

潜在危险因素

社会经济/心理行为因素

年龄

家族史

男性

高血压

吸烟

血清TC升高

血清LDL-C升高

血清HDL-C降低

糖尿病

肾功能受损

超重/肥胖

血清TG升高

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异常

血清LP(a)升高

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凝血因子升高

慢性炎症

氧化应激

血浆HCY升高

睡眠呼吸障碍

教育程度(偏低)

经济收入

职业及其变动

不健康饮食

缺乏体力劳动

过量饮酒

精神紧张(压力)

某些精神疾病

1.3.1传统的危险因素

(1)年龄和性别:

是不可控制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随年龄的增长,暴露于心血管疾病危险的时间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增加。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了,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的发病年龄晚于男性,致死性心肌梗死更为常见【11】。

(2)家族史:

家族史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具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一级亲属发病时<55岁或女性一级亲属发病时<65岁)的个体发生心血管疾病史无家族史的1.5~1.7倍,而且与患心血管疾病的家庭成员亲缘关系越近,家庭中患心血管疾病的成员比例越高,患心血管疾病家庭成员患病时间越早,个体患心血管疾病的为危险性也越高。

(3)高血压:

它不仅是冠心病及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血压升高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损伤心、脑血管,肾脏,大动脉等,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

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证明了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有力的预报因子,从而改变了临床上只重视舒张压的观点。

大量研究也表明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50岁以上成人,与舒张压(DBP)相比,收缩压(SBP)更显重要。

同时血压水平对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作用呈剂量反应关系,并没有明确的阈值【12】。

对于血压升高作为心血管病重要危险因素的研究已从定性向定量化发展,不仅进一步确定其因果关系,而且着重研究其关联的强度(SIZE)及形状(SHANPE),不仅分析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和基线时血压水平的关系,而且利用血压复查数据以统计学方法求得个体“通常的”血压(usualbloodpressure)来代替基线血压进行分析,达到更精确地估计血压对心血管病发病的作用强度【13】。

(4)糖尿病:

与非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脑卒中、心衰危险增加2~10倍。

中美队列随访到1997年的分析显示,糖尿病是中国中年人群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仅仅低于高血压,高于吸烟和总胆固醇升高【14】。

有学者认为糖尿病的危害不亚于经济危机。

(5)吸烟:

研究表明吸烟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相关,并且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临床研究证据提示:

吸纸烟比吸其他种类的烟危险性大;尸检研究结果发现吸烟者动脉硬化的程度比不吸烟者严重得多;吸烟不但影响冠心病的发生,还对心肌梗死的预后有影响;被动吸烟者受到同样的危害;年纪愈轻,相对危险度愈高。

美国近半个世纪以来冠心病死亡率下降50%,其中吸烟(减少11.7%)对死亡下降的贡献大12%【15】。

此外,吸烟还可与其他危险因素产生协同效应。

(6)血脂异常:

研究已经证实血清TC和LDL-C升高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人群血清TC(或LDL-C)水平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成正相关;HDL-C水平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成负相关。

TC(或LDL-C)水平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的关系是连续性,并且无明显转折点的。

高血脂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可能是,当动脉有损伤时(如高血压及吸烟等引起),脂质就会在动脉内膜中沉积,成为稍隆起的病灶,继之动脉内膜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将其围起、固定,形成斑块,斑块深层可以发生软化及溃疡,形成黄色粥状物。

(7)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一系列与代谢相关的危险因素的集合体,包括向心性肥胖,脂质紊乱等,代谢综合征各部分均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并存危险因素越多则风险越高。

(8)超重和肥胖:

WHO资料表明,超重和肥胖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成年人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分别达22.8%和7.1%【16】。

(9)静息心率增加:

一般人群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数据分析显示,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显著相关。

(10)缺乏体力劳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其他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

1.3.2新的危险因素

(1)高尿酸血症:

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可与高血压、胰岛素抵抗、肥胖、高脂血症、糖耐量异常等协同作用,促进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