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的方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9546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评价的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学评价的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学评价的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学评价的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学评价的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评价的方法.docx

《教学评价的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评价的方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评价的方法.docx

教学评价的方法

教学评价的策略与方法

教学评价,是教育测量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依据学科教学目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各教学环节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教学行为、活动,以及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检测、诊断、判定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教学评价,也是教研活动的一种形式。

教学评价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客观、公平、公正,开放、多元化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学科体系、课程结构、知识类别等),尊重教师的个性和创意,立足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教学评价虽立足于教学,但基点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即为了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制订的各项目标,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

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学科教学的目标,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有助于发现教师的个性和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和教学创新。

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合理地设计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功能和效率。

有助于教师为学生学习创设更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旨在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三、传统的教学评价的类型

1、甄别性评价

以评价者的个人感受为依据,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分等、分级,奖优惩劣。

弊端:

主观性强,标准缺乏客观性。

2.结果性评价

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判定教学质量和水平。

弊端:

片面,忽视客观存在的学校、班级和学生差异;不能客观、准确地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水平性评价

以教师职业技能标准(基本功)作为统一的评价标准,通过评价,判定教师教学水平是否达到目标。

弊端:

在统一的标准下,未能兼顾教师的个性和教学风格;重技能应用,忽视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不能准确判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评价类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主要有: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一)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

诊断性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心理、认知的规律和特点、知识的储备与经验的积累等)、学科专业知识的特点和内容,对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方案,进行分析;判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手段和方法,是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发展状况相适应;是否采用合理的,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

诊断性评价的功能和作用,在于分析和判断教学是否具有针对性:

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

设计的教学方案和实施过程,是否能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并具有实效性?

诊断性评价可以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实施前,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完善教学组织,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诊断性评价应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

诊断性评价,是评价者通过对采集到的各种教学和学生的信息,进行的分析、判断。

在诊断性评价中,作为是评价依据的信息,对评价的结论是否准确至关重要。

在评价时,由于评价者采集信息的时段和角度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依据的信息,多具有片断性、孤立性、局部性等特点。

评价者依据这些信息,再凭借主观印象判定,极易出现“误诊”或“错诊”。

诊断性评价时,需将所收集的信息还原至特定的教学环境中。

需结合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来源及构成、学生所处年龄段的学习心理及认知规律、特点等因素,对教师的整体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依据和意图、教学组织和实施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在分析和判断时,评价者不要仅凭的感受,特别是不能夹杂个人情感的因素。

应将特定的教学环境,也作为分析和判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基于教学过程中的某项活动或某个过程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针对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对生成的问题所采取应对的措施,进行的分析、判断和测评。

形成性评价的功能与作用,旨在及时发现学生的潜力和存在的学习障碍,以便为针对性地组织实施教学,提供调整、改进和完善的依据。

形成性评价主要根据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及预料外情况:

如学生的学习状态、兴趣和关注的焦点、学习中出现的认知障碍等具体情况,通过对教师教学的行为和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判断,或采用调查、测试等方式,获取信息,判定教学的效果、特点或存在的不足、问题,为教师修改和调整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

形成性评价应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

兴趣与爱好、情绪与性格、动机与需求、理想与目标、意志与信心等因素。

这些因素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也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生成性问题主要来自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解决教学中的生成问题时,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入手,不仅有助于解决生成性问题,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导到自主认知上。

(三)总结性(终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亦称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任务完成后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全过程的综合性测量和检验。

总结性评价,主要是根据教学的效果,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以及各种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判断。

总结性评价的功能与作用,旨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判定教师教学是否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此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指学生在认知新知识时的学习效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习技能和方法的应用水平等。

与学习成绩并非同义词。

从学生学习的效果,评价教师的教学,可以比较客观地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以及各种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总结性评价时,应正确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评价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固然是判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

其中的学习成绩,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仅是一种表象。

在总结性评价时,应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一种信息,有助于从中发现和判断所发映的学习问题,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

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其在学习中的自主学习程度,即获得新知识途径,特别是能否获得亲身的体验感知、是否实际应用学习技能和方法等学习过程,有直接的关系。

依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师的教学,首先需要分析和判断学生学习效果所反映学习问题的属性。

再依据学习问题的属性,分析与教学的对应关系,判断影响和制约学生学习效果的原因,从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师的教学行为等方面分析和评断根源所在。

(四)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对一个教学的组织过程(一般是以一节课作为一个单元)进行的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与作用,旨在通过对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组织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状况等要素的分析、判断和测评,评断教师教学的实际效果,判定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为教师科学设计和合理组织教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搭建学生有效认知平台,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

过程性评价强调全面、综合和发展的原则,尊重教师的个体化和教学风格。

通过评价,可以发现教师的特长和优势;亦可诊断问题,促进发展。

过程性评价的要素

对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应涵盖教学前的准备、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教学后的反思与改进等环节。

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设计(学情的调查、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等)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环节的处理、对学生的态度、教态与教学语言、引导和指导功能、师生的互动、问题的创设,答疑与解析、有无鼓励或激励措施等要素。

评价课堂教学过程和活动的指标

一、教学过程和活动的设计、编排,是否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依据。

二、教师在设计、编排教学过程时,能否根据自己所教授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完全拘泥于教科书知识点的体例结构和编排顺序。

是否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组织实施教学。

三、教学环节的处理,是否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能否起到引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指导学生实践的作用。

四、教学资源。

是否充分利用和发掘教科书提供的学习资源,尤其是需要学生自己阅读、分析、理解的材料,通过安排学生活动的方式,发挥这些资源对学生学习、认知的作用。

补充材料的针对性和使用效果。

教师向学生提供的补充材料,是否与教科书原有材料在需要学生阅读的技巧、审视问题的角度和层次、认知的方法、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技能和方法的应用等方面有所区别。

五、能否体现学生主体,面向全体学生。

考查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及活动组织,是否符合全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能否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教学设计及活动组织是否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否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六、课堂互动。

是否在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中,适时组织师生、生生互动;能否正确处理互动的主题与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关系;组织实施互动的实效。

七、教学环境。

有无吸引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方式,提供学生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技能、方法进行引导和指导;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能否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否尊重学生,及时通过鼓励、激励,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荣誉感。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各有侧重,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判断教师教学的特点、特长和优势,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修正、弥补和完善。

在几种教学评价中,过程性评价最具全面性,且涵盖了教学的全过程,并兼有其他几种评价方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不同类型的教学评价方式,既有共性的特征、相同的功能和作用,也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侧重点,有助于通过不同的角度、方式,获取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各种实时、有效的信息,为教学评价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由于各种评价方式均有其侧重点,获取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只能反映教师教学的一个方面。

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必须利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切忌以偏概全。

六、利用教学评价,促进教师发展

教学评价,作为检测、判断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一种手段,实际起着指导教师修正和改进、完善教学设计、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作用,也对教师正确应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恰当运用教学资源,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学评价,不是“挑错”、“挑毛病”,不能仅停留在发现问题、指出不足上,更应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评价者在对教学评价中,应从各种信息中,分析和判断问题的根源,以便帮助被评价教师自己根据问题,从教学中查找原因。

评价者还因从教学评价的各种信息中,发现和发掘教师的优势与长处,以利于被评价教师扬长补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见一些独到的做法,诸如对教材不拘一格的处理方式、教学手段的灵活应用、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等,实际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个性化教学和教学风格。

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教学风格,或反映了其个人的教学思想,或体现了其对课堂教学认识和感受,或表现了其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和驾驭能力,抑或是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教学风格,往往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亮点和优势所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在评价中,保护教师的个性教学与特有的教学风格,不仅有助于被评价教师增强自信心,更好地发挥自己个性化教学和教学风格的优势,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提升学习的能力。

应从教学,特别是学生学习的角度,分析被评价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的正面作用。

被评价教师要善于分析问题,查找原因。

对评价中发现的教学问题,需要分清问题的属性,以便确定目标和方向。

对于评价反映的问题,还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分析问题的根源。

从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活动的组织、自己的教学行为等方面,分析和查找导致学生学习问题的原因。

评价不仅要关注问题,也应关注成绩。

应该从成绩中,分析成功的原因,并以此作为指导解决教学问题。

教学评价,应该成为一种动能,更好地推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师的成长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

即在完成全部或部分教学任务后,进行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即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掌握所学的书本知识,要熟记每一个知识点。

在这种评价方式下,“死记硬背”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是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要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改变简单、机械的记忆,为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要实现这一改革的目标,就有必要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方法。

自2007年以来,随着高中课程改革在全国的逐步推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也出现一些变化。

其中,最突出的是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的方式,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的应用。

高考的这一变化,也为各学校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要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过程,完成对一个知识或问题的认知。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所学的知识。

要实现自主学习,教师首先必须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提供参与的机会和条件,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学生则需要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新的学习技能和方法,迁移和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独立完成认知过程。

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改变传统的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的体系

由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个要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过程性评价,应包括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两个评价体系。

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体系,是指对教师组织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设计、开发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动态的评价,以及对教学效果的终结性评价。

其中,重点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指在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包括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参与程度、学习技能和方法的应用、认知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进行跟踪、动态的评价,以及学习效果的终结性评价。

其中,重点是对学习过程的综合性评价。

二、过程性评价的宗旨

过程性评价必须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观念,坚持多元化、个性化和客观、公正、发展、辩证的原则。

采用动态式的评价方式,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评估,旨在改变仅凭成绩作为考核、评价的唯一标准,发掘被评价对象的积极因素和潜能,引导被评价对象更多地关注和重视教学或学习的各个环节,完成预定的教学或学习目标,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评价应兼顾个体差异,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对过程性的界定

所谓“过程性”,是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全过程。

对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应涵盖教学前的准备、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教学后的反思与改进等环节。

主要包括:

课堂教学的设计(对学情的调查、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等)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环节的处理、对学生的态度、教态与教学语言、引导和指导功能、师生的互动、问题的创设,答疑与解析、有无鼓励或激励措施等要素。

对学生而言,应涵盖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学习效果等环节。

主要包括:

预习情况、学习态度、参与体验和感知等实践活动的程度、与教师的配合、认识和理解能力、质疑和解析能力、学习技能和方法的应用、学习质量等要素。

四、评价的主要环节和指标

教师教学:

主要包括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解读是否到位(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教材的知识结构及逻辑关系等);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内容,“三维目标”的设定是否准确,具有可操作性;教学资源是否齐全,课件、补充材料与教学组织的联系是否紧密;教学过程是否完整,设计意图和组织实施是否明确,能否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环节的处理和活动设计,是否体现学生主体;教学行为是否恰当;教学活动目标是否正确,组织教学活动的内容能否操作,效果是否明显;能否有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教学预案设计;课堂教学中有无鼓励和激励,学生能否获得成就感或荣誉感;质疑和解析是否妥当;处置课堂突发现象是否正确;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否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能否自我诊断,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等。

学生学习:

主要包括课前是否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是否了解;课堂上注意力是否集中,能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能否与教师互动,完成各种学习活动;参与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的程度,是否自己完成分析、理解等认知活动;能否积极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观点;能否发现并提出问题,并积极探寻答案;能否与同学合作,尊重、理解或帮助同学;能否应用各种学习技能和方法,创新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对所学知识,能否实现理解记忆;能否自己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或调整;学习效果是否明显;与前一次评价相比,是否进步等。

五、评价的要点

教师教学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即考查在教学组织中,“三维目标”设定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落实的效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解决效果,即考查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分析教学重点的突破是否到位,教学难点的解决是否得法。

教学环节的处理:

考查导入、讲授、置疑、解析、互动等教学环节或活动的设计意图,针对性和实施效果;能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

考查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及活动组织,是否符合全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能否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

学生主体:

考查教学设计及活动组织是否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否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吸引学生参与的内容、方式和实效;学生体验、感知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学生学习技能、方法的引导和指导,实效性;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及时通过鼓励、激励,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荣誉感。

课堂互动:

考查在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中,师生、生生互动的设计及组织实施的实效。

教学资源:

对教材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程度;补充材料的针对性和使用效果。

学生学习学习目标:

学生是否经课前预习,初步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是否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的。

参与程度:

学生是否关注课堂教学,随教学进程积极思考;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否与教师、同学互动,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自主学习:

自己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完成对一个问题的分析、理解等认知过程;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通过亲身的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进行解析。

学习技能和方法的应用:

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和方法,并能应用于学习实践中;自己探索、创新学习方式和方法,创造性地学习;能自己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或调整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尊重教师、同学,能与同学合作;与同学互动中,积极发表自己见解或观点;尊重、理解其他同学的见解或观点;主动帮助同学,纠正错误。

学习效果:

能否获得成就感;理解并熟练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命题测试);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六、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采用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三种形式。

可以分为周评、月评、学期总评三种方式。

评价的汇总,可以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按7:

3权重分配。

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测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

即在完成全部或部分教学任务后,进行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即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掌握所学的书本知识,要熟记每一个知识点。

在这种评价方式下,“死记硬背”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是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要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改变简单、机械的记忆,为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要实现这一改革的目标,就有必要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方法。

自2007年以来,随着高中课程改革在全国的逐步推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也出现一些变化。

其中,最突出的是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的方式,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的应用。

高考的这一变化,也为各学校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要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过程,完成对一个知识或问题的认知。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所学的知识。

要实现自主学习,教师首先必须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提供参与的机会和条件,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学生则需要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新的学习技能和方法,迁移和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独立完成认知过程。

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改变传统的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的体系

由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个要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过程性评价,应包括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两个评价体系。

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体系,是指对教师组织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设计、开发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动态的评价,以及对教学效果的终结性评价。

其中,重点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指在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包括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参与程度、学习技能和方法的应用、认知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进行跟踪、动态的评价,以及学习效果的终结性评价。

其中,重点是对学习过程的综合性评价。

二、过程性评价的宗旨

过程性评价必须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观念,坚持多元化、个性化和客观、公正、发展、辩证的原则。

采用动态式的评价方式,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评估,旨在改变仅凭成绩作为考核、评价的唯一标准,发掘被评价对象的积极因素和潜能,引导被评价对象更多地关注和重视教学或学习的各个环节,完成预定的教学或学习目标,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评价应兼顾个体差异,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对过程性的界定

所谓“过程性”,是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全过程。

对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应涵盖教学前的准备、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教学后的反思与改进等环节。

主要包括:

课堂教学的设计(对学情的调查、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等)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环节的处理、对学生的态度、教态与教学语言、引导和指导功能、师生的互动、问题的创设,答疑与解析、有无鼓励或激励措施等要素。

对学生而言,应涵盖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学习效果等环节。

主要包括:

预习情况、学习态度、参与体验和感知等实践活动的程度、与教师的配合、认识和理解能力、质疑和解析能力、学习技能和方法的应用、学习质量等要素。

四、评价的主要环节和指标

教师教学:

主要包括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解读是否到位(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教材的知识结构及逻辑关系等);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内容,“三维目标”的设定是否准确,具有可操作性;教学资源是否齐全,课件、补充材料与教学组织的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