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word导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9087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word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word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word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word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word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word导学案.docx

《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word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word导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word导学案.docx

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word导学案

2019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word导学案

编号

XHYWB5018

定稿日:

2014.08协编人:

吴浩瑜

18《郑伯克段于鄢》

【课题】

《郑伯克段于鄢》(粤教版语文必修5第18课)

【课型】

本文属于古典诗歌基本阅读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

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2、共叔段为叛乱所作的准备工作。

【教学难点】

1、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了步步退让、消极备战策略却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取胜?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预习积累】

1、字音识记

共叔段(gōng)寤生(wù) 恶之(wù)  亟请(qì) 巌邑(yán) 

虢叔(guó) 祭仲(zhài) 百雉(zhì) 廪延(lǐn)  

义暱(nì) 繄我独无(yī)  寘姜氏(zhì)  千乘之国(shèng)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内容导读

本文通过对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斗并取胜,与其母姜氏反目后和好的过程的生动记叙,展现了郑国王室内部为争夺最高权力而勾心斗角以至兵戎相见的情况,揭露了春秋时期统治者的残酷无情,对我们今天了解奴隶社会后期的情况有一定的作用。

全文脉络如下:

一、

(1)庄公寤生,母子产生矛盾——开端

郑伯克二、(2-5)共叔段不断扩张,郑庄公欲擒故纵——发展勾心斗角

段于鄢三、(6、7)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高潮残酷无情

四、(8、9)庄公悔置姜氏,颍考叔助庄公母子和好——结局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导入语:

上课之前,老师先问一下大家,有没有看过前几年在翡翠台热播的连续剧《家好月圆》呢?

那这部剧作在展示家族之间争风相斗到最终团圆过中秋的过程,大家从中体会到了哪些与人相处的原则呢?

(板书:

真诚、守信、谦虚、顾全大局等)《家好月圆》为我们上演了一场激烈的现代家族之争,那古代的家族之争又会是怎样的呢?

从中又教会了什么样的与人相处的原则呢?

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来看一场古代皇室的家族内部之争——《郑伯克段于鄢》。

二、资料助读

1、关于“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

2、关于“左传”

1)《左传》:

原名《左氏春秋》,司马迁、班固都说作者是左丘明,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左传》重在史实叙述,而后两者则重在义理说明

2)《左传》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既有民本、爱国等进步思想,也包含封建伦理观念,正统等级观念等在今天看来落后的思想

3)《左传》叙事详细完整,故事性强,善于用极少的笔墨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个性化

3、研究课文标题,抓住学习要点

1)标题交代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本身、地点“郑伯在鄢地打败段”,看似平常但我们若想想,郑伯与段是嫡亲兄弟,“鄢”又不在郑国境内这些问题,就感到这个故事不是那么简单

2)题目分析:

郑伯克段于鄢

(主谓宾介宾)(主人公、事件、地点)

3)朗读全文

4)结合课文注释,弄懂全文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意图

4、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

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弟公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三、重难点、导学探究

诵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

精读课文,突破词句

1、解释下面句子加点的词语。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                            ;  名,                                 ;遂,                            

(2)爱共叔段,欲立之                   爱:

                                 

(3)亟请于武公                         亟:

 1、“惊”,使(姜氏)受惊,使动;“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遂,连词,因而恶,厌恶

2、爱:

偏爱,疼

3、亟:

屡次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通啎,啎,倒着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有特殊句式的标写出来。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译文: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

(2)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译文:

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要点二: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1、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

小结:

本部分叙述“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着重写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共叔段正是母亲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遂恶之”的“遂”,把姜氏的任性偏执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第二课时

一、第一自然段内容回顾

二、第二至五自然段重、难点导学探究

诵读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

精读课文,突破词句

1、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有活用请指出。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及,                          为,                    制,                                     

(2)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焉,                               

(3)祭仲曰: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指             ;       城,指          ,这是两个词

(4)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                         制,                堪:

                      

(5)公曰:

“姜氏欲之,焉辟害?

”焉,                             

(6)姜氏何厌之有   厌,                         

(7)不如早为之所 所:

                          

(8)多行不义必自毙毙:

                                   

(9)子姑待之       姑:

                     ;

(10)无生民心      生,                          心,                      

(11)臣请事之      事,                        

(12)可矣,厚将得众   厚:

           

【探究整理】

(1)、及,介词,等到为,介词,替制,地名,即虎牢,在现在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2)、焉,“于之”的合音,同时也是“于之”的合意

(3)、都,指都邑;城,指城墙,这是两个词

(4)、度,本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乎法度制,守制度堪:

经受、受

(5)、之,本来是代词,这里可以理解成活用为动词,放在能愿动词“欲”之后,义为“想这样做”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6)、厌,饱,引申为满足

(7)、所:

处所

(8)、毙,倒下,摔跟斗,自己摔跟斗,不是死的意思

(9)、姑:

古:

暂且;

(10)、生,使产生,使动用法心,是想法、念头

(11)、事,动词,事奉

(12)、厚:

古:

土地广大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佗,通“他”

 

(2)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

(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

(4)公曰:

“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5)无庸,将自及庸,通“用”

(6)无使滋蔓无,通“毋”,副词反过来,毋也可以通无

(7)无生民心无,通“毋”,表示禁止的副词,是“不要”的意思

3、翻译成现代文,如是特殊句式请指出。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译文:

(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译文:

先王的制度,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

(3)姜氏欲之,焉辟害?

译文:

姜氏想要这样做,怎能躲避灾害?

(4)姜氏何厌之有?

译文:

姜氏哪有什么满足呢?

(5)不如早为之所

译文:

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

(6)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文:

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灭亡,你姑且等着瞧吧

(7)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译文:

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君主的统治,您将对他怎么办?

(8)无庸,将自及

译文:

不用,他将自己遭殃

(9)不义不昵,厚将崩

译文:

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也将要崩溃的

要点二: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1、郑庄公为什么不对共叔段采取行动?

【探究整理】郑庄公有意“养成其恶”,让其“自毙”

三、第六、七自然段重、难点导学探究

诵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

精读课文,突破词句

1、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有活用请指出。

(1)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缮,                    甲,                    兵,              

具,                    卒,                    乘,              

(2)夫人将启之     启,                                   

(3)公伐诸鄢       诸,  

【探究整理】 

(1)、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车

(2)、启,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开门

(3)、“之于”的合音字,其中“之”为代词,代共叔段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锡,通“赐”,赐给

要点二: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1、共叔段从一开始到“将袭郑”之间有哪些举动?

你如何评价共叔段?

一系列的举动:

请求岩邑—居于京地—修京超度—鄙贰于己—收为己邑—修治城郭—聚集百姓—修缮甲兵—具备卒乘—将要袭郑

整体评价:

共叔段可谓野心颇大,且得寸进尺【权欲熏心,狂妄愚蠢】

2、联系前文,结合庄公的言行,谈谈这是怎样的一个君王?

性格:

【探究整理】老谋深算、阴险狡诈

第三课时

一、知识内容回顾

二、第八九自然段重、难点导学探究

诵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

精读课文,突破词句

1、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有活用请指出。

(1)为颍谷封人   为,             封人,                             

(2)公赐之食,食舍肉

之,              食,          食,           舍,              

(3)请以遗之                 遗:

                 

(4)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尔,         

(5)敢问何谓也?

    何谓,                                      

(6)公语之故    语,              之,                        

(7)君何患焉    患,               焉,                       

(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                       其,                     然,                 

(9)公入而赋     赋,                                 

(10)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及:

  

【探究整理】

(1)、为,担任,动词封人,管理边界的小吏封,疆界

(2)、之,代词,代颍考叔食,食物,名词;食,吃,动词舍,放

(3)、遗:

赠送

(4)、尔,你繄(yī),句首语气词,表示仅有、唯有的意思

(5)、何谓,即“谓何”,说的是什么意思?

(6)、语,告诉之,代词,代颍考叔

(7)、患,担心、忧虑焉,语气词“呢”

(8)、隧,隧道,洞子,从“隧而相见”的行文来看,应该是用作动词,指挖隧道;其,语气词,这里表示反问,意思是肯定然,代词,“这样”,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

(9)、赋,名词作动词,指朗诵诗歌

(10)、施及:

延续推及                

2、翻译下列句子,有特殊句式的标写出来。

(1)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译文:

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把食物送给她吃

(2)君何患焉?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译文:

您有什么担心的呢!

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不遵守誓言呢?

(3)《诗》曰: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译文:

《诗经》篇说:

‘孝子的孝道没有穷尽,永远能赐予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要点二: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1、“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至此已经结束,可是文章又加了一个第八段,思考一下它的目的,并思考体现了郑庄公什么性格?

从这段的内容你能看出郑庄公的性格特征的另一面吗?

【探究整理】伪善伪孝;目的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

2、作者将各色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刻画其性格试分析人物性格。

【探究整理】郑庄公:

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伪善伪孝

共叔段:

贪婪狂妄、愚昧无知

姜氏:

偏狭昏愦、以私情干政

颖考叔:

聪明机敏(故意食舍肉以引起庄公的问话)                            

二、巩固练习

(一)词类活用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3、曰:

“姜氏欲之,焉辟害?

”                                                      

4、夫人将启之                                                                   

5、段不弟,故不言弟                                                               

6、闻之,有献于公                                                               

7、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8、公入而赋    

【探究整理】1、“惊”,使(姜氏)受惊,使动;“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2、度,本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乎法度

3、之,本来是代词,这里可以理解成活用为动词,放在能愿动词“欲”之后,义为“想这样做”

4、启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启,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动词

5、不弟,不象一个当弟弟的弟,做弟弟

6、献,本来是动词,指献上,这里是用为名词,指献上的东西

7、隧,隧道,洞子,从“隧而相见”的行文来看,应该是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8、赋,名词作动词,指朗诵诗歌

(二)文言文句式

1、省略( 主语 )

(1)生庄公及共叔段

(2)爱共叔段,欲立之

(3)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省略(谓语  )

(1)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唯命”是“惟命是从”的省略,这里是省略谓语)

省略( 宾语 )

(1)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亟,屡次请,动词,后面省略了一个“之”,这个“之”指代的是立共叔段这件事)

(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与”字后面有省略,省略了一个“之”,指的是国君之位) 

2、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除,这里表示被动,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被动

3、宾语前置:

(1)姜氏何厌之有?

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何厌之有”就是“有何厌”的意思,)

(2)敢问何谓也?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谓”就是“谓何”,所说的是指什么?

(3)君何患焉?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君患何焉”

(4)其是之谓乎?

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其是之谓乎”就是“其谓是乎”

4、判断句:

制,岩邑也蔓,难图也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颍考叔,纯孝也   

5、介宾后置句:

 郑武公娶于申亟请于武公                                                                         

(三)一词多义

(1)焉:

A姜氏欲之,焉辟害?

(             )B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           )

C心不在焉(             )         D且焉置土石(            )

(2)为

A孟尝君为相数十年(             ) B为颍谷封人(                    )

C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 D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

(3)诸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  B公伐诸鄢(              )

C子闻诸(                          )

(4)国

A国不堪,君将若之何(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

(5)遗

A 请以遗之(               )B养虎遗患(                  )

(6)厌

A姜氏何厌之有(                    )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7)爱

A爱共叔段,欲立之(               )B不爱土地,重宝以致天下(            )

【探究整理】1、虚词

(1)焉:

A、疑问副词,怎么       B、“于之”的合音,同时也是“于之”的合意

C、于此                 D、在哪里

(2)为

A、动词当,做          B、动词,担任

C、动词,作为            D、介词,替

(3)诸

A、众,各                 B、之于

C、之乎

一、实词

(1)国

A、国家                   B、国都

(2)遗

A、赠送                   B、遗失,遗留

(3)厌

A、饱,引申为满足         B、讨厌,引申为嫌

(4)爱

A、偏爱,疼爱             B、吝啬

二、巩固训练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A.寤生(wù)祭仲(zhài)共叔段(gòng)缮甲兵(shàn)

B.廪延(lǐn)滋蔓(màn)城颍(yǐng)繄我独无(yì)

C.百雉(zhì)自毙(bì)泄泄(yì)不义不暱(nì)

D.亟请(jí)虢叔(guó)遂恶之(wù)具卒乘(shèng)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B)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B.相传《左传》是由刘向所著。

C.《左传》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C)

A.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堪:

受得了

B.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缮:

修整

C.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

施行

D.夫人将启之。

启:

开(门)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B)

A.姜氏欲之,焉辟害?

B.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C.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D.谓之京城大叔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D)

A.姜氏何厌之有!

B.君何患焉?

C.其是之谓乎!

D.颍考叔,纯孝也.(判断句式)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D)

A.庄公寤生,惊姜氏

B.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C.今京不度

D.亟请于武公

三、巩固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初,鲁国孔熙先博学有从横才志,文史星算,无不兼备,为员外散骑侍郎,不为时知,久不得调。

初熙先父默之为广州刺史,以脏货下廷尉,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保持之,故免。

及义康被绌,熙先密怀报效,以晔意志不满,欲引之,无因进说。

晔甥谢综雅为晔所知,熙先藉岭南遗财,家甚富足,仍倾身事综。

始与综诸弟共博,故为拙行,以物输之,情意稍款。

综乃引熙先与晔戏。

熙先故不为敌,前后输晔物甚多。

晔既利其财物,又爱其文艺,遂与申莫逆之好。

熙先始以微言劝晔,晔不回。

晔素有闺庭议论,朝野所知,故门胄虽华,而国家不与姻。

以此激之曰:

“丈人若谓朝廷相待厚者,何故不与丈人婚,为是门户不得邪?

人作犬豕相遇,而丈人欲为之死,不亦惑乎?

”晔默然不答,其意乃定。

①对本文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有从横才志(合纵与连横,这里指政治、外交上的策略,“从”,通“纵”。

B.遂申莫逆之交(申,发展。

)   C.以脏货下廷尉(廷尉,执掌刑狱的官。

D.故为拙行(拙,笨拙。

②与“何故不与丈人婚”的“故”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故为拙行 B.熙先故为不敌     C.公问其故       D.故门胄虽华

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B  )

A.因范晔对朝廷不满,孔熙先想拉拢他,又没有机会,就先同范晔的外甥谢综交好。

B.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