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学五年级古诗注释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8877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小学五年级古诗注释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上海小学五年级古诗注释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上海小学五年级古诗注释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上海小学五年级古诗注释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上海小学五年级古诗注释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小学五年级古诗注释篇.docx

《上海小学五年级古诗注释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小学五年级古诗注释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小学五年级古诗注释篇.docx

上海小学五年级古诗注释篇

五年级第一学期

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中心思想】描绘了初夏的风光及乡村农务之繁忙,表达诗人对农民辛苦生活的同情。

【注释】①山原:

山陵和原野。

②川:

平地,白满川:

水田里、低洼处都积满水,白茫茫一片。

③子规:

杜鹃鸟。

④才了:

刚刚结束。

⑤蚕桑:

种桑养蚕。

⑥插田:

插秧。

【译文】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水田洼地白茫茫一片。

蒙蒙烟雨中不时地传来杜鹃啼鸣。

四月的乡村很少有闲着的人,刚刚结束蚕桑的活计又开始插秧了。

【赏析】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来。

以“绿遍”形容草木葱郁,“白满”表示雨水充足,“子规声”暗寓催耕之意,生动地展现出“乡村四月”特有的风貌。

后两句化繁为简,勾画出乡村四月农家紧张忙碌的气氛,刚刚收完蚕茧,又开始插秧,不正面说人太忙,却说闲人很少,显得语气更加委婉。

【作者简介】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诗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屡考进士不中,布衣文人。

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

他的诗大多讲究技巧,有清新淡远的意味,讲究锤炼字句,写景善白描,时有佳句,为人传诵,著有《四岩集》、《苇碧轩集》。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中心思想】描写了夏天农民忙碌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苦生活的同情和对他们勤劳品质的赞美。

【注释】①耘田:

平整田畴,除草等田间劳动。

②绩麻:

把麻搓成线。

③各当家:

每人担负起相应的田间劳动。

④未解:

不懂。

⑤供:

从事,参加。

⑥傍:

靠近。

【译文】白天出去耘田,晚上还要在灯下搓麻绳,村庄里年轻人都在各自地忙碌着,小孩子们不懂得参与耕田织布,也挨着桑树阴旁模仿大人的样子种瓜。

【赏析】这首诗前两句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农村儿童深受大人影响,也表现出对劳动的热爱。

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喜爱。

全诗有概述,有特写,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乡村男女老少参加劳动的情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语言朴实,描写细腻。

【作者简介】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

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号山中居士,又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人。

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

曾出使金国,坚贞不屈,差点被杀。

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

其诗题材广泛,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南宋四大家”。

又工词。

著作颇富,存世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吴郡志》等。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心思想】描写庐山多姿的风貌,既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

【注释】①题西林壁: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

书写,题写。

②横看:

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③侧:

侧面。

④山岭是连绵的山峰,山峰是孤立的山尖⑤各不同:

各不相同。

⑥不识:

不能认识,辨别。

⑦真面目:

指庐山独特的美。

⑥缘:

因为;由于。

⑦此山:

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是由一群山峰连绵而成的山岭、从侧面看,只是一座高高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各种不同的角度看,庐山都呈现不同的风貌。

之所以不了解庐山真正的面目(不了解庐山有这么美),是因为自身处在庐山之中的缘故。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赏析】前两句是说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色也各不相同,形象地赞美了庐山千姿百态的风貌。

它蕴含着一个哲理——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或者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同时还蕴含着另一个哲理---当局者迷。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

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

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

《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溪上遇雨(其二)唐.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中心思想】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夏天雨势疾速,瞬息变化的特点

【注释】①坐看:

犹行看,旋见,形容时间短暂。

坐视:

旁观而无行动。

②衔:

挟带着。

③独:

独独,偏偏。

④晚照:

夕阳。

【译文】眼见着乌云里挟着骤雨,喷洒在前方的山峦上,独独这里却阳光灿烂。

让人吃惊的是,一会儿乌云挟带着骤雨就来到自己的头上!

而前方的山峦此时却披着夕阳的光芒!

【赏析】这首写景诗不同于一般唐诗。

它是咏夏天的暴雨,纯为写雨而写雨。

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某种奇特情致,是南宋杨万里“诚斋体”的特点。

这首诗是早于杨万里二三百年的“诚斋体”。

诗人准确抓住夏雨的特点:

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

才在前山,忽焉已至溪上,夏雨疾速叫人避之不及。

一“衔”一“喷”,不但把黑云拟人化了(它像在撒泼、顽皮),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雨之大。

还通过“坐看”“忽惊”等“遇雨”者表情的变化,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预料。

用笔清新,深得夏雨之趣。

苏诗虽一样写出夏雨的快速、有力、多变,可谓尽态极妍,但它是只就一处(“望湖楼”外)落墨,写出景色在不同时间里的变化。

而此诗则从两处(“前山”与“溪上”)着眼,双管齐下,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的对比。

如就诗的情韵而言,苏诗较胜;如论结构的新奇,此诗则不遑多让。

【作者简介】崔道融,生卒年不详,晚唐诗人。

自号东瓯散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

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温州)县令。

后入朝为右补阙,避战乱入闽(福建)。

工诗,其诗大都自然明快、通俗易懂,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

有《东浮集》九卷。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注释】①九月九日:

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②忆:

想念。

③山东:

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④异乡:

他乡。

⑤佳节:

美好的节日。

⑥茱萸(zhūyú):

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独自离家客居他乡,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今日兄弟们一起头插茱萸登高望远,欢乐之余,他们深为我的缺席而遗憾。

【赏析】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举目无亲的“异乡”,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

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很足。

在当时,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异地漂泊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如一叶浮萍。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经王维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

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

曲折有致,更富深情。

与杜甫的: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异曲同工。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中心思想】这首诗就诗人应邀做客的场景,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盛赞故人的热情,抒发了诗人对恬静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

【注释】①过:

拜访。

②具:

准备,置办。

③鸡黍:

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

黍(shǔ):

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④合:

环绕。

⑤郭:

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

这里指村庄的外墙。

⑥轩:

窗户。

⑦场圃:

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⑧把酒:

指饮酒。

把:

拿起。

端起。

⑨话桑麻:

闲谈农事。

桑麻:

桑树和麻。

这里泛指庄稼。

⑩重阳日:

指夏历的九月初九。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⑪就菊花:

指饮菊花酒,也指赏菊的意思。

就,靠近。

【译文】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家做客。

村庄绿树环绕,城外青山横卧。

推开窗户对着谷场菜园,一边喝酒一边闲谈着庄稼农事。

等到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赏析】这首诗所写的是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去一位姓田的朋友家做客的事情。

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雕琢之痕,但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绘了黄河的源远流长,边塞的苍凉,以及征人难归的哀怨。

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对当朝统治者不体恤将士以无声的谴责。

【注释】①凉州词:

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②远上:

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

远望黄河的源头。

③孤城:

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④仞: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⑤羌笛:

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⑥杨柳:

《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⑦度:

吹到过。

玉门关:

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⑧单于:

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

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⑧来:

语助词,无义。

【译文】源远黄河向远方流去,似乎流到了天上,千里之外的一座小城孤单地依偎在万仞高山之旁。

羌笛声里又何必响起那哀怨的《折杨柳》埋怨春光迟迟不到呢,因为春风吹不到玉门关这里啊!

【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

《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赏析】“黄河远上白云间”,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一片孤城万仞山”,塞上孤城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

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

“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

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

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后汉书·班超传》云:

“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中心思想】此诗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既有对自己事业未就的深深遗憾,也有对祖国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注释】①示儿:

写给儿子们看。

②元知:

原本知道。

元,通“原”。

③万事空:

什么也没有了。

④但:

只是。

⑤九州: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⑥同:

统一。

⑦王师: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⑧北定:

将北方平定。

⑨中原:

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⑩家祭:

祭祀家中先人。

⑪乃翁:

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译文】我原本就知道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唯一让我痛心的,就是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在家祭奠我时,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创作背景】《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

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

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赏析】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

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

为下文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

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不见祖国统一则死不瞑目的悲怆心境。

“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

“家祭无忘告乃翁”,自己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表达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陆游报国之情。

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中心思想】此诗生动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悠闲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注释】①浓:

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深)。

②水精帘:

又名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

③蔷薇:

植物名。

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

花可供观赏,果实可以入药。

亦指这种植物的花。

【译文】绿树蔽日,遍地浓荫,夏天白昼漫长。

楼台影子,倒映池塘,宛若镜中美景。

微风轻拂,水波荡漾,好像水晶帘幕轻轻摆动。

满架蔷薇,艳丽夺目,院中早已弥漫阵阵清香。

【赏析】“阴浓”二字,说明树之繁茂,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日烈,“树阴”才能“浓”。

第二句“入”字,说明池水的清澈。

“水精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

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

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

诗人用“水精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

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

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

【简介】高骈(821—887),唐末大将。

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孙。

幽州(今北京西南)人。

时代为禁军将领。

唐昭宗时历淮南节度副大使,封渤海郡王,唐僖宗时任淮南节度使、江淮盐铁转运使、诸道行营都统等职,镇压黄巢起义军。

后拥兵扬州,割据一方。

终为部将毕师铎所杀。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中心思想】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思想感情。

【注释】①天门山:

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②中断:

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

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当涂在战国时期属楚国,故流经此地的长江称楚江。

③开:

劈开,断开。

④至此:

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⑤回:

回漩,回转。

⑥两岸青山:

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⑦出:

出现。

⑧日边来:

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以远客自居)

【译文】奔腾的楚江水从中间将天门山冲开,浩荡东流的碧水在这里折回。

两岸青山迎面而出,一叶孤舟似从日边远道而来。

【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赏析】浩荡东流的楚江冲断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由于长江流向至此转向北,江水过此处必然产生巨大回旋。

孤舟顺江而下,由于行速快,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似乎青山有情。

这首诗描绘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中心思想】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假设性推想。

表达了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和否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注释】①乌江亭:

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②不期,难以预料。

③包羞忍耻:

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辱的胸襟气度。

④江东:

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⑤才俊:

才能出众的人。

⑥卷土重来:

指失败以后,整顿兵马以求东山再起。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预料。

忍辱负重,能屈能伸,方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人才济济,项王啊,你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孰胜孰负尚未可知。

【创作背景】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

【赏析】“胜败兵家事不期”胜败乃兵家常事,结果很难预料。

“包羞忍耻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子汉”呢?

自诩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江东子弟多才俊”,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可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百折不挠精神之可贵。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

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诗类似。

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

《史记·项羽本纪》: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自刎而死。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中心思想】这是一首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写,反映诗人送别友人时孤寂之情,同时展现了诗人光明磊落的胸怀和冰清玉洁的品格。

【注释】①芙蓉楼:

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②辛渐:

诗人的一位朋友。

③寒雨:

秋冬时节的雨。

④连江:

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⑤吴: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⑥平明:

天亮的时候。

⑦楚山:

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⑧孤:

独自,孤单一人。

⑨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⑩玉壶,清白的操守,指为官廉洁。

【译文】寒冷的雨水与江水连成一片,友人离去隐隐的孤独在我心中。

如果洛阳的亲友问起我的近况,就说我依然像玉壶一样清洁。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

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今江苏镇江),然后在此分手。

此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赏析】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

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孤寂之感。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亲人,冰心玉壶,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

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

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中心思想】这首诗通过为朋友饯行,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朋友远行万里的深切关心和祝愿。

【注释】①元二:

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②使:

出使。

③安西:

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县附近。

④渭城:

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⑤浥(yì):

润湿。

⑥客舍:

驿馆,旅馆。

⑦柳色:

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⑧更尽:

再喝干。

⑨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⑩故人:

老朋友。

【译文】清晨的细雨润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驿馆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

奉劝你再喝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往西的路上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创作背景】这是王维的朋友元二出使到安西都护府,王维在渭城为其饯行时作的诗。

诗题又名“渭城曲”,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

【赏析】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

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

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长途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即将远行朋友的深切关心和祝愿。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中心思想】此诗描绘了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心忧国事,挂念亲人的真切感情。

【注释】①国:

国都,指长安城。

②破:

陷落。

③深:

长。

④感时:

感伤时局。

⑤溅泪:

流泪。

⑥恨别:

怅恨离别。

⑦烽火: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⑧抵:

值,相当。

⑨浑:

简直。

⑩不胜:

承受不住。

⑪簪:

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译文】国都沦陷,城池被洗劫一空,空留山河,春日的长安城里荒草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开却流泪,担心离别,闻鸟鸣令心惊。

战火持续了一年多,家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