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综合检测试题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8636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综合检测试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综合检测试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综合检测试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综合检测试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综合检测试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综合检测试题2.docx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综合检测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综合检测试题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综合检测试题2.docx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专题综合检测试题2

专题综合测试

(二) 细胞代谢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2010·西城质检)能够促使脂肪酶水解的酶是(  )

A.脂肪水解酶        B.淀粉水解酶

C.蛋白质水解酶D.DNA水解酶

解析:

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促使蛋白质水解的酶是蛋白酶。

答案:

C

2.(2010·佛山质检)关于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TP连续水解两次可以得到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ATP可以直接供给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C.ATP的元素组成与脂肪相同的元素有C、H、O

D.ATP的生成只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

解析:

ATP的水解实际上是指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的水解,第一次水解脱去1个磷酸基团形成ADP,第二次水解脱去2个磷酸基团形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由ATP直接提供;组成ATP的化学元素有C、H、O、N、P,而脂肪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因此组成它们的共同元素有C、H、O;除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外,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也能产生ATP。

答案:

D

3.从光合作用到呼吸作用的过程中,H2O中O的循环途径是(  )

A.H2O→C6H12O6→CO2   B.H2O→C6H12O6→H2O

C.H2O→O2→CO2D.H2O→O2→H2O

解析:

光合作用过程中H2O在光下分解成O2,O2在呼吸作用的第三阶段形成H2O。

答案:

D

4.(2010·南京三模)下列是有关某种淀粉酶的实验,处理方式及结果如下表及图所示。

根据结果判断,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试管编号

试管Ⅰ

试管Ⅱ

试管Ⅲ

pH

8

8

7

温度

60℃

40℃

40℃

淀粉酶

1mL

1mL

1mL

淀粉

1mL

1mL

1mL

A.此种淀粉酶在作用35min后便会失去活性

B.在60℃的环境中此种淀粉酶已失去活性

C.此种淀粉酶在中性环境中的催化速率比碱性环境中的快

D.物质甲对试管Ⅲ中淀粉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大于试管Ⅱ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到试管Ⅱ和试管Ⅲ中的淀粉酶在35min后还具有催化活性,因此A选项错误。

试管Ⅰ的淀粉含量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在60℃的环境中淀粉酶已经失去催化活性,不能催化淀粉水解,所以B选项正确。

试管Ⅱ和试管Ⅲ的唯一变量是pH的不同,从图中淀粉含量变化可看出,试管Ⅱ中淀粉酶的催化活性比试管Ⅲ中淀粉酶的催化活性高,也就是说此种淀粉酶在碱性环境中的催化速率比中性环境中的快,因此C选项错误。

根据图中淀粉含量的变化,可看出试管Ⅱ中淀粉酶的催化活性比试管Ⅲ中淀粉酶的催化活性高,也就是说物质甲对试管Ⅱ中淀粉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大于试管Ⅲ,所以D选项错误。

答案:

B

5.(2010·全国卷Ⅰ,3)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图表示的是(  )

A.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B.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C.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

D.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了种群、细胞周期及新陈代谢过程中酶、CO2等的变化对代谢过程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的能力。

A中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呈“J”型增长;B中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的变化应呈周期性变化;C中条件适宜时酶量与反应速率呈正相关;D中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存在CO2饱和点。

答案:

D

6.(2010·西安名校联考)ATP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蛙的红细胞、鸡的红细胞中均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合成ATP

B.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

C.ATP中的“A”与构成RNA中的碱基“A”是同一物质

D.ATP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但在细胞内含量很少

解析:

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靠无氧呼吸产生ATP,蛙的红细胞、鸡的红细胞是靠有氧呼吸产生ATP;细胞内Na+浓度偏高,但仍比细胞外低,因此Na+运出需消耗能量;ATP中的“A”表示腺苷,RNA中的碱基“A”是腺嘌呤。

答案:

C

7.(2010·烟台适应练习)生产者细胞中的叶绿体可产生ATP,同时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细胞中的线粒体及细胞质基质也能产生ATP。

在一个处于生长期的森林生态系统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叶绿体产生的ATP多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线粒体、细胞质基质产生的ATP之和

B.消费者的各细胞中线粒体产生的ATP都多于细胞质基质产生的ATP

C.所有的分解者都可通过线粒体产生的ATP供能

D.生产者叶绿体产生的ATP与其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ATP之和相等

解析:

在一个处于生长期的森林生态系统中,要积累能量用于生长,生产者叶绿体产生的ATP要多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线粒体、细胞质基质产生的ATP之和;有的分解者如细菌,无线粒体,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供能;生产者要积累能量用于生长,叶绿体产生的ATP多于其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产生的ATP之和。

答案:

A

8.(2010·广东调研)水稻细胞内合成的某物质能够在常温下高效分解淀粉,该物质(  )

A.在4℃条件下易变性B.只含有C、H

C.也能催化淀粉合成D.含有羧基

解析:

能在常温下分解淀粉的是酶。

酶在高温下才会变性失活,A错误;淀粉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一定含有C、H、O、N,所以B错误;酶具有专一性、特异性,能催化分解的不能催化合成,C错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氨基酸含有羧基,D正确。

答案:

D

9.(2010·南通调研)下列物质进出细胞的实例中,不需要载体协助,但需要消耗能量的是(  )

A.植物根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收NO

、K+

B.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胆固醇、维生素D

C.肾小管上皮细胞向原尿中分泌K+、NH

D.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

解析: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胆固醇、维生素D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植物根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收NO

和K+,肾小管上皮细胞向原尿中分泌K+、NH

都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的协助;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是胞吐作用,依靠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不需要载体,但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

D

10.(2010·沙城模拟)测定下列哪项可简便且准确判断贮存小麦种子的细胞呼吸方式(  )

A.有无酒精的生成

B.有无水的生成

C.有无有机物消耗

D.O2消耗量与CO2生成量的比值

解析:

A错误:

有酒精产生时可推测其进行了无氧呼吸,但无法推测是否也进行了有氧呼吸;B错误:

有水产生时可推测其进行了有氧呼吸,但无法推测是否也进行了无氧呼吸;C错误:

无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消耗有机物;D正确:

若无O2消耗,可推测其只进行无氧呼吸;若O2消耗量等于CO2生成量,可推测其只进行有氧呼吸;若O2消耗量小于CO2生成量,可推测其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

D

11.(2010·唐山模拟)在植物体的细胞中,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反应(  )

A.既可以在线粒体中进行,也可以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B.既可以在叶肉细胞中进行,也可以在根细胞中进行

C.只能在有氧条件下进行,不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D.只能在有光条件下进行,不能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解析: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是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进行该过程,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而不能在线粒体内进行;呼吸作用的进行与光照无关。

答案:

B

12.(2010·潍坊模拟)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甘油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需要消耗ATP

B.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不消耗ATP

C.大分子只有通过主动运输才能进入细胞

D.蜜饯腌制过程中蔗糖进入细胞是主动运输的结果

解析:

甘油进出生物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能量;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大分子物质主要通过胞吐和胞吞的方式进出细胞;蔗糖分子不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而是在细胞死亡后膜变为全透性,蔗糖分子才能进入细胞。

答案:

B

13.(2010·浙江杭州)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将带“皮”的幼嫩的茎纵切后插入两烧杯中,如图所示。

已知b侧的细胞壁比a侧的细胞壁薄,伸缩性相对较强。

判断30分钟后可能出现的形状变化是(  )

解析:

甲侧茎细胞置于30%蔗糖溶液中,外界溶液浓度高,细胞失水;b侧细胞壁薄失水后较a则更易收缩。

乙侧置于清水中,细胞大量吸水,b侧细胞壁薄吸水后较a侧更易伸长。

答案:

D

14.(2010·长沙调研)将叶面积相等的A、B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放置在相同的、温度适宜且恒定的密闭小室中,给予充足的光照,利用红外测量仪每隔5min测定一次小室中的CO2浓度,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对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此实验可用于验证A植物比B植物具有更强的固定CO2的能力

B.当CO2浓度约为0.8mmol·L-1时,A、B两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相等

C.30min以后,两种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都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D.若A植物在第5min时光照突然降低,C5含量将增加

解析:

从两个装置内CO2达到的最低值来看,最终B植物所在装置内CO2浓度更低,由此可以判断B植物比A植物具有更强的固定CO2的能力;当CO2浓度约为0.8mmol·L-1时容器中CO2量相等,但不能说明两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相等,因为两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不等;若A植物在第5min时光照突然降低,光反应减弱,产生的[H]和ATP的量减少,C3的还原减弱,因此C5含量减少;30min以后,小室中的CO2浓度不再减小,因此两种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答案:

C

15.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根部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所以能长期适应缺氧环境

B.荔枝在无O2、保持干燥、零下低温和无乙烯环境中,可延长保鲜时间

C.快速登山时人体主要是从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的过程中获得能量

D.玉米经酵母菌发酵可产生酒精,这是通过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实现的

解析:

水稻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其根部细胞主要进行有氧呼吸;荔枝需要在一定的水分、充足的氧气条件下保存;人体剧烈运动时也主要从有氧呼吸中获能。

答案:

D

16.(2010·烟台质检)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是细胞中的一种生物大分子物质

B.为满足对能量的需求,肌细胞中贮存了大量ATP

C.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所含能量较少,所以易断裂

D.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解析:

A错误:

ATP并非生物大分子;B错误:

ATP在细胞内不能大量贮存;C错误:

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所含能量最多,在断裂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答案:

D

17.(2009·浙江理综)下列关于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氧和零下低温环境有利于水果的保鲜

B.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C6H12O6分解成CO2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

C.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

D.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解析: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水果的储存需要低氧和零上低温条件。

在无氧呼吸过程中,C6H12O6分解成CO2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但在有氧呼吸过程中,C6H12O6分解成CO2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

在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ATP中不稳定的化学能,但ATP是物质,不是能量。

答案:

D

18.(2010·合肥调研)在盛有300mL5%的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加入10g新鲜的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

将整个装置(如下图甲)置于25℃环境中,采用排水集气法测定产生的CO2,结果如下图乙中曲线I所示。

利用同样的实验装置,改变某条件后,结果如图乙中曲线Ⅱ所示。

则改变的条件最可能是(  )

A.增加酵母菌的数量  B.换用3%的葡萄糖溶液

C.将温度升高到50℃D.换用较小容积的锥形瓶

解析:

本题以实验现象为切入点,考查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

图乙中曲线由Ⅰ变为Ⅱ,即降低呼吸强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降低呼吸底物的浓度可使呼吸强度降低。

增加酵母菌的数量或适当提高温度,可提高细胞呼吸的速率,缩短时间,但不改变气体总量。

答案:

B

19.(2010·无锡调研)如图表示不同距离的跑步过程中,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供能的百分比。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跑步距离越长,无氧呼吸供能所占比例越大

B.1500米跑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相当

C.100米跑时,所需ATP主要由有氧呼吸产生

D.马拉松跑时,肌肉细胞呼吸释放的CO2与吸收的O2之比为11

解析:

分析图象可知,跑步距离越长,无氧呼吸供能所占比例越小;1500米跑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供能的百分比相同,推测可知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100米跑时,所需ATP主要由无氧呼吸产生;马拉松跑时,主要是进行有氧呼吸,但仍有部分无氧呼吸,人体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故此时肌肉细胞呼吸释放的CO2与吸收的O2之比为11。

答案:

D

20.(2010·镇江模拟)某生物研究小组对栽培在密闭玻璃温室中的植物进行研究,用红外线测量仪对室内空气中的CO2含量进行24小时测定,并绘制了温室内的CO2浓度与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所示)。

根据曲线所得到的结论是(  )

A.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的是b点和c点

B.光合速率最大的是b点,最小的是c点

C.b点的光合速率为零,c点光合速率最大

D.光合速率最低的是c点,呼吸速率最高的是b点

解析:

分析曲线的变化可知,a~b段CO2浓度逐渐增加,表明光合速率由无到有,由弱到强,即此阶段由只进行细胞呼吸到呼吸速率>光合速率;b~c段CO2浓度逐渐减小,表明光合速率>呼吸速率;c~d段CO2浓度逐渐增加,表明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直至无光合作用。

b点、c点为曲线的拐点,表明此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光合速率最大的点是CO2浓度下降速率最快的点,约12时左右。

光合速率最小的点为无光照时,根据题图无法判断呼吸速率的高低变化。

答案:

A

21.(2010·南通调研)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宜温度条件下,测定不同光照条件下放有某双子叶植物叶片的密闭装置中CO2的变化量,结果如下表。

分析表中数据,不正确的推论是(  )

光照强度(klx)

1.0

3.0

5.0

7.0

8.0

10.0

CO2变化量

mg/(100cm2·h)

+2.0

-2.0

-6.0

-10.0

-12.0

-12.0

A.光照强度为1klx时,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少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B.光照强度为2klx时,该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为0

C.光照强度由5klx增强到7klx时,叶肉细胞中C3合成速率增大

D.光照强度为9klx时,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是限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内因

解析:

光照强度为1klx时,CO2的变化量为正值,说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少,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多;光照强度为2klx时,装置中CO2的变化量可能为0,此时表示植物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在一定限度内光照强度增强,光合速率增加,C3合成速率也增加;限制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主要有色素种类和含量、酶含量及活性等。

答案:

B

22.(2010·肇庆模拟)如图表示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肉细胞间隙中CO2浓度的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BC段斜率与叶绿体内固定CO2的酶活性呈正相关

B.温室效应能提高植物光合速率

C.当CO2浓度低于b时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

D.当CO2浓度高于s时Pm值主要受光反应速率的限制

解析:

BC段表明随着细胞间隙CO2浓度不断增大,净光合速率也不断增加,A正确;温室效应能使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温室效应能提高植物光合速率,B正确;一定范围内,CO2浓度低于b时植物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只是光合速率低于呼吸速率,C错误;当CO2浓度高于s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不再是CO2浓度,而主要是光照强度,D正确。

答案:

C

23.下图甲为叶绿体结构模式图,图乙是从图甲中取出的部分结构放大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乙所示结构取自图甲中的①或③

B.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全部分布在图乙所示结构上

C.图乙所示的结构是合成[H]并消耗ATP的场所

D.叶绿体以图甲③的形式扩大膜的表面积

解析:

A错误,图乙分布有色素,说明图乙所示的结构取自类囊体,叶绿体的内、外膜上不含有色素;B错误,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类囊体和叶绿体基质中;C错误,类囊体是叶绿体进行光反应的场所,产生[H]和ATP;D正确,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堆叠扩大膜的表面积。

答案:

D

24.(2010·东城区模拟)呼吸商(RQ=放出的CO2量/吸收的O2量)可作为描述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供应状态的一种指标。

如图是酵母菌氧化分解葡萄糖过程中氧分压与呼吸商的关系,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呼吸商越大,细胞有氧呼吸越强,无氧呼吸越弱

B.b点有氧呼吸强度大于a点

C.为延长水果的保存时间,最好将氧分压调至c点

D.c点以后细胞呼吸强度不随氧分压变化而变化

解析:

酵母菌氧化分解葡萄糖,如果只进行有氧呼吸,则放出的CO2量与吸收的O2量相等,即RQ=1。

当放出的CO2量大于吸收的O2量时,表明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且差值越大,无氧呼吸所占的比例越大。

即呼吸商越大,细胞有氧呼吸越弱,无氧呼吸越强。

b点有氧呼吸强度大于a点。

呼吸商表明了放出的CO2量与吸收的O2量的比例,但并不代表呼吸强度,故D错误。

答案:

B

25.(2010·衡水中学测试)以下甲、乙两图都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A点

B.甲图中氧浓度为b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CD段

C.甲图的a、b、c、d四个浓度中c是最适合贮藏的

D.甲图中氧浓度为d时没有酒精产生

解析:

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细胞只释放CO2不吸收O2,说明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对应乙图中的A点,A正确;甲图中氧浓度为b时,CO2的释放量远远大于O2的吸收量,说明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且无氧呼吸强度大,应在乙图中的AC段之间,B错误;贮藏植物器官应选择CO2产生量最少即细胞呼吸最弱时(甲图中的c点),C正确;氧浓度为d时,CO2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相等,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因此没有酒精产生,D正确。

答案:

B

二、简答题(共50分)

26.(2010·苏北四市调研)(18分)阅读材料:

材料1:

“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

将盛有2mL唾液淀粉酶溶液的试管和盛有2mL可溶性淀粉溶液的试管编为一组,共四组。

在0℃、20℃、37℃和100℃水浴中各放入一组,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然后,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继续放回原来的温度下保温。

材料2:

在生物化学反应中,当底物与酶的活性位点形成互补结构时,可催化底物发生变化,如下图Ⅰ所示。

酶的抑制剂是与酶结合并降低酶活性的分子。

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从而抑制酶的活性,如图Ⅱ、Ⅲ所示。

材料3:

科研人员通过蛋白质工程来设计改变酶的构想。

在研究溶菌酶的过程中,得到了多种突变酶,测得酶50%发生变性时的温度(Tm),部分结果见下表:

半胱氨酸(Cys)

的位置和数目

二硫键

数目

Tm/℃

野生型T0

溶菌酶

Cys51,Cys97

41.9

突变酶1

Cys21,Cys143

1

52.9

突变酶2

Cys3,Cys9,Cys21,Cys142,Cys164

3

65.5

(注:

Cys上角的数字表示半胱氨酸在肽链的位置)

(1)根据材料1回答下列问题:

①记录实验的起始时间从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

再每隔1min,取一滴混合液滴在盛有碘液的点滴板上进行观察,记录每种混合液蓝色消失的时间。

通过比较混合液中________(物质)消失所需时间的长短来推知酶的活性。

②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随温度的升高会使________接触的机会增多,反应速率变快。

其二,因为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本身随温度升高而发生分子结构(空间结构)的改变,温度升到一定程度,酶将完全失活。

这两种作用叠加在一起,使酶促反应在某一温度下最快,这一温度就是该酶的________。

(2)癌症化疗时应用的烷化剂(如二氯甲二乙胺)能够阻止参与DNA复制的酶与DNA相互作用。

此类药品作用于癌细胞分裂周期的间期,它的作用机制与材料2中的图________相符。

(3)从材料3中可以看出溶菌酶热稳定性的提高是通过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得以实现的。

解析:

(1)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应在淀粉酶与淀粉溶液混合时开始计时。

酶活性的高低可通过观察混合液中淀粉消失所需的时间的长短来判断,淀粉消失所用的时间越短,说明酶的活性越高。

温度升高,反应物和酶运动的速率都增加,它们接触的机会就会增多,反应速率也将加快。

反应速率最快时的温度为酶的最适温度。

(2)题干中已明确说明:

“烷化剂(如二氯甲二乙胺)能够阻止参与DNA复制的酶与DNA相互作用”,由此可以判断烷化剂属于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以与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

(3)由表可知,溶菌酶热稳定性的提高是通过改变半胱氨酸的位置及数目和增加二硫键的数目实现的。

答案:

(1)①淀粉酶与淀粉溶液混合时 淀粉 ②反应物和酶(底物和酶) 最适温度 

(2)Ⅲ (3)半胱氨酸的位置、数目和增加二硫键的数目

27.(2010·海口质检)(16分)下图表示在20℃条件下,A、B两种植物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较长时间连续阴雨的环境中,A、B植物相比,受到影响较大的是________植物。

(2)当光照强度为a时,比较A、B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速率MA、MB和有机物合成速率NA、NB的大小,结果应分别为MA________MB、NA________NB(填“>”“<”或“=”)。

此时,A植物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从________向________部位移动。

(3)当光照强度大于16klx时,受________等环境因素的影响,A植物的光合速率不再增大。

(4)为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O2是来自H2O还是CO2,某同学用18O标记了光合作用的原料H2O,经分析,释放的O2含有18O。

由此他得出结论:

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H2O。

该实验不够严密,还应增设一个实验组,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解析:

(1)由图可知,A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光饱和点远大于B植物,因此在较长时间连续阴雨的环境中,受到影响较大的是A植物。

(2)光照强度为a时,A、B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相等,因此有机物积累速率相等,有机物合成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比较图中(0,-4)点CO2释放量,不难发现A植物呼吸作用的强度比B植物大,因此A植物有机物合成速率大于B植物有机物合成速率。

叶绿体中ADP是用于合成ATP的,因此ADP的移动方向是从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

(3)当达到光饱和点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