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8009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docx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docx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 竞技体育概论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竞技体育的源起

竞技体育产生的基本过程:

健身审美、军事、各种社会功能、宗教、生存

1、竞技体育的概念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技比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A、生物学因素。

B、社会学因素。

C、个性心理因素。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

A、运动训练

B、竞技体育管理

C、运动竞赛

D、运动选材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一)竞争性:

1、高度发展的体能;2、高度发展的技能;3、灵敏的心智反应

(二)规范性

(三)公平性

(四)集群性

(五)公开性

(六)观赏性、娱乐性

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

(一)运动训练定义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一)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二)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互补性

(三)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四)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

(五)训练调控必要性及应变性

(六)现代科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三、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特征:

1、本源性学科

2、综合性学科

3、实践性学科

四、运动训练学的三层次理论体系

1、一般训练学

2、项群训练学

3、专项训练学

第二章:

项群训练理论

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

(二)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1、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2、各项群竞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3、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项群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由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是我们划分项目类别的基本依据。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4、为运动训练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

(四)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

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

是指在某一个运动项目中对运动成绩成着决定性影响的竞技能力因素。

第三章: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一、运动成绩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1、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

2、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

3、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第二节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一、竞技能力定义:

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1、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含义的异同

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即称为运动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则称为竞技能力。

2、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含义的异同

  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一、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

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

(一)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

(二)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

(三)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运动成绩诊断→运动成绩指标

竞技能力诊断→竞技能力指标

训练负荷诊断→训练负荷指标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定义: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第四节 系统训练原则

一、系统训练原则的定义

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二、制定该原则的科学基础:

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3、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三、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保证训练的系统性:

1、健全和完善多级训练体制、贯彻“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训练要求。

2、搞好基础训练,打好一般和专项训练基础。

防止过早的早期专项化训练和过早对儿童少年运动员施加成绩压力。

3、重视制定多年系统训练计划,完善年龄教学训练大纲。

4、提供运动员终身从事竞技运动的社会保障和动机激励机制。

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1、保证各训练过程安排的连续性

2、注意激励运动员树立长期艰苦训练的动机

3、控制好多年训练中竞技状态变化的规律

4、根据各训练内容、手段、方法以及负荷的内在系统性、联系性安排好训练

5、注意控制运动员伤病及其他可能影响系统训练情况的出现

6、在多年和全年不间断系统训练中,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训练日和训练次数

第五节 周期安排原则

一、周期安排原则定义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

(二)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三)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竞技状态:

是一种比赛所需要的运动状态。

是指为比赛而专门做好准备的运动状态。

(引自《体育院校函授教材》P181)

竞技状态周期划分

↓↓

形成阶段竞技状态形成准备时期

↓←发展与训练周→↓

保持阶段期划分的关系竞赛时期

↓↓

消失阶段恢复时期

周期类型的示意图

准备期、竞赛期、恢复期

日周期:

每天1-3次训练课

小周期:

多数情况下是以周为时间单位

中周期:

几周至十几周不等

大周期:

准备期、竞赛期、恢复期

年周期:

每个年周期包含1-多个大周期

多年周期:

2年以上的比赛奥运会、足球世界杯

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

一、适宜负荷原则定义

  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二、制定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适宜负荷下机体的适应性

(二)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三、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正确地理解运动负荷的构成和施加负荷的目的

1、运动负荷的定义:

是指在训练和竞赛中给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刺激。

2、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负荷,都包含着负荷的量与强度这样两个方面。

前者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后者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度。

负荷的量和强度分别通过不同的侧面表现出来,人们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指标去反映负荷量和强度的大小。

3、施加负荷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机体机能。

因此,给予运动员的负荷必须是适宜运动员机体机能的实际情况,必须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不能“为大而大”。

运动负荷构成因素:

负荷量:

练习的距离、练习的次数、练习的时间、练习的总重量

负荷强度:

练习的密度、练习的难度、练习的高度、远度、速度等、练习的重量

(二)渐进式地增加负荷的量度

(三)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四)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

(五)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

(一)运动训练方法定义及作用

1.运动训练方法定义

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运动训练手段定义

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第二节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

一、模式训练法

(一)模式训练法释义

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二)模式训练法的结构与特点

1、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

(1)训练的目标模型

(2)评定标准

(3)检查手段

(4)训练方法

2、模式训练法的特点

(1)具有信息化特点。

(2)模式训练法具有定量化特点。

二、程序训练法

(一)程序训练法定义

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二)程序训练法的结构:

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

(三)程序训练法的基本特点

(1)具有定性化特点

(2)具有程序化特点

(3)具有系统化特点

(四)模式训练法和程序训练法的不同点

从结构角度上看,程序训练法与模式训练法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控制运动训练过程依据的不同。

模式训练法是以训练模型为控制依据,程序训练法则以训练程序为控制依据。

一、分解训练法

(一)分解训练法定义

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一)完整训练法定义

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二)完整训练法的作用:

1、主要用于技、战术的巩固、提高。

2、可较好地保持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完整结构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重复训练法

(一)定义: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二)作用:

  通过同一动作或同组动作的多次重复,经过不断强化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通过相对稳定的负荷强度的多次刺激,可使机体尽快产生较高的适应性机制,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

(三)构成:

1、练习的次数或组数;2、负荷强度;3、每次练习的量(一次练习的距离、时间等);4、每两次(组)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

休息的方式通常采用静止、肌肉按摩或散步。

(四)重复训练法的类型

依单次练习时间的长短,可将重复训练法分为:

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和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三种类

四、间歇训练法

(一)定义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二)作用:

1、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

2、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

3、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糖酵解与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4、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

5、可使机体抗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三)构成:

间歇训练法的主要因素有:

1、练习的次数或组数;2、负荷强度;3、每次练习的量(一次练习的距离、时间等);4、每两次(组)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5、积极性的休息方式。

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在结构、作用上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两种训练方法的最大区别之处是在两次或者两组练习之间间歇时间上:

重复训练法在开始下一次练习时,运动员的机体疲劳基本上恢复;间歇训练法则是在运动员机体疲劳尚未完全恢复时,就进行下一次或下一组的练习。

五、持续训练法

(一)持续训练法定义

  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练习时,平均心率应在每分钟130-170次之间。

(二)作用:

1、持续训练充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

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有氧运动的强度

2、完善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可使机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产生稳定的适应,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的变化。

3、可为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变换训练法

(一)变换训练法定义

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二)作用:

 1、提高运动员有机体对训练和竞赛的适应能力。

 2、培养运动员多种运动感觉。

 3、提高运动员的练习兴趣。

七、循环训练法

(一)定义:

  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二)作用:

1、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积极性;

2、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

3、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做到区别对待;

4、可以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的产生,并有利于全面身体训练。

(三)构成因素:

1、每站的练习内容;2、每站的运动负荷;3、练习站的安排顺序;4、练习站之间的间歇;4、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5、练习的站数;6循环练习的组数。

(五)循环训练法的组织形式:

1、流水式:

流水式循环训练的作法是:

建立若干练习站(点)后,运动员按一定的顺序,一站接一站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单个练习。

2、轮换式:

轮换式循环训练的作法是:

将运动员分成若干组,各组运动员在同-时间内在各自的练习站中练习,然后,按规定要求,依次轮换练习站。

3、分配式:

可以有效地集中发展某一运动机能和机体的某一部位,使身体局部产生深刻反应。

分配式循环训练的作法是:

设立较多的练习站,然后,根据运动员具体情况指定每名运动员在特定的若干练习站内训练。

七、应用循环训练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1、要根据训练任务和目的设计好循环练习法;

2、要注意练习的质量;

3、选择熟练的练习手段;

4、要及时对训练方案进行调整。

八、比赛训练法

(一)比赛训练法定义

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二)比赛训练法的作用:

 1、全面提高运用运动员竞技能力;

 2、提高比赛能力或适应比赛的能力;

 3、检查或评定训练效果。

(三)比赛训练法的类型

依比赛的性质可将比赛训练法分为四种,即教学性比赛方法、模拟性比赛方法、检查性比赛方法和适应性比赛方法

第六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一、运动员体能定义:

  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在训练和竞赛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身体运动能力。

二、构成:

  身体形态是指机体内外部的形状。

  身体机能是指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运动素质是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

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1、正确地认识身体训练的重要性

2、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3、体能训练和其它方面的训练相结合。

4、针对不同的情况安排两者的比例

5、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6、加强思想教育和采用多种训练手段、方法

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一、力量素质概述

(一)力量素质的定义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二)力量素质分类

1、最大力量:

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

2、相对力量:

是指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3、快速力量:

是指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

4、力量耐力:

是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

二、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

  发展运动员大肌肉群和主要肌肉群力量的同时,重视小肌肉群、远端肌肉群、深部肌肉群的力量训练。

(二)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正确地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规范并明确正确的动作要求。

(三)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1、负荷安排应大中小结合,循序渐进地提高负荷量度。

2、在小周期训练中,应使各种不同性质的力量训练交替进行。

  3、在每组重复练习中,注意组间的休息。

  4、力量训练后,要特别注意使肌肉放松。

(四)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在运动训练中应注意有意识地提高运动员练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以求提高力量训练的效果。

 

(五)注意结合专项特点进行力量训练。

  优秀运动员在进行力量训练时,一定要注意结合专项的特点进行。

青少年运动员则不要过早地进行专项力量练习。

(六)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

一、速度素质定义: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二、速度素质的分类

反应速度:

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声、光、触等)快速应答的能力。

动作速度:

是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个动作的能力。

移动速度:

是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

(二)动作速度的评定及训练

l、动作速度的评定

 因为动作速度寓于某一个技术动作之中,如抓举的动作速度、跳跃起跳的动作速度、游泳转身的动作速度等等,所以动作速度的测量是与技术参数测定联系在一起的。

2、动作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a、采用的练习应是运动员所熟练掌握的。

b、动作速度的训练要和专项技术紧密结合。

c、要合理地变换速度练习的节奏。

d、练习时间不宜太长。

e、间歇时间要恰当。

3、提高动作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

a、利用外界助力控制运动员的动作速度。

b、减小外界自然条件的阻力。

c、利用“后效应”提高动作速度。

d、缩小完成练习的空间和时间界限。

e、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

f、根据专项特点选择不同的练习来提高动作速度。

三、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

(二)要在运动员精神状态较好时进行训练。

(三)注意防止“速度障碍”的出现。

  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会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为“速度障碍”。

1、产生速度障碍的客观原因是:

(1)由于技能动力定型的形成,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空间时间特征都趋于稳定;

(2)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神经过程灵活性的改进和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提供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2、产生速度障碍的主观原因是:

(1)过早地片面发展绝对速度;

(2)基础训练不够;

(3)技术动作不合理;

(4)训练手段单调、片面,引不起新异刺激;

(5)负荷过度、恢复不好等。

克服方法:

采用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顺风跑等手段。

(四)儿少速度训练的注意事项

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一、耐力素质定义

  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二、耐力素质的分类

1、按人体的生理系统分类,耐力素质可分为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

三、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的培养

  通过呼吸摄取坚持长时间工作必需的氧气,机体是通过提高呼吸频率和加深呼吸深度来吸取氧气的。

一般来讲,没有参加过训练的人在长时间工作过程中,主要以加大呼吸的频率来供给机体氧气的需要,而高水平运动员则主要以加大呼吸的深度来改善对体内氧气的供给。

(二)注意把呼吸的节奏和技术动作相结合。

对各个运动项目的运动员都应加强呼吸节奏与动作节奏协调一致的训练,呼吸节奏紊乱,就会便动作节奏遭到破坏,从而影响运动成绩。

(三)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在耐力训练中所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意志坚强者比意志薄弱者耐力表现好得多,在耐力素质训练中必须注意对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

温度过高、气压过低,对一个人的耐力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抵抗这些不利因素也需要运动员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四)儿少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第六节柔韧素质及其训练

一、柔韧素质定义

(一)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柔韧素质通过关节运动的幅度,也就是按一定的运动轴产生转动的活动范围而表现出来。

(二)柔韧素质的分类

柔韧素质分为一般柔韧素质和专门柔韧素质。

一般柔韧素质是指机体中最主要的那些关节活动的幅度,如肩、膝、髓等关节活动的幅度,这对任何运动项目都是必要的。

专门柔韧素质是指专项运动所需要的特殊柔韧性,专门的柔韧素质是掌握专项运动技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二、柔韧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一)柔韧训练的方法

柔韧性训练基本上采用拉伸法,分为动力拉伸法和静力拉伸法。

在这两种方法中又都有主动拉伸和被动拉伸两种不同的训练方式。

动力拉伸法是指有节奏地、通过多次重复同一动作的练习使软组织逐渐地被拉长的练习方法。

静力拉伸练习时,先通过动力拉伸缓慢的动作将肌肉等软组织拉长,当拉伸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暂时静止不动,使这些软组织得到一个持续被拉长的机会。

在训练中常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即在做拉伸练习时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第七节灵敏素质及其训练

一、灵敏素质的定义

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第七章:

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第一节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

一、运动技术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一)定义

运动技术是指合理有效地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

合理:

是指符合人体生物结构和力学原理的技术。

有效:

是指能充分发挥或表现出人体体能的技术。

(二)基本特征:

1、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

2、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跳高、篮球等)

3、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

4、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性

三、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

指在完成动作过程中的时空特征。

包括用力的大小、时间间隔的长短、动作幅度的大小及动作快慢等要素。

(一)动作要素

1、身体姿势2、动作轨迹3、动作时间4、动作速度5、动作力量6、动作速率7、动作节奏

(二)技术结构

技术结构包括动作基本结构和技术组合两层含义。

1、动作基本结构

由动作基本环节和环节之间的顺序构成。

亦可称为技术的微观结构。

每一项技术动作的基本结构都包括若干个基本环节。

这些基本环节按特定的、一般不能予以改变的顺序形成动作基本结构。

因而,动作基本结构可称为“技术链”,而动作基本环节则可视做“技术链”上的各个点,“顺序”则成为连结各个点的连线。

由若干独立的技术动作连结组成的集合。

如乒乓球运动员的“左推右攻”,艺术体操运动员的“难度性组合”与“表现性组合”等等。

2、技术组合

由若干独立的技术动作连结组成的集合。

如乒乓球运动员的“左推右攻”,艺术体操运动员的“难度性组合”与“表现性组合”等等。

第二节:

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

一、主体因素

(一)人体结构力学特征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

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和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协调能力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要基础。

(三)感知觉能力

(四)动作技能的贮存数量

(五)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六)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二、客体因素

(一)竞赛规则

(二)技术环境

(三)器材设备与场地

第四节: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

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