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7875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文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语文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语文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语文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25分,1-5每小题2分,6-10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颓圮(tí)漫溯喋血叱咤(chà)风云

B.凌侮(wǔ)忸怩不安(niǔní)玉玦不惮(àn)

C.竹蒿团箕(jī)租赁(lìn)寥落(liáo)

D.皮辊(gǔn)蹉跌(cuō)惩创(chuàng)微漠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及字形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A项,“颓圮”的“圮”读pǐ,“叱咤风云”的“咤”读zhà;

B项,“不惮”的“惮”读dàn;

C项,“竹蒿”应为“竹篙”。

故选D。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来来往往

B.仆所以留者的原因

C.何辞为还……呢

D.道芷阳间行取道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文言虚词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A项,解释错误,“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意思是:

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进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出入,是偏义复词,“入”起主要作用,“出”是衬词,无实义。

故选A。

3.对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何厌之有

(2)今急而求子,

寡人之过也(3)若属皆且为所虏(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5)燕王拜送于庭(6)群臣侍殿上者(7)皆为戮没(8)秦王购之金千斤(9)燕国见陵之耻除矣(10)此天子气也(11)大王来何操?

(1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A.

(1)(11)/

(2)(3)(4)/(7)(9)/(5)(8)/(10)(6)(12)

B.

(2)(10)(12)/

(1)(11)/(3)(4)(6)(8)/(7)(9)/(5)

C.

(1)(11)/

(2)(10)(12)/(3)(7)(9)/(4)(6)(8)/(5)

D.

(1)(10)(11)/

(2)(5)(7)/(3)/(4)(9)/(6)(12)(8)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1)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何厌”是“有”的宾语,前置了。

(2)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3)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为所”表示被动。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

“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了。

(5)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句,“于庭”是状语,后置了。

(6)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句。

“侍殿上者”是“群臣”的定语,后置了。

(7)皆为戮没。

被动句。

“为”表示被动。

(8)秦王购之金千斤。

定语后置句,“千斤”是“金”的定语,后置了。

(9)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动句,“见陵”表示被动。

(10)此天子气也。

判断句。

(11)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句,“何”是“操”的宾语。

(1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

分析可知,

(1)(11)是宾语前置句;

(2)(10)(12)是判断句;(3)(7)(9)是被动句;(4)(6)(8)是定语后置句;(5)是状语后置句。

故选C。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共其乏困B.令大行不顾细谨

C.将军与臣有郤D.卒起不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

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A项,“共其乏困”,共,通“供”,供应;

B项,“令大行不顾细谨”,没有通假字;

C项,“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

D项,“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故选B。

5.下列有关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编写的,又称《左氏春秋》。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曹刿论战》《荆轲刺秦王》都选自《左传》。

B.词是产生于隋唐兴盛于两宋的一种新诗体.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词的特点: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C.《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相传是西汉的刘向编著的。

这部书记事写人生动形象,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D.《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这部历史著作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开创了我国古代历史纪传体的先河,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群像。

鲁迅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

平时学习和阅读时要了解和准确掌握在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的名字、称号、籍贯、时代、经历、作品及主要成就等。

A项,“《曹刿论战》《荆轲刺秦王》都选自《左传》”解说错误,《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而不是选自《左传》。

故选A。

6.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这次投资失败大家很气愤,纷纷指责田先生不负责任导致了严重后果,他面红耳赤地争辩道:

你们说的都是杯弓蛇影,纯属无中生有,完全不符合事实。

B.她带着老人给的明信片按图索骥,为每一家书店拍照、写见闻、写评论、在微博开设“100个独立书店走访计划”话题。

终于有了今天的收获。

C.经过90分钟苦战,中国男足在主场1:

0兵不血刃地战胜韩国队,奇迹般地取得了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12强赛的首场胜利。

D.2019年女排世界杯迎来收官战,中国女排与阿根廷进行直接对话。

最终中国姑娘不孚众望,再度以3-0轻取,用11连胜献礼国庆70周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

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项,杯弓蛇影,表示疑神疑鬼,自相惊扰,并非“无中生有”,望文生义,使用不当。

B项,按图索骥,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

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语境中指按照线索去寻找,使用恰当。

C项,兵不血刃,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经过苦战不能说兵不血刃,不合逻辑,使用不当。

D项,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此处用反了,使用不当,应用“不负众望”。

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我们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我们能用马列主义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还能吃透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

B.曹操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对于任何一个扮演他的演员来说都具有挑战性,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

C.剑潭村委会班子认为,在现代化形势下,财富的充足和可持续增长需要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要让村民真正富起来,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

D.中午还是阳光灿烂,但到下午5时左右,老天突然变脸,市区狂风大作,天昏地暗。

据气象部门监测,这次特强沙尘暴瞬间风力达11级,地表能见度0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项,语序不当,递进关系的两个句子颠倒了,应改为“我们不仅吃透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而且还能用马列主义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B项,成分残缺,最后一个分句主语的主语已经不是“曹操”,而是演员,应加上。

C项,句式杂糅,“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改为“关键在于知识”或者“知识起决定作用”。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统史官将宋徽宗列入负面教材,认为他应该为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负最大的责任。

《宋史·徽宗本纪》的记戴就是对宋徽宗的_________________:

“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

”今日主流的历史研究者对宋徽宗的评价,基本也是持类似的观点。

但另一方面,哪怕是那些对宋徽宗的治国理政很_________________的人,也无法否认他在艺术领域的才华与成就。

在当时,金国的皇帝章宗就是宋徽宗的粉丝,他的书法“悉效宣和字(瘦金体)”,他还刻意模仿徽宗的绘画偏好。

而在今天,()。

传统史官乘承经史观念,强调修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因此容易出现裁剪历史、以是非遮蔽史实、忽视历史丰富性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宋徽宗本人就是这种史笔的“牺牲品”。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汉学家伊沛霞女士的《宋微宗》一书却________,立足于史料,呈现了一个立体化而非脸谱化的宋徽宗形象,展现了一名“艺术家皇帝”的个人魅力,读来令人_____________。

伊沛霞女士凭借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利用西方学术背景来解读人物,她更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这种解读有助于我们摆脱单一视角来看待这位个性鲜明的北宋君主虽然伊沛霞对宋徽宗的某些辩解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但她对宋徽宗的整体还原还是成功的。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刊之论不以为意不落窠臼拍案叫绝

B.盖棺论定不以为然不落窠臼耳目一新

C.不刊之论不以为然别出心裁拍案叫绝

D.盖棺论定不以为意别出心裁耳目一新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

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盖棺论定:

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做出结论。

不刊之论:

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

根据语境,第一空应填在徽宗死后人们对徽宗所下的结论,所以应填“盖棺论定”。

不以为意: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不以为然: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第二空强调的是不认同徽宗的理政才能,应填“不以为然”。

不落窠臼:

指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

别出心裁:

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第三空写伊沛霞与传统史官观点不同,脱离了“以史为鉴”的窠臼,故而填“不落窠臼”。

耳目一新:

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

拍案叫绝:

形容非常赞赏。

第四空形容伊沛霞的作品与众不同,人们看了感到新鲜,而不是赞赏她写得出色,所以应填“耳目一新”。

故选B。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

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徽宗的艺术魅力吸引很多文艺青年,他被亲切地称为“胖佶”

B.徽宗被亲切地称为“胖估”,他的艺术魅力吸引很多文艺青年

C.很多文艺青年也被徽宗的艺术魅力吸引,亲切地称他为“胖佶”。

D.很多文艺青年亲切地称他为“胖估”,被徽宗的艺术魅力吸引。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括号前面的句子陈述的是徽宗在当时受到人们喜爱的情况,主语应为其他人,而A项和B项陈述对象为徽宗,故而排除A项、B项。

D项,不符合两个分句的逻辑关系,故而排除D项。

故选C。

1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伊沛霞女士以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西方学术是她解读人物的背景,她更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B.伊沛霞女士利用西方学术背景,突破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来解读人物,因此她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C.伊沛霞女士以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她是利用西方学术背景来解读人物的。

D.伊沛霞女士利用西方学术背景,以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来解读人物,因此她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

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

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结构混乱,“西方学术”是主语暗换;B项,搭配不当,“突破”和“视角”动宾搭配不当;C项,不合逻辑,分句“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她是利用西方学术背景来解读人物的”因果逻辑关系不当。

故选D。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

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更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

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

“君子不器。

”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

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

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

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

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

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

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

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

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A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

原文第一段“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可见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

C项,“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D项,“故”字强加因果,原文是“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故选B。

1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常用论证方法有:

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

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

D项,“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

结合“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等分析,文章并不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

故选D。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选项内容,找准原文区间,然后仔细比对,看是否有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等复句关系不成立的情况,看“结论”能否由“原因”“条件”推出,看选项中趋势预测是否合理。

注意提防因果倒置、推不出、条件不充分等常见错误。

A项,“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

原文说“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可见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而不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三、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唐俭字茂约,并州晋阳人。

父鉴,隋戎州刺史,与高祖善,尝偕典军卫,故俭雅与秦王游,同在太原。

俭爽迈少绳检,然事亲以孝闻。

见隋政浸乱,阴说秦王建大计。

高祖尝召访之,俭日:

公若外啸豪杰,北招戎狄,右收燕、赵,济河而南,以据秦、雍,汤、武之业也。

及大将军府开,授记室参军。

从定京师,晋昌郡公。

武德初,迁中书侍郎。

吕崇茂以夏县反,与刘武周连和。

诏永安王孝基、独孤怀恩率兵致讨。

俭以使适至军,会孝基等为武周所虏,俭亦见禽。

始,怀恩屯蒲州,阴与部将元君实谋反,会俱在贼中。

君实私语俭曰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此所谓当断不断而受乱者。

俄而怀恩脱归,诏复守蒲。

俭恐必乱,密遣刘世让归白发其谋。

会高祖幸蒲津,舟及中流而世让至,高祖惊,日:

岂非天也!

命趋还舟,捕反者,怀恩自杀,余党皆诛。

俄而武周败,亡入突厥。

俭封府库、籍兵甲以待秦王。

高祖嘉俭身幽辱而不忘朝廷,诏复旧官,许以便宜。

尽簿怀恩赀产赐俭。

还为天策府长史。

贞观初,使突厥还,太宗谓俭日:

卿观颉利可取乎?

对日:

衔国威灵,庶有成功。

四年,驰传往诱使归款,颉利许之,兵懈弛,李靖因袭破之,俭脱身还。

岁余,为民部尚书。

从猎洛阳苑,群豕突出于林,帝射四发,辄殪四豕。

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

帝拔剑断豕,顾笑日:

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邪,何惧之甚?

对日:

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

陛下神武定四方,岂复快心于一兽?

帝为罢猎。

俭居官不事事,与宾客纵酒为乐。

坐小法,贬光禄大夫。

显庆初卒,年七十八,赠开通仪同三司、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日襄。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四》)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实私语/俭曰/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此/所谓当断不断而受乱者

B.君实私语俭曰/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此/所谓当断不断而受乱者

C.君实私语俭曰/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此/所谓当断不断而受乱者

D.君实私语/俭曰/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此/所谓当断不断而受乱者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

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

元君实私下对唐俭说:

独孤尚书准备起兵图谋建立大业,因犹豫而没有发动,因此到了这一步。

正是人们常说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句中,“私语”的对象是“俭”,中间不能断开,“曰”后要断开。

排除AD两项。

“犹豫”与“不发”语意相连,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戎狄,古代华夏族成四方的少数民族为东戎、南蛮、西夷、北狄,后来戎狄常常混称

B.民部,即礼部、吏部、民部、刑部、工部、兵部的六部之一,属于尚书省。

唐代避太宗讳,改成户部

C.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有平调一般指升职,如:

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