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审题能力训练新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7866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作文审题能力训练新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考作文审题能力训练新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考作文审题能力训练新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考作文审题能力训练新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作文审题能力训练新探.docx

《中考作文审题能力训练新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作文审题能力训练新探.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作文审题能力训练新探.docx

中考作文审题能力训练新探

“中考”作文审题能力训练新探

  文不对题是写作的大忌,审题失误,作文就会南辕北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同一个年级学生的审题能力有低有高,每一个学生的审题能力都有一个由低向高发展的过程,那么这低与高之间是怎样发展的呢?

在实践中如何分步骤、分层次指导学生提高审题能力呢?

这就是本文要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下面,以近年各地的中考作文题为材料,从审“准”题、多角度审题和提高思维品质等三个审题能力层次及其思维过程,对作文审题能力训练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审“准”题,定准思路,有的放矢。

这是审题能力的基础层次。

这种能力,只要愿意学习,而且学习方法得当,又经过适当训练,人人均能达到。

这个过程,重点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审准命题意图。

“中考”作文命题看似高深莫测、扑朔迷离、错综复杂,难以把握。

其实,只要我们审准题目、材料和作文要求,就可以准确把握命题的意图。

“中考”作文的材料和要求,一般难度不大,只要细心就不会跑题。

“中考”作文的题目是有规律可循的。

如:

1995年河南省题《生日》,1997年安徽省题《我的一天》,1998年山东淄博市题《星期天》等,作文必须是写限定的时间内的人和事;1991年沈阳市题《班级新事》,1996年广东省题《放学路上》,1997年黑龙江省题《回家路上》等,作文的内容必须是写在限定的地点内发生的;1992年成都市题《母亲》,1997年福州市题《我和我最要好的伙伴》,1998年江西省题《朋友》等,作文必须是写限定的人物;1992年广州市题《我成长中的一件事》,1995年广东省题《我的课余生活》,1998年四川省题《童年趣事》、河北省题《心事》等,作文必须是写限定的事情;1997年广东省题《爱心》、广西题《温暖》、江西省题《美,在我们的中间》,1998年上海闵行区题《乐在其中》等,作文内容必须是表现限定的主题。

限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和主题等,这是“中考”作文命题的规律之一。

审准这个特点,就找准了作文的出发点。

  2.审准范围。

这要求考生根据作文的题目、材料和要求,确定写作的内容范围。

“中考”作文内容的范围,既广泛又狭窄。

说它广泛,是因为“中考”作文命题必须取材于生活,而生活则是五彩缤纷、包罗万象;说它狭窄,因为它又必须是以学生为“圆心”,以他们的生活为“半径”。

如1997年北京市题《我有一双  的手》、新疆题《我长大了》、山西省题《我的未来不是梦》,1998年北京市题《我和书的故事》、山东省题《我的快乐和烦恼》等是写自我生活;1992年辽宁省题《我的家风》,1995年成都市题《家庭给我的  》,1996年南京市题《今日家事》等是写家庭生活;1994年天津市题《我和班集体》,1997年湖南省题《敬礼,老师》,1998年辽宁省题《一次别开生面的班会》等应写校园生活;1991年天津市题《家乡变了》,1996年广东省题《放学路上》,1997年黑龙江省题《回家路上》等可写社会生活。

有的作文题可以写多种生活。

如1994年南京市题《掌声》,可写晨会的掌声,或课堂的掌声,或校会的掌声,或家里的掌声,或邻里的掌声等。

1997年重庆市题《盼》,既可写我的期盼,又可写家庭的期盼,还可写师生的期盼,也可写社会各界的期盼等。

这样的“中考”作文题,近年来比较多,且有进一步发展之势。

写此类作文,动笔前一定先明确要写的内容范围。

  3.审准重点。

“中考”作文有一个常见的严重的弊病:

重点旁移。

审题时把握重点的能力差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提高把握重点的能力,一靠平时语文素质的积淀,二靠正确的思维方法引路。

确定写作重点的常见的方法,至少有以下三种。

第一,审准写作对象。

如:

1993年北京市题《我在中考的前一天》,1996年山东省题《五年以后的我》等,写作对象应该是“我”;1995年四川省题《他有一颗美好的心》,河北省题《我投他一票》等,写作对象就是“他”;1997年陕西省题《一次难忘的照相》、云南省题《心事》等,写作对象则是“事”;1995年山西省题《照片》,1996年云南省题《  礼物》等,写作对象是“物”等等。

第二,审准关键词语。

如:

1992年吉林省题《快乐的星期天》,关键词语是“快乐”,“星期天”是内容范围,写作的重点一定要突出“快乐”,但有些考生却把此文写成一般的星期天;1993年河北省题《成功的喜悦》,关键词语是“喜悦”,重点必须写“喜悦”的内容和来由,而不少考生却写成了没有喜悦的“成功”;1995年广州市题《记一场  比赛》,关键词语是“比赛”,写作的重点应该是比赛的过程和场面,但当年该市有不少考生,却重点写了比赛的准备或赛前的气氛等。

因此,我们说把握不准关键词语,是作文审题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审准题眼。

抓住题眼,也就掌握了写作的重点。

有的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语,但也有的不是。

如:

1997年贵州省题《争  》,本题不存在关键词语,它的题眼是“争”,整篇作文必须围绕“争”展开,可写“争”的过程、“争”的情景和气氛、“争”的行动和对话等。

有的题眼是偏正短语的附加成分,如1995年四川省题《难以忘记的一件事》,题眼是“难以”;1995年河南省题《我真想得到  》,题眼是“真”。

有的题眼是短语中的动词,如1994年北京市题《我爱我的  》,题眼是“爱”;1995年扬州市题《这件事教育了我》,题眼是“教育”。

  二、多角度审题,打开思路,写出作文。

这是审题能力的第二个层次。

在考场上,很多考生看着作文题,不是抓耳挠腮,就是左顾右盼,或者苦思冥想,或者愁眉苦脸。

形成这些写不出作文的窘态的原因有很多,思维缺乏灵活性和敏捷性是主要原因之一。

这个能力层次中,我们必须强化下面三个方面的训练。

  1.审“活”切入点。

不少学生拿到作文题,不知从何处入手。

此时可以运用发散思维,审“活”切入点。

如1997年广州市题《好消息》,就有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切入。

我们如果运用发散思维,就会找到无数个切入点。

以“谁的好消息”为发散点,就会找到我的、同学的、老师的、班级的、学校的和社会的等切入点;以“好消息的内容”为发散点,以“班级的好消息”为例,就会找到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班风班纪、文体活动和各类竞赛等多个切入点;再以“班级的文体活动”为发散点,又可以找到歌咏比赛、朗读比赛、舞蹈比赛、广播操赛和各类球赛等多个切入点。

切入点多了,切入点也就“活”了。

  写作时选准切入点更加重要。

每个作文题的切入点很多,那么到底从何处切入?

我们建议在众多的切入点中,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有价值的、最有典型意义的一点切入。

如1995年广州市一名考生写《记一场篮球比赛》,他就写比赛的最后一分钟:

比赛双方仅是一球2分之差,双方的攻防转换特别快;比赛场面异常激烈,气氛非常紧张;比赛进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一场篮球比赛的切入点很多,要写的内容更多,选取最精彩之处来写,这就是小作者的高明之处。

又如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写花生的角度很多,而作者只从“花生的好处”切入;花生的好处“固然很多”,而作者重点写的是爸爸的话——“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读此文,如同剥冬笋,层层是新,层层深入,真不愧是名家之笔。

  2.审“活”立意。

审题必须通过立意体现出来。

有些考生拿起笔来,既知范围,又知对象,也确定了角度,但还是不知到底具体写些什么。

这就是立意不明的表现。

如何立意?

我们以1997年上海市“中考”题为例,做点分析。

作文要求以《良师》为题,要求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文体上,可以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角度立意:

记叙文可以写“良师的故事”;议论文可以写“对良师看法和意见”;说明文可以写“什么是良师及其特点”等。

“良师的故事”又至少有三大立意的角度:

我的良师的故事;他人的良师的故事;良师自身的故事。

“良师自身的故事”又可以从多角度立意:

思想上良师,知识上良师,文体上良师,审美上良师等。

“思想良师”还有多个立意角度:

爱国的良师,道德的良师,修养的良师,见义勇为的良师等。

从上述立意中任取其一,都可以写一篇好文章。

审“活”了立意,就不愁没有文章可写了。

  

  3.审“活”内容。

部分学生的作文缺乏活力,内容简单、枯燥。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另一方面是思维不活,不善于联想和想象。

如1997年广西题《温暖》,就必须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内容,来表现和歌颂“温暖”。

此文的内容,既可写人,又可写事。

写人,又可以是家人、亲戚、老师、同学等;写事,则可以是家事、班事、校事、社会事等。

具体写人,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神态等方面去写;具体写事,可以从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果等方面去写。

而这其中的每一点,都离不开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但是,在考场上,更重要的是需要合理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只有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作文的内容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提高思维品质,优化思路,写好作文。

这是审题能力的高级层次。

这个能力层次的要求是:

必须把题审深审透,力争精益求精、至善至美、言人之所未言。

初中生中能够达到这个能力层面的人,只有极少数。

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要达到这个能力层次,一靠平时勤观察,广积累,多练笔;二靠会思考,有灵气,悟性强。

下面从思维方法的角度,谈三点不成熟的看法。

  1.求同思维可以使作文审题深刻。

大数学家高斯在8岁时,老师让他作“1+2+3+……+100”这道算术题,高斯不一会就算出了答案,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惊讶。

原来高斯发现了100+1=101,99+2=101……50+51=101,这一相同现象,共有50对,于是用“50×101=5050”就得出了答案。

这个计算过程的特点就是异中求同,这就是求同思维。

审题时非常需要这种思维。

1997年河北省的小作文题是:

  有一位同学不注意文字书写的规范,经常写错别字,当别人指出他的这一缺点时,他却振振有辞地说:

“我将来要学习电脑打字,现在写好写坏,写对写错都没关系!

”请你就这位同学的言行,写一篇200左右的短评,题目自拟。

  有的学生评“有错不改”,这属于偏题;有的学生写“小议错别字”,这基本符合题意;有的学生议“错别字与电脑的关系”,这是真正符合题意;若能谈到写字事小,但能够体现人的性格,反映人的修养等,这只有审题高手方能达到。

这四个层次其实是不同思维方法的产物。

第一种只看到了现象,未见本质;第二种,仅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第三种则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第四种不仅抓住了核心,而且揭示了问题的根源。

如何做到第三、四点?

运用求同思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即异中求同,去异求同,透过现象,寻找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求同思维的基本要求。

  2.求异思维才能使作文审题新颖。

司马光小时候,与伙伴们在一个盛满水的大水缸旁边玩耍,一个小孩不慎掉进缸里,情况十分危急,他立即搬起一块大石头砸破了水缸,救出了小孩。

在通常情况下,水缸是应该保护的。

但在危急关头司马光“一反常态”,冲破传统的思维束缚,果断地把水缸砸破,这就是求异思维。

审题中恰当地运用求异思维,能使人“柳暗花明又一村”。

1992年安徽省的一考生,写《我渴望  》一题时,她确定的题目是《我渴望能变成个男孩》,开头是“人们都说我长得漂亮,是上帝的杰作,可是我一点儿也不高兴,我讨厌自己是个女孩,这不为别的,只因为我们家没有男孩。

”全文是写“我”的家庭盼子盼孙、致使“我”不得不希望变成男孩的事实。

此文切入点“异”:

题目新奇、醒目,出人意料;开头“异”:

不爱漂亮女儿身,却想变成男孩,真是起笔不凡,引人入胜;立意“异”:

不说自己的遭遇,不为自己诉苦,不抱怨长辈,而把笔端直指“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

如此妙文竟出自初中生之手,实在令人叹服!

又如1998年广州市初二学生看图作文竞赛。

图的画面是一只鸟在一片被砍伐成树墩的上空,高唱“我家住在黄土高坡”,远方的天空有一群鸟。

绝大多数学生是写鸟生存的环境被破坏,鸟儿无家可归,只好向远方飞去,疾呼: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有一位学生目光敏锐、独辟蹊径:

写远方的一群鸟是向这里飞来,大自然中已经没有鸟的存身之地了。

“飞去”与“飞来”,看上去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思维方法却截然不同,后者用的就是求异思维。

“去”变成“来”,思路多么新颖,视野多么开阔,主题多么深刻,这使人不能不拍案叫绝。

  3.创造思维才会使作文审题独特。

创造思维应该有两层含义:

一是发现生活中存在而未被发现的现象和本质,如古代三国时的曹冲称象,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巧解皇冠的秘密等;二是创造出生活中尚未存在的事物,如吴承恩的《西游记》,当代的高科技。

从本质上讲,作文离不开创造思维,因为着名文学家尚“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能把眼中之物转化为胸中之意,再将胸中之意,用手中之笔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创造。

中学生是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这应该在审题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1998年我区初三“一模”中,一位考生写的《送给老师的节日礼物》,构思独特,别具匠心。

写“我”送的礼物是自己亲手画的老师的肖像画。

这并不独特,它的妙处在于描写画画的过程:

画老师的头发,由头上的银丝,想到老师的辛劳和奉献;画老师的眼睛,由明亮的眼睛,想到老师的慈爱、关怀和鼓舞;画老师的嘴,由永不空闲的嘴,想到老师的传道、授业和解惑。

在平凡中,见人之所未见,这就是小作者的独创。

1992年四川省的一位考生写的《假如我是语文老师》,文中描绘了“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做的工作:

开启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教学生热爱祖国,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希望学生将来大有作为等。

文中以丰富想象、全面思考、独特立意,展示了自己的理想和向往,这就是此位考生创造思维的结晶。

而且,近年来,不少“中考”作文命题就是要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如:

1992年湖南题《明天的我》,1993年陕西省题《2000年的我》,1996年山东省题《五年以后的我》,1997年山西省题《我的未来不是梦》等。

在写作训练中提高创造思维能力,是作文教与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每一个过程又有一定的步骤和具体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比教给结论更重要。

当然,审题能力的层次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上述的划分,只是为了分析和操作上的方便而已。

此文并非灵丹妙药,只是想探索出一条途径,寻找一个渡口或一座桥梁,供同路人选择。

文中对审题能力层次的划分并不一定科学,审题方法的指导并不一定恰当,诚盼专家和同行们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