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的两件临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7815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的两件临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的两件临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的两件临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的两件临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的两件临本.docx

《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的两件临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的两件临本.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的两件临本.docx

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的两件临本

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的两件临本

  在中国书画术语中,“临摹”一词通常解释为“学习书画的一种手段和过程”。

然而,以“临摹”的作用而言,它还能为已佚的书画名迹保存原型。

在《中国书法史图录》、《中国绘画史图录》中所收录的古代法书名画中,有一些即是传为早期临摹的作品。

例如传为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上虞帖》均是唐代摹本;传为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也为早期摹本。

由此可见,在书画鉴赏中,对于临摹作品也不能轻视。

  清代吴大、近代蔡铣临明初画家王绂的《溪山渔隐图》卷的两件临本,由于王绂的图卷原迹现已散佚,因此两件临本为其留下了十分难得的参考资料。

笔者就有关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的传世经过、图卷内容,以及所见吴大、蔡铣的两件临本的概貌、特色作一梳理,聊资书画鉴赏界、收藏界参考。

  

  

  王绂及其《溪山渔隐图》卷

  

  明代画家王绂(1362-1416),字孟端,号友石,江苏无锡人。

太祖洪武时生员,永乐初,以善书被荐,供事文渊阁,官中书舍人。

后归江南,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

工画山水,师王蒙,风格郁苍,亦作平远景,近似倪瓒。

尤擅墨竹,有“出姿媚于遒劲之中,见洒落于纵横之外”之评。

传世作品有《湖山书屋图》卷,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竹石图》,藏上海博物馆。

能诗,著有《友石山访集》。

  有关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的传世经过,在近人黄浚(秋岳)《花随人圣庵摭忆》中有记述“惠山听松庵竹垆”掌故一则,其中涉及到王绂及其《溪山渔隐图》卷事。

大意是,明代洪武年间,无锡惠山寺诗僧性海,手制竹垆(用竹材制成小口大腹的盛器,其形如罂),王孟端为之绘图,并首唱为诗,和之者皆为一时胜流,遂有《竹垆图诗卷》。

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南巡,驻跸九龙山(惠山别称),赏《竹垆图诗卷》,并与随驾大臣题诗卷上。

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无锡知县近涟因得悉乾隆帝又将南巡,便将装裱已陈旧的《竹垆图诗卷》由山寺携至署中欲重付装池。

不料署西民居失火延烧,致诗卷被毁。

乾隆帝闻报查实后,鉴于水火无情,又系失之偶然,遂从宽发落,命罚银二百两,赔于山寺;并将复制成的《竹垆图诗卷》赐予山寺。

因念及诗卷中原有王绂所绘“竹垆图”已毁,故将内府所藏并有御题的王绂《溪山渔隐图》卷一并赐予山寺收藏。

这便是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由清内府流入民间的缘故。

至于该卷往后的流传递藏情况,只能在清人吴大的临本中来探取一些消息了。

  

  吴大《溪山渔隐图》卷临本

  

  吴大(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恪斋,江苏苏州人。

清代金石学家、鉴藏家、书画家。

善画山水、花卉,笔致清润秀逸,雅韵流畅。

咸丰十一年(1861)曾作《煮茶图》,同治八年(1869)作《梅花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同治十一年(1872)作《匡庐瀑布图》,其后尚有临汤雨生《古柏图》、临黄易《访碑图册》(1915年神州国光社出版)等。

  吴氏临《溪山渔隐图》卷,1892年作,不仅临其画,并且将原本上王孟端款题、图端所题诗文,以及原本拖尾的明人吴宽、清高宗弘历御题、嵇璜、梁国治、彭启丰、董诰、彭元瑞诸人的题跋文字均悉照原本临写或书录。

其临写王绂款题、诗文曰:

  

  一、忆昔与君皆少年,山窗曾为写苍烟。

而今相见头俱白,看画题诗一怆然。

向仆寓京师,为仲渊写此幅,今几廿年矣。

白首无成,盛年难再,抚卷长慨,复题小诗于上云。

永乐壬辰(1412年)[笔者按:

所见作于“壬寅”(1422年)应系笔误。

因王绂卒于永乐丙申(1416年),故试改订为“壬辰”(1412)]秋七月下浣。

九龙山人王绂记

  

  二、峡里江山多绝奇,推蓬不厌去帆迟。

重来恐忘经行处,一处经行一处诗。

孟端

  

  三、生平野性爱林泉,别却林泉已十年。

肯信而今图画里,有林泉处即欣然。

孟端

  

  四、潮痕日日到门前,供具时时喜妍鲜。

记得寻君秋色里,邻家多是捕鱼舡。

十二月一日孟端写寄仲渊宗兄一笑

  卷末拖尾临明代书法家吴宽(1435-1504年,字原博,号匏庵,苏州人。

明弘治十六年官至礼部尚书)书跋曰:

  “王绂字孟端,号友石生,又号九龙山人。

高介绝俗,有诗集行于世。

作画深得石室居士(文同)、梅道人(吴镇)遗法,而清标似觉过之。

月夜闻邻笛,乘兴画幅竹,过访遗之。

其人乃大贾,喜甚,具绒绮各二,更求配幅。

孟端却其币,手裂其画。

今此卷为王仲渊所作,长二丈有奇。

遇隙处,随赋一诗,诗与画并臻妙境。

苟非其人岂足以发孟端之笔哉。

予友李世贤藏此久矣,一日出示索跋,为识数语并述其遗事以归之。

时弘治癸丑(1493年)七月二日吴宽书。

光绪十有八年壬辰(1892年)秋九月吴大临。

  从以上抄录的王绂款题、诗赋的内容中,可以了解该图卷是其盛年时在京师时为宗兄仲渊所作。

又诗中有“生平野性爱林泉,别却林泉已十年”之句,则可反映诗人虽有寄情林泉之志却难以实现,故只能用画笔来描绘家乡的“溪山渔隐”情景,聊以自慰。

这也是临本作者吴大在花甲之岁,又时在湖南巡抚任上,竟然会作此临古巨作的旨意所在。

  在吴宽的书跋中,可以了解该图卷“长二丈有奇。

遇隙处,随赋一诗,诗与画并臻妙境”的一些情况。

同时还清楚地表明,该图卷在明代弘治年间已归“李世贤”所藏,为图卷的递藏经过,提供了确切的资料。

  为进一步了解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的流传经过,以及吴氏临本的一些特色,还不妨对吴氏临本卷末拖尾上近人张乃熊、今人吴湖帆的两则书跋略作考察。

  张跋云:

  王孟端《溪山渔隐图(卷)》,笔墨气韵沉着,吴匏庵有跋。

旧收《石渠宝笈》,后赐惠山竹垆山房者,今归余家。

此恪斋尚书临本,乾隆御题及诸臣和作一一仍之。

尚书明吏治,尤精小学,冠绝一时。

旁及艺事,无不超迈秀逸。

文孙湖帆先生出示此卷,爱不忍释。

爰假归与原本并几展读,形神俱似。

自是经意杰作,直可媲美古人。

为书书数语归之。

壬申立夏后二日,吴兴张乃熊拜题(钤“芹伯”朱文印)

  在这则作于1932年(壬申)的书跋中,不仅记述了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的传世经过,当时的归属(时已归张氏收藏),而且还将所藏图卷原本与吴氏临本作了比较,并对吴氏临本的特色作了概评。

书跋者张乃熊,字芹伯,系近代著名藏书家,在继承其父钧衡适园遗藏之外,搜书之兴不下其父,鉴别之精则有过之。

后传与其子张珩(即曾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的当代书画鉴定界老前辈张葱玉)。

祖孙三代收藏古籍名画法书甚夥。

因此这则书跋的内容应无虚语。

  吴湖帆书跋云:

  先尚书公蚤岁即耽缋事。

临古之功深,非时流所及。

不知者咸为文人偶笔,冠冕名重。

实浸溃于斯者数十载,乃克受此盛誉。

迥非张文达(之万)、翁文恭(同和)等所能到也。

家藏临本钜制若《北苑夏山(图)》、《巨然海野(图)》、《子久峰泖(图)》及此卷皆是也。

丘壑位置与原本悉不爽毫发,而精采奕奕,气韵浑成,绝不因模仿而失致,非汲古功深,奚能臻此神境。

壬申(1932年)春日,孙湖帆谨跋

  书跋者吴湖帆系吴大嗣孙,为当代著名书画家、鉴藏家。

书跋中“先尚书公临古功深,非时流所及……丘壑位置与原本悉不爽毫发,而精采奕奕,气韵浑成,绝不因模仿而失致”之评,与张乃熊书跋中对吴氏临本的称赏一致。

因此,吴大的这件临本实为其平生经意之作。

  

  蔡铣《溪山渔隐图》卷临本

  

  约五年前,我在故友陈英泉(1925-2003,浙江鄞县人。

16岁在上海拜旅沪画家蔡铣为师学画山水、花卉。

旋转师赵叔孺门下,学画鞍马。

后与蔡师由师生而结为翁婿)先生“宝骏阁”获观所藏其岳丈蔡震渊(铣)遗作山水卷子一件。

卷中所写溪山树石、舟桥草亭、村舍渔人,笔墨沉着圆润,气息蕴藉柔和,堪传南宗衣钵。

卷末图端款题“甲戌秋八月临九龙山人真迹蔡铣作于玉蝉砚斋”,可知图卷系临明人王绂山水画迹。

但临本款题中仅称“临九龙山人真迹”,而无具体图名。

查检王绂的资料(画迹著录、图片),与临本对照均难相合,故多年来只能存之待考。

直至在上海敬华拍品图录上获见“吴大临王孟端《溪山渔隐图》手卷”图片以及相关说明文字后,发现该本构图、情景与蔡氏临本完全相同,才知蔡氏“临九龙山人真迹”应该是源于王绂的《溪山渔隐图》卷。

  蔡铣(1898-1960),字震渊,别署脂粉溪人、玉蝉砚斋主,江苏苏州人。

早岁自习绘画,后从汪云绮(范)学画花鸟、猿猴、人物;从陈靖生学画仕女。

画山水拜师李醉石(1860-1937,名涛,广东人,流寓苏州。

善山水,宗法清初“四王”,仿王原祁画几可乱真,兼精鉴别。

现代画家张石圆、徐邦达早年亦均师从之),故其山水画即由“四王”入手,后取法“元四家”,明代吴门沈石田、文征明、唐寅,及清初恽寿平诸大家。

凡山水、花卉、翎毛、走兽、鱼虫、人物、仕女、道释故事,均无所不能。

尤擅画猴,有“蔡猢狲”之名。

  蔡氏临本(图卷)系水墨纸本,纵25.5厘米,横590厘米。

卷子原由花绫装裱,前隔水前引首原无题字,后由沈子丞(之淳,1904-1996)另纸题写“湖山渔乐图”(因尚不明原本图名),后请苏裱名手于剑清接配,并用宋锦重做包首,才成现状。

  临本图端起首上下分钤“玉蝉砚斋”(椭圆朱文)、“蔡铣”(方白文)印。

图卷画面(自右至左)写溪山隔岸相望,水鸟低翔,两岸冈丘上丛林杂树茂密,村舍掩于其间;近景坡经中有杖履左行,往前沿溪平地上有茅屋两楹于樊篱丛篁合围之中。

左侧溪涧筑有桥梁,桥上山人同行,一僮抱琴随后;溪滩上渡舟系岸,渡人登岸右行。

对岸崖石壁立,峡流中两舟鼓帆而驶。

近景又见冈峦起伏,大山巨崖耸立画面,苍松兀立,巨崖洞门处三高士席地围坐清话。

山左书舍中一子正晴窗读书。

至此山势渐缓,水面广阔。

近处残柳下渔人在起罾捕鱼,而溪中两舟正在收网。

岸边崖石上有老树枯藤,水面上复见鸟翔,远山苍茫,水云浩渺,图卷至此而终。

卷末图端题“甲戌(1934年)秋八月,临九龙山人真迹。

蔡铣作于玉蝉砚斋”,钤“震渊”(方朱文)印,下端压角钤“蔡铣临古”(长方朱文)印。

  临本构图山重水复,虚实相应;用笔沉着精到,墨色清润,浓淡得宜,且富有变化。

图卷虽系临古之作,但作者凭借深厚的笔墨功夫,切正历代山水画技法的法脉,与原本作者王绂的宗法堪称一脉相承。

在保持原作构图的经营位置、景物形状的基础上,临本做到了师古人而能出己意,力求在笔墨中随情变化,随宜所适,以此来反映原作“苍郁清润、潇洒秀逸”的精神风貌。

因此蔡氏的这件临本同样称得上“绝不因模仿而失致”,故而也值得珍视。

又因此临本作于1934年(甲戌),是其盛年(时年三十七岁)力作,故在其生前一直留作自赏之物,可见是蔡铣临古山水画中的得意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