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7790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细胞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细胞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细胞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细胞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胞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

《细胞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胞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

细胞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

细胞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1.细胞生物学是一门从显微、亚显微、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以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细胞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学科。

2.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①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研究;②内膜系统房室化形成各种细胞器,对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③细胞信号传递的研究;④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的研究;⑤细胞骨架体系的研究;⑥细胞增殖及其调控;⑦细胞分化、癌变及其调控;⑧细胞的衰老与程序性死亡的研究;⑨细胞的起源于分化;⑩细胞工程技术等。

3.我国生物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是细胞生物学、分子、神经生物学、生态学。

4.目前全球研究最热门的三类疾病是癌症、心血管疾病、艾滋病和肝炎等病毒性传染病。

5.五大研究方向:

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细胞衰老;信号转导;DNA的损伤与修复。

6.细胞的发现:

1665年,是英国学者Hook(胡克)用自制显微镜发现并描述细胞。

7.细胞学说的建立:

(名词解释: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发表了《植物发生论》,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

1839年,德国动物学施旺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指出动植物都是细胞的聚合物。

两人共同提出:

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就是提出了著名的“细胞学说”。

)19世纪30年代,M.J.Schleiden和T.schwann共同提出了著名的“细胞学说”:

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基本内容有:

①认为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细胞发育而来的,并由细胞核细胞产物所构成;②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③新的细胞可以通过母本细胞繁殖产生。

细胞不仅是机体的结构单位,也是功能单位。

8.细胞生物学研究总的特点是从静态分析到活细胞的动态结合,其基本特点和趋势如下:

细胞结构功能→细胞生命活动;细胞中单一基因与蛋白→基因组与蛋白组及其协调作用,特别是复合体的相互作用;细胞信号转导→信号调控网络;体外→体内;静态→动态;实验研究→计算生物学;与数理化等多学科渗透。

9.细胞生物学发展的总的趋势:

①细胞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与物理化学相关仪器、技术的发明和改进密不可分,因此与最先进、最前沿的仪器和技术相结合进行细胞生物学研究是其发展的一个趋势;②无论是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深入研究,还是对细胞重大生命活动规律的探索,都需要用分子生物学的新概念与新方法,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因此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相互渗透于交融是总的发展趋势之一。

10.细胞生物学的热点领域:

①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相互关系(主要是非组蛋白对基因组的作用);②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凋亡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③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④细胞结构体系的组装。

11.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分为五个阶段:

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学的经典时期、实验细胞学时期、细胞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1.细胞是有机体构成、代谢与功能和生长与发育以及遗传的基本单位。

2.原核细胞的基本特征:

①没有典型的细胞核,无核膜;②遗传的鞥信息量小,主要的遗传信息仅由一个环状DNA构成;③细胞内没有分化为以膜为基础的具有专门结构与功能的细胞器;④体积较小,直径0.2~10μm;⑤范畴广泛,包括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放线菌与蓝藻等。

3.支原体:

为目前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细胞,也是唯一一种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

支原体细胞中唯一可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3.原核细胞的典型代表:

①无细胞核,但有明显的核区或类核;②除核糖体外,没有类似真核细胞的细胞器;③细胞膜具有多功能性。

4.细菌细胞表面有细胞质膜、中膜体、细胞壁、荚膜及鞭毛。

5.蓝藻细胞又称蓝细胞,是最简单的自养原核生物。

没有叶绿体,但有质膜内陷形成的捕光装置。

它的光合作用类似于高等植物,而不同于光合细菌。

6.古核细胞(古细菌)是一些生长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其形态结构、遗传装置及其基本生命活动方式虽与原核细胞相似,但16SrRNA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和其他一些基本分子生物学特点又与真核细胞接近。

7.基因组:

细胞或生物体中,一套完整单倍染色体中总的遗传信息,称为该生物的基因组。

基因组大小通常随物种的复杂性而增加。

8.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

①以膜脂及蛋白质成分为基础的生物膜结构体系;②以核酸(DNA或RNA)与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遗传信息表达系统;③由特异蛋白分子装配成的细胞骨架系统。

9.为什么支原体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

【题解】:

①虽然病毒的体积总体上比支原体小,但是它不具有细胞形态;②目前没有发现比支原体更小、更简单的细胞了;③支原体具备:

细胞膜、遗传信息载体DNA或RNA、核糖体和进行酶促反应的酶,能维持它作为一个恶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④从理论上推论,细胞独立生存所需空间的最小极限是洗吧的直径不小于100nm,而支原体的直径已经接近这个极限;⑤作为比支原体更小、更简单的细胞,又要维持细胞生命轰动的基本要求,似乎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说支原体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

10.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区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1-10μm

10-100μm

细胞核

无核膜包围,称为拟核

有双层的核膜

染色体

形状

环状DNA分子

数目

一个基因连锁群

组成

DNA裸露或结合少量蛋白质

DNA序列

无或很少

有重复序列

基因表达

RNA和蛋白质在同一区间合成

RNA在核中合成和加工,蛋白质在细胞质合成

细胞分裂

二分或出芽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少数出芽生殖

内膜

无独立的内膜

有,分化成各种细胞器

鞭毛构成

鞭毛蛋白

微管蛋白

光合与呼吸酶分布

质膜

线粒体和叶绿体

核糖体

70S(50S+30S)

80S(60S+40S)

营养方式

吸收,有的行光合作用

吸收,光合作用,内吞

细胞壁

肽聚糖,蛋白质,脂多糖,脂蛋白

植物细胞具有纤维素壁

11.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细胞的形态与功能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一致性,细胞分化程度越高,该特点越明显。

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1.分辨率:

是指区分开两个介质点之间的最小距离,是任何显微镜能够最重要的性能参数。

光学显微镜的决定要素是:

物镜镜口角、入社光波长以及介质折射率。

2.离心分离技术:

(1)差速离心:

利用不同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将亚细胞组分和各种颗粒分开。

(2)密度梯独立心:

利用各组分在介质中的沉降系数不同,使个组分形成区带;介质溶液是具有密度梯度、高溶解性和化学惰性的溶液。

分别为速度沉降和等密度沉降两种,前者主要用于分离密度相近而代销不一的细胞组分,后者用于分离不同密度的细胞成分。

3.细胞融合:

通过培养和介导,将两个或多个细胞合并成一个双核或多核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融合,又叫细胞杂交。

4.单克隆抗体技术:

是一种将致敏B淋巴细胞与小树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既能分泌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细胞,将经选择性培养后可制备大量单克隆抗体的技术。

5.细胞培养:

在无菌条件下,把动物或植物的细胞从有机体分离出来,在模拟体内的环境中,给予营养物质,使细胞不断生长、繁殖或传代,借以观察细胞的生长、分裂以及细胞的衰老、癌变、死亡等生命现象。

6.原代细胞:

培养直接来自动物机体放入细胞群;一般指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

7.传代细胞:

细胞群已经过数代培养,转到另一培养条件下培养的细胞群。

8.PCR:

是一种体外扩增目的核苷酸序列的方法:

在模板DNA、引物、三磷酸脱氧核苷存在的情况下,向DNA合成体系引入TaqDNA聚合酶,该体系经变性、退火及扩增等步骤反复多次循环,使反应产物成指数扩增。

9.如何从组织中分离出不同的细胞?

【题解】:

(1)首先破坏细胞外基质和细胞连接,使组织内的细胞边城单细胞:

用蛋白水解酶和钙螯合剂处理组织,在京轻度机械破坏,使之成为单细胞。

(2)常用以下集中方法从混合的细胞曲终分理处不同类型的细胞:

①根据细胞的不同物理性质,通过沉降和李欣,可使大细胞与小细胞,重细胞与轻细胞分开;②利用一些细胞与玻璃或者塑料有较强的吸附功能,使之分开;③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使细胞分开:

首先用荧光染料偶联的抗体标记细胞,再用流式细胞仪分选。

第四章细胞质膜

1.细胞质膜:

又称细胞膜,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细胞内膜指围绕各种稀薄阿奇的膜;两者统称为生物膜。

2.生物膜的结构模型:

(1)流动镶嵌模型:

主要强调膜的流动新及膜蛋白的不对称性;

(2)脂筏模型:

脂筏是指膜脂双层内,含有特殊脂质的微区,载着特殊的蛋白质,微区内陷可形成囊泡;部分脂筏与细胞骨架蛋白交联。

3.生物膜的基本组成成分,主要包括磷脂(50%以上)、糖脂5%以下)和胆固醇(30%以下)三种类型。

4.根据膜蛋白分离的难易程度及其与脂分子的结合方式,膜蛋白可分为3种基本类型:

外在(外周)膜蛋白、内在(整合)膜蛋白和脂锚定膜蛋白。

5.外在(外周)膜蛋白:

为水溶性蛋白,位于脂分子层的内外两侧,主要是通过离子键或其他较弱的键与膜表面的蛋白分子或脂分子结合。

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甚至提高温度,就可以从膜上分离下来。

6.内在(整合)膜蛋白:

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细胞膜中或内外两侧。

以非极性氨基酸残基与至双分子层的非极性疏水区相互作用而而在自摸上。

它与质膜结合非常紧密,只有有去垢剂使膜崩解后才可分离出来

7.膜内在蛋白以哪些主要方式与膜脂结合?

【题解】:

膜内在蛋白与膜脂结合的主要方式有:

(1)疏水性相互作用:

膜内在蛋白跨膜结构域通过范德华力等与脂双层分子进行疏水性相互作用,跨膜结构域是与膜脂结合的主要部位。

这些结构域主要有α螺旋、β折叠片结构。

α螺旋形成特异性分子的跨膜通道,反相平行的β折叠片相互作用形成非特异性的跨膜通道,可允许小贩子自由通过。

(2)离子键作用:

磷脂极性头部是带负电荷的,它可以直接与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而通过Ca2+、Mg2+等阳离子为中介,与待负电荷的氨基酸残基间接作用。

(3)共价结合:

某些膜蛋白氨基酸残基与脂肪分子或糖脂共价结合》

8.去垢剂:

是一端亲水一端疏水的良性小分子,分为离子型去垢剂(如SDS)和非离子型去垢剂如TritonX-100)两种,是分离与研究膜蛋白的常用试剂。

前者对蛋白质作用强烈,使蛋白变性,因而常用非离子型去垢剂获得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9.生物膜的基本特征:

流动性、不对称性。

10.细胞质膜的基本功能:

①形成相对稳定的内环境;②进行物质运输和能量传递;③提供细胞识别位点,完成信号跨膜传递;④进行酶促反应;⑤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⑥形成细胞表面特化结构;⑦膜蛋白与疾病发生与靶向治疗相关。

11.膜骨架:

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项链,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它参与维持细胞质魔的形状冰协助质膜玩车工多想生理功能。

第五章物质的跨膜运输

1.跨膜运输的三种途径:

①被动运输;②主动运输;③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

2.载体蛋白:

又称通透酶,生物膜上普遍存在的跨膜蛋白;能与特定的脂质分子结合,通过一系列构象改变介导跨膜被动运输或主动运输。

跨膜转运特点:

①特异性;②可饱和性;③转运速率类似于酶与底物作用的饱和动力学曲线;④PH依赖;⑤可被底物类似物抑制;⑥与酶不同,载体蛋白可以改变反应过程的平衡点。

转运方式中,部分载体蛋白只能转运一种物质,有的同时同方向转运两种或以上的物质(共运输),或同时反方向转运两种或以上的物质(对向运输)。

3.通道蛋白:

生物膜上普遍存在的多次跨膜蛋白,形成有选择性开关的亲水性通道,不需要与溶质分子结合,介导水、小的水溶性分子、离子等的被动运输。

①形成具有多次跨膜的通道,不需要与溶质分子结合,只介导被动运输;②绝大多数通道对离子的大小和所带电荷具有选择性,转运速率较高;③没有饱和性;④离子通道是门控的,适宜的信号刺激使通道处于开或关两种构象。

类型有:

电压门通道、配体门通道、压力激活通道。

4.协助扩散:

是各种极性分子和无机离子,如糖、氨基酸、核苷酸以及细胞代谢物等顺其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较小的方向的跨膜转运,该过程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属于被动运输。

5.协同转运:

是一类由Na+-K+泵或H+泵与载体蛋白协作,靠间接消耗ATP主动运输方式。

物质跨膜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膜两侧离子的电化学浓度梯度,而维持这种电化学浓度梯度的钠钾泵或质子泵。

6.试述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

【题解】:

见下表

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

特点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简单扩散

协助扩散

与电化学梯度的方向

 相同

相同

相反

是否消耗代谢能量

 否

是否需要膜转运蛋白

 否

是否符合米氏常数曲线

 否

是否有竞争性抑制

 否

7.ATP泵分为哪几类?

试作比较。

【题解】:

ATP泵分为以下4类:

P-型离子泵、V-型质子泵、F-型质子泵和ABC超家族。

(1)P-型离子泵均具有两个独立的α催化亚基,具有ATP结合位点;绝大多数还具有β调节亚基。

α亚基利用ATP水解能,发生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从而改变泵蛋白的构象,实现离子的跨膜转运。

如钠钾泵、钙泵等,动物细胞通过离子维持细胞内低浓度溶质;维持细胞的渗透平衡,保持细胞的体态特征;维持细胞质膜的跨膜静息电位。

植物细胞、真菌和细菌细胞质膜没有Na+-K+泵,代之以H+泵将H+泵出细胞,建立H+电化学梯度,冰驱动转运溶质摄入细胞。

(2)V-型质子泵利用ATP水解能,将H+由逆电化学梯度由细胞质基质泵入细胞器,维持胞质基质中性,细胞期内酸性。

F-型质子泵协助H+顺浓度梯度运动,所释放的能量参与合成ATP,如参与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过程。

两者与P-型泵不同:

在功能上只转运质子;在转运H+过程中不形成磷酸化中间体。

(3)ABC超家族含有几百种不同的转运蛋白,广泛分布在从细菌到人类各种生物钟。

在正常情况下,ABC蛋白是细菌质膜上汤、氨基酸、磷脂和肽的转运蛋白,是哺乳类细胞之抹上磷脂、亲脂性药物、胆固醇和其他小分子的转运蛋白。

第六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1.简述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

【题解】:

(1)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的囊状结构。

主要有外膜(标志酶为单胺氧化酶)、内膜(标志酶为细胞色素氧化酶)、膜间隙(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及基质或内室(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四部分组成。

(2)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此外,与细胞中氧自由基的生成、细胞凋亡、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内多种离子的跨膜转运及电解质稳态平衡的调控有关。

2.光合磷酸化:

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光能被捕光色素分子吸收,冰传递给翻译官中心,在反应中心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冰沿电子传递链传递,并与磷酸化过程偶合而生成ATP的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

按照电子传递的方式可将光合磷酸化分为非循环式和循环式两种类型。

3.呼吸链(电子传递链):

在线粒体内膜上存在有关氧化磷酸化的脂蛋白复合物,他们是传递电子的酶体系,由一系列能可逆的接受和释放电子或H+的化学物质所组成,在内膜上相互关联地有序排列,称为电子传递链或呼吸链。

4.氧化磷酸化:

当电子从NADH或FADH2经呼吸链传递给氧形成水时,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形成ATP,这一酶促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5.简述ATP合成酶的作用机制。

【题解】:

ATP合成酶的作用机制——结合变构机制:

(1)质子梯度的作用并不是用于形成ATP,二是使ATP从酶分子上解脱下来。

(2)ATP合成酶上3个β催化亚基的氨基酸序列是相同的,在任一时刻,F1上3个β催化亚基的构象总是不同的,分别是紧密结合态(T态)、松散结合态(L态)和空置状态(不与任何核苷酸结合的O态)。

(3)ATP通过旋转翠花儿形成。

质子有控地通过F0部分的运动,引起F0c亚基的旋转,继而带动与其相连的r亚基的旋转,r亚基的旋转引发F1催化亚基的旋转。

α3β3亚基响度与“转子”旋转120度,3个β亚基随即发生构象改变,使β亚基对ATP、ADP和Pi的亲和力产生变化,从而引起ATP从β2上释放下来,空出的结合位点又可与新的ADP和Pi结合,从而驱动ATP的形成。

6.试比较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这两个过程的异同。

【题解】:

见下表

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的比较

氧化磷酸化

光合磷酸化

能量来源

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产生NADPH

光合作用单位捕获光能

传递途径

电子传递链及ATP合成酶电子传递链由四部分组成

由PSⅠ和PSⅡ两个光学系统组成,可分为循环式和非循环式两者共类型

作用部位

位于线粒体内膜上部分

位于类囊体膜上

产物

ATP合成酶中每进入两个生成一个ATP分子,共生成3个ATP分子,生成H2O

每3个H+穿过CF1-CF0ATP酶,生成1个ATP分子

7.试述化学渗透假说的主要内容。

【题解】:

化学渗透假说的主要内容:

电子传递链个组成部分在线粒体内膜中不对称分布,当高能电子沿其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将H+从机制泵到膜间隙,形成H+电化学梯度。

在这个梯度驱使下,H+穿过ATP合成酶回到机制,同时合成ATP,电化学梯度中蕴藏的能量储存到ATP高能磷酸键。

电子及质子通过呼吸链上电子载体和氢载体的交替传递,在线粒体内膜上形成3次回路,导致3对H+提抽至膜间隙,生成3个ATP分子。

第七章真核细胞内膜系统、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

1.细胞内膜系统:

是指细胞内在结构、功能及方发生相关的由膜包绕形成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如核被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和分泌泡等。

2.比较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题解】:

见下表

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的比较

粗面内质网

光面内质网

主要存在细胞

分泌蛋白的细胞

广泛存在于分泌内固醇的细胞

形状

多呈扁囊状,排列整齐

多呈分支管状,排列较复杂

表面附着物

主要是核糖体

无核糖体,但有其他多种酶

主要功能

分泌的蛋白和多种膜蛋白合成与加工

主要参与合成脂质,还有解毒和储存Ca2+的功能

3.内质网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题解】:

(1)协助蛋白质合成;

(2)蛋白质的修饰与加工;(3)新生肽的折叠与包装;(4)脂质的合成;(5)其他功能:

①类固醇激素的合成;②肝的解毒作用;③储存钙离子。

4.电镜下,高尔基体结构是由扁平墨囊和大小不等的囊泡构成,是有极性的细胞器。

靠近核膜的一面,扁平玩去呈凸面,又称形成面或顺面;面向内质网膜的凹面又称成熟面或反面。

5.高尔基体各部墨囊的4种标记细胞化学反应:

①顺面膜囊——嗜锇反应;②焦磷酸硫胺素酶(TPP酶)细胞化学反应——显示反面1~2层膜囊;③胞嘧啶单核苷酸酶(CMP酶)细胞化学反应——显示靠近反面色膜囊状和管状结构;④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酶(NADP酶)的细胞化学反应——显示中间扁平囊。

6.高尔基体的功能:

对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进行加工、分类、包装、转运;转运内质网合成的脂质;合成糖类。

①参与细胞的分泌活动;②蛋白质糖基化及其修饰;③蛋白质在高尔基体中没接加工。

7.溶酶体:

(1)结构特征:

溶酶体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动物细胞只能够,是单层膜围绕、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的囊泡状细胞器。

(2)主要功能是进行细胞内的消化作用。

酸性磷酸酶是常用的溶酶体标志酶。

①清除作用;②防御作用;③营养作用;④参与清除赘生组织或退行性变化的细胞;⑤参与分泌过程的调节;⑥精子的顶体相当于特化的溶酶体,受精过程中发生顶体反应,促进受精。

8.过氧化物酶体又称微体,是由单层膜围绕的内含一种或多种氧化酶类的异质性细胞器。

与溶酶体的区别是氧化物酶体中的尿酸氧化酶等常形成晶格状结构,可作为电镜下是别的主要特征;通过离心可分离过氧化物酶体和溶酶体。

9.蛋白质分选:

绝大多数蛋白质均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开始合成,随后继续留在细胞质机制中,或转运至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合成,合成完毕后,再通过不同的途径转运到细胞的特定部位并装配成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参与细胞活动,这一过程称为蛋白质分选或定向转运。

10.信号肽:

位于蛋白质的N-端,一般有16-20个氨基酸残基,其中包括疏水核心区、信号肽的C-端和N-端三部分;它作为分选信号指导分泌性蛋白到内质网上合成,在蛋白质合成结束之前信号肽被诶切除。

11.试比较蛋白质分选的两条基本途径。

【题解】:

见下表

蛋白质分选的两条基本途径的比较

特征

第一条途径

第二条途径

蛋白质合成的主要部位

起始于细胞质基质,完成于内质网

细胞质基质

蛋白质主要了性

分泌性蛋白、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酶蛋白

线粒体、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与核蛋白等

分选信号序列

N端信号肽

前导肽

合成与转移的时间关系

边合成边转移

先合成再转移

蛋白质的主要转运方式

膜泡运输

蛋白质跨膜转运

12.简述信号肽假说的主要内容。

【题解】:

(1)信号肽假说的主要内容:

分泌蛋白质N端的信号肽,指导蛋白质转至内质网上合成,在蛋白质合成结束之前信号肽被切除。

(2)现已确认,指导分泌性蛋白质在粗面内质网合成的决定因素是蛋白质N端信号肽,信号肽识别颗粒和停泊蛋白等因子协助完成这一过程。

第八章细胞信号转导

1.细胞通讯的三种方式

(1)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的通讯:

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化学突触。

(2)细胞间接触性依赖的通讯:

细胞间直接接触,信号分子与受体都是细胞的跨膜蛋白。

在胚胎发育、组织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动物细胞间通过间隙连接、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

2.第二信使:

胞外信号分子与受体作用后,在胞内最早产生或发生浓度变化的信号分子称为第二信使,再通过作用于靶酶或者胞内受体,将信号传递到级联反应下游,如cAMP、cGMP、IP3、DGA和肌醇磷脂等。

第二信使的降解使相应的信号作用终止。

3.概述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心好痛路的组成,特点及主要功能。

【题解】:

(1)G蛋白偶联的受体是由单条多肽7次跨膜形成的,该信号通路是指配体-受体复合物与靶蛋白(酶或离子通道)的作用主要通过G蛋白偶联,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从而将胞外信号跨膜传递到胞内影响细胞的行为。

根据第二信使的不同,又可纷纷为cAMP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2)cAMP信号通路所涉及的反应链可表示为:

激素→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A→基因调控蛋白磷酸化→基因转录。

它的主要效应是激活靶酶和开启基因表达。

(3)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最大的特点式胞外信号被受体接收后,同时产生两个胞内信使,分别启动两个信号途径即IP3-Ca+信号途径和DG-PKC途径,实现细胞对外界信号的应答,因此,把这一信号系统又称为“双信使系统”。

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可表示为:

IP3→胞内Ca2+浓度升高→Ca2+与钙调蛋白结合→钙调蛋白依赖的激酶

PIP2

DG+Ca2+→激活PKC→靶蛋白磷酸化或促Na+/H+交换式胞内pH↑

4.cAMP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题解】:

(1)两条信息通路的相同点:

①都是由7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和G蛋白介导的;②最终的结果都是通过磷酸化级联反应是基因调控蛋白或靶蛋白发生该百年,产生细胞反应。

(2)不同点:

①前者效应酶为腺苷酸环化酶,后者效应器为特异的磷酸酶C;②前者的第二心思为cAMP,而后者是双信使系统,有两个第二信使:

IP3和DG;③前者主要通过激活蛋白激酶A引发磷酸化级联反应,后者主要是蛋白激酶C和钙调蛋白依赖激酶。

第九章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