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生死观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7760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人的生死观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日本人的生死观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日本人的生死观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日本人的生死观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日本人的生死观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本人的生死观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docx

《日本人的生死观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人的生死观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日本人的生死观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docx

日本人的生死观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日本人的生死观

姓名:

0000

班级、学号:

日语0000、00号

系(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

应用日语

指导教师:

00000

开题时间:

2008-8-6

完成时间:

2009-11-12

2009年11月12日

目录

毕业设计任务书…………………………………………………1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2

答辩申请书……………………………………………………3-4

正文……………………………………………………………5-14

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15

答辩过程记录表…………………………………………………16

 

课题日本人的生死观

一、课题(论文)提纲

1.日本人的生死观

1.1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

1.2死是对集体责任的承担和忠诚

1.3死是一种律己的行为,应该被宽恕

1.4自杀是维护个人尊严的一种行为,是个人自由的权利

2.体现日本人生死观的因素

2.1樱花

2.2武术道

2.3电影——《入殓师》里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2.4文学作品——《挪威的森林》里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3.结束语

二、内容摘要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日本有着独特的生死观,它以悲为美。

像樱花飘落一样灿烂地死去是日本人追求的境界。

日本人自杀率高有其观念文化上的根源。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及体现日本人生死观的因素来论述日本人的生死观。

三、参考文献

[1]王永娟.樱花的国度日本文化的面貌与精神[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

[2]王炜.日本武士名誉观[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11.

[3]张艳琴.佛教与日本人的生死观[J].安徽文学(下半年)出版日期.2009.

[4]赵丽君.日本纵横[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

日本人的生死观

0000

摘要: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日本有着独特的生死观,它以悲为美。

像樱花飘落一样灿烂地死去是日本人追求的境界。

日本人自杀率高有其观念文化上的根源。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及体现日本人生死观的因素来论述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

日本独特生死观

1.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是一个自杀率极高的国家。

1944年在日本平均每10万人中就有16.9个自杀者,占死亡人数的2.4%。

2002年8月24日在日本横滨召开了4年一度的“第12次世界精神医学会(WPA)”,发表了当年各国的自杀率。

日本以每10万人中有25个多人自杀,名列第一。

由此,日本不仅成为世界第一长寿(男女平均寿命)的国家,也成为自杀率世界第一的国家。

前一个第一反映了日本的社会发展水平;而后一个第一则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一边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健全的医疗卫生体制,一边是众多的人舍弃生命、慷慨赴死。

这里边隐含着什么样的原因,或者说日本人的生死观是怎样的。

文化影响着人的观念,而人的观念又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那么,尚死的文化又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而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又促成了日本人的自杀情节。

1.1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

这和日本人的自然观相连。

在日本人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距离,认识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不过是自然的简单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生与死的界限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泾渭分明。

《挪威的森林》中,木月,直子,初美的死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中国人感觉中的不可理喻。

他们觉得死亡是生活的一种选择方式,是一种无法摆脱生活痛苦的最后选择。

是一种自我的解脱,是生存的另外一种形态。

书中反复出现的: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就是对日本文化中的那种生死观念的最好注解。

木月死了,死在永远的十七岁,死在直子永远的青春里。

直子死了,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那里可以永远的解开心结。

初美死了,死在对永泽的爱情灰烬里,因为那里没有情丝纠葛。

1.2死是对集体责任的承担和忠诚。

这和日本人的集体观念相连。

日本人一向把个人的价值维系于其所存在的团体价值之上,为了团体(甚至是国家)的利益,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这样为团体而献身就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在古代这种对团体的负责主要表现为对封建藩主的忠心,而现在则表现为对国家和对团体的忠诚,这种以自己的生命为团体乃至国家殉节的精神非常强烈,时至今日虽然有所削弱,但仍顽强地保持着。

1.3死是一种律己的行为,应该被宽恕。

这和日本人的善恶观念相连。

日本人认为死亡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种律己的行为。

所以不管生前犯过多少罪行,一旦死了他的罪孽也就消失了。

无论他们生前做了什么,死了的人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尊重和礼遇。

所以,日本人认为,一个人不论生前是善还是恶、是是还是非,死后都变成了佛,其牌位也理应放入神社,受后人供奉。

在这方面,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石川五右卫门,该人是日本16世纪有名的盗贼,按理说是个坏人,但在许多地方的神社中,都有该人的牌位。

这也是尽管一再被全世界人民尤其是东亚人民的强烈反对,依然有一些日本政府要人屡次参拜供奉着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的原因。

日本人的这种生死观,是一种不分善恶、不分是非的世界特有的生死观。

这和绝大多数国家有善恶、有是非的生死观不同。

也必定会继续遭到全世界人民的抗议和唾弃。

 

1.4自杀是维护个人尊严的一种行为,是个人自由的权利。

日本人把“自决的权利”看作“自由的权利”。

日本宪法第13条就“尊重个人”规定“任何国民都应该被尊重。

关于国民追求生命、自由、幸福的权利,只要不违反公共福祉,在立法和国政上都应该给以最大的尊重”。

关于这一点,日本法学界以及日本民众都解释为这是宪法赋予给人“自决的权利”,认为自杀是基于个人自由的意志,是一种权利。

时至今日,西方社会仍然把自杀作为一种禁忌,而日本人却还经常在津津乐道剖腹、徇情等自杀行为。

2.体现日本人生死观的因素

日本人的观念里有这样一个等式:

死亡=悲哀=美,因为死亡意味着“清洁”、“超脱”和“干净”。

坦然地面对死亡,甚至欣赏死亡,是日本民族的一个特性,所以日本在长寿世界第一的同时,自杀率高居世界之首。

这和日本社会经济状况、人们生活压力有很大关系。

而另一方面要归结于日本人的生死观。

在日本樱花、武士道、电影、文学作品等无不体现日本人的独特的生死观。

而武术道给日本人留下的影响最为明显。

2.1樱花

樱花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人对人生的一种看法,一种感悟。

所以通过樱花可以了解日本人心路变化的过程。

樱花大致在3月15日到4月15日盛开,它的花期很短,然而樱花的花期很短。

日本民谚说:

樱花7日。

即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七天,整棵树从花开到花些大约16天。

而樱花具备热烈、纯洁、清雅和高尚的旗帜,每当春风吹拂、万象更新的时节,樱花便会娇艳地开放,开的时候花丛云簇,谢的时候纷纷扬扬,好像白雪飘飘,柔美中有一种悲壮情怀,凄婉动人。

樱花经历短暂的灿烂随即凋谢的特点,正是日本人所欣赏的气质。

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活着就要像樱花一般灿烂,死是也是干脆果断。

因此,也可以说樱花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成为人生的某种象征,体现某种精神。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日本有着独特的生死观,它以悲为美。

据说他们将死亡看作是一种解脱,一种很美丽。

生命如许寂寞,死亡更像是一个温暖的归宿。

像樱花飘落一样灿烂地死去是日本人追求的境界。

樱花之所以成为日本国花,可能也是基于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2.2 武术道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日本武士的剖腹传统,但并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剖腹是无奈之下寻短见,以死作为逃避。

其实,和中国古人一样,古代日本人认为人的元气来源于丹田,全身的精华集中于此,切腹自杀对于武士来说,是一项重要而且是必要的责任和义务。

但为了荣誉和利益而必须了结自己的时候,武士们往往选择切腹,因为切腹自杀的武士们认为是保全了尊严的,即便某位武士因为犯下不可饶恕之错被勒令自裁,这种判决在当时的日本也是被视作仁道和体面的死刑,以允许武士切腹而并非直接施以斩首意味着对武士尊严和人格的肯定和尊重,是一种精神上的莫大慰藉。

与中古欧洲的军人阶层——骑士往往用金钱赎回声誉的做法相比,武士以切腹手段了结自我的行为在西方人看来是难以理解和令人震撼的。

基督教规定自杀是重罪,死后要下地狱,因为没必要如此作践生命,但从更深层意义上讲,是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包括日本人、中国人在内的东方民族在生死观上往往比将生死差异当作神学重要课题研究了千百年却始终没有得到神的启示而为此困扰了千百年的西方人要开明地多、豁达地多。

东方人选择自杀,并不表明东方人不珍惜生命,而是在性命和道义并重的情况下,舍身而取义;在玉碎和瓦全不可得兼的情况下,宁可玉碎,不可瓦全。

正所谓“玉碎”,这样的死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死得其所得,因为其恰恰证明了某种价值,是领悟了人生真谛的。

在古代日本人的审美意识里,时常流露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佛教中诸行无常的想法。

一般认为,日本人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具有“多愁善感”的情怀。

尤其在南北朝及战国时代等乱世,人们往往感到尘世虚幻、世间无常,故多伤感。

而樱花具备热烈、纯洁、清雅和高尚的旗帜,每当春风吹拂、万象更新的时节,樱花便会娇艳地开放,然而樱花的花期很短。

开的时候花丛云簇,写的时候纷纷扬扬,好像白雪飘飘,柔美中有一种悲壮情怀,凄婉动人。

樱花经理短暂的灿烂随即凋谢的特点,正是日本人所欣赏的气质。

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活着就要像樱花一般灿烂,死是也是干脆果断。

因此,人们又往往将其与武士精神联系在一起。

作为武士,对“名誉”的崇尚要超过肉体声明,而影响这一生死观的最重要因素是佛教。

禅宗主张“生死由命”,认为不应拘泥于生死问题,应死的时候要放弃对生的追求,对死要彻悟;活着的时候要为生奉献一切,每天都尽量活好。

从镰仓时代起,这种思想就成了随时可能在战场上阵亡的武士的信念。

“视死如归”,也就是彻悟了生死的真谛。

2.3电影——《入殓师》里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今年2月,日本影片《入殓师》夺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成为本届奥斯卡的一个冷门。

影片说的是一个大提琴手因乐队解散,不得不回乡下找工作,意外地接受了“入殓师”的挑战。

电影通过表现人类共通的感情——夫妻爱,父子、母子爱,还有友情,细腻地展示了日本的独特文化,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特别是影片以“死”贯穿始终,突出了生与死的尊严,凸现了日本人的价值观。

或许,唯有日本人,才能够拍出《入殓师》这样的电影;也只有日本人,才能把死描绘得如此美丽。

《入殓师》的编剧小山薰堂谈到写剧本的感想时说,体验生活时有入殓师告诉他一句印象至深的话:

死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平等。

如果不能直面死的话,那么也不可能平等对待生者。

淡然面对生死,是多数日本人的人生信念。

美国主流娱乐报刊《好莱坞通讯》评价该片是“通过对‘死’的敬畏之意来升华‘生’的感人作品”。

日本电影评论家品田雄吉先生认为“这是一部描写日本的习俗及日本人情感的电影,该片被世界所认同这件事本身有着深远的意义”。

当然,电影《入殓师》的涵义是广泛的,它也反映了日本社会的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呼吁人们重视老龄社会,因为,在日本社会对老人越来越淡漠。

年长的观众看了影片尤其能够得到共鸣,他们的心灵离“死”更近些。

在这金融危机时代,别看日本政局一团糟,老百姓还是平静过日子,隐忍、节俭,并冷静地思考生死,进而珍惜生命,这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事。

前几日,《入殓师》的日文官方博客上,曾有位孕妇写下了这样的感想:

我和未出生的小孩一起看《入殓师》,我希望他(她)从小就明白生和死是同样的尊贵,死是每个人都不可逃避的……一位即将当母亲的人,迫不及待地要向小孩灌输生死观,这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吧。

2.4文学作品——《挪威的森林》里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

尤其让我感觉震惊的是,此书在日本销量尽达到760万册以上。

这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

书中的年轻人抑郁、彷徨、恐惧、反叛甚至颓废,仿佛在“挪威的森林”中那样迷失了自己,书中反复出现的一段话,令我思索至今: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于是,我不得不仔细来探求日本文化下的生死观!

《挪威的森林》的首页是这样一句话:

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

书一开始就让读者进入到处弥漫着潮湿的令人窒息的空气里,这是一条永远看不到通往光明的道路。

故事以主角渡边为中心,叙述着他和他的六位主要的朋友之间的青春故事。

第一:

“我”在高中时期好友木月,是我们三个高中时代最好的朋友之一。

木月的自杀,让他永远的活在了十七岁。

第二:

女主角直子平平静静地出现了,直子是“我”好友木月的女友,因无法解开心结进入疗养院治疗,后因脱不开心中块磊而自杀身亡。

第三:

初美是大学同学永泽的恋人,她试图让自己容忍的态度容忍永泽、容忍生活、容忍爱情,可是她最终还是得不到内心认同的完美。

同样选择了自杀。

至于永泽,绿子,玲子这三位活着的朋友仿佛都在为衬托三位年轻的死者而存在。

一部小说,两份之一的配角自杀,这种高比例死亡的小说确实骇人心魄。

难道《挪威的森林》是一部自杀型的小说吗?

书中反复出现的: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是本书给出的唯一答案。

这就是日本文化中的那种生死观念的最好注解。

总的来的说,日本人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

这是一种独特的生死观。

3.结束语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自杀行为并不是可耻而罪恶的,也不是失败者无路可遁的懦弱选择。

相反,在日本的传统观念里,自杀是以对自身最极端的惩罚来洗去失败的耻辱、赢得别人尊敬的最后方式,因而自杀行为从来就不被日本社会所排斥。

在日本人看来,人的肉体生命就仿佛烟花,绚烂而短暂,而人的灵魂不灭,可以永生。

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才会有世界第一的自杀率。

但是,居高不下的自杀死亡率给日本社会诸多方面带来了巨大影响,日益成为一个公众关注的话题。

为了减少自杀现象,日本政府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其中包括拨专款成立防止自杀的机构,建筑设计师设计楼房时要让想自杀的人找不到跳楼的地方,车站安装防自杀镜和障碍物,保险公司取消了自杀死亡保险。

然而,这些措施恐怕治标不治本,因为文化观念的影响毕竟是根深蒂固的,需要从思想深处解决问题。

倒是有些民间机构搞“心的关怀”、“笑的运动”,一些学校也教育学生尊重生命,这算是抓到了问题的实质。

 

参考文献:

[1]王永娟.樱花的国度日本文化的面貌与精神[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

[2]王炜.日本武士名誉观[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11.

[3]张艳琴.佛教与日本人的生死观[J]安徽文学(下半年)出版日期.2009.

[4]赵丽君.日语纵横[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