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场建设与监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7674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才市场建设与监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才市场建设与监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才市场建设与监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才市场建设与监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才市场建设与监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才市场建设与监管.docx

《人才市场建设与监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才市场建设与监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才市场建设与监管.docx

人才市场建设与监管

人才市场建设与监管(随堂笔记)

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指标。

定义:

人才是指那些以良好的素质为基础,凭借其知识、技能为手段,实现其劳动力超额剩余价值并能把其获得的劳动力产权收入进行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优化配置的人(少数具有优越的内在素质,以其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做出超常贡献的人)

该定义具有如下特点:

1.抓住了人才的本质,基本上揭示了人才的本质属性

一是作为人力资本的稀缺性;

二是内在素质的优越性;

三是劳动成果的创造性和贡献的超常性;

四是劳动投入和劳动产出的匹配性:

高投入对应高回报。

2.在量的把握上能够比较:

人才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获得了稀缺的人力资本,以此为基础获得的创造性劳动成果要多于非创造性劳动成果

3.体现出了人才的发展性:

人才是发展变化的,一般人可以成才,人才也可以变成一般人,一切以其获得的人才资本多寡为依据,没有人力资本就谈不上进行创造性劳动,因而对社会就没有什么超常性贡献了,人才也就变成一般人,所以说人才应该是“学习型人”

党政人才——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

企业经营管理者——由市场说了算;

专业技术人才——由业内及社会评价为基本依据;

人才市场的概念

(一)市场

所谓“市场”,起初是指“场所”,即商品买卖的场所,现在“市场”仍有“场所”的含义,但在经济学范畴内,它是指一种“关系”,即指一定的确内商品或劳务等的供给和有支付能力需求间的关系。

与人才市场有关的概念:

1)劳力市场

2)劳动市场

“劳动力市场”与“劳务市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人才市场

狭义上讲的是人才交换的场所,从广义上讲是人才交换关系的总和,更广义地讲,人才市场是利用市场规律,调节人才供求的一种机制,或者说,人才市场是按市场规律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一种机制;

它由人才、单位及其流动服务机构、人才交流场所、人才待遇、人才环境、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要素组成;

第二节:

人才市场的分类

一.从主办者性质的角度,可将人才市场分为官办人才市场和民办人才市场

1.官办人才市场: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主办的人才市场和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开办的人才市场;

2.民办人才市场:

与官办人才市场相对而言,指非政府主管部门所开办的人才市场;

二.从其服务地域大小上分:

1.国际人才市场

2.全国性人才市场

3.区域性人才市场

可以跨省、市或跨市、县的人才市场,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区域性人才市场都是由人事部与有关省、市政府共同组建的人才市场。

4.省、市、县各级人才市场

三.从其服务对象上分:

1.综合性人才市场

它的服务对象包括各种专业、各种层次的人才和各性质、各种层次、各种规模的企事业单位

2.专业性人才市场

它的服务对象是特定的,或者所服务的人才对象是特定的,或者所服务的单位对象是特定的。

四.以其服务的人才对象的层次上分:

1.高级人才市场:

硕士及其以上,高级职称

2.中级人才市场:

本科,中级职称

3.初级人才市场:

大专以下

五.从是否有固定的有形的交流场所的角度来分:

1.有形市场

就是指,有固定、实在的场地,所有业务都可以在该场地开展的市场。

2.无形市场

指没有具体的供需双方交流的场地空间的市场,它是通过信息手段,使供需双方彼此了解,从而决定是否进行面对面洽谈。

六.从人才供求的数量关系来看,可把人才市场分为均衡人才市场和非均衡人才市场两类,后者又可以分为人才买方市场和人才卖方市场。

1.人才非均衡市场

1人才买方市场

即供给大于需求,人才主体相互竞争,人才的劳动力价值(待遇)趋于下降,从而使买方(用人单位)掌握相应人才市场主动的市场状况。

2人才卖方市场

即人才需求大于供给,买方(用人单位)相互竞争,人才的劳动力价值(待遇)趋于上升,从而使卖方(人才主体)掌握相应人才市场的市场状况。

2.人才均衡市场

即介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之间的较为理想的人才市场状况,也就是需求略大于或略小于供给的市场状况,在此种市场状况下,买、卖双方的市场地位是对等的。

第三节:

人才市场的业务

一.人才交流(人才市场的基本业务,主导业务)

“人才交流”的含义是:

人才主体把自己的知识、技能供给用人单位,而用人单位把岗位或职位供给人才主体,为此就要进行供给与需求分析

二.人才培训

人才培训有许多类型,因而对应的培训内容也是多方面的,而人才培训的内容应集中在职业生涯设计上

三.人事代理

人事代理是指人才市场根据用人单位或个人的委托,按照国家的人事法规政策,在尊重用人单位自主权和个人择业自主权的前提下,以人事档案管理为基础,为其代办有关人事关系管理的业务。

即负责保管人事档案,办理转证定级,考评技术职称,调整档案工资,核定工龄,认证身份,考研,出国政审,接转党组织关系,也负责办理养老保险,五大毕业生录(聘)用手续,接纳家庭不在城市

(2)哪些人可以参加人事代理?

具体讲有以下六种人员要办理人事代理:

1.外资,乡镇,街道,民营,私营企业聘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2.到非公有制单位工作,自谋职业,到外地聘用应届毕业生(中专以上各类)和军队转业干部

3.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辞职、辞退、解聘人员

4.外国驻中方某机构的中方雇员和外地驻本地办事结构工作人员

5.升学深造,出国留学的在职人员和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及回国工作的留学人员

6.其他流动人员

(三)如何办理人事代理?

概括地讲,在职人员凭调动手续或辞职手续,大中专毕业生凭毕业生就业服务部门开据的报到证交相应的人才中心办理(“五大”毕业生凭毕业证与人才交流中心签订的人事代理协议书),参加人事代理后连续计算工龄、保持原有的干部身份。

(四)大学毕业生与人事代理(提供相关资料)

1.需办理人事代理的大学毕业生应选择省级人才中心办理人事代理较好

2.办理人事代理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3.办理的具体手续

(五)人事代理的特点

1.服务的社会性(服务对象包括各种所有制性质)

2.服务机构、业务的特殊性(一定级别的政府人事部门下设的人才交流中心)

3.服务双方的平等性(自愿平等,接受法律约束)

4.服务的有偿性(依法收费)

(六)意义

1.打破终身制,激活用人机制

2.使国有企事业单位摆脱沉重的负担

3.为各类非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和无上级主管部门的单位解决了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有关问题

4.实现“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第二章:

我国人才市场的建设历程

第一节:

前十年(1983-1992)的解冻萌芽期

以党和政府有关人才市场建设的相关政策的发展变化轨迹为线索,以人才市场中各个主体和中介机构的行为特征为依据,将我国人才市场20多年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两个大的发展时期和七个小的发展阶段

“两个凡是”导致发展落后

标志:

1983年1月,沈阳市人事局率先建立了我国第一家人才流动服务机构,这是中国人才市场正是进入解冻萌芽期的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我国人才市场建设开始进步

第一阶段:

1983年1月~1987年10月

这个阶段为局部解冻萌芽,乍暖还寒阶段

这个阶段特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1.地理区域上的局部解冻萌芽

2.调配方法上的局部解冻萌芽

3.流动对象上的局部解冻萌芽

4.理论观念上的局部解冻萌芽

第二阶段:

1987年11月~1989年12月

这个阶段为江河自流,鱼龙混杂阶段

人才劳务中介机构鱼龙混杂,市场行为放任自流,缺乏规范

1989年,第一次全国人才流动工作会议在山东烟台召开,会议提出了建设人才流动机制的新思路,标志着人才流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三阶段:

1990年初~1992年底

这个阶段为整顿疏导,理论突破阶段

在这个阶段,各级地方政府针对人才劳务市场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明确各类市场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相关部门协同配合

(二)制定人才劳务市场的管理规章制度,努力推进人才劳务市场的制度化建设步伐

1988年底,《关于搞活人才流动的意见》又下发了相关与之配合的文件

(三)加强人才劳务中介机构的工作流程研究,努力探索人才劳务市场的规范化运作方式

1992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确立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进而勾画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发展时期后12年(1993年~2004年)的布局成长期

这个时期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93年初~1994年底

这个阶段为统筹规划,布局启动阶段

在十四大精神的推动下,各地区人才市场的建设更趋于活跃,这个阶段不同于以往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把人才市场作为中国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1993年,人事部与天津市政府共同组建“中国北方人才市场”,这是第一家国家级人才市场

1994年8月30日,中组部和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国人才市场的意见》

第二阶段:

1995年初~1997年底

这个阶段为全面布局,雏形初现阶段

初步形成了以区域性人才市场为龙头,以大中城市人才市场为主体,以区县人才市场为基础,以专业性人才市场为配套的人才市场布局,以人才交流、人事代理为主导业务的人才市场功能开始发挥作用

发展标志性事件:

第一个国家级人才市场建立后,在沈阳、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西安等地又组建了七家国家级人才市场。

这七家市场被定位为区域性人才市场,这是国家级人才市场建设的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国家级人才市场的建设主要以完成整体布局为出发点,形成覆盖全国的国家级人才市场网络。

9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才市场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为进一步推动人才服务的专业化发展,人事部又与地方政府组建了一批专业性人才市场,1996年,人事部与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了第一家专业人才市场“中国宁波乡镇企业人才市场”(深化标志)

第三阶段:

1998年初~2000年底

这个阶段为“三个转变”,网络升级阶段

十五大召开后,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向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竞争市场加剧

管理法制化加强

信息网络化加快

这个阶段我国人才市场建设工作的特色和成绩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在理论上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市场的发展目标和趋向,即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要尽快实现三个过渡:

其一:

市场的建设由政府推动向自我发展阶段过渡,最终走向独立运作

其二:

市场的管理由政府规范(由政府用行政手段来规范)向法律规范过渡,最终走向依法管理

其三:

市场的服务由依靠行政职能优势向依靠市场竞争优势过渡,最终走向市场竞争

2.人才市场建设的专业化进一步加强,在随后的几年中,国家人事部陆续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新技术人才、旅游人才、高校毕业生、农村人才等领域组建了一批专业性人才市场

3.人才市场信息的网络化进一步升级

第四阶段:

2001年初~2005年底(调整创新、加快发展、国际接轨阶段)

2004年2月人事部批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组建“中国广西人才市场”

2005年8月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人事厅联合组建“中国东北毕业生人才市场”

这标志着国家级人才市场进入冠名发展阶段,表明当人才市场的培育基本完成后,人事行政部门开始逐步以直接建立人才市场中退出。

根据人事部门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国家级人才市场31家,共有从业人员2532人

这一阶段人才市场特点如下:

第一:

联系合作不断加强

一是与其他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不断加强;(“1+8”武汉城市圈)

二是国家级人才市场之间的合作加强;

三是突破了人才市场范围,与企业、高校等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机制;

第二:

信息网络服务进一步发展

第三:

服务业务不断拓展

发生在新世纪,对人才市场发展有直接而重大影响的事情有以下几件:

一,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

二,2002年,中共十六大顺利召开

三,2002年11月27日,济南召开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作会议——全国人才市场建设座谈会

四,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并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五,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精神,2004年初,人事部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人才市场的意见》

在这12年的布局成长时期,有关人才市场管理的法规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了

国家人事部先后制定下发了《全国人才市场管理暂行规定》(1996年)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2001年9月,《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人事代理暂行规定》

2003年,人事部、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下发了《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暂行规定》

第三节:

我国人才市场建设与监督的经验

一.人才市场的建设始终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联系

二.人才市场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和推动(提高信息服务、法律法规规范)

三.人才市场的建设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法律体系的健全

(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企分开,为人才市场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服务,发展民营人才市场,打破官办人才市场一统天下)

国人厅2006年关于人才

一.人才流动基本情况:

人才流动日益活跃,人才交流的规模和总量大幅上升

2006年,全国各类人才服务机构共为276万家用人单位提供各类人才服务

二.人才服务机构基本情况

06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人才服务机构6629家

三.人才服务业务基本情况

人才服务业务以拓展到了人事代理、人才信息网络、人才培训、人才测评、人才派遣等各类业务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基本情况

06年底,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3481个

第四节:

人才市场的基本功能与其派生职能

一.人才市场的基本功能及其体现

基本功能即通过人才供求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反馈以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

具体表现:

组织人才招聘会和人事代理

二.人才市场功能的拓展与升级

1.原因或理由:

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对于人才市场的中介服务的需求逐步增加,这既为人才市场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向人才市场的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拓展与升级的三个方向选择:

1)实现网络化、专业化、商业化的趋势

2)围绕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提供延伸性服务

①可以拓展的业务领域是人员测评,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公告中要求相关职位的求职者提供职业心理测试报告

②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3组织新员工培训

4继续做好人事代理服务工作,拓宽人事代理服务的业务范围

3)向更为长远和更高水平的中介服务领域进发,确立和实现依托招聘服务主业,探索咨询服务新空间的战略目标

三.人才市场的派生职能

1.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能更好地激发竞争机制,有利于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

3.有利于打破传统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

4.有利于优化专业机构,提高人才的教育质量

5.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人才价格,即合理的工资制度,有利于改变脑体倒挂的现象

第三章:

发达国家人才市场概述(以美国为例)

一.美国人才市场(包括在劳动力市场中)模式

美国的劳动力市场模式主要是指各公司为补充人员,从社会上招聘人员的方式

公共职业介绍所在就业领域里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美国,各公司为补充人员,需要通过公共职业介绍所、私人职业介绍所、广告、零星劳动力、举荐劳动力以及上门招聘等方式来达到目的,而这些方式则形成了美国的劳动力市场模式

二.美国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美国劳动力供求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报纸、就业辅导机构、人际关系、自荐等形式实现的

工资的确定取决于就业岗位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公司通常对某职位、求职者原有的工资水平、谈判能力、工作业绩等

美国的工资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距,但总体差距保持在3倍以内,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程度、工作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差距,以及种族和性别歧视

三.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1.美国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制度性变化

(美国经济九十年代:

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兴产业)

八十年代两种雇佣关系模式:

一是产业工会模式,二是竞争雇佣模式

七八十年代时公司裁员理由是公司经营不佳

到1994年,公司裁员大半是因为结构调整

内部化劳动力市场的衰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年限的变化

2).临时性工作的大量增加:

兼职工作、自我雇佣工作、临时性雇工提供机构

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化和放松管理导致企业竞争加剧

美国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经营的全球化是一个长期性趋势

90年代,导致两个结果:

一是企业更多地面临国际竞争,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裁员的要求越来越多;二是带来了许多大规模的购并活动,企业重组而导致大量裁员

2).技术和管理创新的发展

一.计算机的应用将取代部分劳动力的工作,这既包括某些蓝领工作也包括某些管理工作

二.计算机带来企业管理方式的变化,包括从原料采购和生产组织,客户服务方式等都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而它将带来新一轮的裁员潮

三.资本市场的影响不断增强

此外,工会力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1999年,私营部门中工会会员在工人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降至9.4%

它影响雇主行为的能力正大大下降,也难以起到维持原有体制的作用

综合以上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变化并未给就业和收入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

(这一制度变化的启示是什么?

●美国老年劳动力市场受宠

近几年来,美国50岁以上的劳动力日渐“走俏”

美国老年劳动力受宠主要原因是:

1.老年人就业稳定,“跳槽”的很少,这为公司节省了不少开支

2.50岁以上的老年人无论工作经验还是社会经验都相当丰富,而且富有敬业精神

3.老年人推迟退休除了可以丰富晚年生活外,还能增加收入

4.老年人继续工作不但推迟了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的时间,相反,还通过纳税等继续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积累做贡献

四.新经济条件下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新趋势

①工人工作时间延长;②工资水平提高,工资分配差距拉大;③职业分布散化现象不明显;

④雇主雇员沿袭长期合作关系;⑤求职、招聘网络化

应理性看待新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新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不应该被过分夸张

●发达国家人才市场特征及其发展

西方人才市场主要特征

(一).注重对人才市场立法规范,强调政府宏观管理;

西方人才市场基本上由社会供需自发调节,政府机构不直接干预市场的微观运行,不直接插手基层单位人才的取舍及其流向,其主要精力放在强化立法的约束和政策的引导上;

政府在制定各种法律后,首先伴之一系列条例的实施措施,设立专门的反馈监督机构,并根据实践效果实施监控或定期修正;其次用税收政策及其他优惠政策,对奖金和工资加以控制,作为宏观疏导人才流向,调节市场行情的杠杆;此外,政府还在搜集、沟通人才供需信息方面发挥作用;

德国,《劳动促进法》《劳工法》等法律,奠定了人才市场的制度基础;

英国,1973年颁布的《雇佣机构法案》,1975年颁布的《雇用保护法案》及其后一系列法规,就人才市场机构的成立、收费、业务规范以及介绍英国人出国工作和介绍外国人到英国工作等作了明确的规定;

1994年,根据新颁布《政权法案》,英国取消了许可证制度,使政府集中精力于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监督管理;

(二).充分发挥价格、供求等市场信号的作用,人力资源完全契约化;

(三).公办与民营共同发展,人才中介成为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个产业门类;

(四).形成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了市场配置外部障碍;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住房、医疗和保险等社会保障都实现了社会化,人才不受户籍、地域的制约,可在全国和世界人才市场上自由流动,人才市场为人才的竞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人才也需要社会保障制度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西方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

(一).在WTO条款下,以投资合作为“旗子”,抢占发展中国家市场;

人才市场服务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其国内……

人才市场的经营全球化最突出地表现在跨国公司上;

人才跨区域流动尤其是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快,使人才可以为一国一地区所使用,也能为另一国一地区使用;

(二).技术网络化和资源网络化将成为两大法宝;

一方面在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的支持下,西方人才市场在极短的时间内可以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应用到为客户服务和经营管理上;

另一方面,在其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他能以极快的速度在世界各地建立起区域经营总部和分公司办事机构等,这样它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拥有全世界的人才资源和需求信息,从而更好参加竞争。

(三).市场体系将走向垄断,高附加值主要被实力型公司瓜分。

第四章:

我国入世情况下人才市场的建设与监管

一.总体状况

(见06年人才市场报告)第二章人才市场的建设历程PPT27~2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发育不成熟,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①人才服务机构存在部门分割、地方保护、少数业务垄断等问题,政府和行业部门人才服务机构依然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市场化程度不高;

②人才市场中介组织机构不够合理,大家都在同一层次上竞争,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不能形成入世后整体竞争优势。

2.市场机制不完善,人才供需主体没有完全到位;

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用人机制尚无根本性转变,单位用人自主权和个人择业自主权没有真正落实;人才市场运行中的价格机制、档案管理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等尚未理顺和建立。

3.人才市场整体服务水平不高,缺乏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传统人事管理方式的痕迹还比较浓,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不强;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手段比较落后,服务行为和服务标准的规范化不强。

4.市场法规体系不完善

有些法规内容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WTO的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尚有许多不符的地方。

四.WTO有关服务贸易总协定在人才市场中的体现

服务贸易自由化是世界多边贸易倡导的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目标是更加广泛和全面的市场开放,即服务产品市场、服务行业的投资市场和服务……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原则

1.最惠国待遇原则

要求各成员立即和无条件地给予任何其他成员国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以不低于其给予任何其他国家相同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即不能使用歧视性待遇。

2.透明度原则

要求成员向世贸组织其他成员公布其的所有与服务贸易有关法律法规或管理条例等措施。

对我国要求:

一是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消除垄断经营;

二是制定具有透明度和非歧视性的服务管理规定,公布所有的法律和规定;

三是建立一个健康、中立的管理制度,通过客观公正的标准控制服务质量;

四是提交各类服务部门向外国开放的时间表,并要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3.市场准入原则——即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

要求一成员方给予其他成员方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应不低于根据其承担义务计划表中所同意和规定的期限、限制和条件。

市场准入是指潜在外国服务者进入或在东道国开展服务的机会。

它不是作为普遍义务,而是作为具体承诺来对不同的服务部门进行规定。

4.国民待遇原则

要求所采取的与提供服务有关的措施所给予的外国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不应低于给本国相同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

一是向外国投资者开放所有服务市场;

二是取消对股权持有的数量限制;

三是取消地域限制;

四是解除业务范围和数量上的限制;(在过渡期,在反应市场公平机会的条件下发放许可证,且发放要有透明度)

五是取消对外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前的许多繁琐条件;

六是消除对外国公司和中国公司之间不同的市场准入要求。

5.国内规定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