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关古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7647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梅关古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梅关古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梅关古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梅关古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梅关古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梅关古道.docx

《梅关古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梅关古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梅关古道.docx

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

梅关一凿通南北中原文化入关来

关楼南面墙上镶嵌阴刻“岭南第一关”匾额,是梅关古驿道繁荣历史的见证之一。

梅关古道地处粤北韶关南雄市,由一代名相张九龄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奉旨开凿,它北起江西大余县南安镇,南至广东南雄市雄州镇(今雄州街道),全长约40千米,是中国古代沟通岭南与中原的重要交通线。

此古道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及东南亚的咽喉之地,是古代连接长江、珠江两水系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它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人文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

这是一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历史影响的古驿道,见证着中原和岭南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梅关古道曾经狭窄,让中原与岭南阻隔,让经济与文化阻断。

它在张九龄重新开凿之后,把中原和江南一批又一批南迁客迎进古道,把一批又一批朝廷的贬官谪臣拥入岭南之怀,把一波又一波中原先进思想、技术和文化传播到当时还比较慌凉落后的南蛮远地。

盛时梅岭商贾集

宋代,广州转运使蔡抗及其弟江西提刑蔡挺于嘉佑八年(1063年)再次整治梅岭道,并在岭上设关,命名梅关。

开元之后,逐渐成为五岭诸通道中交通最繁忙的一条。

去梅岭采访,时间很赶。

在采访完南雄珠玑巷的时候已经快下午四点了,天色渐渐暗淡下来,天空开始飘起蒙蒙细雨,考虑到采访行程,记者决定趁着天色还没暗下来时去爬梅岭。

沿着湿漉漉的石头路,可以看到石路上不少原来棱角分明的的石头都被几千年来来往的行人渐渐磨平。

虽然还没到梅花盛开的季节,但还是可以看到零零星星的几棵梅花树孤单地开着一些小花朵,有白色的,也有粉红的。

古道文化是历史赋予南雄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梅关古道,是中国古代沟通岭南与中原的重要交通线。

它北起江西大余县南安镇,南至广东南雄市雄州镇(今雄州街道),全长约40千米。

北端以南安镇为水陆中转地,连接章水、赣江航道;南端以雄州镇为水陆中转地,连接浈江、北江航道。

古时南岭山路崎岖难行。

在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主持开凿大庾岭新道,把路基扩宽5米,并做了降坡处理,工程浩大。

从此,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驿道跨越梅岭,故称梅岭驿道。

宋代,广州转运使蔡抗及其弟江西提刑蔡挺于嘉佑八年(1063年)再次整治梅岭道,并在岭上设关,命名梅关。

自开元之后,梅岭驿道逐渐成为五岭诸通道中交通最繁忙的一条。

宋余靖《浈水馆记》:

“故之峤南虽三道,下浈水者十七八焉”。

据史书记载,自唐至明清,最盛时梅岭道上“商贾如云,货物如雨”(《南安府志》),“往来轮蹄行李之使络绎不绝”(明郭棐《梅岭曲江祠记》)。

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以及清乾隆年间出使中国的英国使团成员斯当东(音)曾描述过梅岭道上交通的繁忙热闹景象。

古驿道两旁广植松梅,风光秀美,“庾岭寒梅”、“管道虬松”,自古皆为雄州美景。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一条从韶关经南雄至大余的公路在梅关西侧3千米处的小梅关修建通过。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粤汉铁路建成通车。

从此梅岭驿道的交通逐渐衰落。

如今,梅岭、梅岭驿道以及其上的梅关成了旅游胜地,他们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吸引了众多的游人。

梅岭关楼历经千年仍屹立在梅岭山隘口上。

关楼以砖石结构,东西横卧,紧连山崖,坐北朝南,居高临下,跨赣粤两省。

城阙部分高5.5米,宽6米,门洞进深5.5米,关门高3.5米,内宽3米。

关楼南面墙上镶嵌阴刻“岭南第一关”匾额。

南门两侧有清光绪癸未年春闽汀李化题“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的门联。

北门关楼上方书有一行体“南粤雄关”四字。

东侧有一石磴为登关楼之路,西侧尚竖立一块清康熙年间的赫红石碑,碑高2.76米,宽1.2米,上刻“梅岭”两个苍劲雄浑的大字。

这些现尚存留下来的遗迹,是梅关古驿道繁荣历史的见证。

却把梅关当玉关

梅关的关楼为砖石结构,以前靠一扇坚实的闸门,腰拦粤赣两地。

它屹立梅岭之巅,骑跨双峰之谷,所以不雄不壮却气势非凡,不高不厚却易于镇守。

据《南雄市志》记载:

秦初,梅绢从越王逾零陵至梅岭,筑城浈水上,奉王居之。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发兵50万戍五岭,旋筑横浦关于大庾岭上。

秦末,诸侯起兵伐秦,龙川令赵佗从南海尉任嚣谋,移檄告横浦诸关,绝道聚兵自守。

梅绢则起兵从刘邦伐秦。

秦灭,项羽以梅绢功多,封十万户侯。

秦始皇时期,在这里修通南越道,筑横浦关,并有军队守关,这是梅岭最早的关楼,后来年久失修,横浦关倒塌了。

唐张九龄凿通梅岭驿道后,在太平盛世,经济繁荣,梅岭亦未设立关卡,军队驻守也是时有时无。

只是到宋代时,广盐入赣,为加强管理,增加关税收入始于宋朝嘉佑八年,也即公元1063年,南安知军蔡挺在这驿道口建筑关楼,并命名为梅关。

因此,这里就有了“唐凿路、宋立关”的说法。

坐落在梅岭山顶的梅关关楼为砖石结构,青砖筑就,拱形门洞,以前靠一扇坚实的闸门,腰拦粤赣两地。

一眼看去,觉得它与长城上的山海关、嘉裕关的气势无法比拟。

但细细思量,却不得不赞叹梅关的历史价值。

由于它屹立梅岭之巅,骑跨双峰之谷,所以不雄不壮却气势非凡,不高不厚却易于镇守,无怪乎明朝名将戚继光过梅岭时留下了“却把梅关当玉关”的诗句。

关楼北面刻有“南粤雄关”,南面刻有“岭南第一关”。

北面东侧是登关楼的唯一蹬道。

两侧竖有一块赭红色大石碑,上刻有“梅岭”两个大字,碑高2.7米,宽1.2米,为清康熙年间知府书题,字刚劲有力。

据随行的南雄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梅岭又是一座革命名山。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经分别在1929年、1930年、1934年,三次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粤赣交界的梅岭,进入广东南雄从事革命活动,为南雄人民革命史增添了浓厚的一笔。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陈毅元帅带领余下部队在梅岭、油山一带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并留下了《梅岭三章》、《偷渡梅关》等英雄诗篇。

现景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景点20余处,主要景点有陈毅元帅《梅岭三章》诗碑廊、战壕遗址、两江亭、来雁亭、岭南梅园、夫人庙、半山亭、六祖寺、挂角寺、状元树、千亩梅林、关楼等20多个景点。

一路梅花一路诗

唐朝的张九龄、宋朝文天祥、明朝的汤显祖、清朝李如筠等都曾经为梅岭梅花题诗赋词,“花以文名,文以花传”,使得梅岭梅文化在中国诗坛占据重要一页。

“现在山上的梅花开了,但只是白梅。

红梅只开了几小朵。

”一边爬山,导游一边作着解释,似有几许遗憾。

梅岭上的古驿道——梅关古道是“中国四大赏梅地”之一,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跨越粤赣两省。

此古道秦汉时即开通,秦时设关,叫横蒲关。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朝廷为促进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展海外贸易,派遣左拾遗张九龄主持开拓梅关古道。

工程历时二年,将一条羊肠小道拓展为二丈(6公尺)宽,用青石铺垫的通衢大道。

从此,此古道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及东南亚的咽喉之地,是古代连接长江、珠江两水系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它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人文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

梅岭以梅著称,“庾岭寒梅”,闻名于世,有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特有自然景观,又有“梅国”的美称。

其娇艳独特的梅花景致更是吸引了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前来观景赏梅,吟诗作赋,挥豪刻碑,真可谓“一路梅花一路诗”。

其地势险峻,山顶的梅关有“岭南第一关”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现保存较完好的古道位于梅岭南北坡,长8公里。

每到严冬,古道上银装素裹,两旁的白梅、红梅、绿梅、黄梅、珍珠梅竞相绽放,一朵朵含苞欲放的梅花,幽香阵阵,吸引着省内外各地不少游客纷至沓来,踏雪赏梅。

在凿岭拓路之后,历代广植的梅树松树,也因人流客流的熙熙攘攘而生机勃勃,官道虬松、庾岭寒梅亦由此而一度成为一方胜景。

它们连接古今,通贯南北,枯荣开谢,记载着古道的沧桑与兴衰。

青石板和鹅卵石间杂铺就的梅岭古道,于壁立的两侧山坡上蜿蜒。

古驿道上斑驳的青石板上,清新的夏风夹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扑面而来,路边残断的诗文碑石和开得正艳的鲜花把游客带入古驿道那独特的韵味之中。

据记载,三国东吴大将陆凯奉命率军前往海南途经梅岭时,留下了一首《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树春”。

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它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

在此之后,北宋著名的大诗人苏东坡曾为梅岭古驿道题赋了好几首梅花诗,其中最有名的是《庚岭梅花》“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此外,唐朝的张九龄、宋朝文天祥、明朝的汤显祖、清朝李如筠等众多诗人都曾经为梅岭梅花题诗赋词,“花以文名,文以花传”,使得梅岭梅文化在中国诗坛占据重要一页。

记者亲历

壮哉!

梅关

在梅关的门洞里将脚一前一后地跨着,粤赣两地就都踩着了。

以梅关为界,北面是江西的大余县,南面则是广东的南雄市。

在古代,梅关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它还是两个古代民族,两种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

梅岭北面是属于中原地区汉民族居住的土地,归属于比较发达的汉族文化区域,梅岭南面则是古代南蛮族居住的土地,是蛮族部落文化区域。

过去的梅关,“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它把中原和江南一批又一批南迁客迎进古道,把一批又一批朝廷的贬官谪臣拥入岭南之怀,把一波又一波中原先进思想、技术和文化传播到当时还比较慌凉落后的南蛮远地。

从南面广东这边上梅岭,过了梅关,赣南山水便泼染在视野开阔的红土地上。

在梅关附近北侧不远处有个“望梅阁”,与梅关一道始建于宋朝。

站在阁前抚栏远眺,大余县城历历在目,山野田庄尽收眼底。

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在梅关交汇相融,使梅岭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特有的历史文化风情。

古道两头的广东南雄市和江西大余县,因地利而繁华一时。

千年风流逝去,多处古道已在风尘中湮灭,而梅关尚在,于风声雨声中默默地守着时日。

珠璣巷尋宗親梅關古道話滄桑

信息来源:

2012.10.28香港文汇报

遊丹霞山,不要忘記周圍走一走,距丹霞山個多小時車程的南雄市值得一去。

南雄市是古代中原人南遷的中轉站,南北文化廣府與客家文化的交匯處,走進珠璣古巷,了解中原人南遷的歷史。

穿越梅關古道,可以從廣東省走到江西省,居高臨下,看到江西省的大地風光,吃碗豆花,非常滿足,只是筆者到古道不是賞梅的時節,能偶爾看到梅花已很開心。

珠璣古巷位於南雄市9公里處的沙水村,原名叫「敬宗巷」。

據傳唐敬宗寶曆年間,在敬宗巷內有一位孝義門人名叫張昌,他一家大小相親相敬,並且七世同堂。

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孝義,特賜給他「珠璣絛環」,但為了避「敬宗廟」之諱,將原來的那條巷改名為「珠璣巷」。

是廣東省僅存的宋代古巷和古道。

小巷全長1500多米,它南起駟馬橋,北至鳳凰橋,路面寬4米多,是一條全用鵝卵石鋪砌而成的古驛道。

一條古驛道穿巷而過,巷內有門樓、貴妃塔、千年古榕、老宗祠、祖居紀念區、珠璣博物館等,其中南、中、北三座門樓均為清初時期的建築,是一姓氏文化、人文歷史景觀為主的旅遊景區。

位於南雄市城東北大庾岭之巔的梅關古道,今次得南雄市委新聞秘書廖春花陪伴下遊古道,始通於秦漢,是古代長江連接珠江水系和陸路最短的交通要道。

唐朝宰相張九齡辭官返回家鄉供養母親,途中看到家鄉父老翻越南嶺山脈十分艱難,決心打通南嶺,改善進出嶺南的交通。

他上奏玄宗提出鑿山修路,得到了允許開鑿梅關通道長二十華里。

工程非常艱巨,張九齡夫人戚宜芬更為助丈夫修路犧牲自己,故事感人,古道旁就有間後人為紀念她而建的夫人廟。

梅關古道上有不少古跡供欣賞,有北伐軍出師處:

1936年的冬天,由於陳海叛變,陳毅在梅關經歷了一場生死一線的決戰,在此寫下「絕筆」詩《梅嶺三章》。

送子泉、六祖寺及在距離梅關關口約200米的梅嶺古道右側有一棵高大挺拔的大楓樹,枝葉茂盛,據說此樹是大余狀元戴衢亨所種,樹旁立有狀元樹的石牌,旁又一石牌刻著「狀元樹」。

現存的梅關古道約8000米,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遺跡。

寒冬臘月,滿嶺梅花盛開,是踏雪賞梅的好日子,領略粵贛兩省風光的大好時機。

梅關古道一路詩

【本報訊】早春二月,地處粵北的南雄市梅關古道,從市區到粵贛交界小梅關,是中國最長的一條“梅關長廊”,全長二十七公里。

一萬多梅紅梅、綠梅、白梅、黃梅迎春競放,吸引遊客前往觀賞。

令人稱奇的是,每隔不遠就有一片綠色的梅花開得異常茂盛,這種與衆不同的綠梅,花瓣為淡綠色,重瓣,萼片碧綠。

據園林專家介紹,自然界中的植物大多都是紅花綠葉,綠花極為罕見。

這種奇特的綠梅學名叫“綠萼”。

普通梅花的花蒂都為絳紫色,唯獨綠萼花蒂是純綠色,梗為靑色。

綠萼自古以來便被推為梅中極品,在《紅樓夢》等文學作品中都有記載,並稱有福氣的人方可一見。

梅關古道位於大庾嶺南麓,山高林密。

據南雄市旅遊部門介紹,在先秦時期,梅關古道只是一條羊腸商道。

戰國時期,楚滅越,越王勾踐的後代梅鋗不願在楚為民,遂帶領越人在南雄邊關一帶開荒墾地,休養生息。

由於梅鋗很喜歡梅花,便種了許多梅樹,因而叫梅嶺。

 

到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宰相張九齡奉旨在贛粵交界的大庾嶺上修路,其帶領民工苦戰兩年多,開鑿出寬五米、長數十公里的驛道,道路兩旁廣栽梅樹。

每當梅花盛放,文人墨客競相前來踏雪賞梅,吟詩作對,留下了“一路梅花一路詩”的獨特人文景觀。

我們廣東散文詩學會幾位作家踏着這條滄桑的古道,蕩漾在花的人流中。

兩旁含苞待放的春梅,美靨如月,暗香浮動,笑顏迎人。

沿着“一路梅花一路詩”而上,讓人聯想浮翩,駐足觀賞或留影。

經過歷史上多年戰火破壞和亂砍濫伐林木,梅關古道的梅元氣大傷。

梅嶺一帶只殘留下零星梅樹一千一百多株。

為了重現梅嶺新姿,南雄市政府於二○○四年投資一百多萬元重建這條“梅花長廊”。

(陳培棟)

漫步千年梅关古道

信息来源:

2012.12.06梅州日报

徐少同

梅关古道,是一条弥漫浓浓传奇色彩气息的古道,地处粤北韶关南雄市。

在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一代名相张九龄奉旨开凿南岭梅关,由此梅关驿道成为古代中原、江南通往岭南的著名“陆上丝绸之路”。

崇山藏古道,峻岭飘梅香。

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砥砺,脚下这条渗透了岁月的沧海桑田,诗意化的梅树与昔日寒梅傲骨风范,令这条古驿道,芬芳弥漫,历久弥新,让人景仰,令人向往……

南雄因梅岭卓然而立,梅岭因梅花诗意盎然,古道因传说而神奇神秘。

岭南的秀丽山水甚多,而梅岭古道这样一条浸染先人艰辛跋涉与望月怀远的文化路径,却独树一帜,另有特色。

古道悠悠,历来是苍凉与空茫同在,艰难与苦悲共存。

梅关古道也是这样的一条历史甬道,它曾经狭窄,让中原与岭南阻隔,让经济与文化阻断。

所幸的是,它在张九岭重新开凿之后,就改变了岭南的经济走向、文化走向,也就改变了岭南的历史走向。

这是一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历史影响的古驿道。

从此,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涛声相闻,中原大地与岭南水乡联系日紧,风气为之大开,教化因之彰显,文化从此日隆,经济由是昌盛。

在凿岭拓路之后,历代广植的梅树松树,也因人流客流的熙熙攘攘而生机勃勃,官道虬松、庾岭寒梅亦由此而一度成为一方胜景,一直连接古今,通贯南北,并以它的枯荣开谢,记载着古道的沧桑与兴衰!

古道文化是历史赋予南雄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梅关古道,也叫大庾岭驿道。

是中国古代沟通岭南与中原的重要交通线。

它北起江西大余县南安镇,南至广东南雄市雄州镇(今雄州街道),全长约40千米。

北端以南安镇为水陆中转地,连接章水、赣江航道;南端以雄州镇为水陆中转地,连接浈江、北江航道。

古时南岭山路崎岖难行。

在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主持开凿大庾岭新道,把路基扩宽5米,并做了降坡处理,工程浩大。

从此,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驿道跨越梅岭,故称梅岭驿道。

宋代,广州转运使蔡抗及其弟江西提刑蔡挺于嘉佑八年(1063年)再次整治梅岭道,并在岭上设关,命名梅关。

自开元之后,梅岭驿道逐渐成为五岭诸通道中交通最繁忙的一条。

宋余靖《浈水馆记》:

“故之峤南虽三道,下浈水者十七八焉”。

据史书记载,自唐至明清,最盛时梅岭道上“商贾如云,货物如雨”(《南安府志》),“往来轮蹄行李之使络绎不绝”(明郭棐《梅岭曲江祠记》)。

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以及清乾隆年间出使中国的英国使团成员斯当东(音)曾描述过梅岭道上交通的繁忙热闹景象。

古驿道两旁广植松梅,风光秀美,“庾岭寒梅”、“管道虬松”,自古皆为雄州美景。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修建了从韶关经南雄至大余的公路,在梅关西侧3千米处的小梅关通过。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粤汉铁路建成通车。

从此梅岭驿道的交通逐渐衰落。

如今,梅岭、梅岭驿道以及其上的梅关成了旅游胜地,他们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吸引了众多的游人。

梅关与梅关古道

信息来源:

2011.04.30韶关日报雨路

唐张九龄于开元四年(716年)奉旨主持开凿的大庾岭新路,是连接以广州为中心的北江(通海)航运和以扬州为中心的大运河航运、沟通岭南岭北的主要陆路交通干道,即今称之“梅关古道”,其长度据宋余靖《韶州浈水馆记》说“惟岭路九十里”,现根据从江西大余到广东南雄间距离测算,其实际长度为54公里,道宽2-4米。

南雄境内,梅关古道是自梅岭村北路蜿蜒至梅关关楼,现存长度1200米,宽3-4米,以青石、鹅卵石铺砌,连通江西大余县境。

梅关坐落于梅关古道上的梅岭(大庾岭)分水岭以南25米处,为砖石构筑,东西紧连山崖,横锁梅岭隘。

现存梅关关楼为明清重修,关楼设南北两个砖拱关门,两门中间设一落闸门,上构关门楼,今楼身上层已塌,现存关楼高5.8米、宽6米、关门高3.55米、宽3米、进深5.5米。

南北关门上方皆镶嵌有石刻匾额,北面书“南粤雄关”,南面书“岭南第一关”,落款为“(明)万历戊戌中秋知府蒋杰题”。

关楼北面立关前碑一块,阴刻“梅岭”两个大字,为清康熙岁次已未(1679年)南雄知府张凤翔重题。

关于梅关,有人说这个关就是秦所筑横浦关,当古之驿道,后又扼守唐张九龄开凿之大庾岭新路隘。

正式称“梅关”,则是在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当时广东转运使蔡抗与其弟江西提点刑狱佥事蔡挺,在大规模修砌各自管辖的大庾岭路段后,联名上表朝廷,将此扼住大庾岭路的关正式命名为“梅关”。

梅关古道自古就是穿越五岭(大庾岭或梅岭)的南北主要交通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险,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梅关,……雄杰险固,为南北之襟要”。

梅关关楼南门两侧还嵌有对联,此对联自明以来联文曾经数度更易,玩味其中文意,梅关之人文历史跃跃在目,如明朝时的对联曰:

“不必定有梅花,聊以志将军姓氏;从此可通粤海,愿无忘宰相风流”,其上联指汉初梅鋗是开发梅岭第一人,下联则歌颂开凿大庾岭路的唐张九龄。

清代乾隆年间所换对联“红白花开两样雪,来往人占半边山”,描绘了乾隆盛世大庾岭路的太平繁忙景象。

光绪七年(1881年),福建人李化用石灰水涂抹的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则反映了清末内外交困的中国社会现状,保留至今。

作为险关要隘,梅关自北宋嘉祐年间署表命名以来,曾上演了一幕幕铁马金戈、刀光剑影的历史大剧:

南宋末期文天祥曾几度出入梅关,率义军与南下的元军周旋;景炎元年(1276年),叛将吕师夔等导蒙古兵度梅岭,败宋军于南雄,景炎二年,蒙古将塔出等复以步卒入大庾,追二王,既而广州复为宋有;蒙古将李恒复以步骑由梅岭袭广州,至清远,败宋兵,遂入广州;元末明初,红巾军将领熊天瑞出梅关攻陷南雄、韶州路,又于南雄造成战舰,谋取广东,途中遇雷雨折樯而返;明初朱元璋又令常遇春攻取赣州,破梅关,下韶州、南雄,诛熊天瑞;清同治四年(1865年)洪秀全太平军为阻截清兵追击,火烧梅关关楼……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和朱德等同志领导的中央苏区红军在转战途中,也多次经过梅关;陈毅等同志在粤赣边领导南方人民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曾多次带领游击队员攀越梅关天险,写下了《梅岭三章》等光辉诗篇。

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将梅关关楼及其以南的古道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梅关古道庾岭寒梅

信息来源:

2011.05.09韶关日报

梅关古道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左拾遗张九龄奉命开拓梅关古道,将一条羊肠小道拓展为二丈宽,用青石铺垫的通衢大道。

从此,梅关古道成为古代中原通往岭南及东南亚的咽喉要道,它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人文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

梅关古道还是“中国四大赏梅地”之一。

“庾岭寒梅”闻名于世,有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特有自然景观。

每至严冬,古道上银装素裹,两旁的白梅、红梅、绿梅、黄梅、珍珠梅竞相绽放,幽香阵阵,吸引了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前来观景赏梅,吟诗作赋,挥豪刻碑,可谓“一路梅花一路诗”。

梅岭又是一座革命名山。

革命战争时期,陈毅在此留下了《梅岭三章》、《偷渡梅关》等英雄诗篇。

梅关古道:

岭上梅花醉游人

信息来源:

2011.10.31韶关日报饶坚廖春花

如果游客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南雄梅关古道,那一定是“梅花醉人”,梅花这一充满英雄浪漫主义色彩的花朵,在每年的腊月,在梅岭都是开得如此的艳丽与奔放,确实给了梅关古道的冬天一抹鲜活的色彩。

记者还是孩童的时候,梅关古道的梅树是非常少的,少到让人似乎可以忽略它的存在一样,更别说那成片成片的梅林了。

那时候就一直很为梅岭这个名称鸣不平,梅岭没有梅花,还能称得上是梅岭吗?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梅岭再也不是昔日的梅岭了,成片成片的梅树扎根于梅关古道的两边,像一位位清纯可爱的少女以绮丽的景色,绰约的风姿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梅关古道从唐朝一代名相张九龄开道以来,不管是南来北往的达官贵人,还是从中原发配于南方的落难名门,面对这一条古道时,都无不发出心中的那一份惆怅与感怀。

即使是在1936年,在南方进行革命活动的一代将帅陈毅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仍不忘写下那气势非凡的千古诗篇《梅岭三章》,以激励后人要有奋发图强,为理想不怕牺牲,勇敢付出的精神。

今年10月26日,记者再一次来到梅关古道时,景区的主任张甫源告诉记者,去年南雄市旅游局和旅游公司对景区进行了新景点的打造:

一是建造了“北伐军出师处”石碑一座、在六祖寺旁边建造装修了“六祖送子泉”,在关楼内建造了“一脚踏两省”等新景点,从而使景区有了更多的观赏性。

二是对景区内的停车场进行了扩建,对景区内的亭子也进行了全面翻新。

三是在景区内种植梅树、桃树300多株,从而提高景区植物品种的多样性。

张甫源还告诉记者,他们还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500多万元,准备兴建一座张献祠,此外,还准备投入80多万元,恢复原来的战壕,还原当年水战役梅岭激战时的一些场景。

面对这一项项投入大,既能体现梅关古道的自然景观,又能体现景区的人文景观的建设规划方案,记者真诚地祝愿与期待这些景区能早日建设,投入使用,从纵深方向进一步拓展梅关古道的旅游资源,让这一条千年古道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梅关古道

信息来源:

2009.03.31珠海特区报

梅关位于距南雄市约30公里梅岭顶部。

梅岭的得名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得来的。

在战国时期,中原战乱不堪,大批越人迁往岭南,其中一支以梅绢为首的越人,翻山越岭来到大庚岭上,被眼前的岭南风光所吸引,决定在梅岭一带安营扎寨,他们发扬了越人勇敢顽强、刻苦坚韧的民族传统,艰苦创业,使这带迅速兴盛起来。

因为梅绢是首率队的拓荒者,后来又因破秦有功而受项王封为十万户侯,因此人们就把这一带称之为梅岭。

梅岭自越人开发后,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

梅岭既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是陈毅同志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

梅关古道暗香浮动

信息来源:

2008.02.05珠海特区报

梅关古道始通于秦汉,是古代沟通中原与岭南的五条交通要道之一。

唐开元四年,张九龄又奉诏另凿新道。

历时两年,开通了一条宽一丈,长三十华里,两旁广植松梅的大道。

古时,只需骑马行四十公里陆路,就可以从长江水系转入浈江,进入珠江水系,“马背九十里,坐而致万里”。

现存的梅关古道约八公里,路面铺砌青石的鹅卵石。

古道两头的广东南雄市和江西大余县,因地利而繁华一时。

千年风流逝去,多处古道已在风尘中废弃、湮灭,而梅关尚在。

寒冬,梅花盛开,暗香浮动。

(飞飞)

梅关古道的那一番滋味

信息来源:

2008.12.23佛山日报

文/图邓玉珊

还记得大诗人苏东坡《赠岭上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