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近现代史部分专题总结免费附相关考研资料下载链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7559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近现代史部分专题总结免费附相关考研资料下载链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考研政治近现代史部分专题总结免费附相关考研资料下载链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考研政治近现代史部分专题总结免费附相关考研资料下载链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考研政治近现代史部分专题总结免费附相关考研资料下载链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考研政治近现代史部分专题总结免费附相关考研资料下载链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近现代史部分专题总结免费附相关考研资料下载链接.docx

《考研政治近现代史部分专题总结免费附相关考研资料下载链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近现代史部分专题总结免费附相关考研资料下载链接.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近现代史部分专题总结免费附相关考研资料下载链接.docx

考研政治近现代史部分专题总结免费附相关考研资料下载链接

2011年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总结

第一专题: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如何?

  一、中国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

  二、中国封建社会特点:

  

(一)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二)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三)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四)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三、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

  四、清朝中叶以后封建社会危机表现:

  

(一)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削弱了清政府统治能力。

  

(二)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流民增加。

地租剥削、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三)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整个社会万马齐喑。

  (四)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兵无所事事,不劳而获;绿营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五)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与世隔绝。

  2.鸦片战争前世界状况如何?

  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二、工业革命迅速发展。

  三、寻求新殖民地,向外发动新的侵略战争,把目标瞄向中国。

  3.西方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

  一、军事侵略:

  

(一)发动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1.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

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2.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

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3.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

《中法新约》。

  4.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

《马关条约》。

  5.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

《辛丑条约》。

  

(二)侵占中国领土:

  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英国割占香港。

  2.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

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3.1894年中葡《友好通商条约》:

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4.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俄国割占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

俄国割占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6.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俄国割占中国西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7.1881年中俄《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

俄国割占7万平方公里领土。

  8.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

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后由于俄、德、法干涉,清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三)勒索巨额赔款:

  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广州赎城费600万元。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

  3.甲午战争后:

向日本赔款2亿两,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威海卫日军守备费150万两,合计23150万两。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向各国赔款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共9.82亿两,还有各地赔款2000万两。

  (四)屠杀中国人民:

  1.甲午战争中:

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2.1900年俄国入侵东北时:

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五)抢劫中国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二、政治控制:

  

(一)控制中国内政:

《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驻京公使成了清政府太上皇。

  

(二)操纵中国外交: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三)享有领事裁判权:

  1.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英国获得在华领事裁判权。

  2.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扩大了领事裁判权,各国援例而行。

  (四)把持中国海关:

海关总税务司成了清朝中央政府的最高顾问,英国人赫德掌握中国海关大权40余年。

  (五)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斗争:

  1.天平天国运动期间:

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军。

  2.义和团运动期间:

要求清政府撤换镇压义和团不力的山东巡抚毓贤,改派袁世凯为山东巡抚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

  3.在《辛丑条约》中:

列强强迫清政府做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他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六)扶植、收买代理人:

  1.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通过妥协派琦善、耆英、伊里布等对清政府施压。

  2.1861年“北京政变”(又称“辛酉政变”或“祺祥政变”),奕䜣掌握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3.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者与西方列强勾结在一起。

  4.《辛丑条约》签订前,慈禧太后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列强对中国推行“保全”政策,清政府成了洋人朝廷。

三、经济掠夺:

  

(一)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1.1842年《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2.1858年《天津条约》:

开放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3.1860年《北京条约》:

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4.1895年《马关条约》: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5.陆路方面:

开放伊犁和喀什噶尔为通商口岸。

  

(二)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三)对华倾销商品。

  (四)对华资本输出:

1895年《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

  (五)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1.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

  2.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还赔款。

  3.在中国设立银行,成为对华输出资本的枢纽。

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又称英国东方银行)成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家银行。

  4.控制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

  5.给中国农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四、文化渗透:

  

(一)宗教渗透和侵略:

  1.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出任英军占领浙江定海时的“民政官”,参与中英《南京条约》起草和谈判。

  2.1860年中法订立《北京条约》时:

担任翻译和文件起草的法国传教士孟振生在中文本中擅自加上法文本没有的“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自便”字句。

  

(二)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1.教会在中国创办较早的外文期刊有:

《中国丛报》和《北华捷报》(后改名《字林西报》)。

  2.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是:

英国人李提摩太创办的广学会,发行《万国公报》。

  (三)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

19世纪末叶帝国主义者炮制了所谓“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

  4.为什么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封建社会,而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中国的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为国家政权形式上仍然存在,而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

  三、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一方面,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农业经济日益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并成为其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而是一个半封建社会。

  四、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一)从社会性质变化来看:

中国由原来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从主要矛盾转换来看,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变成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三)从革命性质来看,中国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一、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四、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争斗和间接统治之中,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后来外国列强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六、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在外国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6.中国近代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变化:

  

(一)因镇压太平天国由军功擢升的官僚地主,在兼并土地和剥削农民方面与过去地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民国时代大小军阀利用武力占有土地。

  (三)一部分地主开始投资于新式工商业,成为资本家。

  (四)大部分地主仍依靠地租剥削为生,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二、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变化:

  

(一)由于土地兼并严重,不少自耕农民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

  

(二)破产或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后备军。

  (三)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但由于阶级局限性,不能单凭自身力量求得解放,更不能把反帝反封建斗争引向胜利。

  三、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一)来源:

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

  

(二)构成:

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三)民族资产阶级特点:

  1.分为上层和中下层两部分:

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大都拥有规模较大的企业,经济力量比较雄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系比较密切;中下层所办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较少,经营状况远不如上层所办的企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联系较少,且矛盾较大。

  2.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1)革命性:

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

  

(2)妥协性(动摇性或不彻底性):

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四、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一)中国工人阶级的很大一部分比中国资产阶级的年龄和资格更老一些,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也更广大一些。

  1.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在广州、上海等地经营近代工商业,其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

  2.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洋务企业中又产生一批产业工人。

  3.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再次扩充。

  

(二)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1.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又毫无政治权利,革命性最强。

  2.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从地区上讲主要集中于上海、广州、武汉、天津等大城市,从行业上讲主要集中于纺织、面粉、采矿、铁路等行业,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3.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的,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7.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是什么?

  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一)两对矛盾:

  1.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

  2.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二)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

  1.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2.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3.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一)两大历史任务:

  1.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二)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区别:

两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

  

(1)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

  

(2)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2.联系:

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1)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2)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8.从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中国是怎样反抗外来侵略的?

  一、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一)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起义: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二)太平军多次重创外国侵略者:

  1.1862年5月击毙法国侵华海军司令卜罗德。

  2.1862年6月活捉“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

  3.1862年9月击伤“常胜军”统领、美国人华尔。

  4.1863年1月打死“常捷军”统领勒伯勒东。

  (三)1884年中法战争时期:

香港造船工人和码头工人罢工,拒修法国舰艇,拒送法货,商人举行罢市。

  (四)台湾人民反抗侵略斗争:

  1.1867年击毙美国海军副舰长马肯基。

  2.1874年痛击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领的侵略军。

  3.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与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吴汤兴、徐骧等指挥的台湾义军与吴彭年、杨泗洪指挥的黑旗军与日军激战。

  (五)1900年义和团反抗八国联军斗争:

  1.在廊坊和杨村阻击英国海军中将西摩率领的侵略军。

  2.在天津攻打老龙头火车站和紫竹林租界。

  3.在东北抗击沙俄侵略军。

  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战争:

  

(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

  1.1841年2月,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

  2.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吴淞战死。

  3.1842年7月,副都统海龄在镇江战死。

  

(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提督史容椿、乐善(蒙古族)战死。

  (三)在中法战争中:

  1.1884年10月,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的守军多次击退法军在台湾的进攻。

  2.1885年3月,冯子材率领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扭转整个战局。

  (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

  1.左宝贵战死平壤。

  2.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在黄海战斗中牺牲。

  3.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在威海卫战斗中牺牲。

  三、中国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反侵略斗争意义:

  

(一)粉碎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二)唤醒了中华民族独立自强意识。

9.19世纪70-90年代中国出现的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19世纪70-80年代西方列强开始蚕食中国的边疆地区:

  

(一)英国:

从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侵入云南。

  

(二)法国:

从越南侵犯广西。

  (三)俄国:

从中亚入侵新疆。

  (四)日本:

吞并琉球,侵犯台湾。

  二、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高潮,纷纷划分势力范围:

  

(一)俄国:

一直把中国东北视作势力范围。

《马关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引起俄国不满,联合法、德,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

俄国以此为借口,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中俄密约》、《旅大租地条约》、《续订旅大租地条约》,东北全境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二)德国:

1898年3月强租胶州湾,将山东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三)法国:

1899年11月强租广州湾,并要求清政府不得把云南、两广割让给他国,滇、桂、粤三省便成了法国的势力范围。

  (四)英国:

1898年2月要求清政府不得将长江沿岸各省租与他国,长江流域成了英国的势力范围;6月强租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附近岛屿的中国领土99年;7月1日又强租威海卫。

  (五)日本:

1898年4月要求清政府不得把福建省让予他国,福建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

  (六)美国:

1889年9-11月照会各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美国可以获得他国在中国获得的所有权益。

  10.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图谋未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一、重要原因: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瓜分中国、变中国为自己的殖民地是外国列强的共同心愿,但是彼此之间又有许多纠葛、矛盾,甚至可能爆发战争。

因此,列强各国经过协调,暂缓瓜分中国,保全清政府,以使其成为统治中国的工具,实行“以华制华”。

  二、最根本原因: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期间,中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打击了侵略者,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

  11.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一、最根本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

  

(一)腐朽的清王朝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总是把防止人民的反抗放在首位,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危及自身的统治,宣扬“防民甚于防寇”,常常压制、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后,清政府开始想利用义和团与列强讨价还价及排斥异己。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慈禧太后在逃亡途中发布镇压义和团上谕,同时派李鸿章与奕劻向八国联军乞降求和,最后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

  

(二)甚至在反侵略斗争取得一定胜利的时候,腐败的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力主避战求和,为此不惜割地、赔款。

如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虽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但清政府却以此为和谈资本,接受法国条件,签订《中法新约》。

中法战争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

  二、重要原因:

经济技术的落后。

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而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变,经济总量较小,工业技术落后,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没有改变这种局面,必然导致被动挨打。

经济技术的落后,又使中国在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列强。

  1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是怎样一步步觉醒的?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一)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39年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

  

(二)魏源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843年编纂《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三)早期的维新思想:

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建忠、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某些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他们一般都反对列强的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对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

  二、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

  

(一)严复:

1895年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1898年翻译出版了《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二)康有为:

1898年4月疾呼中华民族面临“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的危险,要求中国人要发愤自救。

  (三)孙中山:

1894年11月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次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第二专题: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一、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二、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普遍激化:

  

(一)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所消耗的战费、战争赔款都摊派给各省担负,其结果便层层转嫁给农民。

  

(二)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输入和鸦片贩卖年年激增,加速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萎缩,影响人民生计。

  (三)五口通商后上海代替广州的地位成为全国首要的通商口岸,使得原来从湖北、湖南到广州的一条主要商路和由江西至广州的一条次要商路骤然冷落,大批运输工人因之失业。

  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生前,包括广西在内全国自然灾害频发,大量灾民流离失所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什么?

  一、1843年洪秀全读了梁发编写的传教书《劝世良言》,利用基督教平均、平等观念创立拜上帝教,作为宣传、动员和团结群众的组织。

  二、洪秀全创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提供思想基础。

  三、1847年洪秀全与冯云山共同制订《十款天条》,作为教众的政治生活准则,起义后则成为太平军的军纪。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发展历程怎样?

  一、金田起义:

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二、东乡称王:

1851年3月,洪秀全在东乡宣布称天王。

  三、永安建制:

1851年9月攻克永安后,进行封王建制:

  

(一)东王:

杨秀清。

  

(二)西王:

萧朝贵。

  (三)南王:

冯云山。

  (四)北王:

韦昌辉。

  (五)翼王:

石达开。

  四、定都天京:

  

(一)起义军从广西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直打到江苏。

  

(二)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五、达到全盛:

  

(一)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

  

(二)到1856年上半年,除北伐失利外,太平军在湖北、江西、安徽和天京附近战场都取得重大的胜利,控制大片地区,达到军事上全盛时期。

  六、天京事变:

  

(一)天京事变原因:

  1.定都天京后,农民起义队伍中固有的许多矛盾与弱点暴露出来。

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小私有者,既同地主阶级相对立,又同封建生产关系相联系。

建立在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分散的小生产基础上的农民政权,不可避免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