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7368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二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二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二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大二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大二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二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docx

《大二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二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二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docx

大二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

政治经济学

引言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和现状)

一、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恩时代只是零碎的、间单的、和概括的在其著作中谈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关问题。

重点是阐述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涉及到社会主义经济学时,作一些论述,有时仅仅提出观点,由于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的观点已经不适应历史的发展,有的在共产主义阶段才适应,马恩时代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是论述了发展趋势,没有形成独立的一门学科,可以说它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前史,其主要观点是,按劳分配、按比例发展、生产目的、生产关系等。

二、列宁时代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917年以前,列宁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没有立即产生和形成。

当时社会主义的实践刚刚开始,没有经验的同时,受到错误理论的干扰,以布哈林为代表的一部分经济学家,否认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存在,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消灭了商品生产的经济,社会主义人与人的关系是明显的和一目了然的,不需要政治经济学,这种观点虽然占统治地位,但争论一直到1919年以前没有停止。

列宁在《对布哈林<过渡时期>一书评论》中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中同样存在Ⅰ(V+M)>ⅡC。

说明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经济学,此后的争论更为活跃,汉茨涅先斯基在《社会主义经济学》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尽管此文中有错误,但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当时的苏联各高校开设的经济学课程不统一,如讲经济史、经济政策等。

三、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936年苏共中央决定各大学要开设经济理论,由于二战的干扰而中断(1939.9.1.德国进攻波兰----1945.8.15.日本投降)。

一直到50年代初组织编写经济学教科书,1951年斯大林对教科书未定稿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汇集成1952年发表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其《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1954年才出版,以后几经修订出版。

斯大林的贡献在于承认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半商品经济。

这一观点虽然不很正确,但毕竟是比产品经济前进了一大步。

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

1.建国以前一直到时候1956年,中国主要是学习原著。

1956年以前几乎是完全接受了苏联的观点,当时就是学习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2.1956—66年的情况。

56年毛泽东提出了《论十大关系》,根据中国的经验和实践,总结了中国的经验,开始探索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不能照搬苏联的经验。

56—58年出现了编写经济学教科书的高潮,当时几乎是一省一本,62年以后大多采用了上海编写的本子。

这些教科书暴露了中国经济学上的弱点:

第一,把三面红旗作为主要经验。

第二,批判苏联否认阶级斗争的同时把阶级斗争作为主导,这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反右和大跃进。

第三,实质上并没有突破苏联的框子,主要是:

一是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作用,不断革命与生产关系的变更,忽视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

就一个生产关系来讲,它所容纳的生产力的幅度很大,在一定时期应具有稳定性。

二是否认生产力的作用,认为阶级斗争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三是片面强调政治挂帅,忽视人民的物质利益。

四是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五是全面强调对经济的行政管理,忽视经济管理手段。

3.66—76年的情况。

把原来教课中的左的东西推向极端,几乎完全推动失去了科学性,出现了许多荒谬绝伦的理论。

一是把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说成是唯生产力论予以批判,否认生产力的作用;二是把人民的正当物质利益要求说成是物质刺激来批判,认为一切为了革命。

马克思认为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是把按劳分配当作资产阶级法权进行批判。

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具体体现在有劳动权,进而最终体现的是分配权,否认了分配权,实质上就否认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

四是把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说成是产生资产阶级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还把苏联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的正确经济理论当作错误理论来批判,把苏联说成是一个修正主义国家或社会帝国主义国家,一直到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时,才开始承认苏联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76年----今。

76年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主要是对文革十年错误理论的批判,存在着以左批革左的现象,实际上,这种批判和苏联当时对中国文革中的批判是类似的。

78年6月,教育部的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上,各大学政法经济学专业和与会者纷纷呼吁组织编写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1978年9月由教育部主持编写,于79年8-9月陆续出版具有代表性的有:

教育部政教司主持编写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特点是规律的并列,用于公共课教学,曾多次再版。

1980年8月以后逐渐被蒋学模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取代,蒋本曾十几次修订,直到92年以后逐步退出。

南方本(由南方十六所院校编写)特点是后边有一章是讲对外开放问题,被教育部推荐。

北方本(由北方十三所院校编写)特点是强调物质利益关系,强调物质利益是经济奋斗的目标,不管是社会还是个人。

这些教材的主要框架还是在苏联的框子之内,理论的不成熟是由实践发展的不成熟所造成的,1640-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经历了200年的历史,就是《国富论》也是136年,而《资本论》是227年,中国只有50多年的历史,自然不可能有成熟的经济学产生。

92年以后,几乎都照搬了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点食洋不化,近来有所改变,但仍然没有多少自己的东西。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社会主义从理论的诞生到制度的建立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的,而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对未来社会的憧憬是随着人类诞生而诞生的。

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诗经》“民劳亦止,汔可小康”,意为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能好过。

后来儒家把比大同社会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为小康。

《礼记》中的大同社会是:

“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

小康社会则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人们维持中等生活水平的社会。

小康社会以及陶渊明的《桃花园记》,都代表了人们对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西方的理论进程是从1516年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纳的《太阳城》,构想人类社会的理想蓝图。

随后有闵采尔、维拉斯、温斯坦来、摩莱里、马布里、巴贝夫、后来的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布朗基等。

2.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3.社会主义的实践。

1871年巴黎公社在72天的时间内对社会主义做了偿试;而1917年的十月革命,则缔造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是社会主义史上的一个飞跃。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的共同胜利说,即无产阶级革命在全世界至少在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取得胜利。

当时主要是因为资产阶级国家政权联合起来镇压无产阶级革命。

列宁的链条学说与一国胜利说,即帝国主义的链条中的薄弱环节中突破,其理论根据是帝国主义发展的跳跃性和殖民地的重新瓜分问题会引起帝国主义国家的战争,故可以在一国取得胜利。

但马克思和列宁都是城市暴动的暴力理论。

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

(二)中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马选1--272)

1.直接剥夺大资本,使之成为全民所有制即国有经济。

列宁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时认为:

巴黎公社胜利果实被葬送的两个错误是没有剥夺法兰西银行和追击逃跑之敌。

列宁吸取了这个教训,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立即颁布国有化法令,将银行、铁路、邮电以及各部门的大企业收为国有。

在中国,官僚资本是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垄断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占全部旧中国工业资本的2/3,占近代工业产业的80%,剥夺大资本,也就消灭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部分,并为改造民族资本和个体经济奠定了基础。

也有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巩固。

1949年底,没收官僚资本企业2858个,产业工人75万人,建成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

这一任务的完成具有双重意义。

一方面是消灭了买办势力和封建势力,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消灭了垄断资本主义和建立了国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在这一过程中,对帝国主义在华企业也进行了没收。

当然留下了一些后遗症。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马恩的赎买设想,恩格斯说“一部分用国营企业竟争的办法,一部分直接用纸币赎买的办法逐步剥夺土地私有者,厂主以及铁路和海船所有者的财产。

”(共产主义原理-马选1—220页)在(马选4--315页)恩格斯说:

“马克思曾向我讲过(并且讲过多次)他的意见,假若我们能用赎买摆脱这整个匪帮,那对我们是最便宜不过的事情了。

(2)列宁赎买政策实践失败。

列宁认为“即与那些肯接受‘国家资本主义’,能够施行‘国家资本主义’,能聪明练达地组织真正用产品供应千百万人民的极大的企业而对无产阶级有益的资本家谋求妥协,或向他们实行赎买。

”《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列选3—550页)但由于俄国资产阶级的疯狂反对苏维埃政权,进行怠工和破坏,制造经济混乱,勾结外部势力进行武装叛乱。

苏维埃政权不得不进行没收的办法消灭民族资本,并对资产阶级的叛乱进行镇压。

列宁的赎买设想得到实现。

(3)中国改造成功的历史条件。

一是有这种可能性,一是大资本已经掌握在国家手中,控制了经济命脉;二是无产阶级政权强大,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三是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建立了巩固的工农联盟,工农两面夹击,迫使民族资产阶级妥协,即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四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一直有两面性,即与封建文主义和官僚资本的矛盾,愿意接受社会主义,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强烈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二也有改造的必要性,一是在中国经济落后的情况下,民族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49年统计,工业企业12万3千多户,职工164万人,占职工总数的54.6%。

生产总值68亿元,占63.2%。

商业占全国总户数的98%,从业人员662万余人,商业销售的批发额占76%,零售占85%。

对于恢复经济,保证市场,稳定物价,维持就业等有着很需要作用。

另外,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了追求利润,唯利是图的本性,破坏国家计划,违法乱纪,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三是改造的总方针是限制、利用、改造。

四是改造的形式和步骤,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步骤是两大步。

第一步是初级国家资本主义,主要是国家通过与私人企业订立合同的形式。

在工业中: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在商业中:

代销、经销、代购。

即从流通入手,割断了私人企业与外部的联系,国家控制了原料、商品、货源和市场,造成了私人企业对国家的依赖。

第二步是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又分为两个阶段。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从1953年起,规定私营企业的利益分配是称为“四马分肥”即:

所得税,34.5%;福利费15%;公积金30%;资方红利20.5%。

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由于农业合作化的高潮,迅速扩大了社会主义在农村的阵地,进一步割断了私营企业与农村经济的联系,阶级力量发生了变化,使资产阶级不得不接受改造,走上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道路。

从1956年起,国家对私营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按定息—年息5%付给利息。

到66年9月终止。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中,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关于对民族资进行赎买的预言,是一次成功的实践。

其意义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使之采取了具体的形式;有秩序的把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不仅没有影响生产和发展,而且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团结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海外华侨。

(4)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

一是农业合作化是改造农业的必由之路。

50—53年先后完成了土地改革的任务,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土地的小私有制,这是民主革命的任务。

农民是劳动者和私有者的二重性,不能采取暴力剥夺,也不能采取赎买的办法。

改造的必要性是,第一,小农经济经营分散,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化大生产相矛盾,引起以农业为原料的工业部门开工不足,自发性和盲目性也妨碍经济发展。

第二,小家经济是农民生活贫困,基础薄弱,经不起自然灾害的袭击,并容易引起两极分化。

原因是小农土地私有权,使土地可以买卖,就易出现分化。

这种分化当时已经出现。

二是对小农经济改造的形式和步骤。

形式是合作化。

步骤是互助组(临时的和常年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

互助组是联合劳动方式,一定程度解决了劳动力、家具、耕畜的不足,适合于农业的季节性特点,增强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初级社,是以土地、家具入股的方式,统一经营,生产资料和所有权和经营权、使用权发生了分离,分配是要素分配和劳动分配相结合。

高级社,所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这种生产关系标志着小农经济和生产生产关系的基本消灭。

现在看来,当时的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在速度上过快,违犯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和积极引导,稳步推进的方针。

这一过程过快、过粗、过急。

每一种生产关系在生产力的容纳程度还没有达到饱和以前不能改变。

否则就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特别是58年的大跃进,在人民公社内部统一调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与产品,极大的破坏了生产力。

后来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和“五业并举,政社合一”,实际上是人民公社的失败。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出现了另一次农村包围城市的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对手工业也进行了合作化的改造。

有些第三产业也进行了类似的过程。

中国的所有制改造过程就是贯彻当时的总线,就是一化三改,当时准备用15—20年的时间完成三大改造和实现工业化,56年底,改造完成以后,工业化没有实现,但是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极为良好,出现了以雷锋为代表的雷锋精神,反映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当时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抗美援朝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中国大陆是鸦片战争以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人民生活最辉煌的时期,也是党和国家最容易犯错误的时期,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提前胜利、三大改造的提前完成,抗美援朝的胜利,是党内出现了骄傲、自负与一贯正确的情绪,同时,党内对毛泽东的崇拜也达到极致。

从此以后,共和国的航船离开了自己的航线,中国出现了长达20年左的错误,这就是“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人民币,相当于建国前30国家对全民所有制投资的总和。

更为深刻的内伤是造成了从国家主席到普通百姓的成千上万的冤假错案,造成了人们对党的信任度下降,对共产主义失去信仰。

其中最难纠正的错误是造成了中国人口的极大膨胀,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第二节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

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一、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1.国际环境的挑战。

首先,武装方式。

苏联建国之初,曾受到英、法、美等14国家的武装干涉,德国的入侵等都是对新生社会制度的扼杀。

国中也是一样,美国入侵朝鲜,其目的就是进攻中国,并且支持台湾对大陆反攻,朝鲜战争的失败,又入侵越南,印度在西藏的入侵等。

整个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包围和封锁一直延续到70年代初,中日和中美关系的建立才得以结束。

其次,和平方式。

通过和平方式使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发生了变化。

这些说明了一个国家必须发展自己,自力更生在任何时候都是立国之本。

依靠别人是不能建立独立的主权国家。

波兰、苏联和南斯拉夫就是很好的例证。

2.内部落后经济因素的制约。

一是客观的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贫困、文化落后,政治不民主等,这种发情况使这些国家急于摆脱贫穷与落后现实,往往采取了高积累、低消费的赶超发展模式,造成违犯经济规律和忽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问题,容易引起人民的不满。

农业国和小农意识、自给自足与闭关锁国是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发展起来。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

落后国家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性与不平衡性,要探索出多层次的生产关系与统一的上层建筑是比较困难的,弄不好容易出现左或右的方式,对生产力的发展会有严重的影响。

在旧的公平破坏的过程中,建立新的公平理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另外,任何一种社会改革都是要牺牲一部分既得利益者为前提的,必然在观念上和实际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这就是社会进步的艰巨性、复杂性与曲折性。

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客观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有多次的反复与迂回,这并不奇怪,如果是一帆风顺,那才是奇怪的现象。

二、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由一般理论到具体实践的过程,在具体实践中,有各国国情不同,就有不同的特色,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特征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但是,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胜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和小农经济犹如汪洋大海,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

各个国家在探索的过程中,都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但是,补经济的发展这一课是当务之急,在于资本主义的竟争过程中,绝大多数国家采取了赶超性的发展战略。

计划经济体制僵化了人们和创造性和积极性。

使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以及政治生活均失去了活力。

忽视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政治民主进程过程中的曲折。

特别是苏联的斯大林的“大清洗”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离开了法治的轨道,这与人民对生活水平的不满意是导致社会主义制度解体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一般特征

1.经典作家概括的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这是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分析而预测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其主要有:

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绝对必须的前提”。

第二,消灭私有制,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直接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第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产品生产和分配均是有计划的进行,商品与货币关系已不存在。

第四,产品归劳动者共有。

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即等量劳动获得等量产品;在高级阶段,生活消费-实行按需分配。

第五,阶级和国家逐步消亡,整个社会将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

2.从方法认识的角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第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生产力虽然不是判断社会制度的唯一标准。

但是,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要超过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否则,这一制度就不可能得到最终的确立。

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要发展生产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接近并最终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程度。

第二,建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要采取不同的公有制形式和不同的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的形式是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转移。

第三,实行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所有制关系相适应的分配形式。

分配关系的是所有制关系的实现,其宗旨是在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下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

1.邓小平的表述: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三层意思。

一层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顺利发展,发展生产力的时候,社会主义事业就兴旺发达;否则,社会主义事业必然会遭受挫折。

苏联的情况做的比较好,即使在阶级斗争搞得非常残酷的时期,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没有放松。

二层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这是在第一层意思的基础上或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的。

如果像中国建国后一段时间内,确实是消灭了剥削和消除了两极分化,但那是在共同贫穷基础上的,不是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消除两极分化。

它就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层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的。

这是在第一层和第二层意思的一个补充。

还是以苏联为例,它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较高的,国力水平也曾是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二。

国内居民的两极分化也不是十分严重的,但是没有使国民达到共同富裕,或者说是国民的富裕程度和国力程度的差距是太大了,没有达到与之相适应的水平。

三、从实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正在总结自己和国外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社会主义还处在发展的初期,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目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难点是市场经济体制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结合问题,这一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还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解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及其依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

1.经典作家的阶段划分。

马克思的恩格斯的预测性划分为过渡时期、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三个阶段。

列宁曾提出进入共产主义的过程中经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概念。

2.中国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中国在总结自己的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基础上,依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初级阶段理论的过程是:

1981年6月党的11届6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

1982年9月党的12大中肯定“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1986年12届6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相当长历史时期,这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1987年9月的13大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了全面论述。

认为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制定和执行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1992年党的14大上把初级阶段理论作为邓论的组成部分加以概括。

初级阶段理论和经济体制理论为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策略手段。

它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策略。

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质的规定性及其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质的规定性为:

第一,从社会性质上,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一切建设和改革都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

第二,从发育程度和发展水平上,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推动发展的一切措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而采取不合实际的路线和政策。

2.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

一是由中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社会化大生产不发达,商品经济落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于世界后列,同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落后状态;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生产社会化程度,市场经济不发达,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产业结构不合理三产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也不合理;现代工业与大量落后工业并存,手工劳动占很大比重;国际竟争力不强,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存在很大矛盾。

这些情况决定了中国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初级阶段。

二是由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的。

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确定的社会主义性质为共同富裕提供了保证。

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允许非按劳分配因素或是要素分配长期存在。

上层建筑中虽然政治制度已经确立,但是,具体制度的实现形式,组织形式、工作方式总是并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