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心理调适构建和谐心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7303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重心理调适构建和谐心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注重心理调适构建和谐心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注重心理调适构建和谐心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注重心理调适构建和谐心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注重心理调适构建和谐心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重心理调适构建和谐心态.docx

《注重心理调适构建和谐心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重心理调适构建和谐心态.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重心理调适构建和谐心态.docx

注重心理调适构建和谐心态

注重心理调适构建和谐心态

高磊

目前,心理调适能力已经作为公务员必备九项能力之一列入公务员培训考核范围。

心理调适能力是一系列要素的指标体系,该体系主要由认知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意志力和社会能力等四个方面组成。

心理调适是指在出现了一些心理压力和障碍的时候,能够主动的运用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来调节自我,缓解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达到心理健康的过程。

公务员是受人瞩目的特殊群体,行使着管理社会的权力,他们的素质高低不但影响着行政工作的效率,还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

广大公务员要做好工作,打开局面,取得成功,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心理调适能力,构建和谐心态,不但是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需要,也是提高执政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为了了解公务员队伍的心理调适能力状况,我们针对蓬莱市200多名基层公务员进行了一次心理调适能力专题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公务员的心理素质总体上是好的,但在一些具体指标,如自我情绪的认知能力、处理工作中压力的能力、抵御诱惑的意志力和部分社会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不少党政干部在工作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心理不平衡、心理疲劳、浮躁和压抑,有些同志对个人的生活、工作、未来的发展等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等等。

今天我们就针对调研中发

现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培养心理调适能力构建和谐心态的具体途径这三个方面和大家做一下交流。

一、构建和谐心态的重要意义

(一)和谐的心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字眼。

这两个新名词的出现,昭示着思想政治工作已开始注重关心人内心的感受,体现出党对干部和民众的真切关怀,也体现心理健康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和谐的心态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对于每一个体来说,和谐的心态是其获得良好生活品质的前提,公务员也不例外。

只有拥有了健全的人格、乐观的情绪、豁达的心胸、坚强的意志,才能对生活充满希望,才能享有幸福的生活。

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素质的竞争。

许多研究说明,取得瞩目成就的人与常人相比,在于心理素质的差异。

有个教授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九个人领到一个黑屋子里,教授说,你们九个人听我的指挥,走过这个曲曲弯弯的小桥,千万别掉下去,不过掉下去也没关系,底下就是一点水。

九个人听明白了,哗啦哗啦都走过去了。

走过去后,教授打开了一盏黄灯,透过黄灯九个人看到,桥底下不仅仅是一点水,而且还有几条在蠕动的鳄鱼。

九个人吓了一跳,庆幸刚才没掉下去。

教授问,现在你们谁敢走回来?

没人敢走了。

教授说,你们要用心理暗示,想象自己走在坚固的铁桥上,诱导了半天,终于有三个人站起来,愿意尝试一下。

第一个人颤颤巍巍,走的时间多花了一倍;第二个人哆哆嗦嗦,走了一半再也坚持不住了,吓得趴在桥上;第三个人才走了三步就吓爬下了。

教授这时打开了所有的灯,大家这才发现,在桥和鳄鱼之间还有一层网,网是黄色的,刚才在黄灯下看不清楚。

大家现在不怕了,说要知道有网我们早就过去了,几个人哗啦哗啦都走过来了。

只有一个人不敢走,教授问他,你怎么回事?

这个人说,我担心网不结实。

这个案例揭示的是心态影响能力的发挥。

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是我们工作上取得成绩的基础,消极、悲观、灰色的心态早已为失败埋下了伏笔。

在平凡的岗位上,如果我们每天都抱着敷衍的态度,被动地、机械地、毫无情趣地甚至抱怨地工作,工作水平肯定提高不了,不仅如此,工作本身就变成等待下班、等待发薪、等待酒场、等待游乐,最后就是等待下岗、等待淘汰。

有个教授拿死囚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个死囚关在一个屋子里,蒙上死囚的眼睛,然后对他说:

“我们准备换一种方式让你死,就是将你手腕上的血管割开,让你的血滴尽而死”。

然后就用手术刀在他的手腕上比划了一下,随后又悄悄地打开水龙头,让水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并告诉死囚,你的血已经开始滴了。

就这样,第二天早上打开房门,死囚死了,脸色惨白,完全是血滴尽而死的模样,其实血一滴也没有滴出来,他是被吓死了。

这个案例揭示的是什么原理?

就是心态影响生理。

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态从里到外都能影响命运,如果心态充满向上的动力,对外可以创造好的环境,对内能够缔造健康的身心。

所以,和谐的心态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二、公务员心理偏离的突出表现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基层公务员不良心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

通过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的调查分析显示,有38.3%的干部不同程度存在焦虑倾向。

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核心。

焦虑本身就是一种情绪体验,每个人都有。

适当的焦虑是一种动力,它有助于激发工作潜能,帮助有效地解决问题,但是,如果焦虑的程度过高,持续的时间过长,就会影响影响公务员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这种情绪体验对于不同年龄的公务员来说是不一样的。

年轻公务员可能会由于工作压力过重,人际关系复杂,成就需要不能及时满足等产生焦虑;中年公务员可能会因为长期不能打开工作局面,工作进展不大,工作上看不到奔头,生活压力比较大等原因造成情绪焦虑;老年公务员则可能会由于即将离开自己工作多年的岗位,既留恋原有的工作,又担心退休之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等各方面受到影响而焦虑。

在领导干部身上表现就更明显,他们表示,最担心群体上访事件,处理不好就影响官职升迁,而这上访事件说发生就发生。

还有的领导干部说,他们最担心自己分管的工作出现诸如安全责任事故、传染病疫情等突发性事件。

半夜睡梦中电话最惊心,这些事一旦发生,一有闪失就难保明天还在领导位子上。

一位领导说:

“今天在一把手位子上,明天还在不在就很难说了。

”公务员的焦虑情绪使其不能够冷静地思考和处理问题,削弱积极进取精神,使得公务员对工作和生活缺乏热情,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二)多疑

公务员的多疑心态是他们总是处于相对不安全、痛苦的猜测状态中。

这种心态反应往往是由于人们对客观环境或他人的主观判断失误,而又没有认识到这种失误所引起的心理上的失控。

有的公务员会因为偶尔一次遭受上级的批评而怀疑上级不信任自己;也会因为由于自已的突然到来终止了他人的谈话而怀疑别人正在议论自己;有时甚至经常怀疑有人对背地里打小报告等等。

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戒备心强,调查显示,不低于70%的公务员不愿意坦露心迹。

这种心态如果不加以矫正,就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病态,而且多疑会破坏组织内部的团结,造成人与人之间互相不信任,工作中不能密切配合,甚至故意给对方出难题。

这种状态一旦在组织内部蔓延开来,就会严重破坏组织的凝聚力,造成人心涣散、身心疲惫的局面,对提高工作效率极为不利,直接影响到执政水平。

(三)对人际关系敏感

机关人际关系敏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与上级交往,因为担心自己得不到领导的信任与赏识,而尽可能回避与有些领导交流;与下级交往常常感觉到下属没有真言,因此也不愿与之交往;与同级交往,感觉“知音难觅”,得不到响应和共鸣。

所以就形成了“远交近闭”的格局。

“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成为一些人的处世信条。

而且,中国有句老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的人性格外向比较开朗,有的人比较内向就容易孤僻。

内向的人容易敏感,心理压力、挫折、悲观等情绪更容易内化。

外向的人直率冲动,说话做事容易得罪人。

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不一样,他所感受到的来自人际关系的压力也不一样。

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世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心理保健功能,它能使人寄托情感,宣泄郁闷,减轻心理压力。

反之,处理不好不仅不能有效地推动工作,而且还会给自己设置了一个高压的环境,加重心理负担。

(四)心理挫折感

当前,领导干部肩上承担着“发展”与“责任”两重担子。

这两副担子,是领导干部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方面,各地区、各系统、各行业、各单位,你追我赶发展经济的竞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GDP的评比排名次,干部个人升迁与实际绩效相挂钩等等,增大了干部“发展”担子的压力;另一方面,“问责制”、“一票否决制”、“绩效评比考核制”,以及对火灾、上访和生产安全等的重大突发事件的提防与忧虑等,更是增加了领导“责任”担子的重量。

调查显示,这种心理挫折感有的是因为自己的工作得不到上级领导的认同而产生;有因为突发事件处理不善而造成的;有因为不能正常升迁所带来的,还有评比考核中得不到肯定而产生的等等。

遭受挫折时,认为“无所谓”的占18%,“三天左右就能调整过来”的占19%。

“要抑郁一周以上”的占38%,“再接再厉”的占25%。

面对挫折,能够积极调适自己是心理健康的标志。

实事上,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这种挫折感会影响到工作状态。

而这种状态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可能会葬送一个人的政治前途。

曾任四川省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高勇,集博士头衔、研究员职称和律师、注册会计师资格于一身,年仅37岁就担任正厅级领导干部,原本是年轻有为、前途无量,但却因为一次意外的政治失利,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在竞聘中国证监会发行部副主任时,他本人认为志在必得,可是最终遭遇失败,受到很大打击,很快就自暴自弃,疯狂索贿受贿而不能自拔。

(五)工作倦怠

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联合中青在线、新浪网等国内知名媒体启动了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

调查显示,公务员有54.88%的人出现了工作倦怠,是比例最高的职业。

我们的调查显示,23%的公务员对自已的工作提不起兴趣、34%的公务员认为工作没有多大意义、不低于50%的公务员时常感到倦怠、不低于70%的公务员缺乏应有的工作激情……他们中不少人往往是拿着稳定的薪水,坐在舒适的办公室,撞钟度日,得过且过……

公务员一旦受累于倦怠,那么在工作情感上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较低的“工作敬业度”;“得过且过、不求进取”,直观反映就是常见的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

公务员工作倦怠的问题并非都是觉悟不高、管理不严、纪律松懈所致,很多时候更多的是非健康心态的外在表象,尤其是公务员抑郁、焦虑、冷漠、多疑、自卑、孤独、自恋、贪婪、偏执、浮躁等消极情绪和成就感缺失的一种本能的抵抗和冲动。

倦怠的公务员中不少人往往总是自覚不自觉地以上述各种倦怠的形式去“释放”自已多种多样的非健康心理。

以上四种心理问题在公务员身上比较常见而且危害较大,严重影响了公务员的身心健康和执政水平。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不尽相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三、公务员心理偏离的原因分析

当今中国正处在制度变革时期,社会的变革一定会引起人们心理的变化。

(一)来自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因素

1.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心理振荡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社会改革给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

但是,由于体制转轨时期各种制度尚不够完善,分配不公问题还相当程度地存在,个别投机钻营者的大红大紫、大款的财大气粗与公务员的清苦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造成一些公务员心理失衡,对公务员的心理调适带来了严峻考验。

2.来自文化的影响因素

(1)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中的官场等级观念,影响着国家公务员队伍思想感情的正常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以忍为善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灭空”,形成了中国人的自我封闭性格,做事往往讲面子,即使对同一屋檐下的同事,也多是采取“远交近闭”的策略。

孤独感、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封闭式的自我压抑,造成部分国公务员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偏离问题。

(2)官本位思想的负面影响。

调查显示,官本位的思想直接影响着公务员的职业价值观和心理健康。

比如紧抓手中权力不放、阻碍改革推进的本位心理;墨守成规按部就班、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保守心理;不甘心别人事业发达、想方设法压制他人发展的嫉妒心理;自卑多疑、优柔寡断的戒备心理;不善自我调节、整天都在赶任务的焦虑心理;自感竞争压力大、升迁希望渺茫的失望心理等等,对国家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造成了直接危害。

(二)来自职业性质与职业要求的相关影响因素

1、职业的公共性要求与公务员自然本性的冲突带来的影响

公共行政是一个与公共权力相联系,以公共利益为价值追求的相对独立的职业领域。

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使公务员以一种相对独立的群体姿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并要求公务员摒弃私心,保持公共性,但这种职业要求与公务员作为人的自然本性是相冲突的。

当公务员的职业与公共权力相联系时,便有了其他行业从业人员不可能有的机会,即窃取占有和不当使用公共权力,甚至以公共权力来谋取个人私利。

世界著名公共行政学家尼古拉斯·亨利有这样一段经典论述“现实中一个人不可能脱离他的个人利益而存在,自利性是人的自然本性,人们奋斗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在与有关公务员的访谈中,90%的受访者都认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过在道德抉择下进退两难的问题。

只要公务员还从事着公共行政管理工作,职业的公共性要求与人的自然本性之间的冲突就不可能消除,而这种道德困境已成为影响公务员心理健康的显著因素。

2.公共行政的理性追求与公务员个性发展的冲突带来的影响

公共行政这一职业所特别强调的理性要求与规范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公务员个性发展和对自由的追求。

作为一名公职人员,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政府和国家,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要更理性和谨慎,这种理性与谨慎很容易滑向刻板、僵化。

有不少公务员很无奈地表示感到压抑、苦闷,但找不到发泄渠道。

同事,不能讲;家人,好像也不理解;最多找朋友聊聊。

在长期的工作中,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宣泄与疏导,就会严重影响公务员的身心健康,妨碍工作。

3.公共责任重大与个人知识能力有限的冲突带来的影响

公共行政管理作为国家公共权力的行使过程,必须按照公共事务的性质和规律行事,以公共利益为依托,履行公共责任。

大多数公务员都认为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重大,并期望通过个人的能力,改变现状.为民众谋福利。

但在工作现实中,却发现个人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根本无力改变现状,特别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公务员,对此反应非常强烈。

“迎来送往、接待上访”,“左右逢源、四处结缘”,已成为公务员典型的生活状态,这无形中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压力。

他们感到苦闷、悲观、失落,在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时,又很无奈,使他们陷入了一个“愿意承担公共责任”和“是否有能力承担”的心理困境之中。

4.集体决策与个人伦理价值的冲突带来的影响

指挥统一,遵从行政权力金字塔式的命令结构是行政组织集体行动的逻辑表现,也为其赢来高效和稳定的喝彩。

与此同时,行政组织的自主性权力可能导致行政主体在整体上与它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相冲突。

当行政组织本身没有尽到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责时,公务员出于个人的道德和良知去反对错误的集体行动,便发生了集体行动与个人伦理价值的冲突,公务员将处于特别困难的境地。

作为政府组织中的一员,公务员极有可能受到政府集体行动的压力,当面临越来越多民众对政府的质疑和自己道德的审问时,这些公务员将承受极大的内心冲突,感到羞愧、耻辱、失望,陷入心理困境之中。

(三)来自公务员自身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影响因素

1.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政府承担的公共责任愈来愈大,对政府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种责任很自然地转移到公务员身上,竞争上岗制、问责制、公开选拔制等措施给公务员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如果缺乏忧患意识、甘于平庸,随时都可能被淘汰出局,造成公务员心理紧张。

2.当前,“博士从政”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高学历、能力强的精英越来越多地进驻政府,这对博士群体自身和原有系统内公务员的心理都是个不小的冲击。

在这一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压力很容易使公务员陷人心理困境中。

3.干部选拔任用中忽视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

在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组织人事部门更多地注意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等硬件标准,却容易忽视心理素质这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一些公务员心理素质欠佳.成为走上领导岗位后影响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公务员队伍里中青年干部比例较高,面临着事业的成败、仕途的升迁问题,承担着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等一系列重担,往往由于不堪重负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上的压抑。

(四)来自生活压力的影响困素

1.“住房问题”已成为导致公务员产生焦虑情绪的压力源

以前政府机关为公务员提供公建住房,住房制度改革后,住房公积金数额与现在的房价相差甚远,面对日益走高的房价,不少公务员只能望房兴叹,不能安居,何谈乐业,可见,“住房问题”已成为导致公务员产生焦虑情绪的因素之一。

2.子女问题、家庭收入和个人生活构成了公务员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

在子女问题上,子女的抚养、教育、升学、就业、婚嫁均构成了公务员的压力来源。

而在家庭开销上,有部分公务员反映了家庭日常支出增多、月薪周转困难等经济压力。

现阶段,虽然我国公务员的待遇在不断提高,但是其工资水平总体还不高,因此,生活的经济压力成为影响公务员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心理调适途径的缺乏

在为数不多的公务员行政行为研究中,主要是对有关各级组织如何强化约束机制,加强党性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公务员奉公守法,履行好职务职责等外部环境影响研究较多,而对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与行政行为的关系研究比较少。

例如,在任职培训中,一般安排的都是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很少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

各级组织对如何为公务员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对个体如何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和心理训练保持心理健康,提升心理素质,胜任并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当政府公务员在出现不良心态时,缺乏有效的心理调适途径,就会转化为心理问题困扰着公务员。

事实证明,这些问题靠简单的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和纪律监督等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心病还须心药,心灵的健康需要调适。

四、进行心理调适的具体途径

(一)积极排除负性情绪

人基本情绪有九类:

兴趣、愉快、惊奇、悲伤、厌恶、愤怒、恐惧、轻蔑、羞愧。

兴趣和愉快是正面的,惊奇是中性的,其余六个都是负面的。

由于人的负面情绪占绝对多数,因此人会不知不觉进入不良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两极性,好的心情使人产生向上的力量,使人喜悦、生气勃勃,沉着、冷静,缔造和谐。

差的心情使人向下,使人忧愁、悲观、失望、萎靡不振,甚至颓废。

如果我们心情经常不好,就会动不动就发脾气,不愿意配合别人的工作,人际关系就会紧张,影响到开展工作。

因此就要把兴趣和愉快这两个好情绪调动出来,使大家经常处于积极的情绪当中。

比如说,我现在不高兴了,要想办法高兴起来,就像从衣服口袋里把它掏出来一样。

想让哪个情绪出来,就能自如地把它调动出来,通过经常地练习,每个人都能够做到。

以恐惧为例,我们的恐惧主要来自六个方面:

怕贫穷、怕被批评、怕得病、怕失去爱、怕年老和怕死亡。

前两个怕贫穷和怕被批评,经过自身努力可以改变;中间两个怕得病和怕失去爱,经过自身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后两个怕年老和怕死亡不可改变。

所以力所能及则尽力,力不能及则由他去。

我们如果能这样想,情绪就会变好。

下面介绍几种消除消极情绪的具体方法。

1、善于运用情绪的心理表达

情绪的心理表达有五个层面:

向自我表达、向他人表达、向环境表达、体验表达、升华表达。

向自我表达又称为情绪的自我察觉,很容易做到但也很容易被忽略,哭泣、自我倾诉是最简单的方法。

美国福瑞博士的实验却证实情绪低潮会在体内产生毒素,而哭泣可以让其排出体外。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

让一群自愿者看电影,把因感动而流的泪水放入试管,几天后,再让其闻洋葱,把泪水收在另一个试管里。

经过对泪液成分的分析,而得出了上述结论。

心理医生认为,压力导致失衡,而哭泣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消除,恢复平衡。

所以心理治疗中有一种很奏效的方法叫“劝哭”。

你还可以采取三栏目技术法来改变不合理的认知,这是心理学家柏恩斯发明的,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具体做法是:

将一张纸一分为三,从左至右分别写上随想、认知歪曲、合理反应。

当有了心理困惑或解不开的结时,请你坐下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

将你当时头脑中出现的随想通通写在纸上,不要让它们老是盘旋在你的头脑中,想到什么写什么;

第二步:

当所有的随想都写下来以后,对每一种随想进行分析,找出你的认知歪曲,准确地揭示你对事实的歪曲;

第三步:

练习对歪曲的思想进行无情的反击,以更客观的思想取代失真的思想。

例如,一位同志因身体不适,上班迟到,被领导当众批评。

她感到非常羞辱和气愤,事后她通过自我表达进行了认知矫正(见表)。

随想

认知歪曲

合理反应

被领导当众批评,真丢人!

极端化

每个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被人批评是正常的事,没什么丢人的!

虽然领导当众批评我,让我很难堪,但也不至于那么可怕!

同事们一定在看我的笑话,瞧不起我!

瞎猜测

不对!

大部分同事都很友好!

一个小小的错误并不会影响我在同事心中的地位。

领导真可恶,故意找我的茬!

瞎猜测

其实,领导平时对我的工作还是肯定的,上次还表扬过我。

他发火不是针对我一个人,其它同事犯错时他也会批评。

我真倒霉,偶尔迟到一次就被领导碰上。

糟糕至极

没什么大不了的,目前要做的是,找领导沟通,解释一下迟到的原因。

我真是个失败者!

过分概括

不对!

我能考上公务员,就证明我是优秀的。

今天的事仅是一个小插曲而已,改掉就好。

使用这一技术时应注意两点:

不要在心里做这一练习,动手较之动脑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客观性认识;②要坚持,认知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操练。

向他人表达:

其实,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但每个人都有苦闷、不愉快的时候,这时,如果通过自我表达不能解决的话,一定要转移一下。

找个知心朋友聊聊天,诉诉苦,说完以后心里会轻松很多。

但这种方法对一些意志薄弱,心理敏感的人并不奏效,因为这类人往往担心别人耻笑。

向环境表达:

人是一个环境的产物,改变一下环境,出去跑步、健身、旅游、购物、吃东西、关在屋子里摔东西,都能排解人的负性情绪。

体验表达:

将负性情绪化解在娱乐、休闲活动中。

比如去看一场球赛、听一场音乐会、看场电影等等。

升华表达:

化悲痛为力量;司马迁负刑后作《史记》,孔子受处置而著《春秋》,歌德在遭受恋爱挫折后,把感情寄托在文学中,以自己的经历为题材写了《少年维特的烦恼》;贝多芬耳聋后创作了命运交响曲,这是心理表达的最高境界。

中国有句老话叫“万病气上得”,美国生理学家艾尔马为研究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

它把人的平静、高兴、郁闷、生气、愤怒、委屈的状态等,那种状态下所呼出的气体收集起来,液化成水做了20年实验。

他们发现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他呼出的气变成水后是澄清透明、无杂无色的,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淡白色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

艾尔玛把人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死了。

人在生气的时候,所液化下来的水的颜色是最深的,含毒量是最高的。

由此他分析得出结论:

人生气的时候3-5分钟分泌出的毒气,人体能够自动过滤和排泄,对人身的健康没有多大影响。

而生气10分钟就会耗费大量人体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

生气时生理反应十分强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绪产生的分泌物都复杂,更具有毒性。

暴怒情绪对人的身体十分有害,有这样的案例,某位领导干部给下属布置任务,下属不服从,领导很生气,拍案而起,结果胳膊一下子就抬不起来了,原来是血管破裂,造成半身不遂,这样的事例为数不少。

现代医学进一步揭示了其病理的心理机制。

所以,我们有了一些负性情绪的时候要及时宣泄。

三国时期,诸葛亮运用种种手段激怒周瑜,“三气周瑜”,最后致周瑜于死地,;蜀国大将关羽被东吴杀害,刘备悲愤交加,不听诸葛亮的劝阻,怒而兴兵伐吴,为关羽报仇,结果被吴将陆逊以火攻之,火烧连营40例,惨遭失败。

历史上,因怒贸然举兵而失败者不计其数,因而《孙子兵法》中的《火攻篇》指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