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篇 板块三 专题十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7270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5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 上篇 板块三 专题十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3 上篇 板块三 专题十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3 上篇 板块三 专题十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3 上篇 板块三 专题十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3 上篇 板块三 专题十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 上篇 板块三 专题十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docx

《3 上篇 板块三 专题十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 上篇 板块三 专题十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 上篇 板块三 专题十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docx

3上篇板块三专题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专题十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

考点

考试内容及要求

命题规律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①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根源和主要影响(b);②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b);③比较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c)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也影响了当今世界的国际力量的对比,因此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2)特别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战役及其影响,国际力量为结束战争所做的努力,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走向世界大战

①英、法、美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影响、历史教训(c);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后果(c);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原因、过程(d)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与标志(b);②波兰、法国迅速溃败的原因(b);③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b)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①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c);②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其意义(c)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及其意义(c)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①瓜岛战役、意大利投降、库尔斯克会战、诺曼底战役及其影响(c);②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及其主要内容(c);③德国、日本法西斯的投降(b)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①德、日法西斯犯下的主要暴行(b);②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b);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c);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c)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根源和主要影响

(1)社会根源

①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市场供需矛盾(相对过剩):

一方面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供大);另一方面美国国内贫富差距扩大,贫苦家庭比例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求小)。

③投机狂热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2)主要影响

①给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工业下降、外贸缩减、失业人数增多、收入降低)。

②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普遍的群众运动、法西斯势力猖獗)。

③导致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嫁危机,导致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临近崩溃。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全球空前的经济战(关税战、贸易战、货币战)。

④为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不同方式和道路。

(美:

罗斯福新政;德日:

走上了建立法西斯专政,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

2.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

德国

日本

(1)经济危机中受到沉重打击,国内矛盾空前尖锐(一战后,丧失所有殖民地——《凡尔赛和约》;国内市场狭小;严重依赖美国为主的外国资本——受美国等国经济危机冲击)

(2)当时的德国政府束手无策

(3)垄断资产阶级(统治阶级中主要力量)倾向建立独裁政府,德国极右翼势力抬头

(4)希特勒领导法西斯组织纳粹党进行活动,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1)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十分沉重(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

(2)日本法西斯势力乘机而起,影响最大的是军部法西斯势力(直接听命于天皇,政府无权过问)

(1)1932年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2)1933年希特勒成为总理,建立法西斯专政,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希特勒上台后疯狂扩军备战(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占领莱茵非军事区——莱茵河东岸)

(1)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2)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初步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对内专制,对外扩张,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1937年,近卫文麿上台组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比较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相同点

建立原因

有专制和军国主义历史传统

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受到限制

都受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

政权性质

对内独裁;对外扩张

不同点

上台方式

德国是通过合法途径;日本是通过军部政变

发展历程

德国先上台再扩张;日本先扩张再上台

二、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

1.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埃塞俄比亚军民抗意斗争、西班牙内战

(1)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1937年开始)

过程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开始局部抗战

②七七事变后,在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全民族抗战

④敌后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开展游击战争,在华北、华中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消耗牵制大量日军主力

⑤1938年10月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特点

由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世界上开始最早、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争

影响

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2)埃塞俄比亚军民抗意斗争(1935年10月开始)

过程

①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阿比西尼亚)

②1936年5月,意大利攻陷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随后正式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

③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开展游击战,直到1941年解放

失败

原因

①意军灭绝人性地投掷毒气弹和喷射芥子气

②埃军装备陈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③英法为首的西方大国对意侵略采取纵容政策(即绥靖政策)

特点

非洲最早的反法西斯斗争

(3)西班牙内战

①时间:

1936年7月-1939年。

②双方:

西班牙左派政党组织的人民阵线、西班牙右翼势力的佛朗哥势力。

③国际反应

a.德、意立即对叛军提供装备,并派兵直接参战。

b.世界进步人士支持西班牙人民反对德意法西斯的斗争。

④结果:

1939年,佛朗哥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

⑤性质转变:

从内战到反法西斯战争。

(转变原因:

德意的干涉)

⑥特点:

欧洲最早的反法西斯斗争;人民阵线的抗争。

2.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1)原因:

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

(共同对抗英法美,争夺世界霸权,抢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2)过程

①1936年10月,“柏林—罗马轴心”正式形成。

②1936年11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③1937年,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三、走向世界大战

1.英、法、美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影响、历史教训

(1)概念

时间

20世纪30年代

对象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做法

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

目的

避免卷入战争,祸水东引

实质

纵容法西斯侵略

(2)主要表现

①纵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只确认侵略

②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进行某些制裁

③纵容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

——“不干涉”

④纵容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

——平静接受

⑤制造慕尼黑阴谋。

——公开勾结出卖、达到顶峰

(3)影响

①对法西斯国家——助长了其侵略的气焰,增强了其实力。

②对弱小国家和民族——导致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失败。

③对英法等国家——暴露英法的虚弱,作茧自缚;不利于团结,集体安全落空。

④对战争进程——加速二战爆发。

(4)历史教训

①各国人民应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和平。

②世界大国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后果

(1)时间:

1939年8月。

(2)主要内容

①双方互不使用武力。

②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动对象时,另一方不向第三国提供任何援助。

③缔约任何一方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3)后果

①苏联:

赢得备战时间。

②英法:

“祸水东引”破产。

③德国:

避免两线作战。

④战争进程:

加速二战爆发。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原因、过程

(1)原因

①经济危机影响。

②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③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失败。

④大国的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

(2)过程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与标志

(1)时间:

1939年9月3日。

(2)标志: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波兰、法国迅速溃败的原因

(1)波兰迅速溃败的原因

①波兰:

装备落后;部署不当;孤军奋战。

②德国:

准备充分;军事强大;战术先进(闪电战)。

③英法:

对德继续绥靖,在西线“宣而不战”。

④苏联:

趁火打劫,占领波兰东部(东方战线)。

(2)法国迅速溃败的原因

内部原因

①故步自封;军事理论落后;消极防守

②长期推行绥靖政策、士气低落

外部原因

①德国准备充分,战术先进

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③意大利的趁火打劫

3.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

(1)敦刻尔克撤退

①背景:

1940年5月,德国法西斯进攻法国,把英法联军主力包围在法国东北部敦刻尔克。

②方向:

从法国向英国撤退。

③评价:

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2)不列颠之战

①时间:

1940年7-10月。

②双方:

德国执行“海狮计划”,空袭英国本土;英国军民在丘吉尔的领导下进行了坚决反击。

③结果:

英国粉碎了德国“空中闪电战”计划,德国的“海狮计划”不得不无限期推迟,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④影响:

打击了法西斯的气焰,鼓舞了反法西斯斗争;迫使德军回头对付苏联,从而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为后来第二战场的开辟和盟军反攻提供了根据地。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1.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

(1)苏德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

①时间: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②原因:

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

③影响:

苏联:

初期失利,遭受巨大损失,但顶住了德军的压力,激发了民众的斗志。

德国:

初期获利大,但陷入持久作战的局面。

战局:

二战进一步扩大;美英调整对苏政策,推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

①时间: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②原因

既定目标

占领中国、东亚、东南亚、南太平洋广大地区

大好时机

欧战正酣;大东亚共荣圈计划(1940.7)

美日矛盾

美对日制裁(钢铁、石油)

东条英机

1941年10月上台,积极准备战争

③影响:

对日:

无法与美国长期作战,为失败埋下祸根。

对美:

是重大损失,促使美国参战。

对战局:

二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和战争胜利创造了条件。

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其意义

(1)原因:

世界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不断激化(根本原因);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推动(直接原因)。

(2)经过

①1939年11月,美国新《中立法》通过,为掌握制海权的英国购买军火打开方便之门。

②1941年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授权总统可以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出借军事设备和其他物品。

③美英制订美国参战后“先欧后亚”战略方针。

④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宣布支持苏联。

⑤1941年8月14日,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

⑥1941年9月,美、英、苏签订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

⑦1942年元旦,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形成标志)。

(3)意义

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力量大大超出了法西斯集团的力量,为最后战胜轴心国集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使反法西斯联盟国家在战争中互相配合(政治上相互协调、经济上相互支持、军事上相互配合),并赢得最后胜利。

③力量壮大——鼓舞斗志——加速进程,赢得胜利。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及其意义

(1)莫斯科战役及其意义

①时间:

1941年9月-1942年初。

②双方:

德军和苏军。

③意义:

德国陆军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闪电战”破产。

(2)斯大林格勒战役及其意义

①背景:

莫斯科战役后,德军无力全面进攻,但仍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德军的战略意图:

占领斯大林格勒,南下夺取高加索,北上迂回莫斯科。

②过程:

③意义:

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④胜利原因

苏联方面:

国力强大;本土作战,军民同仇敌忾;杰出统帅朱可夫;展开巷战等。

德国方面:

巷战和寒冷的天气使德军优势无法体现;战线拉长,制空权丧失导致补给困难,军队士气下降。

国际社会方面:

苏联得到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轴心国集团没有联合作战。

(3)中途岛海战及其意义

①时间:

1942年6月。

②双方:

日军、美军。

③意义:

日本开始丧失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4)阿拉曼战役及其意义

①时间:

1942年10月。

②双方:

英、德意。

③影响:

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瓜岛战役、意大利投降、库尔斯克会战、诺曼底战役及其影响

(1)瓜岛战役及其影响

①时间:

1942年8月-1943年2月。

②地点:

太平洋战场的瓜达尔卡纳尔岛。

③双方:

美军、日军。

④结果:

日军被迫从瓜岛撤退。

⑤影响:

美军从此牢牢掌握太平洋战场主动权。

(2)意大利投降及其影响

①背景:

1943年5月,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胜利结束。

②过程:

1943年7月,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新政府与美英进行秘密谈判,最先退出战争。

③影响:

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3)库尔斯克会战及其影响

①时间:

1943年7-8月。

②双方:

德军发动进攻,企图夺回战场主动权,苏军调集重兵严阵以待。

③重要战役:

普罗霍罗夫卡地区坦克会战——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

④影响:

德军完全失去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4)诺曼底战役及其影响

①背景:

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盟国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德黑兰会议决定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②时间:

1944年6月6日。

③概况:

代号:

“霸王行动”;方向:

从英国出发,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西北的诺曼底登陆;军队:

美英盟军;指挥:

美国的艾森豪威尔。

④地位:

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役。

⑤意义:

使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有力支持苏军作战;消除德国跨海征服英国的威胁;光复了法国;鼓舞了欧洲人民的斗志。

 

2.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及其主要内容

名称

时间

参加国

主要内容

开罗

会议

1943年

11月

美、中、

签署《开罗宣言》,声明盟国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明确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必须归还

德黑兰

会议

1943年11

月—12月

苏、美、

通过了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并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尽快打败德国

雅尔塔

会议

1945年

2月

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民主化;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波茨坦

会议

1945年

7月

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3.德国、日本法西斯的投降

(1)德国投降

①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加快战争进程。

②1945年春攻势

③1945年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

④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克柏林。

⑤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2)日本投降

①1945年初,美军逼近日本本土。

②1945年4月,美军先后攻占琉磺岛和冲绳岛;同时轰炸日本本土。

③1945年7月,以中、美、英名义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④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投放原子弹。

⑤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⑥1945年8月,中国抗日军民发动战略反攻。

⑦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1.德、日法西斯犯下的主要暴行

(1)德:

屠杀犹太人和建立奥斯威辛集中营。

(2)日:

南京大屠杀和“731”细菌部队。

2.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

(1)战争规模空前:

范围(直接涉及四大洲四大洋)、国家(61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占世界80%的17亿人口)。

(2)损失惨重:

人员、物资、文化遗产等。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根本变化:

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2)促进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超出了一国的范围;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3)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原子能、火箭技术、电子计算机)。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1)战败国(德、日等国)的反思:

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警惕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

(2)战胜国(英、法、美等国)的反思:

绥靖政策对世界大战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侵略行为不能姑息纵容,应及时制止;肩负起大国责任和义务;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

(3)战争受害国(波兰、法国、中国等)的反思:

墨守成规的代价——创新、发展才是出路,要与时俱进。

(4)全世界人类的反思:

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

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

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1.

(2019·4月浙江选考,T22)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国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

刚下飞机,这位喜形于色的首相面对着昂扬的人群宣称:

“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

”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并称这是“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

张伯伦的这场外交活动是(  )

A.凡尔赛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

D.缔结《非战公约》

解析:

选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慕尼黑会议践踏弱小国家利益,标志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壮大了德国法西斯势力,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根据材料“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国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慕尼黑会议,B项符合题意。

凡尔赛会议的核心是处置德国问题,与材料无关,A项排除。

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与材料无关,C项排除。

《非战公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的压力下缔结的。

它反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也反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高涨的和平主义倾向,D项排除。

2.

(2018·11月浙江选考,T23)下图所示为二战初期法国战场形势图。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①法军对马奇诺防线的迷信 ②德军在后方实施合围 ③法军的战争经验主义 ④维希政府的软弱无能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选B。

地图反映的是二战时德军进攻法国,根据所学可以判断①③正确。

德军并未在后方实施合围,②错误,维希政府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占领下的法国傀儡政府,故④错误。

3.

(2019·4月浙江选考,T23)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照常举行庆祝十月革命的阅兵式。

斯大林发表讲话:

“让我们的伟大祖先……的名字,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

让伟大的列宁的旗帜指引着你们向胜利前进!

”红场阅兵所显示的信心和意志鼓舞着苏军战士,并最终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

据此判断,这次战役的意义在于(  )

①宣告德军“闪电战”破产 ②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 ③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④迫使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选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纪念日,这场阅兵式是在莫斯科战役期间为鼓舞士气而举行的,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德军的“闪电战”破产,迫使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①④正确。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苏德战场局势,②错误。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③错误。

故选B项。

4.

(2019·4月浙江选考,T24)二战中,美军在太平洋进行的两次重大军事行动,不仅逆转了太平洋战场主动权,而且加速了盟军的反攻和胜利的到来。

请观察下图,选出这两次军事行动的主要地点(  )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选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述两次重大军事行动为中途岛战役和瓜岛战役。

①为中途岛,②为瓜达尔卡纳尔岛,故选A项。

课后作业(十一)

(建议用时:

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余姚中学高三期中)以下是根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编制的1930-1938年大国国防开支表(以当时百万美元为单位),对这张表解读正确的是(  )

日本

意大利

德国

英国

法国

美国

1930

218

266

162

512

498

699

1933

183

351

452

333

524

570

1934

292

455

709

540

707

803

1935

300

966

1607

646

867

806

1936

313

1149

2332

892

995

932

1937

940

1235

3298

1245

890

1032

1938

1740

746

7415

1863

919

1131

①二战前各国国防开支明显增长

②德日等法西斯国家国防开支增长极为迅猛,美英法等国家增长相对缓慢

③原因之一是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刺激生产、扩大就业的需要

④美英法等国对外推行孤立或绥靖政策,军备相对放松

⑤各国矛盾加剧,国际形势日益紧张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D.①②⑤

解析:

选A。

从表格可以看出,二战前各国国防开支都有明显增长;其中德日等国增长极为迅猛,美英法相对缓慢。

从这种现象的原因来看,一是为摆脱经济危机,二是各国的战略目的不同。

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是国际形势日益紧张。

故①②③④⑤均能从材料中得到反映,答案为A项。

2.“相约对于共产国际的活动相互通报”“当缔约国一方遭到苏联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有利于苏联的行动并立即商讨‘保护共同利益’的措施;未经双方同意,不得与苏联缔结违背本协定精神的任何政治条约”。

以上条约的签署(  )

A.标志着英法美三国结成反苏同盟

B.推动德意日结成三国轴心同盟

C.标志着欧亚出现了战争策源地

D.使得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高峰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反共产国际协定》。

依据材料中的“共产国际”“苏联”等信息可判断,该条约出自法西斯国家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

这一条约的签署标志着德意日结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B项正确。

3.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写道:

“19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