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千亿的教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7171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千亿的教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千亿的教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千亿的教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千亿的教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千亿的教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千亿的教训.docx

《2千亿的教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千亿的教训.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千亿的教训.docx

2千亿的教训

$2千億的教訓

文─方琇怡

攝影─呂恩賜、黃大川

2001年5月e天下雜誌

新浪網、資迅人,和信超媒體,台灣年輕人網路創業的經典案例網路經濟由滾燙到急凍,卻讓年輕創業者風光不再。

新浪網在2月底進行組織重整,和信超媒體在3月底宣佈裁員,資迅人更在4月底面臨存續抉擇。

光看這3家網路公司,自高點縮水的市值加燒掉的資金,合計就超過新台幣2千億。

重要的是,他們的創業及經營過程,在新經濟的「第一回合」結束之際,提供了什麼教訓和啟示?

無論現在是「延長賽」還是「中場休息」,新經濟的「第二回合」,又該怎麼玩?

從集體催眠到網路夢碎,「年輕」兩字,背負了沈重的原罪。

從市場寵兒到票房毒藥,媒體的嘲諷、投資人的唾罵、社會大眾的冷眼,已是年輕創業者不得不接受的無奈下場。

當「舊經濟」勢力開始「接管」新經濟,是否代表年輕創業熱潮宣告終結?

當媒體與資本市場急著找代罪羔羊,不如積極從經驗中求智慧,在灰燼中找綠芽。

因此,《e天下》邀訪這些年輕創業者,希望他們的親身告白,能帶來啟發。

更特別取得美國著名新經濟雜誌《網路2.0》獨家中文授權,以國外的先例,探討新經濟下一步的7個制勝之道。

如果你也相信,「學習」,是亂世迷霧中唯一的火炬,請一起來上這堂價值2千億的課。

4月底,在台灣打響「學生創業」名號的資迅人,正面臨停業與否的抉擇關卡。

3月底,曾經由年輕創業團隊領軍,風光赴美國那斯達克(Nasdaq)上市的和信超媒體,因獲利遲遲未見起色,宣布由資深經理人入主經營。

2月底,標榜為全球最大華文網站的新浪網,基於不景氣下縮衣節食的考量,開始進行組織重整。

資迅人、和信超媒體、新浪網,都有年輕人創業的共同血液。

但在網路夢碎的今天,「年輕」兩字,卻背負了沈重的原罪。

一度失去光環的「舊經濟」,此時重獲尊重,被點名為收拾新經濟殘局的力量。

 難道新經濟年輕創業的風潮,終將無奈謝幕?

媒體的嘲諷、投資人的唾罵、社會大眾的冷眼,會不會急凍未來年輕人創業的熱情?

從新經濟年輕創業的過程中,得到什麼教訓?

「複製」施振榮

歷史,提供了部份的答案。

回顧台灣的年輕人創業史,31歲就創辦宏碁電腦的施振榮,是屢挫屢戰的經典範例。

這波網路泡沫破滅,現任宏碁集團董事長的施振榮,也以56歲的「高齡」,同樣受傷慘重。

事實上,在創業的路上,施振榮已經多次「跌倒又爬起」。

從25年前拿著新台幣1百萬、帶著5位創業夥伴,在民生東路一間公寓打拚,施振榮自此走過無數市場的風雨,體會媒體的冷暖。

1992年,宏碁電腦本業虧損,便曾大幅裁員4百多人,進行宏碁「再造」。

結果,宏碁在1992~1995年間,創下了每年平均成長70%的傲人紀錄。

1995年後,施振榮卻面臨以自有品牌遠征北美失利,以及後來重金打造網路王國卻虧損連連的挑戰。

然而,就在宏碁集團苦撐難關,大舉裁員近1千人的同時,權威財經雜誌《經濟學人》(TheEconomist)4月初的一篇報導,卻仍讚譽施振榮為「亞洲企業改革先驅」。

如果,年輕人的創業因網路夢碎而變成一種原罪,台灣又能「複製」幾個施振榮?

資迅人創辦人之一的賀元,就非常擔心,不管自己是成是敗,到最後大家可能只有一種刻板印象:

年輕人做事情就是很快衝上來,很快又掉下去。

他認為,對於未來有志創業的年輕人,這種形象不但會是一種負擔,甚至會壓抑創業志願。

大家都鬆了口氣

其實,年輕創業的「原罪」,來自這個現象背後的社會心理。

尤其這波網路年輕創業風潮,對社會各年齡層,都帶來不小的衝擊。

對未出校門的年輕人來說,這一切無疑是太酷了。

從雅虎的創辦人楊致遠,到資迅人的賀元,都為學生網路創業,帶來不小的想像空間。

當年從台大商研所輟學創業的資迅人執行長賀元,就曾經說過一個小故事:

一個媽媽帶著還在讀高中的兒子登門造訪,請求賀元幫忙說服兒子打消休學的念頭;因為自從讀過賀元與薛曉嵐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後,這個兒子就崇拜不已,決定出來開公司。

已有社會經驗的人,也不能免疫。

在大環境「集體催眠」的激情下,當媒體競相報導「三十而立」的創業故事時,就連很多社會菁英也產生「自卑症候群」(inadequacysyndrome)的焦慮情結。

「看到身旁有愈來愈多朋友不停出來開.com,好像自己不出來創業,就是無能,」回憶起去年網路公司開業尖峰期的盛況,一位剛滿31歲的聯電工程師,有感而發地述說當時心聲。

連享有豐厚股票分紅的半導體新貴都這樣認為,許多「舊經濟」的資深企業人,更倍感威脅。

怡富投顧董事長宋文琪就見證了當時年輕人的強勢。

約兩年前,剛接掌怡富電子商務發展的宋文琪,特地去政大上CMBA(ContinuedMBA)惡補。

在一場經驗分享的演講中,她見識到資迅人創辦人之一的薛曉嵐。

「我那時候還不曉得薛曉嵐是何許人也,還被同學笑我土,」宋文琪坦承。

網路泡沫破滅後,她強調,難免覺得有點「鬆了一口氣」,這畢竟證明了自己過去的工作經驗,不是一場空。

她回憶,當時看著台上一手插在牛仔褲口袋的薛曉嵐,自信滿滿地講述資迅人的創業史,心中滋味很複雜。

「只覺得自己工作了10幾年,其他在座的同學也都是40歲以上的資深經理人,誰卻都得乖乖坐著,聽台上好像跟我女兒一樣大的人講網路,」宋文琪苦笑著說。

「笨錢」助長風潮

資本市場的盲目灑錢,又更加深了年輕創業的「原罪」。

建邦創投副總經理蘇拾忠,就曾經在擔任中華民國創投公會秘書長時,親眼目睹不少stupidmoney(笨錢,指盲目投入的資金),到處追逐新創網路公司的案例。

「網路的興起,似乎一下子就將創業的門檻降到最低,」蘇拾忠觀察,「學生董事長」這個名詞的風行,也是從這時候開始。

他解釋,由於資金的取得變得容易,加上一般網路公司的設立又不像建半導體生產線那麼昂貴,對沒什麼本錢的年輕人來說,網路創業蔚為風潮。

但他強調,光憑著年輕的創業家,是不足以堆砌出去年年初美國那斯達克5132的最高點;也不足以造成如今橫掃全球的高科技產業大衰退。

「近似瘋狂的貪婪,是造成過去每一次投資熱潮的主要特質,」美國投資專家墨基爾(BurtonMalkiel)在其暢銷20餘年的《漫步華爾街》(ARandomWalkDownWallStreet)一書中,便曾提出忠告。

他指出,「撈一票」的投機心態,驅使人們不停地追高,並深信還有「更傻的傻瓜」,會用高價接手他們要出脫的股票。

的確,在網路的熱潮下,投資散戶、網路人、創投業者與投資銀行家,誰不做著發財夢?

回想2000年初.com發展的盛況,銀河網路總經理李國傑就大笑形容:

「每個人躺在床上,都在痴想自己要IPO(首次股票上市)了!

媒體「造神」運動

但金融市場上的投機客,又是從何處獲得追高殺低的靈感?

許多網路人士都認為,媒體的力量在此,可說是「功不可沒」。

回想網路公司如日中天之時,隨便攤開報紙都是一些「網站成立」、「募資成功」或「前進IPO」的大好消息。

年輕人網路創業的傳奇,更是炒作的好題材。

最典型的,是公司創辦人如果剛好是一些年輕、高學歷(卻不一定完成學位)的俊男美女,媒體更會效法好萊塢,寫出媲美「麻雀變鳳凰」的創業故事。

一時間,年輕創業的力量在網路界銳不可擋。

一位30歲的「網路新貴」坦承,成為一個年輕的.com創辦人,就好比加入一個人人稱羨的「名人俱樂部」,在商務、社交場合很吃香。

對於媒體創造「神話」的力量,台灣IBM總經理許朱勝體驗深刻。

他回憶,去年一次飛往香港的途中,在機上翻閱報紙,全是有關香港網路公司T的新聞;但雖然每個記者都將這家公司講得很「神」,讀完所有的報導後,他卻依然不了解T真正在做什麼。

許朱勝於是從中得到了一個結論:

「WhocareswhatTis(誰在乎T是什麼)?

香港人只在乎這是RichardLi(香港首富李嘉誠次子李澤楷)的公司!

只要媒體有心,讓人一夕成名幾乎是易如反掌。

像在台灣,媒體過去封25、6歲創業的賀元、薛曉嵐為網路「金童玉女」,又為28歲創業的張瑞展冠上「網路新貴」頭銜。

有些媒體,更積極為網路經濟站台。

例如在1999年中、網路熱潮下創刊的《數位時代》,創刊號便以楊致遠為封面人物,報導「三十演義:

9位30歲CEO的30條成功策略」;賀元、薛曉嵐、張瑞展,當時也都名列其中。

過去積極為網路產業背書的報導風格,現在難免也受讀者及同業質疑。

但同樣是30出頭的《數位時代》總編輯王志仁深信,當時網路剛起步,社會對新經濟有強大的了解慾望,媒體有責任滿足大眾的好奇;至於新經濟潛在的負面影響,「也應該是等到大家都懂了才報導,」他解釋。

至少,《數位時代》「積極正面」的立場仍然不變。

一位年近30不願具名的網路創業者感嘆,他最近實在是見識到媒體「打落水狗」的功力。

他苦笑著說:

「很怕哪一天發現我們在商談被人併購,媒體很可能會嘲弄我們,給我們公司取個叫『莫奇米』(Mergeme)的名稱。

定位為「一本汲取新經濟經驗和教訓的專業刊物」,《新經濟周刊》(《產業標準》雜誌TheIndustryStandard的國際中文版),4月下旬也加入批判網路公司的行列。

以封面故事「昔日英雄今何在」,《新經濟周刊》檢視「過去被財經媒體捧成英雄的網路新貴,目前芳蹤何在。

「經過這麼一段的媒體炒作,也讓我看到了媒體的現實,但是我不能blame(責怪)他們,因為讀者畢竟對比較juicy(辛辣、有味)的東西感到好奇,」昔日堪稱媒體寵兒的和信超媒體資深執行副總經理張瑞展,最近面臨一些媒體較負面的報導,便深感無奈。

向年輕人學習

《新經濟周刊》副總編輯黃毅峰認為,探討.com衰退是必然,因為這是最新的現象。

但他覺得比較可惜的,是網路熱潮在台灣「來的遲,卻去的快」。

他指出,台灣媒體還來不及對網路產業認識透徹,就得執筆批評,這中間也許會產生不必要的成見。

的確,年輕人創業並非一無是處。

這一波.com熱潮就讓不少傳統企業領悟,過去實在埋沒了太多年輕創意。

例如,堪稱企業e化典範的美商奇異(GE,GeneralElectric),就深諳「師法年輕人」的好處。

總裁兼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Welch)兩年前宣示全面進軍電子商務時,被他列為首要任務之一,就是為每個資深經理人搭配一位年輕良師(mentor)。

威爾許的目的,不僅是要年輕人教授資深人最新的科技之道,他更希望借重年輕人的創意與衝勁,為奇異的經營理念做一個嶄新的詮釋。

即使是失敗的經驗,或許也更值得企業人借鏡。

賀元便一再強調,這一陣子資迅人面臨存亡關頭,他學習到的東西跟當初開公司比起來,「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比喻:

「就像是當初一張張支票開出去,現在就必須一張張兌現回來;相較之下,開很容易,收要收得漂亮就很困難。

激情過後,新經濟已進入第二回合。

年輕創業家如何從第一回合的灰燼中重生,相信將會是更令人期待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