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个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7072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个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个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个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个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个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个规划纲要.docx

《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个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个规划纲要.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个规划纲要.docx

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个规划纲要

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2月25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

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7)

1.发展基础……………………………………………(7)

2.发展环境……………………………………………(10)

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11)

3.指导思想……………………………………………(11)

4.基本原则……………………………………………(12)

5.预期目标……………………………………………(13)

三、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14)

6.做大做强煤及煤化工……………………………(15)

7.整合提升有色冶金和建材…………………………(15)

8.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16)

9.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16)

10.积极发展航空产业………………………………(16)

11.改造提升轻纺电子和食品加工…………………(17)

12.优化提升开发区和产业园区……………………(17)

四、构建秦东城市群优化提升发展平台…………………(19)

13.加快中心城市向大城市迈进……………………(19)

14.做大做强中小城市和重点镇……………………(20)

15.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21)

五、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22)

16.发展现代农业……………………………………(22)

17.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23)

18.提高农民增收能力………………………………(23)

19.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4)

六、突出文化旅游发展现代服务业……………………(24)

20.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25)

21.打造渭南文化特色品牌…………………………(26)

22.做活现代物流……………………………………(26)

23.拓展城市服务业…………………………………(27)

七、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发展保障能力……………(27)

24.实施路网通达工程………………………………(28)

25.抓好水利调配工程………………………………(28)

26.推进能源保障工程………………………………(29)

27.提升信息化工程…………………………………(29)

八、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渭南………………………(30)

28.优先发展教育事业………………………………(30)

29.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31)

30.提升医疗和卫生服务水平………………………(32)

31.统筹文化广电和体育事业发展…………………(33)

32.建设防洪减灾体系………………………………(33)

33.提升社会文明水平………………………………(34)

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渭南…………………(35)

34.积极创建低碳城市………………………………(35)

35.改善生态环境……………………………………(35)

36.加强资源保护开发………………………………(36)

十、坚持自主创新推动全民创业………………………(37)

37.实施科技兴市工程………………………………(37)

38.坚持人才强市战略………………………………(37)

39.着力推动全民创业………………………………(38)

十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开放开发………………(39)

40.推进行政体制改革………………………………(39)

41.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39)

42.加快社会事业改革………………………………(40)

4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40)

44.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41)

45.积极拓展区域合作………………………………(41)

十二、强化保障措施推动规划实施……………………(42)

46.加强执政能力建设………………………………(42)

47.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42)

48.强化投资与消费双驱动…………………………(43)

49.拓宽投资与融资渠道……………………………(43)

50.完善土地供给保障机制…………………………(44)

51.建立规划推动落实机制…………………………(44)

渭南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预期目标…………(46)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富民强市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推进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大幅度提升综合实力、全面快速赶超的战略机遇期。

根据中、省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1、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面对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市委、市政府带领和团结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至上、民生为重,强力推进工业主导、项目带动战略,务实创新、解放思想、埋头苦干,规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部实现,东秦大地面貌焕然一新,全市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全市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较2005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4.5%。

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缩小10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亿元,是2005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2.25亿元,累计完成1960.9亿元,年均增长47.1%。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2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7%。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能源化工、有色冶金等优势产业增势强劲,新能源、环保产业起步良好,园区经济迅猛发展,工业产值占比达到50%以上,龙钢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金钼股份首家上市,产值突破百亿元。

特色农业发展壮大,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果畜产业做大做强。

三产服务业全面提升,旅游经济亮点纷呈。

基础设施全面加强。

累计实施重点建设项目383个,总投资达1400亿元。

郑州-西安高铁、关中环线、渭蒲高速、西潼高速渭南段建成通车,县乡村公路成网通达。

渭河堤防保安工程标准提升,涧峪、湭河等重点水库建成供水。

新增火电装机252万千瓦,输变电骨干网架提升至750千伏。

渭南中心城市“一城四创”深入推进,老铁路货运站拆旧建新,朝阳公园、湭河公园建成开放,渭南高中、实验初中和三贤路小学投用,建成区面积达到41平方公里。

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0%。

社会民生明显改善。

民生十大工程成效显著,人民享受到更多实惠。

年转移劳动力90万人左右,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0.3万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5918元和4372元,分别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23元和267元。

渭南市中心医院成功创“三甲”,新合疗等社会保障扩面提标,累计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153.7万平方米,改造中小学危漏校舍1100余所,市县乡村文化馆(站室)、群众体育健身场所等设施不断完善,农村15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55.7万人实现脱贫。

平安渭南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日趋好转。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40平方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186万亩,建成渭河堤岸宽幅林带165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18.9%。

渭南中心城区建成南塬生态屏障和仓程路、渭清路绿色长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省级验收。

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主要污染物减排如期达标,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国企、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先后改制企业35户,剥离银行债务21.4亿元,中联重科与新黄工、光华纺织、陕棉十三厂与金盾纺织公司成功重组,中十冶破产新生。

农业税全面取消,农村“普九”债务全部化解,集体林权改革、土地流转深入推进,医疗卫生和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渭南高新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和华山景区体制不断创新。

招商引资和民间投资政策进一步完善,投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被命名为浙商、粤商投资最佳城市和苏商投资首选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

经过五年的艰辛努力,我市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成为建市以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又一个时期,积累了在复杂局面、困难环境中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

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提升发展动力和活力;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主导战略,加速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主要抓手,积极扩大开放开发;坚持把加快城镇化作为重要载体,推动城区、园区和景区一体发展;坚持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优化提升绿色空间和环境容量;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为人民谋福祉,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这些经验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

2、发展环境。

纵观国内外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我市面临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

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主题,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赋予关天经济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政策机制,为我市增强区域竞争实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经过多年发展,全市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不断深入,特别是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发生深刻变化,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谋发展、促和谐、奔小康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些都必将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积蓄力量,我们完全有条件快速发展、后来居上。

同时,还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上升,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凸显,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我市发展不足、不快、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够优化,投融资渠道不宽,民营经济不够活跃。

新型工业化进程缓慢,园区聚集效应不强,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偏低。

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中心城市承载、辐射功能较弱,县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主导产业不突出,城乡居民和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偏低。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度不高。

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繁重,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等,都需要我们努力加以克服。

未来五年,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我们必须强化忧患意识、赶超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机遇中寻找出路,在挑战中实现突破,全力推动渭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3、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综合实力和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强化产业支撑、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发展环境、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建设开放繁荣、和谐富裕、宜居宜业的新渭南。

4、基本原则。

——抢抓历史机遇,突出赶超发展。

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发展思路不动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扩大经济规模和竞争实力,加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加速赶超、跨越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突出绿色发展。

坚持用工业化带动农业发展,用服务业促进工农业发展,实现三次产业融合互动。

把节能减排、生态环保放在突出位置,发展低碳经济,扩大绿色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深化改革开放,突出创新发展。

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内生动力。

学习借鉴和引进吸纳国内外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强自主创新,支持全民创业,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

——加强区域合作,突出融合发展。

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培育跨行政区域的特殊经济板块并争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形成合作共赢机制。

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政策,促进县域协调互动,支持重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与扩张。

——推动社会共享,突出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调整投资、产业、就业及收入分配结构,促进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动民主法治建设,营造安居乐业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

5、预期目标。

到2015年,全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秦东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全省和关天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进入全省中等偏上发展行列,为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5%左右,总量突破2000亿元。

人均GDP达到3.6万元,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0%以上。

财政总收入达到200亿元,地方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000亿左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50亿元以上。

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加速提升,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0:

55:

35。

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

创新能力增强,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R&D)占GDP的比重达到3%。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0%左右。

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

渭南中心城市实现组团扩张、空间扩大,向百万人口大城市迈进。

“一城五创”取得阶段性成效。

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小城镇产业、人口等要素聚集和综合承载力增强。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赶上全省平均水平。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左右。

农村贫困人口较2010年减少一半。

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基本消除棚户区。

全市转移农村居民进城1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和谐社会得到新提升。

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主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

常驻总人口545万人,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6‰以内。

社会管理和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社会更加安定祥和。

生态环境呈现新景象。

建成黄、渭、洛河和秦岭北麓、渭北沟壑生态景观,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城市人均绿地达到15平方米左右。

渭、洛河入黄水质达到四类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效控制,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

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7%以上。

三、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

强化新型工业主导地位,坚持把园区作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经济战略转型的主平台,实施园区化、集群化和品牌化战略,推动企业创新研发、兼并重组和联产联盟,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延伸拓展配套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通用航空、精细化工、有色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八大产业集群。

力争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产业园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工业产值占到全市工业产值的80%以上。

6、做大做强煤及煤化工。

坚持循环模式和清洁生产,以煤化一体化、煤油气综合循环利用为主攻方向,重点实施合阳1500万吨、白水1000万吨煤田开发,2015年原煤产能达到3500-4000万吨。

建设渭化、陕化集团和蒲城三大新型煤化工基地,加快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开发甲醇、二甲醚、烯烃、醋酸醋酐、丁二醇、丙烯酰胺等精细化工产品,完善煤制油气、煤制醇烃、煤制醋酸等产业链。

重点实施韩城500万吨焦化、煤层气开发及陕化节能减排、渭化“双醋”联产及蒲城180万吨二甲醚、70万吨烯烃等项目。

7、整合提升有色冶金和建材。

以韩城龙门钢铁集团为龙头,加快资源整合和并购重组,开发和扩大特种、优质钢产品,实施焦炉煤气、余热循环利用工程,建设西部千万吨钢城。

以金堆城钼业集团为龙头,建设钼及钼化工、钼合金产业聚集区,以及研发、质检等服务中心,打造“中国钼谷”。

加大黄金中深部探矿增储力度,支持采用先进工艺,提高尾矿、伴生矿回收及循环利用水平,促进黄金产业向研发、加工、交易等转型。

依托澄城铝电联营产业链,实施85万吨电解铝、20万吨铝基合金及板带材、铝型材项目。

大力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建筑渣土、石材废料及冶金化工废渣为原料的新型建材,建设绿色建材城。

8、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

以高端化和重型化为方向,以研制、总装为核心,重点发展土方机械、冷热连轧、凹版印刷机械、专用电容器等特色产品,开发引进新型煤化工装备、垃圾资源化环保设备、高档纺织机械、森林园艺设备、柔性印刷、农业机械等制造业,完善零部件加工、技工培训、维护检修等配套产业,加速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构建中国西部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9、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

加快光机电一体化工程,完善硅材料、光伏玻璃、光伏照明、装备制造产业链,建设澄城太阳城。

依托拓日新能源,建设陕煤集团西安重装渭南光电产业园,实施600兆瓦半导体照明(LED)、铜铟镓硒(CIGS)太阳能电池及舜天能源高能蓄电池、超轻型电动车、磁悬浮电机研发等项目,发展醇醚燃料。

推进潼关、合阳、韩城、白水风能发电及富平、蒲城生物质发电。

面向电子、航空等领域,重点发展钼、铝、镁合金等特种材料,积极开发先进复合材料、硅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

10、积极发展航空产业。

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发展通航产业,着眼与国家大航空接轨,以通用飞机研发、制造为主导,以打造空港货运物流基地为突破口,加快蒲城内府通用机场建设。

重点引进精密仪表、航空材料、输变电器等高端制造业,培育试飞维修、飞行培训、低空游览、航空邮递、通航节会等航空服务业,高起点推进和建设500亿元产值的通航飞机制造、航空物流、航空旅游为一体的通航试点园区。

11、改造提升轻纺电子和食品加工。

围绕振兴纺织,加快与沿海地区服装加工、研发设计、外贸加工等产业或企业实施战略联盟,多元化开发高纺面料、精纺涤棉、醋酸纤维等纺织品,建设轻纺产业聚集区。

以粮油、果菜、奶畜加工等产业为重点,推进食品企业加快品牌建设和技改扩能,大力开发文化名酒、特色饮料以及营养保健品、有机食品等,引进发展航空食品和旅行食品,打造西安大都市圈的“特色大厨房”。

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电子产业孵化基地,巩固液晶显示材料优势。

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开发天然药物、现代中药、医药保健品以及绿色农药、有机肥料。

着力提升潼关金饰、华州皮影、富平陶瓷、石刻及家具装饰、旅游纪念品加工等工艺美术产业,壮大以大唐花炮为品牌的花炮产业。

12、优化提升开发区和产业园区。

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整合置换土地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实施产业调控和环境扩容,突出高技术自主研发、创新转化和产业孵化,优先发展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突出发展高科技现代农业和涉农加工,完善金融、科技等要素服务,推动循环、低碳试点企业建设,加快建成国家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承接地和技工贸型现代化城市新区。

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

围绕建设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与高新区实行产业错位、功能互补,重点发展环保装备、光伏照明、农业机械、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完善加工、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休闲、疗养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产业转移、创业投资的主平台,建成中心城市数字化先行区、低碳经济示范区和滨河宜居区。

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

依托卤阳湖国家民航试飞基地和通用航空产业园,突破发展以通用航空为主的装备制造,建设集物流、信息流、商流、国家西部救援为一体的国际现代化航空物流快递和转运中心,聚集发展航空博览、飞行培训、设计研发、文体休闲等现代服务业,打造生态、生活、生产为一体和盐湖景观、新型社区、现代产业相融合的现代化文明新区。

县域特色产业园区。

加快建立产业规划、空间布局和招商引资协调机制,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推动韩城龙门工业园转型发展,建设以煤电、钢材循环转化为主导,产值过1000亿元的能源化工产业聚集区。

抓紧建好蒲城煤化工园,产值达到300亿元。

加快建设富平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重点发展重型化、高端化、新型化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优化提升大荔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白水苹果科技、澄城农业产业化等园区,完善建设华县钼化工、澄城光伏能源、合阳煤化循环、潼关黄金、白水载能循环等产业链和集中区,力争每个园区产值突破100亿元。

四、构建秦东城市群,优化提升发展平台

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发展壮大县级市、县域中心城区和重点镇,构建“一个中心(中心城市)、三个层次(次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两横两纵(西潼、西禹、渭蒲、罗韦高速)”秦东城市群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区域中心城市。

13、加快中心城市向大城市迈进。

拉近组团空间。

实施渭南中心城市“东进北扩”战略,构建“一城三区五大组团”空间布局,完善改造中心区、优化提升高新区、突破发展经开区、创新开发卤阳湖、统筹拓展华州区。

强化公共设施对接共享,完善主城区(中心区、高新区、经开区)板块之间的环线通达路网,加快建设主城区与华州组团、卤阳湖组团之间的城市快速干道,提升城市道路、供排水、供气、供热、供电、通讯及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功能,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2015年中心城市组团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0万人以上,加快向百万人口大城市迈进。

提升城市品位。

打造精品城市和数字渭南,深入推进“一城五创”活动,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创业型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低碳城市。

实施绿色园艺、文化景观、休闲广场等公益性工程,建设渭南博物馆、名人雕塑、特色建筑等一批延续历史、传承文化、保护遗产的标志性工程,打造渭南独特风格。

全面建成渭南行政商务新区、国际会展中心、五星级酒店等重点工程,加快建设特色商业圈、绿色生态圈和城市综合体。

改善人居环境。

全面完成老城区及城中村改造,加快主城区渭河生态景观带、南塬绿化带及“东湖西海”开发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和中转站点,启动建设城市交通慢行系统,着力营造居住、消费、游园等10分钟生活圈。

制定和落实低碳城市指标,加大环保材料、节能建筑及废弃物转化利用。

加强城市规划监督实施和责任追究,完善城市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城市管理职能社区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倡导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

14、做大做强中小城市和重点镇。

壮大中小城市。

率先发展韩城、华阴、富平、蒲城等4个次中心城市,持续提升澄城、大荔及合阳、潼关、白水等县域中心城市,加快华县撤县设区,推动富平、蒲城和大荔、澄城等县撤县设市,构建县域间城市网和半小时经济圈。

加快重点镇建设。

完善重点镇建设规划和公共服务建设规划,实施标准化配套建设。

每个县重点发展1-2个重点镇。

实施城镇特色产业聚集区和创业平台项目,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开发城镇地产,在交通干线节点、重要工矿区、旅游商贸集中区等,建成一批人口规模5万人、经济总量10亿元左右的经济强镇或文化名镇。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依托县域资源、区位优势,培育壮大相互错位、各具特色、支柱明显、富有品牌竞争力的县域主业。

健全县级劳务就业、创业培训机制,创建社区管理、家政服务、建筑技工等劳务品牌,壮大劳务产业。

继续推进“强县扩权”,进一步扩大县级发展自主权,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统筹扩城、聚人、兴业、活商协调发展,实施一批重点财源工程。

力争培育3-5个地方财政收入过5亿元的经济强县。

15、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