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中老师讲《周易》易传篇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7058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庆中老师讲《周易》易传篇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杨庆中老师讲《周易》易传篇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杨庆中老师讲《周易》易传篇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杨庆中老师讲《周易》易传篇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杨庆中老师讲《周易》易传篇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杨庆中老师讲《周易》易传篇下.docx

《杨庆中老师讲《周易》易传篇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庆中老师讲《周易》易传篇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杨庆中老师讲《周易》易传篇下.docx

杨庆中老师讲《周易》易传篇下

杨庆中老师讲《周易》易传篇下

第四讲《易传》中的天人之学

从哲学的角度讨论一下《易传》,也就是从天人之学的角度,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天人关系的问题,这是中国哲学的特点。

外国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之间的和谐、合一。

史学家司马迁说: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讲:

一、宇宙论

宇宙论就是论宇宙。

就是论宇宙是怎么形成的,是怎么产生的,是怎么发展变化的,其目的是要界定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也就是它的落脚点是在“人”。

应该如何与宇宙和谐共生进而成为一个整体。

也就是人与整个宇宙之间的关系。

人是万物的灵长。

首先,看《易传》中的宇宙论,它是怎样理解宇宙的。

人是有生命的,它最大特点是有生有死,这就意味着人不能永恒,但是,由于人自己有理性有认识,人又希望超越生死,而追求永恒,人又希望能够与一个永恒的东西发生关系,人就要讨论比人生死更永恒的东西,以它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来思考问题,或者说作为一个背景。

《易传》中的宇宙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天、地、设、位

这个天地是以乾坤来说的。

如: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卦《彖》传)。

把乾元看作伟大的,万物靠着它才能开始,所以它统帅于天。

《坤》卦《彖》传云: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一个乾一个坤,一个天一个地,也就是一个阳一个阴。

一个是万物资始,一个是万物资生。

它们是构成万物的原点,也就最基本的元素。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天地之间的交合产生万物,万物才开始化生,就和男女的结合,衍生新生命是一个意思。

阴阳合理的搭配,对于一个团体或一个群体的和谐的相处和生命力的激发是有帮助的。

阴阳平衡,阴阳协调,独阴不生,孤阳不成。

乾坤与六子的关系,把乾坤定为父母,把震、巽、坎、离、艮、兑定为子女。

《序卦传》云: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

《系辞传》云:

太极生两仪的问题“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把大衍筮法当作整个宇宙生成的过程,“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这都是对宇宙生成过程的一个描述,最后把人凸显出来。

然后再通过人把宇宙生成的模式确定下来,实现人和宇宙生成的一个合一。

老子讲:

推天道以明人事。

中国古代的哲学就是人学,孔子说:

仁者爱人。

二、人生论

1、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地之间就是人。

中国成语有顶天立地。

在整个宇宙中人是一个核心。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易传》)。

三才就是天地人。

这个人的地位是很高的。

可以与天地平等的。

老子讲:

宇宙中有四大,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

2、人效法天地:

人要想追求永恒,就应该效法天地,因天地是一个永恒的东西。

把天地作为一个榜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顺,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道就是日月星辰在天上运行的轨道,就是天道。

天体的运行是任劳任怨,从来没有停止过。

体会到它的自强不息。

像大地一样承载万物。

有一种担当精神。

人是天地氤氲的产物,人也应该以天地为榜样。

要兴发出一种对生命智慧的感悟,处处要把你的道德心性挺立出来。

转移内化到自我。

净洁心灵。

体悟。

人效法天地,但人在自然界面前又不是被动的,“圣人成能”。

参与天地的变化,辅助天地的变化。

在自然面前充分认识自然的特点,同时认识自己的特点,用自己的特点和自然的特点进行结合,发挥自己的特点,进而使自然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君子善驾于物”。

参赞就是凸显自己的特性,没有特性的人那他的存在价值就会少很多。

讲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就因为它有特点。

人在天地之间,一方面是要效法它,另一方面又要参赞,也就是说把自己的特点活出来。

活出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对天地特点的一种成就。

3、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德、合明、合吉凶: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你了解了天地的特点你明白了自己的特点,你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达到天人之间的高度和谐。

4、乐天知命:

知命就是知天命。

这时你就活的非常放松,非常的潇洒,该放的放,该担的担,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我们常常是该负担的不敢负担,不愿负担,该放下的,非常流连不愿放下,或者放不下,所以整天就象背着一块大石头一样过日子,每一个人都象扛着一个包袱,把重担都推给神。

这是生命自然的一种流露。

任何合理的东西,担不是负担,放不是舍弃。

《周易》就是让我们过一种合理的生活,在天地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位置,摆正人的位置,然后怎样去顶天立地。

《周易》讲的就是让人过一种合理化的生活,过一种合目的生活,过一种在宇宙中有意义的能够体现宇宙本质的一种生活。

这种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

是一种充满快乐而又没有顾虑不感到沉重不感到疲倦的一种生活。

三、大化论

《易传》讲: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宇宙的本质就是一阴一阳,它体现出来的规律就是“道”。

这个道在各个方面都有表现,在天的方面表现是阴阳,在地的方面表现是柔刚,在人的方面表现是仁义,但都离不开一阴一阳之道。

阴阳之间的交感变通,这是大化论的基本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易传》提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这个化的特点就是一个“生”,如穷变通久,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所谓的变就是一个“生”。

苟日新日日新”就是那个新。

所以“天地之太德曰生,生生之谓易”。

与时偕行,生命发展的历程就是一种大化,就是一种大化流行。

就是宇宙变化的必然的过程。

我们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特点,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美景,这就是大化流行。

而它的基点就是阴阳。

而这种大化流行最大的特点就是神,最大的表现就是生。

这个神是指阴阳不测之谓神,就是变化莫测才叫神,简直太美妙了,太合理了,太值得歌颂赞美了。

“生生不息”这四字非常宝贵,没有生怎么可以是不息呢,正是因为不断地生才能够长远的流传下去,中国古人追求的永恒就是生生不息的过程,大气磅礴,易学是安身立命之学,是终极关怀。

第五讲《易传》中的智慧

《易传》中的智慧就是谈阴阳,从五个方面来讨论:

一、离阴则无阳,离阳则无阴

它是讲矛盾存在的必然性,怎样能把这些矛盾理顺了,这个社会就和谐了,这个社会的吉凶表现就非常合理了,所以讲《周易》是矛盾之学、阴阳之学。

《庄子》云:

易以道阴阳。

易就是研究阴阳的。

阴阳就是矛盾。

阴阳又恰恰是建构事物合理存在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元素,离开了阴的孤阳和离开了阳的独阴都是没有办法实现合理性的。

如“睽”卦,睽就是背谬,乖背的意思。

就好比人背对背的问题。

“革”卦,革就是变革,就是造反了,那么这两卦为什么会出现背离、违背、变革、革命的情况呢,我们从这两卦的构成,都是由兑卦和离卦组成的,睽是离上兑下,革是兑上离下,总而言之,都是由兑卦和离卦组成的。

兑为少女,离为中女,两卦都是阴卦,它们的《彖》传都用了四个字来形容“二女同居”,这在《易传》里就意味着没有感应没有交通,只有阴阳在一起才有感应,才有交通。

没有感应没有交通这就是“穷”。

也就是穷变通久的穷。

这种没有阳只有阴,没有感应没有交通,自然而然的就没有办法和合,没有办法合理,因而就必然会发生冲突。

所以就得变,就得革,《周易》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谈革卦的。

因为是同性,没有感应没有交感,也就是没有矛盾啊!

说明矛盾并不可怕。

对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矛盾没有对立。

只有矛盾就有交感存在的前提,就有解决矛盾的可能性。

如果矛盾没有了,那就麻烦了。

有矛盾才意味着互补,才意味着有生机,矛盾是一个生机的表现。

孔子讲:

和而不同。

什么是和?

和就是矛盾的统一。

阴阳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阴就无所谓阳,离开了阳也就无所谓阴。

二、阴阳的协调是对合理性的一种追求

和谐的本质是对合理性的一种追求。

没有矛盾就没有和谐,但是,单纯的有矛盾,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和谐,只有在矛盾的各个方面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使统一体具有合理性的时候,矛盾才真正转化为和谐。

如“泰”卦和“否”卦,泰卦就是阴阳和谐的一个卦,否卦就是不和谐的一个卦,泰卦和否卦的构成因素都是一样的,都是由乾坤构成的。

泰卦是上坤下乾,否卦是上乾下坤,就因为它们的结构不一样,一个是通泰,一个是否塞不通。

这给我们两点启示:

第一点,这个不和谐不协调并不意味着在这个矛盾体中的矛盾的各个方面自身有问题,在现实社会中,主要是矛盾的关系结构不合理;第二点,是追求合理的存在方式,追求矛盾体内部的各个元素之间一种合理的和谐的这样一种最佳结构方式。

如当位、中正。

这就是对合理性的追求。

阴阳的协调,阴阳的和谐存在,实际上是对合理性的一种追求。

如烹饪,这饭做的太咸了,或者太酸了,太淡了,这叫不和谐,这叫不合理,这个太咸或大酸是盐或醋的过错吗?

不是的。

是因为你这些材料没有搭配好,是材料之间的结构发生了问题,所以你烹饪美味佳肴,需要油盐酱醋各方面的东西,能够非常恰当地非常合理地放在一起,搭配在一起,和谐就是这样。

各个元素本身没有问题,是没有错误的。

你把它用错了地方,用错了量,它就是错的,所以我们在理解阴阳的对立或者社会的不和谐的时候,不应该抱怨任何一方,应该从整体关系上整体结构上去思考问题。

《国语》讲烹饪,特别强调: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不及你加点,过了想法消解一些,这就是追求一种和。

而不是彻底否定某一方面。

现在贫富差距较大,可能有的人就有一种仇富心理,觉得所有的罪恶都是因为富人,怎么可能因为是他们呢?

富人没有问题,穷人也没有问题。

现在讲健全体制。

建设过程的本身就是对合理性的追求。

实现了这种合理性,就达到和谐了。

如果没有这种追求,那才叫真正的矛盾,那才叫真正的不合谐。

追求合理,追求合情,如当位、乘承比应,这些体例完全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用这些智慧我们完全可思考现实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结构不合理,关系不协调,我们就需要理顺各种关系,使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处于有秩序安分位的状态。

这样整个社会就象一首优美的格律诗,既有规矩又能够各尽情怀,什么叫和谐,觉得这个唐诗宋词都是和谐的有平仄关系。

在和人打交道时要注意彼此之间发生了矛盾应该考虑很可能既不是他的错也不是我的错,追求合理,把我和对方摆放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上,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如果总把问题推给某一方,就老是解决不了问题,现实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扯皮的现象呢?

不就是谁都觉得自己没有问题,而对方有问题,所以才会扯皮。

才会你怨我我怨你。

这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最好的方法是我们坐下来好好分析分析,究竟在哪个环节上不合理,不合理而把它变的合理了它就和谐了。

所以阴阳的协调,是对合理性的一种追求。

《易传》就是讲和谐之美,如“保和太和……”就是追求整个宇宙的和谐。

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阴阳的协调是一个与时偕行的过程

也就是阴阳协调是有一个过程,不是一时能够纠正得了的,追求一种和谐的体制,一种和谐的关系,包括追求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一种和谐的心态,它都是一个与时偕行的过程。

与时偕行就是变通趋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地调整。

应该跟上时间的脚步。

阴阳的协调是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是一个与进偕行的过程,与时偕行的最大特点就是因时而变。

根据时间而发生变化,变是为了变什么,就是变其穷而实现通,这就叫追求阴阳协调,达到了通,也就能够达到久,也就是“穷变通久”。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个穷就是阴阳不协调,人心思变,人在什么时候思变呢?

就是因为穷的时候,这个穷不是说没有钱,当然没有钱也是穷,主要指不和谐的时候,不协调的时候,穷是不和协,变就是要突破穷,达到一种和谐,所以叫变。

什么是和谐,什么是协调?

就是通。

中医讲: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那有不好的感觉,那肯定是因为不通。

针灸也好,吃药也好,无非就是要理顺你的阴阳二气,一切都理顺了,你就不会这疼那痒的。

通是变的结果,通也是一种协调的表现,通就是通顺,就是顺畅,就是一种非常协调的一种关系。

穷是不和谐,变是突破不和谐,通是和谐。

久是因和谐而持久。

变是非常关键的,遇事不能瞻前顾后缩手缩脚。

《周易》整个这本书也是凸显一个“变”字。

孔子讲:

易之为书也,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一切以变为根本。

但变也是有条件的,它的条件就是时。

《周易》称之为“变通趋时”。

有了时的因素,也就意味着这个阴阳的协调总是相对的,不是说协调了以后就永远协调下去,你不变就又不协调了。

和谐是不断地变变变而产生的,所维持的。

就是说阴阳的协调总是有相对性的,没有绝对的协调。

是一个永远完不成的过程,协调新的矛盾再协调再新的的矛盾这样一个过程,高度和谐的一卦是水火“既济”卦,就是坎上离下。

既济卦后边又加了个未既卦,既济的意思就是完成的意思,完成了就意味着和谐,完成和谐又加了个不和谐,加了一个重新开始。

这是古人的大智慧,就是高度的和谐,绝对的和谐就意味着死亡。

没有绝对的和谐,绝对的和谐就意味着没有矛盾,没有矛盾就意味着没有生机,你看水火既济卦,阴阳搭配最合理非常之合理,爻位之间都是这样,所以把它放在第六十三卦,恰恰是这一卦那么它意味着终结,意味着停止,意味着再也没有生机,紧接着又加了一个未济卦,又加了一个重新开始,所以它对我们启发是很大的。

六十四卦的按排是非常有智慧的,在六十三卦之后紧接着加一个未济卦,预示事物的发展,阴阳的协调永远不会停止。

完成也好,协调也好,只是相对的,新的终点同时就是新的起点。

我们经常讲不要知足,没有一个人满足某一方面的成就,我们时时都在重新开始,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走到今天,如果不这样就是吃老本,很快就会落伍。

没有进步就没有真正的和谐。

新的终点就是新的起点。

讲变就是为因应这个时代,而顺应它而去变化,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来解决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还必须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去解决它。

有了问题在发展中谋解决,这就是与时偕行。

阴阳的协调是相对的,要在发展中不断地协调。

阴阳的协调不是一次性的,不是一劳永逸,是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建构的这样一个东西。

阴阳协调是与时偕行也就是与时俱进的意思。

那么这个与时偕行的本质是什么呢?

就是生。

四、阴阳的本质是“生生”

协调的过程就是获得生机的过程,如一个单位一个群体没有生机了,它就死亡了。

所以协调本身是意味着焕发青春,把生命力给彰显出来。

和谐的过程是不断需要动力的过程,而这个动力就是生命力。

与时偕行就是与时俱进,就是日新,就是一天比一天有进步。

《周易》曰:

日新则为胜德。

作为一个领导要多务虚少务实。

日新,这个新就是生。

生生之变。

因为生才有变,因为生生这个变才有通。

如果你变完了之后没有焕发生,那你这个变是失败的。

这肯定是胡变乱变,没有让这个变带来合理性。

生生之谓易。

《易传》讲的这个易,就是变易,就是变化,变化就是生生。

表现生机的变才叫变。

出现一个新形式这才叫变。

与时偕行因时而变。

它就蕴含有生机无限的意思,生机无限,变的里边包含着生机无限。

合协、协调的本质使矛盾体中的无限生机得到保持和释放。

《易传》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就是天地的协调使万物生生不已。

男女的合协、协调使人类繁衍不息。

这就是生。

引:

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讲万物各因其存在的和谐性而得以生生不息。

《周易》曰:

天地之大德曰生。

天地德行就是生。

这也说明所谓的阴阳协调不单单的是阴和阳在自己的生存体中都找到自己的最佳生存方式,同时阴的这种最佳存在方式,使这里边的生命力得到释放焕发无限生机。

如生物链的形成等。

五、宇宙的大和谐

和谐的本质是生生,宇宙的本质是和谐。

天地人的和谐,也就是自然、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和谐,三才之道。

天道、地道、人道。

可以互补。

《周易》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天有天的特点,地有地的特点,人有人的特点,人要发挥自己的特点,来实现完成天地的特点,地的特点就是生,那我怎样利用这个特点为自己服务。

天的特点就是阳光雨露,我怎么利用天的这个特点来为我这个人的特点服务,这就是天地设位,圣人成能,这就是和谐。

今天科技很发达,有很多反季节的东西,我们冬天也能吃上春天的东西,秋天的东西,都是大棚里边养出来的东西,有的人说这种东西营养成分极差。

追求宇宙的大和谐。

中华民族是真正爱好和平的民族。

和平崛起也只有中国才能提出。

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文化积淀,有这样的文化传统。

《周易》的智慧核心就是一个和。

而这个和就是多元统一,矛盾体的统一。

我们不讲矛盾的冲突,我们承认每一个矛盾,矛盾体的各方面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在这个合理的前提下我们追求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这样一个东西。

所以中国人提出大同的思想,这对二十世纪的人类发展和文明走向是很有意义的,不是冲突,当然有冲突,但关键我们要和,所以孔子讲:

君子和而不同。

同是同流合污,和是保持个性的,尊重个性的,这样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就象最大公约数是一样的,深奥的意涵。

民族精华的传扬,中华民族的复兴。

第六讲《易传》中的筮法

把学《周易》这种课当成一种享受课,去体会它的深意和内涵。

筮法就是算卦的方法,因为《易传》的《系辞传》里边曾经记载了一种筮法叫“大衍筮法”,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一种筮法。

一、什么是筮?

这个筮字上面一个竹字头,下面一个巫师的巫。

《说文》曰:

筮,易卦用蓍也,从竹巫。

就是巫师用竹棍进行演算这就叫筮,它是相对于卜而言的。

筮有这样一些特点:

1、筮是名词也是动词:

用作名词就是筹码,古代人运算不像我们今天阿拉伯数字就可以了,古代没有就用筹码,实际上就是用小竹棍,这个筮就是这个筹码的代名词。

也叫策字,跟筮的意思差不多。

用作动词就是演算,就是推演了。

2、筮是一种数学计算的行为:

通过演算得出结果。

3、筮的目的在于明狐疑之事:

如“算”字,上边也有个竹字头,所以算、筮、策都是一个意思。

汉字非常有讲究,古代有很多字都是一类的东西,它有一个偏旁的东西都是一类的东西,或者说都是反映一类性质的东西。

这个筮在算里边它又不是一般的计算,是为了断疑、解惑,那就是占卦了。

4、这种计算行为有专门人员巫来承担。

5、筮的起源与数有关与筮有关:

筮是一种以筹码这工具以数学计算为内容的古老的占卜活动。

它的实质性内容有两点一个是数学,一个是预测,就是占卜、筮占。

二、《系辞传》中记载的东周筮法

《周礼·春官·筮人》: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九筮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参,九曰巫坏。

…以辨吉凶。

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

上春,相筮。

凡国事,共筮。

《周易·系辞传》的大衍筮法曰: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劫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拗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引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有趣的是这里边有两点:

一点是为什么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呢?

有一根不用,那这一点古代的易学家有各种各样的猜测,之所以有一根不用之一是因为五十根蓍草算不出七八九六这几个数,只有四十九才能得出这几个数。

大衍筮法只能算出四种结果:

或者是九或者是六或者是七或者是八。

九为老阳之数,六为老阴之数。

七这少阳之数,八为少阴之数;如果算的是七就画一个阳爻,如果算的是八就画一个阴爻,如果算的是九也画一个阳爻,但这一爻要变,这一卦起完了以后,它要变成阴爻,那么六也是要变成阳爻,所谓老变少不变,为什么老变少不变呢?

就是物极则反。

阳到了极点就要变成阴,阴到了极点就要变成阳。

这一点也是古人的智慧。

如讲冬至是阴气达到极点的时候,那个时候开始有阳在下面运动;夏至也是阳气达到极点的时候,那么阴也开始在这其中孕育了。

所以阳至则阴,阴至则阳。

如阳至(或夏至)用离卦来代替,因为离卦里也有一阴哪,表示“至阳之地有阴存焉”。

冬至(或阴至)它用坎来表示,坎是两边是阴中间是阳,表示“至阴之地有阳存”。

这也是古人的智慧。

我们前边讲要抓苗头抓苗头,这就是抓苗头,越好的时候越要看到可能有坏的苗头,那么越坏的时候越要保持信心。

要努力发现好的苗头。

这个老阴老阳两个数本身就有一个哲学的内涵,那少阳少阴就不变了。

老变少不变。

第二个特点它强调了这个运算过程与天地四时的关系,并把它哲理化了,就是在模拟宇宙生成的过程,就是在模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这样一个变化历程。

所以我们虽然不太讲占卜,但是我们从来不忌讳讲大衍筮法呢,因为大衍筮法确实有它的哲理在里边。

君子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就是透过演算来体会这个阴阳变化之理,进而体现阴阳不测之神。

朱熹占法标准:

凡卦六爻皆不变则占本卦彖辞,而以内卦为贞外卦为悔。

一爻变:

则以本卦变爻辞占;二爻变:

则以本卦二爻辞占仍以上爻辞为主;三爻变:

则占本卦及之卦之彖辞,而以本卦为贞,之卦为悔;四爻变:

则以变卦二不变爻占,仍以下爻为主;五爻变:

则以变卦不变爻占;六爻变:

则乾坤占二用,余卦占变卦彖辞。

四、筮与卜的比较

卜就是用龟甲和牛的肩胛骨、羊的肩胛骨进行的一种占的活动,卜是象声词是爆裂的声音,爆裂后就会出现裂纹,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占断吉凶,这叫占卜。

它和筮占是不一样的,筮占就是用四十九根蓍草经过十八次的演算得出数字,然后根据数字转化成卦。

因此这两者相比有几点不同:

1、揲筮成卦的过程,以既定的演算程序,将余数逐步淘汰,最后得出七八九六,以定一爻之象。

这里含有演绎逻辑的思维。

是一种数理运算。

卦象的获得虽然有偶然性,也有人谋的成份。

而卜占它依据的就是这个兆纹,就是这个裂纹,而这个裂纹是自然形成的,你烧到一定程度它就爆裂,这个爆裂本身有各种可能性,是自然成纹,是一种纯自然的,纯偶然的东西,这里边就没有人为的因素了,也就是一个是人的因素,一个是纯自然的因素。

2、占筮所依据的卦象,依排列组合的数学法则而成,其结构具有逻辑的内容。

这个卦象十有八变成为六爻,而从初往上一个一个地排列上去的,而且有阴阳老少之分,这也是人为的规定了,而卜兆就没有这种逻辑意义。

3、卦爻辞所言之事,多为先民之生活经验,教人如何趋吉避凶,体现了祖先的忧患意识和求生智慧,而卜辞及卜法断定吉凶之词,皆归于上帝的命令,对所问问题的前途,没有选择的余地。

也就是纯粹是鬼谋而没有人谋。

卜辞没有警示的意义,它都是一种条件关系,如果这样就会是那样的结果。

卜辞没有就告诉你是什么结果,就是说人在这里也是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的,这里边没有人理解的空间。

4、筮法推断吉凶的程序,依卦爻辞所言之往事,推断来事之结果。

卦爻辞都是先民的经验,实际上是用过去的经验来推测未来的事情,这是一种类推,含有类推逻辑的因素,思维的因素。

而卜法纯粹是凭借占卜师的神秘体验。

这四点是朱伯崑先生总结出来的。

这四点最大的特点就是筮法里边有人的因素。

卜法里边没有人的因素,也就是卜法只有鬼谋而筮法既有人谋又有鬼谋。

所以同样是占卜类的东西,这个卜辞并没有哲学解释的空间,当然它有史料的价值,但是没有哲学解释的空间,而《周易》就有解释的空间,所以后来走上了哲理化的道路。

从这点可以说《周易》里的筮法是有它的进步性的。

《周易》相对于卜辞来讲,相对于卜法来讲,它是有它的进步意义的。

从纯粹的鬼谋里边加入了人谋的因素,加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里也有人了,这就是一种理性。

5、大衍筮法与民间的这些占卜之术有什么区别?

《周易》里边既有鬼谋又有人谋,所以它具有进行哲学解释的空间。

我们现在的一些筮法如纳甲筮法、梅花易数等比较流行的一些筮法。

它的一个最大的特点,也就是它的最大的可悲之处它又纯粹回到了鬼谋,而把《周易》里边的人谋的因素给取消了。

大衍筮法是发明于京房,当然跟京房有一定关系,但京房发明那个东西是为了解经的,是为了解释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

而现在的占卜就彻底地脱离了卦爻辞,现在的纳甲筮法往上追的话,能追到五代时期的麻衣道者。

有一个《火珠林》这本书,这是讲纳甲筮法的。

汉代的象数易学它是通过这些象数来解释《易经》中的卦爻辞,所以它还有一个人文的关怀。

这是路径和义理解释的思路不一样,当然后来的这个占术它就抛开了卦爻辞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