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县沙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6931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某县沙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某某县沙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某某县沙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某某县沙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某某县沙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某县沙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

《某某县沙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县沙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某县沙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

某某县沙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某某县沙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关于开展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沙产业的意见贯彻落实情况调研的通知》甘林治沙字(2012)06号文件要求,我县于近期内组织林业技术骨干力量,对全县的沙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某某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北接巴丹吉林沙漠余脉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接壤,南临祁连山与**县相接,东临**市,西接**县。

全县辖*镇*乡,**个行政村,**个合作社;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全县总面积**万亩,其中:

沙漠、戈壁274.6万亩,占66%,山地98.3万亩,占23.6%,耕地43.7万亩,占10.4%。

境内海拔1360-2084米,县境内自然形成南、北、中三条风沙带,总长187公里,贯穿6个乡镇,6个国营农林场站,是一个典型的沙区农业县,又是一个完全依赖于林业生态屏障保护的灌溉农业县。

2011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14390万元,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6875元。

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及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县林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二、三期、四期、五期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治沙造林成效显著,农田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全县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3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6.17%。

自上世纪90年代,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沙产业理论广泛付诸于实践,寓沙产业开发于防沙治沙中,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方针,不断加大沙区生态保护和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既取得了生态保护建设显著成效,也使沙产业发展迈出可喜步伐,初步形成了涵盖范围较广、产品种类较多的沙产业体系。

一、沙产业开发现状

近年来,随着沙地综合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我们已经迈出了开发沙产业、向沙漠要效益的坚定步伐。

利用沙、水、光、热等资源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实施农牧林综合经营,深度加工,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出了一条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推进沙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沙产业开发在这里已经起步。

据统计,止2011年底,全县有各类沙产业经营主体262家,经营面积达到12.42万亩,经营范围涉及营林、林果业、养殖业、草产业、种植业、设施栽培、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其中:

养殖业经营小区94个,牲畜(禽)饲养量达到15.86万头(只),经济林基地20个,经营面积1.2万亩,营造林基地16个,经营面积4.1万亩,中药材基地7个,经营面积1.1万亩,人工种草基地16个,经营面积1.83万亩,种植业基地18个,经营面积3.34万亩,温室基地8个,经营面积0.3万亩,沙区旅游基地5个,经营面积0.45万亩,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木材加工网点38个。

涉及沙区区农户1157户,从业人员达到2400多人。

2011年全县实现沙产业产值1.76亿元。

在沙产业实践中,涌现出了诸如**林场、**村荒漠设施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设施红地球葡萄示范区、**科技新村、**林场等一批以民营企业或民营投资主体为代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沙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生态经济林

多年来,通过实行治沙造林目标责任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因地制宜,采取飞、封、造、管并举,草、灌、乔,带、片、网相结合的措施,大力开展沙地综合治理。

全县建成了红枣、枸杞、葡萄为主的果树、灌木等初具规模的几大基地。

并探索和创新了治沙新机制。

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明确了把林果产业建设成为农村支柱产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组织措施、科技措施、管理措施、市场措施和政策措施。

截止目前,全县生态经济林定植面积达到13.2亩,其中红枣9.9万亩,葡萄1.29万亩,梨271亩,核桃591亩。

挂果面积8.3万亩,占总面积的77.6%;总产量达到2.08万吨,其中红枣1.1万吨,产值达1.1亿元左右。

葡萄784万吨,产值达784万元,其它0.196万吨,我县现已具规模的红枣加工企业8家,加工量达0.2万吨。

(二)荒漠现代设施农业

大力发展荒漠区现代设施农业,是我县县委、县政府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近年来,全县各级、涉农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多采光、少用水、节耕地、新技术、高效益”的发展思路,发展荒漠现代设施农业,充分利用沙漠、戈壁、荒滩资源,引导和支持农民群众发展设施农业,逐步解决了设施农业与大宗农作物生产用地,以及发展设施农业规模用地等矛盾,使荒漠现代设施农业呈现出节水、高效、优质、规模发展的良好局面。

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现代设施农业1.3万亩,其中,建成日光温室0.86万亩,大拱棚0.43万亩。

发展荒漠现代设施农业,不仅节约了有限的耕地,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新领域,还进一步激活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建设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奠定了基础,目前只要解决好制约发展的相关瓶颈问题,就会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沙区肉苁蓉产业

2008年县林业局通过考察内蒙古乌海市、新疆博林公司等地的肉苁蓉种植情况后。

依托丰富的沙漠资源,变沙害为宝,启动了肉苁蓉人工种植技术示范项目,在开展人工治沙造林的同时,大力开展梭梭嫁接种植肉苁蓉,又走出一条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产业。

2009年县委、县政府将肉苁蓉人工种植列入农民增收行动计划,从新疆购进肉苁蓉种子纸50万张,至2011年底,全县肉苁蓉人工种植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

接种寄生率达到53%,亩产量达到80kg以上,亩效益达到300元以上。

二、沙产业取得的成效

(一)进一步拓宽延伸了绿洲生态防护体系,生态效益显著

多年以来,我县围绕南北中三条风沙线,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乔、灌、草搭配,带、片、网合理布局,造、管、封三管齐下,至2011年,全县人工治沙造林保存面积达到39.7万亩,其中:

防风固沙林18.36万亩,农田防护林7.9万亩,经济林13.2万亩,封育荒漠植被50.5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6.17%,活立木蓄积量达到68万立方米。

初步形成了内有农田防护林网,中有防风固沙林带,外有天然植被封育区的绿洲生态防护林体系,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

(二)沙地资源综合利用步伐逐步加快,沙区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明显

我县沙区资源开发从六十年代全面起步。

六十年代开发板桥壕洼滩,七十年代开发平川一工程滩,八十年代开发平川一工程滩二期工程、板桥平沙墩滩、新华小泉子滩、鸭暖双墩子滩,九十年代以平川一工程、板桥转湾河、鸭暖南板滩、蓼泉南沙窝、新华南部沙区等五个沙区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为重点,带动全县沙地资源治理开发利用。

由于治沙造林为重点的林业建设长足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沙区农业综合开发,而沙区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建设等有利条件又拉动了治沙造林,形成新开发区建设启动,造林必须先行,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累计在沙区农业综合开发区开发沙荒地约15万亩,在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设了较为完整的防护林体系,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善了生产基本条件,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三)沙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产业经济效益显著

全县林业生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沙区资源优势,以商品粮基地建设为基础,以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为目标,紧紧围绕巩固治沙造林成果,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目前已形成北锁黄龙,中建绿洲,南杂果、北葡萄、全县共同抓红枣的经济发展格局,带动了全县沙产业开发全面启动,依靠龙头带动,整体促进农林牧、产加销一体化为基本特征的沙区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的雏形基本形成。

棉花公司、啤酒花公司、新华猪场、某某牛场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及五里墩治沙试验站、小泉子治沙试验站、五泉林场、沙河林场的建设与发展,带动了全县沙区农业综合开发,促进了全县三条风沙带的治理。

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大力推广林草间作模式,带动了草畜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沙区产业的兴起。

止目前,全县沙产业开发中发展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林木(经济林)15.16万亩,年产量达8780.7万公斤,年产值达8849.4万元;全县饲草(苜蓿)种植面积累计达7.62万亩,年产量达6858万公斤,年产值达1097万元,畜禽饲养量达189.32万头(只),年出栏99.35万头(只),产值达19779万元,水产品年产量达40万公斤,年产值达200万元,全县畜牧渔业增加值达12575.43万元;沙地种植啤酒花、大麦等0.38万亩,年产量达110万公斤,年产值达256.5万元。

2011年,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6875元,其中382元来自林业。

沙产业开发成果的巩固、效益的凸显,达到了预期的“治沙源、涵水源、增资源、拓财源”的建设目标。

就总体而言我县沙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认识不足、经济回报率低、产业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政策扶持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

但要使优势资源变为优势产业,沙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强化领导,加大行政推动力度

由于我县是受风沙危害较重的农业县,沙产业开发既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因此,历届县委、县政府对沙产业开发工作十分重视,把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

一是县上把沙产业开发工程同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二是坚持领导联系沙产业开发示范点的做法,以点促面,全面发展。

三是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县上进一步调整充实县绿化委员会、县防沙治沙领导小组、县沙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等,同时进一步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县有林业局、林业三站、林业勘察设计队、野生动植物管护站,乡有林业站、村社有专职技术员,护林员,沙区有国营、集体林场及治沙站的技术支撑体系已基本形成。

四是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县上先后制定出台了《某某县防沙治沙优惠政策》、《某某县红枣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等,认真落实“谁栽植、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对从事投资高效林果业的企业,经税务部门同意,免征农业税、农林特产税三年,对在荒滩创办林业实体的个人或组织,土地出让金优惠50%。

同时,采取有林业部门无偿提供部分苗木,无偿开展技术指导,乡(镇)政府对宜林荒滩荒地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吸引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资沙产业开发。

(二)深入宣传,提高干群思想认识

沙产业开发是一项生态、经济效益综合发展的新兴产业,要搞好这项事业,必须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因此我们将宣传发动工作放在首要位置,首先,利用每年农村经济工作会、全县林业工作会等会议以及通过召开绿化现场会,宣讲产业开发的地位和作用,表彰奖励在产业开发中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其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展开宣传,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图像,报刊有文章,进一步调动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沙产业开发的积极性。

三是结合科技三下乡,印发各种科技材料。

通过以上形式的广泛宣传发动,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了沙产业开发在农业、林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发展的广阔前景,从而自觉投身到沙产业开发中。

(三)三效并重,增强产业开发后劲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效并重”是沙产业开发的立足点,因此,我们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充分结合做为沙产业开发的基础和前提。

在正确认识县情的基础上,我县确定了以五里墩治沙试验站、小泉子治沙试验示范基地、五泉林场、沙河林场等四个国营林场站及平川一工程、板桥转湾河、蓼泉南沙窝、鸭暖南板滩、新华生态区等五个沙区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做为全县沙产业开发的重点区,尤其是我县的国有林场,基本上都建在条件艰苦,风沙危害严重的风沙线上,一直是全县林业生态建设的主力军。

但近年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国营林场普遍陷入了造林越多,负债越重的怪圈。

面对各国营林场站有钱造林,无钱经营的管护,大片成龄林因无法及时灌水而大量干枯,造成防护效能降低的问题,县上确定采取私营企业或个人承包参股,林业、畜牧、水利、电力等部门扶持,争取国家立项投资等多渠道融资的办法,在五泉林场第二作业站建设总面积2100亩,总投资732万元的某某县高新节水林牧科技示范园区,开展农林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等现代生产技术试验示范,探索总结适应本地区沙产业开发的实用技术体系和林业生态建设模式,使园区成为辐射带动我县沙产业开发的高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各国营林场站走出困境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示范园区建设采取由个体私营大户和致富能人分片开发的方式,使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沙产业开发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县内一批个体经营大户积极承包沙荒地。

并通过在其承包的土地上建造带、片、网结合的防护林体系,使区域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治理,沙区小气候得到一定的改善,并在防护林保护下的沙地上进行种植生产、种草养畜、栽培果树等经济活动,使区域内种、养、加有机结合,农、林、牧业协调发展。

在这种治理模式下,能使治理区形成一种颇似庄园的整体生态环境效果,所以被称之为庄园式沙产业开发模式。

我县近年来由个体治沙造林大户建设的淘金新村、兴旺农场、荒漠区设施农业示范园等个体私营农林场,就是庄园式沙产业开发模式的典型代表。

得到了国家林业局、“三北”局及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全县累计吸纳非公有制林业资金2000余万元参与沙产业开发,从而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大好局面。

同时,我县把沙区治理开发同移民工程结合起来,自九二年以来,在“四滩一窝”建立移民基地6处,移民797户,3500人,治理开发荒地1万亩,在开发土地过程中,促进沙区绿洲营建。

四、沙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经济回报率低

我县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由于立地条件、水资源等因素限制,好多经济效益较高的树种如红枣、葡萄等不能大面积栽植,林业建设以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生产周期长,回报率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投资沙产业开发的积极性。

(二)缺少资金投入

沙产业开发缺少强有力的项目和政策扶持,缺少投入资金,水力、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影响了沙产业开发的质量和进度。

(三)科技含量低

县内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因地方财政困难,条件设备较差,推广经费不定,服务功能不全,导致沙产业开发技术服务不到位,整体科技含量较低,整个产业还未达到“多采光、少用水、高效益”的建设指导思想,影响了产业效益。

(四) 龙头企业少

我县的林沙产品加工企业整体上来说刚刚起步,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由于国家目前对林沙产业加工这类公益性极强的行业尚无明确的优惠政策,林沙产业获利甚微,影响了大企业介入林沙产业的积极性。

五、几点建议

发展林沙产业是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增加农牧民收入、调动农牧民参与建设生态环境的一条有效途径。

但由于在发展林沙产业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仅靠地方难以解决,需要国家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

(一)林沙产业特别是林沙产业加工业,不仅是能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对于拉动农牧民收入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木材替代品市场前景的看好,林沙产业加工业更具发展潜力,有望成为促进当地农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当前林沙产业的最大的薄弱环节是加工滞后,建议国家将沙产业加工业列入农牧业产业化重点支持的龙头企业项目,要从资金上、政策上给予长期的扶持。

(二)林沙产业是一种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的产业,这种产业的经济效益较低,但它的生态效益极大,对生态建设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说林沙产业是改善生态的公益性事业。

鉴于林沙产业是具有公益性的产业,因此,建议国家安排林沙产业建设专项贷款,考虑到林沙产业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改进现行治沙专项贷款的贴息办法,实行定向、定期、定率贴息,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得出的沙产业项目公益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还贷期限,以引导和支持企业的规范发展。

如投资周期较长的药材种植加工业,还贷期限以延长至7~10年为宜。

(三)由于林沙产业投资回报周期长,见效慢,为鼓励发展林沙产业,建议国家对林沙产业项目区分不同类型,在税费上予以减免。

对于林沙产业所涉及的增殖税、农业税、农林特产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土地使用税、苗木生产经营税、原木税等税以及所有行政性收费项目全部予以减免,实行零税率零费率。

(四)在地方防沙治沙规划确定可以开发的地域,应延长土地使用年限,允许企业以在使用年限内每年支付租金的形式分期支付地租,以减轻企业初始投资的资金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