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舰种保护的公众参与研究以都江堰四姑娘山轨道交通项目为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6917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旗舰种保护的公众参与研究以都江堰四姑娘山轨道交通项目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旗舰种保护的公众参与研究以都江堰四姑娘山轨道交通项目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旗舰种保护的公众参与研究以都江堰四姑娘山轨道交通项目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旗舰种保护的公众参与研究以都江堰四姑娘山轨道交通项目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旗舰种保护的公众参与研究以都江堰四姑娘山轨道交通项目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旗舰种保护的公众参与研究以都江堰四姑娘山轨道交通项目为例.docx

《旗舰种保护的公众参与研究以都江堰四姑娘山轨道交通项目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旗舰种保护的公众参与研究以都江堰四姑娘山轨道交通项目为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旗舰种保护的公众参与研究以都江堰四姑娘山轨道交通项目为例.docx

旗舰种保护的公众参与研究以都江堰四姑娘山轨道交通项目为例

  

 

  

旗舰种保护的公众参与研究

以都江堰-四姑娘山轨道交通项目为例

 

  

 

 

 

 

 

 

 

   

 

 

 

 

 

一旗舰种的定义和筛选流程

(一)旗舰种的定义

在保护生物学相关的代理物种(SurrogateSpecies)概念中,旗舰种(FlagshipSpecies)是一个很特别的名字。

与其他的指示种、伞护种、关键种等概念不同,旗舰种更关注一个物种所带来的公众关注度以及社会经济效益。

“旗舰种”定义的产生经历一个历史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保护组织就开始使用“旗舰种”这一名词,他们在筛选保护对象的优先级时,这个概念被使用起来。

随着保护生物学的发展,学术界逐渐发展出一些旗舰种的定义。

目前被广泛讨论的有如下三个定义:

其一,旗舰种是受到广泛欢迎的有魅力的物种,是激发公众关注保护行动的符号和聚焦点;其二,旗舰种是那些能够激发公众的想象力,并引导他们为保护行动提供支持和捐助的物种;其三,旗舰种是与保护相关的营销和宣传活动的焦点,往往具有一种或者多种能够吸引目标听众的特征。

这些定义中都着重强调旗舰种凝聚公众关注、激发公众热情,并为保护行动带来实际帮助的功能。

因而旗舰种这个概念的使用并非纯粹地关注其在生态学意义上的重要性。

知名的旗舰种有虎、大熊猫、金狮面狨、非洲象、亚洲象等。

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旗舰种都是大型哺乳动物。

而近些年,鸟类、昆虫、植物也都有被选择成为旗舰种的案例。

在保护项目中旗舰种可以表征一种生态系统(比如湿地、草原、森林),或者一类环境因素(比如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一个组织(机构),或者一个地理区域。

(二)旗舰种与关键种、景观种、指示种、伞护种的区别

在使用旗舰种的时候,往往伴随着其他几类保护生物学上的物种概念。

其中比较重要的代理物种概念有:

关键种(KeystoneSpecies)、景观种(LandscapeSpecies)、指示种(IndicatorSpecies)、伞护种(UmbrellaSpecies)等。

关键种是指在群落或者生态系统中对大多数其他物种的持续生存能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物种。

关键种的丢失或者数量的减少将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巨大改变,甚至会导致在大尺度上生态功能的丢失。

例如大象在维持栖息地结构,或者蝙蝠和昆虫在传花授粉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种的作用。

景观种是由世界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的保护学家提出的一个物种概念。

景观种是指在相对大尺度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这些物种显著地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功能,并且容易受到这个区域人为活动的干扰。

例如在中美洲的热带雨林地区,五彩金刚鹦鹉、中美洲河龟和美洲豹分别被WCS筛选出来作为雨林冠层、雨林水体以及雨林底层的景观种。

指示种是这样一类物种,它的生物学或者生态学特征可以表征其他物种或者环境所具有的难以直接测度或者测度费用太高的特征参数。

指示种通常可以分为生物多样性指示种以及环境指示种两种类型。

比如说淡水鳌虾可以作为淡水水质的指示种;珊瑚可以作为海洋动态变化(海平面上升、海水温度波动、沉积作用)的指示种;游隼则是一种环境杀虫剂使用量的指示种。

伞护种最早是由Wilcox在1984年提出,它在当时的定义是“伞护种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目标物种,这个目标物种的生境需求能涵盖其他物种的生境需求,从而在对该物种保护的同时也为其他物种提供了保护伞,这种目标物种的生境需求应综合其他物种生境需求的信息”。

伞护种在保护生物学中主要用来确定被保护生境的类型和面积,它是针对生境提出的一个概念。

通常在一个区域一种生境下只挑选一个物种,它的生境需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覆盖其他同生境物种的全部需求。

例如在坦桑尼亚,羚羊的季节性迁徙活动范围可以用来确定其他有蹄类物种在该国应受保护的区域边界,因而更适宜作为该地区的伞护种。

这几类代理物种类型各自侧重于不同的保护学内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很多重叠。

例如美洲豹作为六大动物区系中的新热界(NeotropicalRealm)最大型的猫科动物,它同时兼有伞护种、旗舰种、指示种和景观种的角色。

这样的物种既是位于食物链顶端的关键物种,又是当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荒野质量的指示种,还能作为雨林底层景观种,同时又因为它在公众中广受关注而成为美洲热带雨林保护行动的旗舰种。

而回到本文讨论的旗舰种概念上,旗舰种与其他主要代理物种的概念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够引起足够的公众关注,并由此激发公众对于生态保护的理解和支持。

与公众相关,紧密围绕着公众的注意和感受,是筛选旗舰种的基础。

(三)旗舰种的筛选策略

在过往的案例中,有些旗舰种的筛选往往是保护组织和团队单一地从保护价值出发,选出的旗舰种与伞护种、关键种等相混淆。

或者是想当然地把旗舰种在某一特定公众对象中的价值放大到全体公众。

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旗舰种在实际公众宣传中的效果打折扣。

DiogoVerissimo等人在2010年总结了前人在旗舰种筛选上的多种问题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市场原理的旗舰种筛选策略。

这个策略把旗舰种的筛选分成七个步骤(见图1)。

图1基于市场原理的旗舰种筛选策略与步骤

这个旗舰种筛选策略与步骤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公众参与效果为导向,注重在设计和筛选中由公众参与行动反推旗舰种的筛选。

在本文接下来的论述中,也会以这个思路为基础。

筛选旗舰种的过程也就是设计公众参与行动过程。

(四)都江堰-四姑娘山生态区的旗舰种的初步筛选和准备

首先明确本次旗舰种筛选对应的保护议题。

目前都江堰-四姑娘山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已经立项,这个轨道项目将以双线米轨的铁路形式联通都江堰市区和四姑娘山镇。

项目沿途穿过卧龙和四姑娘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何尽可能地减少轨道交通给沿线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并利用轨道交通项目激发公众对该区域生态价值的关注,带动公众更好地参与这个区域的保护,是本次旗舰种筛选中的核心议题。

接下来考察潜在的目标公众。

针对本次项目的保护议题,我们把目标公众定义为潜在的NOX排放量对都江堰-四姑娘山区域生态保护有兴趣,并能够直接或者间接通过未来的轨道交通到达这个区域的公众。

在这样的定义之下,进一步依照公众可能的通达频次和参与时间把目标公众再细分成一般了解并关注但是无法到达者、只是单次或者偶尔几次达到者、周期性访问者、可以较长时间停留者。

对于不同的目标公众,我们需要考虑他们能够参与保护行动的时长并不相同,能够达到的都江堰-四姑娘山生态区的具体地点也有差别,同时他们的保护意愿也有强弱之分。

辨别这些对于我们筛选旗舰种,设计围绕旗舰种的公众参与活动,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都江堰-四姑娘山生态区是一个地理地貌复杂,海拔变化巨大,植被垂直梯度分布带完整的区域,从低海拔的常绿阔叶林到中等海拔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到较高海拔的暗针叶林,再到高海拔的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高山流石滩应有尽有。

从生态学上,很难找到单一的代理种能够覆盖所有的生境区域和生态特点。

因为目标公众不同,也很难找到单一的物种能适合所有的目标公众。

因此在都江堰-四姑娘山生态区,我们希望筛选出一组旗舰种用于本项目的保护议题。

我们希望这些旗舰种在生态上能够分别代表一定的生态系统类型,在地理上能够分别反映一定的区域特点,在面对公众时又能有针对性地吸引特定的目标公众人群。

最后讨论围绕旗舰种推广的相关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地点,旗舰种的推广和公众参与活动可能发生在如下几个地点。

首先是公众获取旗舰种信息的网络平台,对于公众来说这是成本最低的地点;对于希望进一步参与旗舰种保护的公众来说,他们可以通过未来的轨道交通进入都江堰-四姑娘山地区,而现在设立的各个站点,则是最容易组织公众参与活动的地点。

并且由于轨道沿线各个站点的海拔依次上升,高海拔站点相对来说冬季时间更长,温度更低,受到季节的影响也更大。

因而低海拔站点相对高海拔站点更适宜设计跨度长、频次高的活动,甚至是全年参与活动;而高海拔站点比较适合设计季节性的参与活动。

第二个要素是推广手段,现有保护的相关推广手段同样也分成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而线下手段中又可分成都江堰-四姑娘山区域外和区域内的推广。

在讨论了这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我们需要面对的就是推广产品本身,也就是具体的公众参与活动,这个部分我们会在下文进行讨论。

而相应的每种活动需要付出的代价在确定了活动内容之后也就可以推算出来。

二保护项目中的公众参与案例

(一)志愿者项目

志愿者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前提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做出的服务工作。

志愿者的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

在保护项目中存在着大量的志愿者项目。

而志愿者项目也是公众比较深入参与保护行动的一个领域。

但是志愿者本身同时又具有一些特点,比如没有固定组织,服务时效较短,背景复杂,专业性各不相同。

这些因素造成了志愿者项目在设计、组织和管理上都有着与一般项目显著的差别。

这里我们要介绍的是美国阿巴拉契亚小径(ApplalachianTrail,A.T.)的志愿者管理体系。

阿巴拉契亚小径是美国建立最早、路线最长、知名度最高的风景步道。

这条步道北起缅因州的卡塔丁山,南至佐治亚州的斯普林格山,全长3499公里,步道途经佛蒙特、马萨诸塞、新泽西等14个州,穿过6个国家公园、8个国家森林、1个国家级野生生物避难所以及多个州立公园和数十个地方水源保护地。

阿巴拉契亚小径是典型的线性基础设施,蔓延数千公里,用地分属联邦机构及不同州立机构管辖,用地权属关系复杂,因而A.T.的管理具有很高的挑战。

美国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与国家公园完全不同的管理体系——一种以志愿者为基础的合作管理体系(Volunteer-BasedCooperativeManagementSystem)。

而参与这个合作管理体系的包括非营利性组织、联邦机构和州立机构三个不同的合作伙伴。

在A.T.的维护和管理中最主要的非营利性组织是阿巴拉契亚步道保护委员会(ApplalachianTrailConservancy,ATC)和其附属的30多个地方俱乐部。

而国家层面的联邦机构则主要是国家公园管理局(NPS)和美国林务局(USFS)。

州立机构则包含A.T.途经的各州立公园、森林和地区鱼类、野生生物办公室,也包括各州应对紧急情况的执法、搜救、消防等机构。

在这个合作管理体系中,联邦机构(主要是国家公园管理局阿巴拉契亚步道办公室)负责制定步道综合规划和战略规划,提供步道发展和管理的整体框架,明确管理体系中各个机构的职责、设施和财政来源。

联邦机构NPS和非营利性组织ATC共同制订资源管理计划,指导资源管理活动,确定基金资助的重点管理、监测和研究项目,每十年制定一次。

之后由ATC和附属的30多个地方俱乐部共同制定地方管理规划指南,把整条步道细分成段,具体描述和分配管理任务。

这个规划指南由ATC制定总模板,再由步道各分段的维护俱乐部和各相关地方政府合作伙伴共同编写具体分段的指南细则。

在地方规划指南的指导下,各个地区维护俱乐部提出具体的志愿者计划,把维护行动分割成足够多的小块工作。

而这些子项目经过审核后,会按照时间顺序出现在ATC网站上的志愿者招募页面。

[1]通常来说这些志愿者项目为期都比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志愿者可以以个人的方式加入,也可以组建一个团队整体加入,招募项目中所有的志愿者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与招募人聚集展开项目相关工作。

在志愿者项目中,每一个志愿者项目所完成的任务都严格按照地方管理规划指南的要求进行。

志愿者项目中需要签署统一的志愿者服务协议,接受统一的网上培训[2],这些培训内容包括安全、野外无痕原则以及A.T.的维护历史、由过往志愿者团队分享的历史案例。

当志愿者项目完成时,由志愿者向ATC提交本项目的总结,而每一个地方俱乐部也有一份志愿者服务年历,标记出本地区的志愿者活动大事记。

ATC也在不断的志愿者项目中慢慢地形成核心志愿者,这些核心志愿者就逐渐变成了各地方俱乐部的兼职工作人员。

因此在A.T.的维护管理中,国家机构负责战略和长期规划的制定,核心非营利性机构ATC负责拆分整体维护规划,并给各地方俱乐部提供统一的地区规划模板,而地方俱乐部则负责具体地区维护项目的规划、组织并设计出可操作的小型志愿者项目,而最后由志愿者完成所有的具体维护工作。

在这样的多重合作模式管理下,相对无序的志愿者项目被一个方向一致、目标长远的统一规划所指导,各种小规模的地区志愿者项目最终合在一起就完成了一个长跨度、大规模并不断改进的国家级线性景观的保护和管理。

(二)公民科学项目

“公民科学”(CitizenScience)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西方逐渐兴起的一个名词,它的定义很多,但其核心内容在于:

①是由公众个体或者群体参与,满足公众某种科学探索兴趣;②它会在科学团队或者机构的组织和指导之下完成,并能产生可靠的对科研有帮助的数据或者工作。

在保护领域,公民科学是一类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公众参与行动。

Ebird(www.ebird.org)就是一个十分著名的公民科学项目,这个项目由康奈尔大学鸟类学实验室和美国奥杜邦协会发起。

它们建立了一个在线数据框Ebird,全世界的观鸟记录者都可以向数据库提交自己的观鸟记录。

自上线以来,截至2018年这个数据库已经收集了超过5亿份观鸟记录,来自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与地区,涵盖10300种鸟类(这几乎是现在已经发现的世界上所有的鸟类)。

大量的鸟类学研究论文应用这个数据库的记录。

现在由普通观鸟者提供的这份世界上最详尽的鸟类观测记录已经可以越来越准确地描述鸟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分布、迁徙。

国家冠军树(NationalChampionTree)行动是另一项有趣的公民科学项目。

它是由一个非营利性组织“美国森林”(AmericanForest)发起,用来在全美国范围内发现每一种乔木树种中体型最大的个体。

这个项目在1940年发起,美国森林定义了一个统一的观测标准,综合考虑了树木的胸径、树高和冠盖面积,并以此指标来衡量大树。

后来这个活动被多个国家借鉴,英国、新西兰也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冠军树名录,而美国的各个州、郡也慢慢发展出了自己的寻找州冠军树、郡冠军树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普通公民努力学习辨认、测量树木,并由此激发了对自然中高大树木的关注和保护。

第三个公民科学项目案例来自一个欠发达国家马达加斯加。

马达加斯加作为远离非洲大陆的岛屿,有着十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独特的岛屿地理特征造成这个国家大量的物种都是其特有的,而两栖类动物就是其中的代表。

马国现在已经命名了311种蛙类,但是还有大量未知的新物种正在被发现或者尚不为人所知,对于已经命名的蛙类,它们的野外分布、行为特征等数据也是大量空缺。

而这个国家本身的科研力量又比较薄弱,为了帮助马国的两栖类动物研究和保护,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两栖动物专家组和马国科学家一起发起HerpetoGasyBioBlitz项目,这个项目旨在鼓励所有进入马国持有相机的普通人,拍摄马国蛙类的照片,并提交网站,之后再由专家分析这些照片,整理出科学的记录和发现。

(三)环境教育项目

公众参与保护的另一个重点方向是环境教育。

都江堰-四姑娘山区域大部分将会划入新建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因而基于国家公园的环境教育项目就更加值得借鉴。

这里我们介绍美国国家公园系统发起“小护林员”项目(JjuniorRangerProgram)。

这个项目是为5~12岁的孩子准备,当他们在进入国家公园区域时,会得到一本小护林员活动手册。

这本手册上会指导孩子关注国家公园中那些容易被错过的区域以及自然中有意思的内容。

手册的编写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利用简单的方法去发现国家公园中的自然野趣,还有可操作性很强的野外活动任务,可以在公园护林员的指导和带领下完成。

如果按照手册上的介绍完成了一定数量的观察或者探索项目后,孩子就能获得一枚由国家公园颁发的徽章。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这本手册上的任务是不相同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同一个国家公园里,孩子可以逐渐积累多枚年龄徽章,并最后获得小护林员的称号。

目前所有的美国国家公园都参与小护林员项目,许多州立公园也进入这个网络。

小护林员活动手册是由每个公园结合当地的学校编写,而不同公园之间的徽章也各不相同。

在收集徽章的同时,孩子能够通过这样一种手册导览式的活动课程,领略每个公园中独特而又容易被忽视的自然。

(四)这些案例的启发

在都江堰-四姑娘山区域,上述公众参与的案例启发了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目标公众设计不同的公众参与项目。

对于保护意愿较高,并有足够时间在都江堰-四姑娘山区域停留的公众而言,志愿者项目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公众参与类型。

并且,通过前期合理设计志愿者项目的管理模式,可以让政府、企业、非营利性机构一起共同制定出比较长远的志愿者项目行动规划,而由非营利性机构具体细化拆分成小型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志愿者项目。

在公共平台发布以后,由志愿者报名参与。

这样既可以降低志愿者参与的门槛,又能在比较长的时间尺度上保持志愿者项目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而对于那些只能单次或者偶尔几次到达都江堰-四姑娘山区域的公众而言,他们的访问带有更强的旅行性质,那么如何在旅行中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并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保护效果,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在这种场景下,公民科学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

比如以特定的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用公民科学的方式启发公众去发现和探索周边的自然,并完成有科学价值的观察和观测,最后还有统一的平台收集整理这些发现。

这种参与方式需要对这类人群进行有导向性的安排,这样既丰富了其旅行的内容,也使其在旅行中开展了有保护意义的活动。

而环境教育显然是帮助少年儿童参与保护的一种方式。

都江堰-四姑娘山区域很大一部分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内,进行环境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导域外儿童进入这个区域,了解这个区域的自然和生态;另一方面又能为域内的儿童提供另一种认识家乡、保护家乡的方式。

国家公园可以发起类似小护林员的项目,设计相应的小护林员活动手册,而当地域内的中小学也可以结合校本课程安排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践。

结合上文讨论的旗舰种筛选步骤,参考公众参与活动的设计,就可以按照上述思路进行环境教育和保护。

三都江堰-四姑娘山生态区一些重要物种的保护现状

(一)大熊猫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兽类物种,都江堰-四姑娘山生态区跨越中国最大的两个大熊猫栖息地——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

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轨道交通穿越的邛崃山系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约104只野生大熊猫生存,密度为0.052只/千米2。

最新版的卧龙综合科考报告显示,保护区内大熊猫主要分布在皮条河以南,集中分布在西河流域和中河流域。

保护区东部的黄草坪、小阴沟以及仓王沟也是保护区大熊猫分布的集中区。

在皮条河以北的正河流域,铡刀口沟也有零星分布。

在岷山山系片区,轨道交通贴着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缘经过,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的结果,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野生大熊猫9只,密度为0.034只/千米2。

而该地区是岷山山系大熊猫B种群的重要栖息地,也是直接联系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两个最大的野生大熊猫种群的关键区域和“天然走廊”。

该地区野生大熊猫密度较低,种群数量较少。

因而在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的《四川省大熊猫野化放归技术指南(2018~2027)》中把这里定位为三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地之一,并在2018年底成功放归了两只雌性大熊猫。

(二)杜鹃花

杜鹃花,即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全球约有近千种,主要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

中国有杜鹃花属植物576种(其中特有种409种),80%分布在横断山区域以及东喜马拉雅地区。

都江堰-四姑娘山生态区就位于这一世界杜鹃花的分布中心。

现有研究表明,野生杜鹃花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种的作用,通过对大兴安岭落叶松林中杜鹃花的研究,杜鹃花在落叶松林“森林-湿地-冻土”三种景观要素的转化和维持中扮演着关键种的角色。

而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杜鹃花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性还会进一步显现。

都江堰-四姑娘山生态区的海拔变化极大,植被垂直分布带完整,在不同的植被带中都有杜鹃花的分布。

在常绿阔叶林中林下伴生有岷江杜鹃、银叶杜鹃、黄花杜鹃。

其中在曼青冈-短柱柃-岷江杜鹃群落中,高度在2~5米的岷江杜鹃在灌木层占据优势,盖度20%。

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分布有多鳞杜鹃。

落叶阔叶林中,分布有多鳞杜鹃、星毛杜鹃、银叶杜鹃等。

在温性针叶林中,分布有黄花杜鹃、黄毛杜鹃。

在云杉-冷杉林中,分布有山光杜鹃、四川杜鹃、大叶金顶杜鹃、星毛杜鹃、秀雅杜鹃等。

在这个植被带,杜鹃往往是构成冷杉林灌木层优势物种。

在高山灌丛区域,分布有山光杜鹃、青海杜鹃、大叶金顶杜鹃、黄花杜鹃、紫丁杜鹃、褐毛杜鹃等。

基本上从海拔600米到海拔4000米都有杜鹃的分布。

杜鹃属在都江堰-四姑娘山生态区的被子植物中是当之无愧的大属,光是卧龙地区就已经发现36种杜鹃属植物。

(三)绿尾虹雉

绿尾虹雉是中国特有的大型高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一物种,在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濒危等级为易危,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被评估为濒危等级。

它主要分布于四川西部海拔3000~4900米的山区。

都江堰-四姑娘山生态区正好位于绿尾虹雉的主要分布区内。

过往的研究表明,林线之上、高山流石滩之下的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草甸区域,尤其是阳坡或者半阳坡是绿尾虹雉的主要活动区域。

它的活动习性在春夏季节,主要活跃时间为上午5:

30~10:

00,下午3:

00~8:

00;而在冬季主要为上午7:

00~9:

00,下午4:

30~6:

00。

在每年的3月底到4月初,绿尾虹雉进入繁殖期。

雄鸟伴有炫耀、舞蹈、鸣叫等行为,而雌鸟回以短促的低音。

随之而来的孵化期大约持续28天,雌鸟几乎终日匐于巢中。

都江堰-四姑娘山轨道交通项目中的巴朗山站点恰好处于绿尾虹雉活跃地区,这里海拔3600米,距离车站不到1千米处就是著名的巴朗山隧道口,在Ebird数据库中,这里是全世界绿尾虹雉目击记录最多的地点。

在下文中,我们的公众参与项目将围绕这几个物种进行设计。

四公众参与旗舰种保护的策略和行动路线

公众参与在我国是受到一系列法律法规的保护和指导的。

其中在环境保护领域,2015年4月环保部发布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试行)》。

在这一法规中提出切实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四种权利——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同时指出依法、有序、自愿和便利的公众参与原则。

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我们结合都江堰-四姑娘山轨道交通项目中的保护议题,把四项权利分成两类来分别讨论。

(一)知情和表达的平台搭建

知情就是政府和企业定期公开环境信息并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公众能够及时获取这些环境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对策。

知情是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基本前提。

而表达是公众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表达自己对环保事务的看法,以体现自己对公共事务进行参与的机制。

从实质上看,表达主要是一种程序性机制。

在我们这个项目中,更多的是需要有一种机制保证公众及时全面地获取信息同时又能把意见通过程序表达出来。

在网络时代,设计合理的网络信息平台是实现知情和表达的最便捷也最具时效的方法。

在这个完整的网络平台,项目方、监测方能够及时提交项目信息、施工信息和监测信息。

充分的信息公开是知情权得到保障的基础,而允许公众在网络平台上就项目进展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进行提问并评论,是保障公众表达权的方式。

在提问机制的设计中,可以参照政府政务网站的建设,建立项目上的总经理信箱和总工程师信箱,制定相应的收集、反馈公众意见的规范流程。

同时轨道交通本就是一种很好的信息宣传载体,在轨道交通建成后,可以为列车配套设计出“移动公告栏”。

这个移动公告栏就是利用列车车厢中的现代化多媒体平台,给乘客介绍列车沿线都江堰-四姑娘山生态区的生态特点和最新的生态监测成果,让列车本身就成为公众获取当地生态信息、保护信息的窗口。

在信息公开中,尤其重要的一个前提是要保证监测信息准确、及时地产生。

这就需要专业团队对项目本身进行系统的并有针对性的监测。

这种监测的跨度,应该覆盖整个项目周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