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国古典家具术语一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6832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中国古典家具术语一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精选中国古典家具术语一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精选中国古典家具术语一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精选中国古典家具术语一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精选中国古典家具术语一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中国古典家具术语一览.docx

《精选中国古典家具术语一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中国古典家具术语一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中国古典家具术语一览.docx

精选中国古典家具术语一览

中国古典家具术语一览

 

以及家具描写

 

几案

 

人们常把几案并称,是因为二者在形式和用途上难以划出截然不同的界限,几是古代人们坐时依凭的家具,案是人们进食、读书写字时使用的家具,其形式早已具备,而几案的名称则是后来才有的。

  关于几和案的实物,从考古发掘情况看,自战国至汉魏的墓葬中,几乎每座都有出土,有铜器、漆器、陶器等多种质地。

  从种类上来分,

案的种类食案、书案、奏案、毡案、欹案。

几的种类宴几、凭几、炕几、香几、蝶几、花几、茶几、案头几。

  由此可知,几案的样式之多,且又各有各个用途,在厅堂殿阁的布置上,和其他家具一样,也各有其特定的规

 

明 乌木边花梨心条案

说明:

高81.5厘米,长111.5厘米,宽28厘米

  案面乌木攒边,镶独板花梨木心。

直牙条,小牙头,扁方腿,两侧腿间安横枨,腿及横枨均四面打洼,前后打大洼,两侧打小洼。

腿部四个棱角作混面线,混面与打洼线结合处作双打洼细皮条线。

直腿外撇,侧脚收分,正面跑马叉和侧面跑骑马叉明显可见,显现了明式家具的特征。

 

明 铁梨象纹翘头案

说明:

长343.5厘米,宽50厘米,高89厘米

  此案案面用厚度近10cm的独板制成,连同两端翘头系一木连做。

直牙条,牙头做出卷云纹曲边,雕象纹,象鼻微卷,两象合之又似下卷的云纹。

牙头以夹头榫结构与案腿相连。

案腿素混面,侧腿间安挡板,用厚材透雕出大朵垂云,居中悬挂,四角镶云纹角牙。

足下带托泥。

为减少器身重量并保留看面的厚度,案里挖出凹槽,槽内有阴刻“崇祯庚辰仲冬制于康署”款。

据此得知此案制成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款识应为当时的主人购置时所刻的纪念款。

康署为今广东省德庆县。

  此类大案造型浑朴凝重,存世较少,而带年款者更少,对研究明代广东家具的风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明 铁梨螭纹翘头案

说明:

高90厘米,长363厘米,宽68厘米

  案面两端翘头,面下直牙条,腿、牙头、案面间用夹头榫结合。

牙条两端雕相对的回纹,牙头作卷云形。

直腿外撇,两侧腿间安插挡板,透雕螭纹。

  大型翘头案一般摆设在正厅正中或宫殿内两侧山墙下,为陈放大型陈设品而用,与平头案相比更具装饰性。

此案造型古朴,纹饰流畅,端庄稳重。

 

清康熙 填漆戗金花卉纹炕案

说明:

高39厘米,长160厘米,宽30厘米

  案面两端鳅背圆翘头,壸门式板腿。

案面开光内为红色钱纹锦地,雕填茶花、蝴蝶和洞石。

开光外为红万字方格纹锦地,雕填牡丹、葵花、荷花、茶花四季折枝花卉。

案板边沿和腿部均戗金双勾红线,填彩暗八仙纹、戗金流云,散布折枝花卉纹。

左右板腿里外均以彩漆雕填缠枝勾莲纹。

红色漆里,刻“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此案原贴有“寿康宫在帐”字条,说明此物曾陈设于寿康宫。

寿康宫为皇太后、太妃的居所。

此物为康熙时宫廷制品。

 

清乾隆 杉木包竹黄画案

说明:

清宫旧藏高86.5厘米,横194.2厘米,纵82厘米

  画案杉木胎,通体包镶竹黄。

案面之下为回纹透空攒牙子,四腿上端与案面连接,支撑着案牙的下部。

两侧腿间安装罗锅枨,云头形足。

  此案采用竹黄包镶,在大型桌案上极为少见,堪称清代家具之珍品。

 

 

清晚期酸枝木镂雕镶理石八角几

说明:

广东省博物馆藏高82.5、宽44厘米

 

晚期酸枝木镂雕镶理石双层几

说明:

广东省博物馆藏高82.5、宽44厘米

 

清早期 紫漆描金山水纹海棠式香几

说明:

高86厘米,长54厘米,宽44.5厘米

  几面海棠式,高束腰,壸门式牙子,牙头镂雕成卷云形。

三弯腿,足端上翻,雕镂空花叶,足底承圆珠,落在海棠式束腰四足座上。

香几通体紫漆地描金,几面饰山水纹,束腰透雕卷草纹,几身遍饰蝙蝠、磬、如意纹等吉祥图案,间饰回纹及卷草纹。

此香几的造型虽为明式,但其富贵华丽的纹饰已显现出清代风格。

在清代宫殿中,香几为摆放陈设品所用。

 

乾隆 文竹小炕几

说明:

清宫旧藏横54.5厘米,纵24厘米,高29厘米

  此小几呈长方形,以松木为骨架,在其棱角处镶嵌紫檀木细丝,中间贴饰极精细的竹黄,色泽淡雅。

几面正中镶瘿木心,侧沿两端雕饰回纹。

腿子为竖直方材,缩进几面以内,其上端饰以透雕拐子牙头,前后两腿间各施横枨两根。

  文竹技法属于竹刻工艺中的新起之秀,其取材于成熟南竹,将竹劈开后翻转其里,再以竹之内膜贴于木或竹制的器物上,制作难度较大,耗工巨甚,由于文竹用材所用的竹之“内簧”大料难得,故在使用上也是惜料如金,文竹成器多为一些小件文玩,可以说“文竹无大器”,而用于家具装饰上则更是少而又少。

此小几造型灵秀可人,颜色清新淡雅,在故宫现存的文竹器物中可以说是精巧之作,弥足珍贵。

 

清乾隆 剔红福寿纹炕几

说明:

高34.5厘米,横94.5厘米,纵25.5厘米

  炕几长条形,以红雕漆工艺制成。

通体剔红花纹,几面回纹边内浮雕拐子纹及卷草纹,正中饰蝙蝠及鲶鱼纹。

几面下镂空拐子纹托角牙,侧沿及腿浮雕蝙蝠、卐字、桃及拐子纹。

几两侧腿间有开光洞,开光下沿饰上翻的如意云头纹,最下承海水纹托泥。

几底面正中刻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竖行款。

  清代家具署款识的极少,故此几对研究清乾隆年间家具工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乾隆 紫檀雕花方几

说明:

横38厘米,纵38厘米,高87厘米

  几紫檀木质,方形,束腰呈方瓶立柱式,透雕方瓶多个。

花牙上透雕西蕃莲纹,花牙下之横枨上雕卷叶纹,枨子中心透雕西蕃莲纹并由雕花柱与花牙相连。

腿上部雕西洋花纹,中部雕成方瓶状,下部方材直腿上雕方瓶纹。

几足雕卷云纹,下承饰西洋花纹的托泥之。

在中式家具上雕饰西洋花纹是典型的清式家具的做法。

此几为室内陈设器,应置于宝座之前。

 

椅凳

 

  我国古代椅子出现在汉代,它的前身是汉代北方传入的胡床,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已为常见之物。

唐以后,椅子才从胡床的名称中分离出来,直呼为椅子。

  宋代椅子更为普遍。

在宫廷中,所使用的椅子都是极为华丽的。

宋代帝后像中描绘的椅子都有用彩漆描绘的花纹,结构也趋于合理。

宋代还流行一种圈背交椅。

交椅又名“太师椅”,在家具种类中,也是唯一的椅官衔命名的椅子。

所谓交椅,是指前后两腿交叉,交接点作轴,可以折叠的椅子。

北方民族最先使用,其特点十分适合游牧生活的需要。

  交椅在元代家具中地位较高,只有地位较高和有钱有势的人家才有,大多设在厅堂供主客享用,妇女和下人只能坐圆板凳和马闸。

到了明代,椅子的形式已很多,如宝椅、交椅、圈椅、官帽椅、靠背椅、玫瑰椅等。

  凳,最早并不是我们今天坐的凳子,它是专指蹬具,相当于脚踏。

它成为坐具,也是汉代以后的事。

凳的形式有方圆两种,凳面的板心,也有许多花样,有影木心者,有各种硬木心者,有木框漆心者,还有藤心,大理石心者。

宋代以后,用材及工艺都很讲究。

 

 

清 紫檀嵌竹丝梅花式凳

说明:

高46厘米,面径34厘米

  凳为五腿梅花式,紫檀光素座面,侧围牙子、罗锅枨,腿部正中起槽,当中填嵌竹丝,打洼束腰,浮雕冰梅纹。

  此凳造型优美,小巧精制,在做工和色调的处理上更是恰到好处,为清中期苏式作品。

 

 

清晚期酸枝木镶螺钿公座椅(带几)

说明:

广东省博物馆藏椅高96、长62.5、[宽47厘米,几高80、长45、宽34厘米

  整套八椅四几共十二件。

靠背上分别雕鹰、熊、雀、鹿等动物,以树石作陪衬,并镶嵌五彩螺钿。

广州方言“雀”、“爵”同音,取“英雄爵禄”之意。

广州人习惯上将这种形式的扶手椅称为公座椅,陈设于厅堂,既实用又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在公馆、祠堂中尤为常见。

 

靠背椅

   靠背椅产生于南北朝,唐代以后使用的更加普遍。

椅面一般为方形,有靠背,拱形搭脑。

靠背椅的造型特点就是靠背无扶手,并且靠背搭脑不出头。

这种椅子的靠背有不同形式,有称其为“一统碑式”椅子的。

另一种被称为“灯挂椅”,他的横梁长出两柱,又微向上翘,犹如挑灯的灯杆,故而得名。

在用材和装饰上,硬木、杂木、彩漆描金,填漆描金、各色素漆和攒竹等做法皆有之。

明清时期的靠背椅制作更加精细。

在选材方面,一般选用红木和楠木。

清晚期紫檀镶理石靠背椅(带几)

说明:

广东省博物馆藏椅高98、长58、宽50厘米,几高80、长41、宽41厘米

 

清晚期酸枝木镂雕龙纹小扶手靠背椅

说明:

广东省博物馆藏高96、长60、宽45厘米

 

清乾隆 湘妃竹黑漆描金菊蝶纹靠背椅

说明:

清宫旧藏通高101厘米,长48厘米,宽39厘米

  此椅的搭脑、立柱、腿牙及底枨均以湘妃竹制成,惟靠背板心及椅面为黑漆木。

背板板心上部饰描金福磬纹,中上部开圆形团寿透光,中部以下饰描金蝴蝶菊花纹。

椅的黑漆座面无纹饰,座面之下安有攒拐子牙,四条腿直下,至底端安有管脚枨。

  此椅朴素清雅,结构简洁工整,竹制构件与黑漆椅面、背板相互衬托,为典型的清中期家具风格。

 

扶手椅

 有扶手的背靠椅的统称,除了圈椅、交椅外,其余的都叫扶手椅。

其式样和装饰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常和茶几配合成套,以四椅二几置于厅堂明间的两侧,作对称式陈列。

清晚期酸枝木镂雕龙纹扶手大椅

说明:

广东省博物馆藏高115、长72、宽51厘米

 

清道光海山仙馆铭紫檀木扶手椅

说明:

广东省博物馆藏高105、长70、宽52.5厘米

  海山仙馆为清代广州富商潘仕成在荔湾的别墅,建于道光年间,是广州历史名园之-:

此椅靠背嵌有”海山仙馆”铭,应为海山仙馆所用之物。

 

清 乌木七屏卷书式扶手椅

说明:

高82.5厘米,长52厘米,宽41厘米

  此椅通体用圆材。

靠背、扶手仿窗棂灯笼锦式,共7屏,中间最高,两边依次渐低,卷书式搭脑高出椅背。

座面下安罗锅枨加矮老,足端安四面平管脚枨,正面横枨下加罗锅枨,两侧及后面安云形角牙。

  此椅造型方正而用材圆润,构架空灵,保持了明式风格,然其座围采用攒框和活杆拼接,使后背垂直,则为由明向清过渡转化的风格特征。

 

圈椅

  圈椅,由交椅发展而来。

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座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适,颇受人们喜爱。

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是我们民族独具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

后来逐渐发展为专门在室内使用的圈椅。

它和交椅所不同的是不用交叉腿,而采用四足,以木板作面,和平常椅子的底盘无大区别。

只是椅面以上部分还保留着交椅的形态。

这种椅子大多成对陈设,单独摆放的不多。

圈椅的椅圈因是弧形,所以用圆材较为协调。

圈椅大多采用光素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组简单的纹饰,但都很浅。

背板都做成“S”形曲线,是根据人体脊椎骨的曲线制成的,为明式家具科学性的一个典型例证。

  明代中后期,有的椅圈在尽头扶手处的云头外透雕一组花纹,既美化了家具,又起到格外加固的作用。

明代人们对这种椅式极为推崇,因此当时多把它称为“太师椅”。

更有一种圈椅的靠背板高出椅圈,并稍向后卷,可以搭脑。

也有的圈椅椅圈从背板向两侧延伸通过边柱后,但不延伸下来。

这样就成了没有扶手的半圈椅了,这种椅子造型奇特,可谓新鲜别致。

  圈椅是明代家具中最为经典的制作。

明代圈椅,造型古朴典雅,线条简洁流畅,制作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天圆地方”是中国人文化中典型的宇宙观,不但建筑受其影响,也融入到了家具的设计之中。

圈椅是方与圆相结合的造型,上圆下方,以圆为主旋律,圆是和谐,圆象征幸福;方是稳健,宁静致远,圈椅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理念。

从审美角度审视,明代圈椅造型美、线条美,与书法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具有中国泼墨写意画的手法,抽象美产生的视觉效果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

圈椅的扶手与搭背形成的斜度,圈椅的弧度,座位的高度,这三度的组合,比例协调,构筑了完美的艺术想象空间。

  

明 黄花梨螭纹圈椅

说明:

高103厘米,长63厘米,宽45厘米

  此椅弧形椅圈自搭脑伸向两侧,通过后边柱向前顺势而下形成扶手。

背板稍向后弯曲,形成背倾角,颇具舒适感,板满雕双螭纹。

四角立柱与腿一木连做,“s”形联帮棍。

席心座面。

座面下装壸门卷口,雕卷草纹。

腿间管脚枨自前向后逐渐升高,称“步步高赶枨”,寓意步步高升。

四腿外撇,称侧脚收分,意在增加器物的稳定感。

圈椅为明代常见椅式,由交椅演变而来,上半部还留有交椅的形式。

 

玫瑰椅

  这种扶手椅的后背与扶手高低相差不分,比一般椅子的后背低,靠窗台陈设使用时不致高出窗沿,造型别致。

常见的式样是在靠背和扶手内部装券口牙条,与牙条端口相连的横枨下又安短柱或结子花。

也有在靠背上作透雕,式样较多,别具一格。

是明式家具常见的一种椅子式样。

  玫瑰椅是明代扶手椅中常见的形式,其特点是靠背、扶手和椅面垂直相交,尺寸不大,用材较细,故予人一种轻便灵巧的感觉。

追溯起源,是吸取了宋代流行的一种扶手与靠背平齐的扶手椅并加以改进而成的。

扶手与靠背平齐的椅子在宋画中一再出现,只需把两侧的扶手降低一些,其大貌就很像明代广泛流行的玫瑰椅。

为了轻便适用,小型的椅子不需要有脚枨,而扶手的下降,更是合理的改进,免得把坐者的两肘架得过高以致感到不舒适。

清 黄花梨六螭捧寿纹玫瑰椅

说明:

现藏于故宫博物馆高88厘米,长61厘米,宽46厘米

  此椅靠背镶板透雕六螭捧寿纹,下以圆形螭纹卡子花支垫。

扶手横梁下装壸门牙,浮雕螭纹。

藤心座面,下装券口牙子,浮雕螭纹及回纹。

圆腿直足,腿间装步步高赶枨。

  此椅靠背、扶手下壸门牙及座面下券口牙子装饰趣味颇浓,靠背的透雕纹样尤为精细雅致。

 

交椅

  坐具。

因其交椅下身椅足呈交叉状,故名。

据资料考证,起源于古代的马扎,也可以说是带靠背的马札。

 

  

  官帽椅

  官帽椅以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员的官帽而得其名。

官帽椅分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式官帽椅两种。

所谓四出头,实质就是靠背椅子的搭脑两端、左右扶手的前端出头,背板多为“S”型,而且多用一块整版制成。

南官帽椅的特点是在椅背立柱和搭脑相接处作出软圆角,由立柱作榫头,横梁作榫窝的烟袋锅式做法。

椅背有使用一整版做成”S”形,也有采用边框镶板做法,雕有图案,美观大方。

 

 

清 紫檀嵌珐琅绣墩

说明:

通高52厘米,面径28厘米

  绣墩造型仿腰鼓,面、底径相若。

上下两端各雕玄纹两道,玄纹外侧浮雕象征固定鼓皮的乳钉,玄纹之间以浮雕卷草纹卡子花界出6格,每格各嵌夔龙纹珐琅片一块。

腹腔中间为6组海棠式开光,彼此衔接。

开光内另镶紫檀木板,边缘雕出云纹圈,当中镶蝙蝠纹及宝相花纹珐琅片。

  此绣墩设计巧妙,结构合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床榻

 

我国床的历史很早,传说神农氏发明床,少昊始作箦床,吕望作榻。

有关床的实物当以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战国彩漆床为代表。

汉代刘熙《释名·床篇》云:

“床,自装载也”,“人所坐卧曰床”。

当时的床包括两个含义,既是坐具,又是卧具。

西汉后期,又出现了“榻”这个名称,它是专指坐具的。

《释名》说:

“长狭而卑者曰榻”,“榻,言其体,榻然近地也,小者田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

榻是床的一种,除了比一般的卧具矮小外,别无大的差别,所以习惯上总是床榻并称。

  直到六朝以后的床榻,开始打破了传统习惯,出现了高足坐卧具,此时的床榻,形体都较宽大。

唐宋时期的床榻大多无围子,所以又有“四面床”的称呼,使用这种无围栏的床榻,一般是须使用凭几或直几作为辅助家具。

  辽、金、元时期,三面或四面围栏床榻开始出现,做工及用材都较前代更好。

到了明代,这种床榻已盛行,结构更具科学性,装饰手法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

如①架子床。

通常的做法是四角安立柱,床顶安盖,俗谓“承尘”,顶盖四围装楣板和倒挂牙子。

床面的两侧和后面装有围栏,多用小块木料做榫拼接成多种几何纹样。

因为床有顶架,故名架子床。

②拔步床。

其外形好像把架子床安放在一个木制平台上,平台长出床的前沿二、三尺,平台四角立柱镶以木制围栏。

还有的在两边安上窗户,使床前形成一个小廊子,廊子两侧放些桌凳小家具,用以放置杂物。

拔步床虽在室内使用,却很像一幢独立的小屋子。

③罗汉床。

它的左右和后面装有围栏,但不带床架,围栏多用小木做榫攒接而成。

,最简单的用三块整木板做成。

围栏两端做出阶梯型软圆角,既朴实又典雅。

  清代床榻在康熙以前大体保留了明代的风格和特点,乾隆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独特的清代风格。

其特点是用材厚重、装饰华丽,以致志向繁缛奢靡,造作俗气。

 

清晚期酸枝木镶螺钿贵妃床

说明:

广东省博物馆藏高106.5、长185.5、宽60.5厘米

 

清中期 紫檀荷花纹床

说明:

高116.5厘米,长224厘米,宽132.5厘米

  此床紫檀质,面装屉盘,面下束腰,鼓腿膨牙,内翻马蹄足,床面上装三屏风式床围。

束腰及牙条浮雕荷花莲蓬纹,腿、足部雕密不露地的荷花纹,床围透雕荷花莲蓬纹。

  此床的雕刻采用穿枝过梗的手法,使得纹饰彼此贯通,连成一体。

荷花枝叶蔓延,生动逼真,与木材之坚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得起“工精料良”四字。

 

架子床

  汉族卧具。

床身上架置四柱、四杆的床。

有的在两端和背面设有三面栏杆,有的迎面安置门罩,更有在前面设踏步并加设—罩(拔步床)等。

式样颇多,结构精巧,装饰华美。

装饰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花马山水等为题材,含和谐、平安、吉祥、多福、多子等寓意。

风格或古朴大方,或堂皇富丽。

清 黄花梨月洞门架子床

说明:

清宫旧藏高227厘米m,横247.5厘米,纵187.5厘米

  床由床屉、床围、立柱、月洞门、倒挂牙子及床顶等多件组成。

各结合部位均用活榫,便于分解组合。

床身正面装椭圆形门罩,民间常称此为月亮门。

床围以三部分组成,均为雕如意云头纹加十字形构件攒成透棂。

床面为棕屉,上附花眼藤席。

床面下高束腰,周围用竹节形矮佬界出16格,格内镶板,并浮雕花鸟蔬果,图案无一相同。

束腰下承托腮。

四面牙板与腿足作成壶门形。

牙子边缘起线,对称浮雕螭纹及卷草纹。

四腿三弯式,云纹足。

此床之雕饰十分精致。

 

罗汉床

弥勒榻一般体形较大,又有无束腰和有束腰两种类型。

有束腰且牙条中部较宽,曲线弧度较大的,俗称“罗汉肚皮”,故又称“罗汉床”。

罗汉床一直是备受欢迎的实用家具。

明 黄花梨十字连方罗汉床

说明:

高89.5厘米,长198.5厘米,宽93厘米

  床身通体以黄花梨木制成,床围以十字连方的形式攒成。

后背上层双横梁,中间以矮佬分为数格,镶嵌带有梭形开光洞的绦环板,唯两端的绦环板没顶到头,疑为后改。

席心床屉,下衬硬板。

屉面下带束腰,壼门式牙条,边沿起线并与腿子里口边缘交圈。

拱肩三弯腿,外翻云纹足。

  此床造型简练舒展,上繁下简,相互呼应,具有浓厚的明式家具的风格特点。

 

明 黄花梨卷草纹藤心罗汉床

 说明:

高88厘米,长218厘米,宽100厘米

 罗汉床设三屏式床围,每面均装壸门圈口。

藤心床面。

壸门牙上雕卷草纹。

三弯腿,涡纹足。

腿、足上亦雕卷草纹。

  此床造型简练舒展,尤其是壸门圈口围子,通透中显出几分轻便灵秀,为明式风格的典型作品。

 

拔步床

  拔步床,又叫八步床,在《鲁班经匠家境》中被分别列为“大床”和“小床”两类,其实是拔步床的繁简两种形式。

拔步床的独特之处是在架子床外增加了一间“小木屋”,从外形看似把架子床放在一个封闭式的木制平台上(这种平台北京或称“地平”)平台长出床的前沿二三尺,平台四角立柱,镶以木制栏围,有的还在两边安上小窗户,使床前形成一个小长廊。

长廊两侧可以安放桌、凳类小型家具,用以放置杂物。

这种床形体很大,床前有相对独立的活动范围,虽在室内使用,但宛如一间独立的小房子,这种家具在南方比较常见,床架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挂帐子。

  拔步床造型奇特,整体就像架子床放在一个木制平台上,在室内如同一个独立的小屋子一般。

平台长出床沿二三尺,四周镶木质围栏,还有在两边安上窗户,使床前形成一个小走廊,走廊两侧放置桌椅或其它杂物。

这种床常常用在南方,四周的床架可以悬挂帐子用以避蚊。

楠木垂花柱式拔步床·明·中期

  此床通高2460,长2390,宽2320mm,体形庞大。

拔步床也称“八步床”示其巨大。

挂檐及横眉部分均镂刻透雕,表现古代人物故事;前门围栏及周围档板刻有麒麟、凤凰、牡丹、卷叶等纹样,刀法圆熟,工艺高超,体现出明代中期的典型风格。

  据《通俗常言疏证》引《荆钗记》:

“可将冬暖夏凉描金漆拔步大凉床搬到十二间透明楼上”,并谓:

“今乡村人尚云拔步床,城市人反云踏步床,非也”。

拔步床即床体外设置踏步,且踏步上设架如屋,即有飘檐、拔步及花板。

架子外再设架子的“大床”。

 

屏联

 

屏风的使用在西周早期就已开始,称之为“邸”。

最初是为了挡风和遮蔽之用,后来不断发展,品种趋于多样化,不仅有高大的屏风,也有较小的屏风,也有较小的床屏、枕屏,有专用的,也有纯装饰性的陈设品。

  汉唐时期,几乎有钱人家都使用屏风。

其形式也较前代有所增加,由原来的独扇屏发展为多扇屏拼合的曲屏,可叠,可开合,汉代以前屏风多为木板上漆,加以彩绘,自从造纸术发明以来,多为纸糊。

  屏风的种类有地屏风、床上屏风、梳头屏风、灯屏风等;而若以质地分则更多,如玉屏风、雕镂屏风、琉璃屏风、云母屏风、绨素屏风、书画屏风等等,不一而足。

  明代以后出现了挂屏,已超出了屏风的实用性,成为纯粹的装饰品。

 

清乾隆 乾隆御制《穿杨说》屏风

说明: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共12扇高282厘米,每扇宽54厘米

  屏心为乾隆皇帝御笔《穿杨说》,纸地墨书,行楷,全篇共538字,分别裱贴于12扇屏风上。

文末“御笔”两字下钤“乾”、“隆”2印。

屏风下部裙板为红漆地,饰线刻戗金双龙捧寿纹。

  此屏风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专为御书《穿杨说》而制作。

乾隆皇帝读《战国策》时对“百步穿杨”的说法产生怀疑,便召善射名手试验,无人成功,遂作《穿杨说》一篇以抒己见,认为“百步穿杨”不合事物情理,不是射中一叶,而是射中杨树。

如果专指杨树叶而言,亦非指定的一叶,而是一树之叶,从而申明读书要辨真伪,明事理。

其行文字迹潇洒流畅,苍劲有力,一气呵成。

 

清 紫檀边座嵌玉石花卉宝座屏风

说明:

通高237厘米,屏高204厘米,座高33厘米,通宽304厘米,中屏宽48厘米,侧屏宽38厘米

  此屏为九联活页八字式。

光素紫檀木边框,嵌凿绳纹铜钱。

屏心米黄色地,分联镶嵌各色玉石花卉,每联首均刻乾隆题诗。

屏每联上下端饰紫檀木雕开光勾莲花纹,并各附紫檀木雕如意纹边开光勾莲毗卢帽,下设紫檀雕开光勾莲沿板三联木座,黑漆描金云蝠纹屏背。

  此种紫檀雕刻嵌饰百宝的工艺以其精妙华美著称当世,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赞云:

“其费心思工本,为一代之绝。

 

地屏

大屏风则特指落于地面,俗称“地屏”。

清乾隆 紫檀嵌玉云龙纹地屏

说明:

高156厘米,横234厘米,厚53厘米

  地屏紫檀木制成。

底座两侧作成十字形,各有三个站牙抵夹。

屏心两面装饰工艺不同,正面嵌以碧玉碾琢的海水江牙及云龙纹图案,周边饰绦环四道。

背面以描金漆手法装饰,所饰图案与正面相同。

地屏上端装云龙纹屏帽。

  乾隆时代处于清代鼎盛时期,各项手工艺技术高度发展。

嘉庆以后,国力衰退,手工艺品的制作水平下降。

此件乾隆时期的地屏代表了清代家具艺术的最高水平,且大件嵌玉制品存世量极少,愈显珍贵。

 

围屏

可以折叠的屏风。

一般有四、六、八、十二片单扇配置连成。

因无屏座,放置时分折曲成锯齿形,故别名“折屏”。

围屏屏扇屏芯装饰方法一般有素纸装、绢绫装和实芯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