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学年最新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六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6785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学年最新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六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品学年最新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六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品学年最新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六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品学年最新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六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品学年最新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六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学年最新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六新人教版.docx

《精品学年最新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六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学年最新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六新人教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学年最新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六新人教版.docx

精品学年最新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六新人教版

2019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六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美国加州大学克拉克教授认为,“人类历史中期是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

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

”作者这样认为的主要理由是(  )

A.工业革命之前人均社会生产总值没有明显的变化

B.工业革命过程中诞生了股份公司制度和金融制度

C.工业革命后人类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等发生巨变

D.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影响巨大使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

2.下表为《1972年至1985年中美贸易状况表》,对下表内容解读不当的是(  )

A.1980年之前中美贸易总体呈现低水平增长趋势

B.1980年中美贸易总额大幅增长与中美建交有关

C.80年代中国实施对外开放致对美出口增长迅猛

D.8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致对华出口几无增长

3.1871年4月,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与当时的英国相比,德国确立的政体特点不包括(  )

A.国家元首掌握国家大权

B.内阁领袖去留由元首决定

C.民选议会掌握立法实权

D.具有浓厚的军事专制色彩

4.经历急剧的变革后,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借历史题材和异国情调来抒发主观情感”,而是希望通过对社会现实生活“真实、客观和准确的描绘来展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这样一种新的文艺思潮登上历史舞台。

下列作品体现这一思潮的是()

①《唐璜》②《红与黑》③《高老头》④《巴黎圣母院》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5.“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

”这场运动是(  )

A.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B.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C.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D.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6.恩格斯指出:

“(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

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

”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

A.宪法赋予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7.《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

到1999年1月1日,即可开始实施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最迟要在1998年7月1日建立独立于各国政府之外的欧洲中央银行,英国和丹麦不受这一时间表的限制。

这表明欧元(  )

A.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结果

B.是入约各国经济主权让渡的结果

C.尚未成为欧盟所有成员国的统一货币

D.加强了各国以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能力

8.晚清诗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根据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海禁“大错”主要指(  )

A.阻碍新的生产方式产生

B.助长了盲目自大的思想

C.影响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D.阻断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9.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

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

C.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

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

10.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认识。

科学革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

在这里,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  )

A.进化论B.万有引力定律C.量子论D.相对论

11.近代西方议会制因国情不同而内容不同。

下列有关议会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英国首相有权解散议会下院

B.美国总统由参、众两院选出

C.法国总统有权力解散参议院

D.德国内阁和议会共掌立法权

12.1936年的选举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次“关键性”选举,选举中投票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和持久的变化,“少数民族、城市居民、天主教徒、小企业主、农民、黑人与新政民主党,打成一片。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政通过国家干预提高了政府威权

B.工会法促进了劳工阶层选民的参政意识

C.新政整合了美国社会政治力量

D.新政促进了南部地区选民的政治转向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8年11月11日,历时4年有余的一战结束,中国参加的协约国阵营是战争的胜利方。

而早在和会召开前,“欧西报纸颇有中国参战不力,且闻有人拟乘机破坏,不使加入之说。

”因此,中国的所谓“战胜国”地位不过是虚幻的,列强从未将中国视为平等一员。

——摘编自姜涛主编《中国近代通史》(十卷)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列强“从未将中国视为平等一员”的表现。

材料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2)请填写表中①、②两处的相应内容,并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材料三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

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

……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3)从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说明中国是怎样“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的。

材料四从近代历史的大背景看,一百多年来中日实力有过两次“换位”。

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第二次则是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40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

——摘编自辛仲楚《中日实力在甲午战争后发生第一次“换位”》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与中国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这两次“换位”的不同背景。

 

14.(19分)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

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问题二:

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

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

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

“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问题三:

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

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20宇左右。

 

三、选考题部分(共3小题,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题作答)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近代化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

《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

“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

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据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

《新编日本通史》

材料二 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

……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

——《教育敕语》(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有利于这些变化的政治、教育改革措施。

(2)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争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重大的问题。

——张伯伦1939年11月在下院的演说

材料二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

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丘吉尔1940年5月在英国下院的演说

请回答:

(1)张伯伦、丘吉尔分别是在什么背景下发表这些言论的?

二人的言论目的是否一致?

为什么?

(2)张伯伦、丘吉尔在对待侵略问题上各自的态度是什么?

为什么有这种区别?

(3)在张伯伦眼里,小国的利益与英国的利益存在什么关系?

就这一思想,简要评价丘吉尔的抵抗

政策。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

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

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

……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

……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

(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从“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可知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史实可知人均社会生产总值并非工业革命的突出影响,A项并非“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的主要理由,故A项错误;B项中的股份公司和金融制度出现在工业革命前,故B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是在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前提下进行的,C项作为“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的理由并不充分,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结束了手工生产开始大机器生产的工业时代,D项能作为“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的理由,故D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改革开放前,中美贸易额很小,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伴随着中美两国建交,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美国的“滞胀”出现在1973年后,1980年后经济已日益好转,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德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英国在18世纪中叶最终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掌握国家大权”“内阁领袖去留由元首决定”“具有浓厚的军事专制色彩”符合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史实,但不符合英国代议制的史实,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真实、客观和准确的描绘来展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描述的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特征,结合所学可知②③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①④两项是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品,故答案选B。

5.【答案】D

【解析】题干关键信息有两处,即“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和“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二者都符合的是启蒙运动,之前的科学革命使启蒙思想家相信人类不仅能驾驭自然,而且可以构建科学理性的人类社会,故选D项。

文艺复兴体现了努力完善自身,驾驭自然是它的影响之一,A项排除;宗教改革没有涉及自然科学领域,B项排除;科学革命没有探讨完善人类自身的命题,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德国宰相如何有效控制行政权”是材料论证的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判断答案为B项。

7.【答案】B项3分,A、C说明项1分,D项0分

【解析】欧元的问世、欧洲中央银行的建立是入约各国经济主权让渡的结果,材料主要反映这一点,选B项最佳;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的中心地位,欧元问世的背景是该体系的瓦解,英国和丹麦不受这一时间表的限制说明尚未成为欧盟所有成员国的统一货币,AC项正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体现政治手段干预经济,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海禁政策并没有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A项错误;海禁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一定程度上使国人盲目自大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材料强调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主要“大错”是丧失了与国外市场的联系,故B,C项错误,D项正确。

9.【答案】B

【解析】从时间上看,A项是与史实相符的,但不是工党获胜的原因;因战争给社会经济带来破坏,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工党在竞选中提出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抓住了社会要求,取得了民众的支持,B项正确;CD项与题意不符。

10.【答案】B

【解析】材料主旨强调了对宗教神学的冲击和对宇宙世界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结合时间“16、17世纪”可知是万有引力定律,故B项正确。

进化论是在19世纪中期提出的,故A项错误;量子论和相对论是在20世纪初期创立,故C、D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英国的首相由多数党领袖担任并组阁,内阁要对议会负责,如果内阁受议会下院反对,首相就要辞职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故A项正确;美国总统由各州选出选举人,再由选举人选出,故B项错误;法国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无权解散参议院,故C项错误;德国内阁听命于皇帝,对皇帝负责,因此是皇帝和议会共掌立法权,故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新政的成功也扩大了罗斯福和民主党的影响力,因此在1936年的总统选举中,出现了社会各阶层选民纷纷倒向民主党的现象,是对美国两党制相互制衡的冲击,从侧面反映出新政整合了美国社会政治力量,故C项正确;新政中政府威权的提高、劳工阶层选民的参政意识、南部地区选民的政治转向,都不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故A、B、D项错误。

13.【答案】

(1)表现:

巴黎和会上,英法美同意把德国在山东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使中国又回到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2)内容:

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珍珠港事件)。

特点: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大战场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2分)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说明:

1944年,中国参与签署《布雷顿森林协议》,成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会员国;1947年,中国参与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成为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

(4)背景:

第一次“换位”,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确立,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中国:

腐朽的封建制度、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第二次“换位”,世界: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

中国:

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等。

【解析】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为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中国山东问题的处置和华盛顿会议上《九国公约》对列强共同支配中国局面的认可。

(2)第一小问“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填写即可;第二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通过简单计算,即可归纳为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3)紧扣设问限定词“经济秩序”,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这一线索出发,归纳出中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建立过程中的作用或地位即可。

(4)依据材料四“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世界市场的形成、瓜分狂潮的世界角度和封建专制制度、自然经济的国内角度考虑归纳;依据材料四“第二次则是201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角度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的国内角度进行归纳。

14.【答案】

(1)答案一:

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

是偶然的。

理由:

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二:

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

是必然的。

理由:

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

具体要点:

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

(若能概括地答出“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即可得分。

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三:

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想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

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理由:

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小题最多得分)

(2)以欧洲为中心。

(或“欧洲人的立场”)

(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

评分标准:

写作思路示例:

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解析】该题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是开放性命题,答案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最佳的应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偶然”指他最初的目的是向西航行到达亚洲(印度),而且到他死,他都不认为自己发现的是一块未知的新大陆。

“必然”主要指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

本题类似前面考过的“哥伦布纪念活动“题,着重考察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第二问“发现美洲”主要体现的就是以欧洲为世界的中心;而“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则是考查了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

第三问是借鉴了上海小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写一个短文,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全球史观,中国史和世界史相联系。

15.【答案】

(1)变化:

内容方面:

由儒家经典到科学技术。

对象方面:

由“士人教育”到国民教育。

举措:

废除封建等级制;宣布“四民平等”;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建立三级教育体制,实行小学义务教育。

(2)促进:

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素质;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提供人才保障。

阻碍:

灌输忠君思想,导致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宣扬军国主义,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解析】

(1)从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教育机会均等;举措联系明治维新的内容。

(2)影响从题中“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及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从题中“无穷之皇运、为朕忠良臣民”等信息分析教育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

16.【答案】

(1)背景:

张伯伦是在德国提出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慕尼黑会议满足了德国的侵略野心的情况下发表的。

丘吉尔是在德国重创了英法军队,打击目标直接对准英法的情况下发表的。

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英国的利益。

(2)张伯伦:

纵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因为当时英国没有直接受到法西斯的进攻,同时英国企图推动德国去进攻苏联。

丘吉尔:

坚决抵抗侵略,因为德国在灭亡波兰后,没有去进攻苏联,而是进军西、北欧,把矛头对准了英法。

(3)只要不牺牲英国利益,不使英国卷入战争,就可以牺牲小国利益来保证自己的利益。

丘吉尔的抵抗侵略是在牺牲小国利益还不能保住自己利益的情况下被迫与德国相抗衡。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提供的时间,结合不同时期英国的处境去寻找二人言论不同的原因,判断二者的绥靖政策和抵抗政策,结合其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加以评论。

 

17.【答案】

(1)基本特征:

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

(2)实践:

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3)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认识:

经典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主张及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等相关历史知识。

(1)问注意提取材料中的有效的、关键的信息,即“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计划协调”“工业”及“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挖掘其内涵。

(2)问应注意将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并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即“50年代”,由此可组织答案。

第(3)问解答应从材料出发,要注意的是答案应具有概括性、精炼性。

第(4)问设问开放,但组织答案要依据材料反映的历史知识进行理论的提炼和概括,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