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环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6768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与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化学与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化学与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化学与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化学与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与环境.docx

《化学与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与环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与环境.docx

化学与环境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化学与环境

 

系别生化系

专业化学教育

班级2班

学号130906078

姓名田小刚

指导教师童丹

年月日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9级生化系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专业班级:

化学教育2班姓名:

田小刚指导教师:

童丹

一、论文题目:

化学与环境

二、选题依据:

化学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利用又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地危害人类的健康,阻碍了工农业及科技的发展。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通过化学对固体废弃物、污水、大气等绿色化学措施等问题的处理,说明化学是环境保护的强大支柱。

所以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三、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是化工生产量较大的国家,化工产业已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但是产品品种繁多,工艺复杂,技术落后,操作水平低,加上生产管理不完善,致使产品产量低,副产物多,“三废”排放量大。

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重大问题。

化学在处理环境污染起到很大的作用,如:

化学对环境的保护,化学对固体废弃物的净化,化学对大气的净化,化学对水污染的处理,等等。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

文献分析法是一项经济且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它通过对与工作相关的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来获取工作信息。

一般用于收集工作的原始信息,编制任务清单初稿。

2、调查法:

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

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把握当前的状况,也可以是为了揭示存在的问题,弄清前因后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

五、论文结构:

1、题目:

醒目、新颖、立意明确、简明。

2、内容:

短、精、有说服力。

3、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

4、参考文献:

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

六、撰写计划:

第一阶段,搜集充足文献资料,并开始资料整理。

第二阶段:

开始着手撰写论文,按时完成论文写作。

第三阶段:

修改论文中存在问题,优化论文内容,及时递交论文。

第四阶段:

经过与指导教师沟通,进一步修改优化论文内容,并定稿。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评审表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题目

评价项目

A

B

C

D

选题质量

01

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综合训练基本要求

02

题目难易度

03

题目工作量

04

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

能力水平

05

查阅文献资料能力

06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07

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

08

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力

成果质量

09

文题相符

10

写作水平

11

写作规范

12

篇幅

13

成果的理论或实际价值

评定成绩(优、良、及格、不及格)

评阅人评语(可加附页)

 

评阅人签名:

说明:

在“A、B、C、D、E”对应的栏目下划“√”

化学与环境

【摘要】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

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

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

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关键词】环境污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污染、水污染

引言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

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

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

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

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

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

就大气的环境问题而言,主要有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等。

一、酸雨及其控制对策

酸雨被人们称之为“空中的死神”,是因为它的PH值小于5.6,雪、雾、霜、露等方式的大气降水也可能成为“酸雨”。

它形成的原理是由于工业生产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等被烟尘中的金属离子催化氧化后,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成为雾状的酸,随雨水降下,充满了硫酸、硝酸、盐酸等酸性物质。

酸雨绝对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性问题,全世界酸雨污染的范围日渐扩大。

不仅是发达的工业国家饱尝酸雨的滋味,就连发展中国家也不能幸免。

在中国,大部分城市都出现酸雨,到了长江以南酸雨已非常普遍,而到了西南,酸雨的浓度就相当的强了。

造成雨水酸化之污染物很多,其污染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

其一为自然物质,其二为人为物质。

前者如:

火山爆发喷出大量之硫化物及悬浮固体物,自然水域表面释放之硫化氢,动植物分解产生有机酸,土壤微生物及海藻释放之硫化氢、二甲基硫及氮化物等,都会使雨水之pH值降至5.0左右;后者则为工业化后,燃料之大量使用,燃烧过程中产生一氧化碳、氯化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有机酸及悬浮固体物,排放至大气环境中,经光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使得雨水之pH值降低,形成酸雨。

由于酸雨为二次污染物且具有跨区污染的特性,以致影响层面相当广,故局部空气污染的改善,空气品质标准的达成,对于酸雨的防制助益不大,必须削减SO2、NOx的总量方能遏止酸雨的危害。

一方面我们在抱怨并承受着酸雨带来的种种危害,一方面我们却丝毫没有停止对大气的空气污染,冒着工业废气的高大烟囱到处可见。

大自然的雨水曾被古人比作甘露,滋润大地,带来勃勃生机,而现在,很少有人再徘徊在小雨中去享受这份滋润了,雨水已经太脏了...甚至成为的“空中的死神”。

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

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

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由以上材料可以得出酸雨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故化学方程式也应该是

CaCO3+H2SO4=CaSO4↓+CO2↑+H2O

CaCO3+2HNO3=Ca(NO3)2↓+CO2↑+H2O

世界上酸雨最严重的欧洲和北美许多国家在遭受多年的酸雨危害之后,终于都认识到,大气无国界,防治酸雨是一个国际性的环境问题,不能依靠一个国家单独解决,必须共同采取对策,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经过多次协商,1979年11月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环境部长会议上,通过了《控制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公约》,并于1983年生效。

《公约》规定,到1993年底,缔约国必须把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为1980年排放量的70%。

欧洲和北美(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等32个国家都在公约上签了字。

为了实现许诺,多数国家都已经采取了积极的对策,制订了减少致酸物排放量的法规。

例如,美国的《酸雨法》规定,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要由1983年的2000万吨/年,经过10年减少到1000万吨/年;加拿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983年的470万吨/年,到1994年减少到230万吨/年,等等。

目前世界上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措施有:

1、原煤脱硫技术,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40%一60%的无机硫。

2、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

3、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例如,液态化燃煤技术是受到各国欢迎的新技术之一。

它主要是利用加进石灰石和白云石,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随灰渣排出。

4、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

目前主要用石灰法,可以除去烟气中85%一90%的二氧化硫气体。

不过,脱硫效果虽好但十分费钱。

例如,在火力发电厂安装烟气脱硫装置的费用,要达电厂总投资的25%之多。

这也是治理酸雨的主要困难之一。

二、温室效应及其控制对策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

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状态。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

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

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

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

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

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

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量

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对策是全球参与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量。

为此,在国际上达成共识,即从政治上和技术上控制CO2的排放量。

1、法律上制定各种旨在限制CO2排放的各种政府和国际的规定,签订各种国际公约。

如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发展和环境大会的“气候公约”,要求占全球CO2排放总量80%的发达国家到2000年将其CO2排放量降至1990年的水平。

其次采用经济手段,提高易排放CO2能源价格和对超标排放课税等。

2、技术上

A、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采取措施促进节能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及普及,扩大新能源利用的可能性,推进物资再循环、延长产品寿命、完善公共交通体系等。

B、改善能源结构主要措施是扩大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使用比例,开发煤层气资源,既可以减少甲烷排放所引起的温室气体增加,又可以替代煤炭等高含碳燃料,减少碳排放。

C、鼓励迅速发展和使用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展高效价廉、适用的脱硫、除尘、洁净煤技术,同时也需采取措施大力发展水利、风力、太阳能及核能等可再生能源。

D、停止大部分氟氯化碳(CFCs)的生产并开发回收已投入使用的CFCs,允许冰箱生产厂根据现有的技术、工艺、装备以及产供销渠道、国际合作背景等条件,选择不同替代方案。

E、降低森林砍伐、植树造林和改良农业生产方法,森林是生态环境的根本,吸收CO2能力很强。

加速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发展生态农业。

F、人工吸收CO2在一些工业过程中,用人工方法吸收CO2。

例如日本学者提出在吸收剂中使用沸石对火山发电中排出的CO2做物理式吸收,或者使用胺化学溶剂进行化学吸收。

G、向海中施铁美国学者提出向海中施铁,可使海生植物大量繁殖,从而达到大量吸收的CO2的目的。

三、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及其控制对策

人类生产生活中向大气排放的氯氟烃等化学物质在扩散至平流层后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臭氧层反应区产生臭氧含量降低的现象叫臭氧空洞,在高层大气中(高度范围约离地面15~24km),由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而生成可观量的臭氧(O3)。

光子首先将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氧原子与氧分子反应生成臭氧:

  O2→2O

  O+O2→O3

  O3和O2属于同素异形体,在通常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两者都是气体。

 当O3的浓度在大气中达到最大值时,就形成厚度约20km的臭氧层。

臭氧能吸收波长在220~330nm范围内的紫外光,从而防止这种高能紫外线对地球上生物的伤害。

  过去人类的活动尚未达到平流层(海拔约30km)的高度,而臭氧层主要分布在距地面20~25km的大气层中,所以未受到重视。

近年来不断测量的结果已证实臭氧层已经开始变薄,乃至出现空洞。

1985年,发现南极上方出现了面积与美国大陆相近的臭氧层空洞,1989年又发现北极上空正在形成的另一个臭氧层空洞。

此后发现空洞并非固定在一个区域内,而是每年在移动,且面积不断扩大。

臭氧层变薄和出现空洞,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紫外辐射线到达地面。

紫外线对生物具有破坏性,对人的皮肤、眼睛,甚至免疫系统都会造成伤害,强烈的紫外线还会影响鱼虾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正常生存,乃至造成某些生物灭绝,会严重阻碍各种农作物和树木的正常生长,又会使由CO2量增加而导致的温室效应加剧。

  人类活动产生的微量气体,如氮氧化物和氟氯烷等,对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有很大的影响。

引起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其中公认的原因之一是氟里昂(氟氯甲烷类化合物)的大量使用。

氟里昂被广泛应用于制冷系统、发泡剂、洗净剂、杀虫剂、除臭剂、头发喷雾剂等。

氟里昂化学性质稳定,易挥发,不溶于水。

但进入大气平流层后,受紫外线辐射而分解产生CI原子,CI原子则可引发破坏O3循环的反应:

  CI+O3→CIO+O2

  CIO+O→CIO2

  由第一个反应消耗掉的CI原子,在第二个反应中又重新产生,又可以和另外一个O3起反应,因此每一个CI原子能参与大量的破坏O3的反应,这两个反应加起来的总反应是:

 O3+O→2O2

  反应的最后结果是将O3转变为O2,而CI原子本身只作为催化剂,反复起分解O3的作用。

O3就被来自氟里昂分子释放出的CI原子引发的反应而破坏。

  另外,大型喷气机的尾气和核爆炸烟尘的释放高度均能达到平流层,其中含有各种可与O3作用的污染物,如NO和某些自由基等。

人口的增长和氮肥的大量生产等也可以危害到臭氧层。

在氮肥的生产中去向大气释放出各种氮的化合物,其中一部分可能是有害的氧化亚氮(N2O),它会引发下列反应:

 N2O+O→N2+O2

  N2+O2→2NO

  NO+O3→NO2+O2

  NO2+O→NO+O2

  O3+O→2O2

  NO按后两个反应式循环反应,使O3分解。

  为了保护臭氧层免遭破坏,于1987年签定了蒙特利尔条约,即禁止使用氟氯烷和其他的卤代烃的国际公约。

然而,臭氧层变薄的速度仍在加快。

不论是南极地区上空,还是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上空,O3含量都呈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关于臭氧层破坏机制的争论也很激烈。

例如大气的连续运动性质使人们难以确定臭氧含量的变化究竟是由动态涨落引起的,还是由化学物质破坏引起的,这是争论的焦点之一。

由于提出不同观点的科学家在各自所在的地区对大气臭氧进行的观测是局部和有限的,因此建立一个全球范围的臭氧浓度和紫外线强度的监测网络,可能是十分必要的。

  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对臭氧消耗所引起的环境效应进行了估计,认为臭氧每减少1%,具有生理破坏力的紫外线将增加13%,因此,臭氧的减少对动植物尤其是人类生存的危害是公认的事实。

保护臭氧层须依靠国际大合作,并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对策。

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仅一亿分之一,但在离地面20至30公里的平流层中,存在着臭氧层,其中臭氧的含量占这一高度空气总量的十万分之一。

臭氧层的臭氧含量虽然极其微少,却具有非常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吸收太阳光紫外线中对生物有害的部分(UV-B)。

由于臭氧层有效地挡住了来自太阳紫外线的侵袭,才使得人类和地球上各种生命能够存在、繁衍和发展。

1985年,英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证实其同氟利昂(CFCs)分解产生的氯原子有直接关系。

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

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氟利昂是本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

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

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了2000万吨。

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

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利昂,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

科学家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

在现代经济中,氟利昂等物质应用非常广泛,要全面淘汰,必须首先找到氟利昂等的替代物质和替代技术。

在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也应努力回收,尽可能重新利用。

目前,世界上一些氟利昂的主要生产厂家参与开发研究了替代氟利昂的含氟替代物(含氢氯氟烃HCFC和含氢氟烷烃HCF等)及其合成方法,有可能用作发泡剂、制冷剂和清洗溶剂等,但这类替代物也损害臭氧层或产生温室效应。

同时,也在开发研究非氟利昂类型的替代物质和方法,如水清洗技术、氨制冷技术等。

为了推动氟利昂替代物质和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类是传统的环境管制措施,如禁用、限制、配额和技术标准,井对违反规定实施严厉处罚。

欧盟国家和一些经济转轨国家广泛采用了这类措施。

一类是经济手段,如征收税费,资助替代物质和技术开发等。

美国对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实行了征税和可交易许可证等措施。

另外,许多国家的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还发起了自愿行动,采用各种环境标志,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和使用不带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材料和产品,其中绿色冰箱标志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人类的社会行为和对自然的加剧破坏改变了自然系统的平衡,导致自然环境加剧变化,就形成难以处理的难题,我们要发扬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四、光化学烟雾及其控制对策

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近年来,汽车尾气排放的NOx、CO及随后形成的光化学烟雾,使得许多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恶化。

随着全球工业和汽车业的迅猛发展,光化学烟雾污染在世界各地不断出现,如美国洛杉矶、日本东京、大阪、英国伦敦、澳大利亚、德国等大城市及我国北京、南京、兰州均发生过光化学烟雾现象。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是大气中有氮氧化物和碳氧化物存在,大气温度较低,而且有强烈的阳光照射,这样在大气中就会一系列复杂的反应,生成出一些二次污染物,如O3、醛、PAN、H2O2等。

光化学烟雾是一个链式反应,其中关键性的反应可以简单地分成3组:

(1)NO2的光解导致O3的生成:

(2)(HC)氧化生成了具有活性的自由基,如HO、HO2、RO2等。

(3)通过以上途径生成的HO2、RO2、[RC(O)O2]均可将NO氧化成NO2。

光化学烟雾成分复杂,但是,对动物、植物和材料有害的主要是O3、PAN、醛、酮等二次污染物。

人和动物受到的主要伤害是眼睛和黏膜受到刺激、头痛、呼吸障碍、慢性呼吸道疾病恶化、儿童肺功能异常等。

1955年,美国洛杉机因为光化学烟雾一次就死了400多人。

植物受到臭氧的损害,开始时表皮褪色,呈蜡质状,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色素发生变化,叶片上出现红褐色斑点。

PAN使叶子背面呈银灰色或古铜色,影响植物的生长,降低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O3、PAN等还能造成橡胶制品老化,脆裂,使染料褪色,并损害油漆涂料、纺织纤维和塑料制品等。

光化学烟雾危害极大,它的防治已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

工业上,较好的措施是对煤进行加工,改进燃烧技术,同时改进生产工艺,对污染物进行后处理及合理排放。

使用前对煤进行脱硫加工,并尽可能除去灰分;使用过程中,通过对锅炉进行适当改进,同时加人固硫剂,可减少烟尘利二氧化硫的发生量;最后,对废气进行综合利用后,对不能利用的进行无害处理后再进行排放。

对于生活燃煤,除了对煤迹行加工外,比较好的措施是改进用能和供能方式,采用集中供热、城市燃气化。

集中供热和城市燃气化,是城市节能和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能有效地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此外,重点研究改革燃料和改进汽车设备结构,试制无公害汽车和发展高效交通系统。

具体举措为:

(1)改革燃料。

采用液化天然气、氢气、液化煤气与柴油的混合燃料和无铅汽油来代替有铅汽油作为汽车燃料,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采用天然气作燃料,在燃烧时不仅排出的污染物极少,没有气味,没有铅化物,而且噪声很小,从而减少发生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可能性。

(2)改进汽车设备结构。

汽车尾气污染的防治,除提高汽油燃烧质量外,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

美国福特公司制成一种“层化加油”发动机,它改变了燃烧室的设计和燃料注人系统的设计,从而减少废气的排出。

日本本田摩托车研制出三台层状燃烧的汽缸,它能使汽油与空气的比例降到1:

20,使排气中氮氧化物减少2/3,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几乎减少一半以上。

这两种发动机,一种是减少基质的浓度,一种是减少引发物质的浓度,其结果都是使光化学烟雾产生的可能性降低。

(3)研究无公害汽车和发展高效交通系统。

从发展远景来看,国外正在大力发展无公害汽车如电子汽车、电动汽车和蒸汽汽车等。

通过发展高效率城市交通系统以代替市内汽车。

这些都是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防止光化学烟雾污染城市大气的重要措施通过改进发动机结构和运行条件能有效减少污染物的发生但现阶段这些措施仍不可能使尾气达到直接排放的要求,还必须进行废气净化处理。

一氧化碳和碳氢化物的净化,可用热反应法或催化氧化法来达到目的。

至于氮氧化物,采用三元催化的方法可达到净化目的。

另外,大面积地植树造林绿色植物是二氧化碳的消耗者,氧气的天然加工厂,在调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平衡上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植物对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氨气、氯化氢、光化学烟雾、放射线等有不同的吸收能力,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已经把臭氧和光化学氧化剂的水平作为判断大气环境质量的指标之一,并据以发布光化学烟雾的警报。

城市空气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