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行政工作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6686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七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行政工作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二七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行政工作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二七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行政工作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二七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行政工作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二七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行政工作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七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行政工作要点.docx

《二七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行政工作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七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行政工作要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七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行政工作要点.docx

二七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行政工作要点

二○○七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行政工作要点

2007年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大力推进十一五发展规划,不断深化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年。

2007年学校行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科教兴市战略,进一步实施《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加强学校体制与制度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中,进一步增强学校育人的功能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

一、以建设和谐校园为核心,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为主题,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培育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1.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干部群众,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牢牢把握和谐校园建设的政治方向,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

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以党的十七大、全国“两会”、上海第九次党代会、上海“两会”等节点,分段策划、明确重点,出氛围、出实效。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和主导,紧密联系学校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实际,把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放在突出位置。

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坚持以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激励广大师生爱校敬业、勤奋创新、乐于奉献,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学校的各类教育之中,落实到各类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之中,逐步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深入人心、各项工作优质协调发展、科学管理、民主公正、师生员工权益充分保障、和谐文化共建共享、高校与社会和谐互动”的和谐校园。

2.以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为主题,结合教学评估整改,塑造校园精神和优良的育人文化氛围。

要结合教学评估整改工作,深入推进“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引领工程,积极培育体现时代特征、教育特点、“工程大”特色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以弘扬“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的校训为核心,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重点,凝炼和塑造大学精神,培育和发展大学文化,建立并开展“博学论坛”,根据高校构建和谐校园若干意见制订2007--2008年度精神文明创建规划,筹划活动方案,形成学校创建亮点,汇聚工程大文化特色,形成“工程大”的核心价值观和教育品牌,逐步取得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初步理论和实践成果。

二、进一步紧密学科链、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全面融入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着力推进重点学科建设,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扩大产学研战略联盟,全面提高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能级。

1.主动融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学校的贡献能级。

要积极参加各级政府搭台的科经贸的活动,拓宽科技合作的渠道,全年参加科技合作交流15次以上。

着重抓好重大横向项目的突破,尤其要重视联合企业一起积极申报“市产学研联盟攻关项目”,促进横向项目总量的增长,2007年横向项目总量力争达到1500万元。

重大项目达到6项以上,扩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在横向项目的比重,达到30-50%。

着力推进教育部重点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现代工业实训中心”建设,深入研究现代工业实训中心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发挥现代工业实训中心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辐射效应。

围绕国家战略和学校发展战略,建设重点实验室。

争取1-2个学科研究基地的建设到达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的标准。

2.着力巩固和扩大产学研战略联盟,完善学校的科技创新体系。

进一步加大上海市重点学科的建设力度,努力搭建承接重大项目的科技创新平台。

要完成好5个市第二期重点培育学科建设的验收准备工作,组织好2-3个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的申报及落实7个校内重点学科建设。

3.加强课题申报和管理工作。

以上海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为工作重点,认真组织、辅导、完善2007年项目申报和开题工作。

加强对重大项目从立项到成果鉴定的全过程追踪管理,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科研的质量使项目按时完成率达到90%以上;完成网上项目申报通讯专线的建设和管理。

同时要加强项目结题和验收管理,完善相应配套奖惩措施,提高项目的完成率,争取科研成果有新的突破。

4.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007年要组织申报科研项目100项,立项50-70项,争取获得国家、省部级重大项目8-10项。

获得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等重大奖项2-3项。

科研经费达到5500-6500万,科研论文800篇左右(核心刊物50%以上),学术专著30-50部。

专利申请(授权)保持目前的增长率,改善外观、实用新型和发明的专利结构比,提高专利的转化和授权比。

争取组织科研成果登记10-20项,获奖项目10项,专利申请达到100项,其中发明专利达20%-30%。

5.启动2007年市科委校科普项目。

发挥学校国家、市级科普基地的作用,积极策划和认真完成市、校二级科普建设项目及重大科技展示活动。

组织做好“市工博会”的参展工作;组织教师到企业考察;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007年要举办3-5场学术沙龙。

巩固和完善产、学、研合作的科研基地,争取承担产学合作科研攻关2-3项目。

6.着力开展新建的“飞行技术”的专业建设,填补该专业在上海高教专业设置上的空白。

积极探索在民航领域工程教育国际化的中外合作和中中合作办学的途径和培养模式,适时组建飞行学院及其院务委员会,共建飞机模拟驾驶实验室,完善“模拟计算机订座系统”等实验手段。

加强“民航器械维修与机电系统、民航信息集成与智能控制、民航运输系统与运营管理”等研究方向的学科建设,创建具有民航特色的教育品牌。

三、进一步实施和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1.进一步深化人事体制改革。

要做好学校教师职务全面设岗和聘任的调研,要优化岗位聘任内涵,强化以岗位聘任为特色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师各级职务岗位,保证重点,坚持按需设岗,择优聘任;根据学校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需要,认真制定好学校新一轮《岗位聘任办法》,完成第四轮全校1000多个岗位的岗位设置和聘任组织工作。

要有效整合学校的人力资源,进一步完善考核管理、聘后管理和分配制度,增强岗位考核力,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为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完善人事网络化管理系统。

2.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加大学科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要充分发挥院部积极性,围绕学科和专业建设,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努力构筑学科创新团队。

要完成校特聘岗位人员的聘期考核工作和校特聘岗位设置以及人选选拔和聘任的组织工作。

要进一步优化、充实师资队伍,结合重点学科和新专业建设的要求,加大引进博士、双师型教师和具实践教学经验教师的力度;要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聘请一批专家来校任教,组建若干个掌握高新技术、了解新兴产业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学科团队。

建立起一支开放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积极选送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进修和担任访问学者,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不断提高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

2007年年底师资队伍的硕博比例达到75%以上,其中博士比例达到12%以上,有适当数量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具有双师型素质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25%。

各学院要根据学科建设需要以及新教师个人专业方向,为青年教师制定进修计划。

与此同时,学院还要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并加强考核培养。

要继续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各院部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教学、科研经验交流报告会,使优秀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

要进一步加大青年教师科研资助力度和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

要继续做好2007年度“上海高校培养选拔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启动基金”项目的申报和评选工作。

全年培训2000人次以上。

3.要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

把师德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灵魂工程来抓,健全师德建设领导管理体制,完善学校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师德“一票否决制”。

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关心他们思想上、政治上的进步,不断将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根据时代变化和我校改革发展的具体情况,探求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构建我校师德建设工作的新格局。

4.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注重吸收德才兼备的新生力量充实学校管理干部队伍,改善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加强各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强管理人员为学生和教师,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意识,提高管理人员依法治校,依法办事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责任心强、爱岗敬业的的管理干部队伍。

四、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巩固本科教学评估成果,形成长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全面推进“教学质量创优工程”建设。

要继续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的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2007年,学校继续推动教学建设的“五个一百”工程。

将投入950万元用于教学专项建设,其中300万元用于教学五大建设,650万元用于四个教育高地配套资金。

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要继续开展教学质量月活动。

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立覆盖全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网络,组织教学督导组专家听课100次以上,开展全校型教学检查4次以上。

要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特别是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

2007年,学校将评选10名教学名师奖,10名优秀主讲教师,10名优秀青年教师教学标兵,10名教学质量优秀奖,10名实验教学先进个人,10名优秀教学管理先进个人。

要继续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从立题管理、计划任务书撰写、教师指导和过程管理等全方位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监控,积极推进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较上一年有所提高。

2.进一步优化专业培养计划,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构筑实践教学新体系。

要按照教育部2007年1号文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育质量工程”核心内容的精神要求,依据教育发展规律和学校发展战略,制定2007级专业培养计划,推进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巩固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成果,进一步形成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体现工程大“理论厚、实践强、合作佳”的教育特色。

2007年学校要结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建设力度,要优化管理体系和组织结构体系,整合优质实践教学资源,要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核心,不断优化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构建富有我校特色的培养优秀工程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专业建设。

学校要继续开展每年一度的新专业评估检查工作,根据国家和学校发展定位对专业设置的要求,对在建教学研究项目组织中期检查,项目验收及时完成率80%以上,做好专业建设规划,专业申报及时完成率100%。

教学专项项目及成果申报按时完成率100%。

对新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监督,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学校的实际和社会需要。

4.全面推进“教育高地”建设。

加大力度建设上海市教委的“艺术设计”、“物流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化学工程与工艺”等四个教育高地,进一步推进上海市教委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所属的系列专业建设,投入950万元用于教学专项建设和市级教育高地配套,使之成为学校的品牌专业。

继续完善我校教育高地建设的各项建设管理制度,不断总结和借鉴国内外教育高地建设的经验,将我校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成上海一流、国内领先的人才培养基地。

5.加强重点课程建设、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2007年要再建设50门重点课程,并出版30本高质量的教材,要加强对校市两级重点课程建设的指导与检查工作,追加上海市精品课程继续建设费用25万元,校内精品课程继续建设费用20万元。

认真组织新一轮的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积极申报争取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5门,建成校内精品课程30门。

全面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

五、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设置新方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扎实做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新课程的开设工作。

推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的改革,尤其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建设,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继续探索配套选修课的建设,争取开设若干门受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配套的公共选修课程。

发挥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2.建立健全学风监督评价体系,实行学风建设目标管理制度。

要将学风建设纳入学生工作的量化考核范畴,形成多元的长效的学风建设的格局。

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的目标和志向,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辅导员要展示学生工作条线干部敏锐、持久、坚韧的工作素养,每周要走进课堂听课,有针对性地巡视了解分管年级、班级的学风状况和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进入学生寝室了解学生的课余生活,及时掌握班级学风状态。

特别要强化学生的自律观念和自律意识,把学风建设转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以教风带动学风,以管理促进学风,以服务感化学风,以环境培育学风,努力建立一种常态化的校园学习氛围。

3.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工作的制度建设,要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积极开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50万元,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达30-50项。

要组织30个大学生数学建模队,10个电子设计竞赛队参加上海市职业技能竞赛、力学竞赛和汽车电子竞赛;组织大学生参加英语竞赛。

配合松江区政府做好“上海大学生创业基金会松江分基金会”建设工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

4.创新产学合作教育,提升产学合作教育品牌。

学校要进一步在理论上展开深入研究,在实践上拓展新的产学合作教育途径,保持我校产学合作教育处于全国高校的领先地位。

组织雇主洽谈会2场,建立有特色的合作教育基地建设5个,撰写合作教育论文2篇。

维护与更新校合作教育网站,努力使参加合作教育学生达50%。

继续推进合作教育指导中心职能的转变,完善和强化指导、服务和评估三大功能,使产学合作由数量的扩张向质量提升、由一般指导向创建特色合作的转变,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合作教育运作方式。

5.构建辅导员工作室平台,提升学生工作队伍内涵。

要进一步整合学生工作队伍的人才资源优势,提高工作实效和质量,要为辅导员搭建学生工作创新和自我发展的平台。

要深入开展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研究,重点推进职业咨询工作室、学生党建工作室、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室、学生社区服务工作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室、学生事务法律咨询工作室、辅导员培训工作室8个学生工作专项工作室的建设,从分工细化、专业培训、考评认证等多方面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组织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和业务培训,参加培训出勤率达95%。

构建和谐工作团队,打造新形势下宽泛、聚焦、高效的学生工作平台。

6.依托一站式服务平台,增强帮困育人实效性。

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掘学生事务体系中的教育资源,发挥“1280”服务品牌效应,完善指导、服务学生的工作体系,帮困育人工作要将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相结合,物质解困与精神解困同步进行,创新勤工助学招聘录用形式,岗位提供达在校学生总数的10%。

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基本助学途径、以勤工助学为主要缓困途径、以社会资助为辅助手段,日常补助与季节性补助相结合的“以勤代补、补减结合、勤为优先”,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立体式帮困助学体系,激励学生成人成才。

7.加快心理健康达标中心建设,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要以加快市教委资助的“心理健康达标中心”建设为契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上台阶。

加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和培训力度,加强对学生心理协会的活动指导和心理咨询知识与技巧的培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

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优质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做好危机干预工作。

8.加强艺术教育建设,蕴育校园艺术气息。

要把艺术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使广大学生在人文环境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积极开展校学生艺术团活动,科技类社团要达到15个。

社团举办活动200次,学生参加人次要达到20000。

以每月一台大戏为抓手,以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审美观念、道德情操为目标,深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内涵,充分发掘校内艺术类和学术讲座等文化资源,拓展艺术教育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着力增强艺术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培育既突出主旋律又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具有工程大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

9.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努力实现“四个提早”:

提早教育、提早规划、提早实践、提早谋业。

力争实现“五大提升”:

在战略上,实现由单独的就业工作向就业与教育教学改革互动的提升;在特色上,实现由就业工作向就业与合作教育联动的提升;在方式上,实现由举办市场向组建企业群的提升;在渠道上,实现由平面多元化向立体网格化的提升;在形式上,实现由电子化向数字化、信息化的提升。

要进一步拓展就业市场,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全程、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提高就业工作的效率。

继续加大专升本和考研的宣传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学生继续求学深造和自主创业,组织编写《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组织各类就业市场50次,开拓就业渠道,收集需求信息3000条,邀请用人单位200家,为毕业生提供实质性的就业咨询和指导,并提供鉴证服务,确保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六、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增强嫁接国际优质资源的能力。

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研究。

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要紧紧追踪世界先进教育理念,要进一步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的手段与方法,把世界优质教育资源与学校的特色发展紧密结合,与学校学科及专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比较研究,不断优化教学培养计划,改进教学实践手段,创新教学培养模式,为学校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经济建设人才做出新的成就。

2.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领域和渠道。

2007年要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领域和渠道。

推动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与我校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嫁接、整合,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合作办学规模。

要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争取有新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嫁接的结合点。

进一步探索中外合作教育模式,加大国际合作教育与交流的力度,着力推广中法、中韩、中美合作教育的教学模式,建立国际合作的产学合作教育基地。

同时要积极做好我校第四届中外教育论坛工作,在与国际教育前沿的交流中,不断同步国际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提高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水平。

3.加强师资队伍国际交流工作。

2007年学校要继续选送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修、培训、高访和攻读研究生学位。

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使校内的学术骨干能始终与国外著名高校保持学术交流;同时,邀请20名左右外籍教师、客座教授或专家来校交流,使我校教师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动态地追踪国际同类学科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我校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4.加大我校学生国际交流的力度。

进一步开展我校大学生与国外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增长我校学生的国际视野。

2007年参与国际交流的大学生要从中外合作项目班级逐步向全校有关专业推进,使学生出国交流的数量逐步达到5%。

继续接收国外大学生进行3-6个月的学分学习或实践训练,拓宽国外留学生来校学习的路径;积极开发与国外交流学校学分互认项目。

七、健全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规范,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围绕重点学科建设,促进硕士学位点建设。

硕士学位点建设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主线,汇集学科队伍,整合学科优势,构筑学科基地,使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优势更加突出。

要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依托产学研战略联盟,充分吸收我校本科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优点,结合4个硕士点“07级”培养方案的制订,充分吸收我校本科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优点,推进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富有我校的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2.优化硕士点布局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

要在充分整合内部资源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我校研究生教育规模。

认真组织,积极申报新一轮的硕士学位点,在2007年至少组织申报10个硕士学位点,力争获得8个硕士学位新增点。

在2007年招生规模的基础上,2008年的招生规模要力争增加50%,在校学生达到160人左右。

3.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要充分利用我校研究生教育的有利条件,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认真制定好2007级研究生培养方案。

在总结我校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经验的基础上,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通过建立研究生论文评优、研究生创新实践等形式,构筑激励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和各级管理部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机制,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4.完善研究生管理体制。

依据研究生培养规律,健全我校研究生招生与就业、培养、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与学位管理的工作机构。

逐步构建完善研究生处的组织架构,提高研究生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

认真制定2007级研究生培养方案。

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研究生教育的督导制度,听课制度;要继续做好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培养“车辆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工作,做好首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和就业推荐工作。

八、拓展继续教育路径,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1.扩大继续教育规模,规范管理、提高质量。

整合学校和各个学院的继续教育资源,形成校内校外结合,层次规格多样,规模效益显著,办学特色鲜明的继续教育体系,2007年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要达到6000人以上。

本科生比率到达70%。

进一步发展我校“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汽车运用工程”四个主考专业,重点推进《劳动与社会保障》新主考专业,高质量完成专业建设项目,确保国家社会保障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六大课程(模块)全面开考。

做好2007年夜大招生录取工作,积极开拓专升本生源。

要坚持课程改革与职业资格考试有机结合,大力拓展职业培训项目;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调整招生专业,积极申报2008年招生新专业。

要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夜大学“十一五”教学质量目标规划》,开展继续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推进继续教育质量工程,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全年成教学院的收入要达到5000万元。

2.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职学院。

高职学院要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要结合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高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