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敦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6603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6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美敦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美敦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美敦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美敦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美敦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美敦煌.docx

《大美敦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美敦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美敦煌.docx

大美敦煌

大美敦煌(甘肃)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沙洲,是汉唐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敦,大也;煌,盛也。

敦煌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就像一块翡翠镶嵌在金黄色的大漠上。

1课文阅读

导语: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遗产闪动着灿烂的星光。

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是我国的四大石窟,它们烙记着我国的历史,展现着我国博大的文化底蕴。

今天的阅读课,让我们走进敦煌,感受敦煌文化。

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坐落在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

在断崖绝壁之上,492个洞窟蜂窝似的排列着,其中最有价值的要数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莫高窟保存着三千多尊彩塑。

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右手托着头,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称赞。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文物六万多件。

到了清代,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外国入侵者掠走。

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阅读思考:

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默读描写彩塑和壁画的段落,边读边想:

作者是怎样描写数量众多的彩塑和壁画的?

资料链接: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西千佛洞的总称,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

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自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五万多卷宗教和世俗文书后,敦煌艺术震撼了整个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

由日本捐资,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

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

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

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

“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

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1000多米,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

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云冈石窟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石雕佛像,尤以石窟造像气魄雄伟、佛教内容丰富多彩而著称。

那里的佛像,都采用拟人的高超手法,富于人的天性和表情,具有无限的活力和特殊的魅力。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

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天水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状奇特,孤峰崛起,犹如麦垛,人们便称之为麦积山。

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

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

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

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5米多,小的仅2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

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

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

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

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

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来。

2故事阅读

导语:

敦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每一幅壁画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吸引着我们走近敦煌,了解敦煌,探秘敦煌。

九色鹿

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有一只鹿。

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这天,九色鹿在河边散步。

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

”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

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感激地说:

“谢谢你的救命之恩。

我愿意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

  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说:

“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

快回家吧。

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

  有一天,这个国家的王妃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头双角洁白如雪、身披九种鲜艳毛色的鹿。

她突发奇想:

如果用这只鹿的毛皮做件衣服穿上,我一定会显得更加漂亮!

于是她缠着国王要他去捕捉九色鹿。

国王无奈,只好张贴皇榜,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

  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就进宫告密。

国王听了,立即调集军队,由调达带路,浩浩荡荡地向着九色鹿的住地进发了。

  山林之中,春光明媚。

九色鹿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睡得正香。

突然,乌鸦高声叫喊道:

“九色鹿,九色鹿,快醒一醒吧,国王的军队捉你来了!

”九色鹿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无法脱身。

再一看,调达正站在国王身边。

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

“陛下,您知道吗?

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

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

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国王非常惭愧。

他斥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并重重惩罚了他,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

一位行脚僧的奇遇

大约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名叫乐僔的和尚,就像当时许多僧人那样,不畏路途艰险,一路跋山涉水,从东往西参拜名山圣迹。

公元366年,他横渡流沙,到达敦煌。

历史没有留下他生死的时间,我们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氏,只把他的名字与公元366年永远的写在了一起。

乐僔戒行清虚,生性恬静,淡泊名利,喜欢游历名山大川,他同样未曾预料到自己会留下一段永恒的奇迹。

366年某一天,他一路风尘,来到鸣沙山东麓的断崖前。

此时断崖犹如鬼斧斜削,气势磅礴,崖下清泉流淌,河谷两岸,绿树成荫,莺燕啼鸣,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可乐僔实在太累了,他顾不得欣赏如诗的美景,径直走到崖下的大泉河边。

他俯身捧起清澈的河水,洗去脸上的尘土,然后喝了几口,顿时困意全无,神清气爽。

这时,他才注意到自己竟然置身于一个世外奇境,天是那么蓝,沙是那么黄,树却那么绿,水也那么清,这里真是嵌在茫茫大漠上的一颗明珠。

面对如此奇美壮观的景象,乐僔心旷神怡,禁不住向断崖遥拜。

转眼间已是夕阳西下,落日在山背后放出奇异绚丽的光芒,与鸣沙山相对的三危山抹上了玫瑰色的红妆。

乐僔起身仰望鸣沙山的断崖,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断崖被身后的落日衬托得金光万丈,崖面上仿佛有千万尊佛像,倒映在大泉河水中。

霎时间,一切都变得金碧辉煌,气象非凡,仿佛西方极乐世界。

“善哉!

善哉!

”乐僔不由自主的连连高呼:

“我终于见到万佛的灵光了!

三危山

这么多年来,乐僔云游四方,一直想找一个清修的理想场所,寻求佛法的真义。

至此,他停住了脚步,他不仅找到了修禅静虑的一方净土,更领悟到了众生平等、道法自然的真谛。

在乐僔的心中,天地万物,没有能高过这片断崖的,“天地万物,莫高此山!

对,就称它为莫高山吧!

乐僔心想:

既然大自然让这片断崖状如千佛,浑然天成,我便顺其自然,开窟造像,成其功德。

于是,乐僔在莫高断崖前住了下来,一边坐禅修行,一边在峭壁上架空凿险,建造石窟。

在乐僔的不懈努力下,多年以后,终于在莫高山上建成了第一个窟龛,莫高窟自此创建。

佛窟凿成了以后,乐僔还在窟内开龛塑造佛像,并根据佛经的内容绘制壁画,用来修行、观像和礼拜。

敦煌李广杏

李广杏可称敦煌水果之王,每年七月是李广杏的收获季节。

李广杏因其光泽黄亮、汁甜如蜜而享有盛名。

关于李广杏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西汉年间,飞将军李广率部西征,夏日炎炎,将士焦渴难忍。

突然空中袭来一阵奇香,只见两匹彩绸自流云中飘下。

李将军策马追赶,拔出神箭射出,其中一匹彩绸应声落地,变成一片果实累累的杏林。

众人争食,苦似黄莲。

李广愤然砍平杏林,次日清晨,却见杏林又枝繁叶连,鲜嫩欲滴的黄杏令人馋涎欲滴。

李广忍不住摘下一个咬了一口,顿时香人肺腑,将士们纷纷摘杏食之,顿觉精神倍增。

原来,那两匹彩绸本是甜杏仙子和苦杏仙子,奉王母之命来救李广的,她们只顾嬉戏,惹怒李广而射落了苦杏仙子。

深夜,甜杏仙子找到了苦杏仙子,施展仙法,在苦杏树桩上接上甜杏树枝,最后结出了清香甘甜的黄杏。

当年曾为李广解危救困的甜杏,随着李广大军传人敦煌,所以敦煌人把它叫作李广杏。

阅读要求:

1、自由浏览三个故事,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说说故事内容。

2、三人一个学习小组,先小组内交流,比比谁说的内容清楚,语言简练。

3、抽取三名学生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讲给全班同学听。

3古诗阅读

导语:

“阳关”和“玉门关”是敦煌著名的两关,在“敦煌八景”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丝绸之路的门户,它们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据点,彰显出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而宝剑英雄、美酒好杯历来是中国文化推崇的。

祁连山产的优质墨玉、黄玉、碧玉等精雕细琢一番,就是珍贵精致的饮酒器皿,名字叫“夜光杯”。

提到“两关”和“夜光杯”,相信十人中有九人会想到这些脍炙人口的唐诗。

让我们跟着诗去寻景,把敦煌变成我们心灵的故乡。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万仞:

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

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

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

又名《折杨柳》。

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偕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诗意:

九曲黄河向西扶摇直上,远远地、高高地伸到白云之间,隐隐约约,有一座孤城,背倚着万仞高山。

不要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凉曲子,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杨柳自然也就不会返青吐绿,还怨它有何用?

赏析:

  王之涣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

本诗旨在写凉州之荒凉、偏僻、险峻,进而烘托戍边条件之艰苦以及将士们无尽的思乡愁绪,还有无以寄托情思的无奈。

开篇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的目光是自近及远,展现了黄河扶摇远上的一种壮美奇观,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烘托边地的荒凉、偏僻、险峻和戍边条件之艰苦,表现的是企盼早日结束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无奈,是在为国、为百姓、为戍边将士抒情言志。

诗人在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和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之后,紧接着便由景及人,重笔渲染戍边将士思乡之情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吹不到“玉门关”,杨柳就不能返青吐绿,就不能抽出新枝,就不能折杨柳新枝以寄托情思,羌笛还有必要吹奏那悲凉伤感的曲子吗?

诗人在此不说戍边将士思家怀乡,而以“怨杨柳”喻之,实在是绝妙无比。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将生怨恨,眼下“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

然而,“怨”也罢,愁也罢,皆为枉然,因而作“何须怨”,根本就没有必要“怨”。

虽说只不过是一句宽慰,然而这种宽慰着实含蓄而又委婉,深沉而又炽灼,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堪称边塞诗之绝唱。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

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

指青海湖。

  (3)雪山:

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

磨破。

  (5)金甲:

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

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诗意: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

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防御吐蕃、突厥的进攻,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

戍边将士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①凉州词:

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

凉州即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②夜光杯:

白玉做成的酒杯。

③催:

指催促欢饮。

④沙场:

指战场。

诗意:

精致的酒杯中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将要开怀畅饮之时,忽然,琵琶声马上传来催人出征的消息。

如果醉倒在沙场上,请你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优美的边塞诗。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出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

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

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

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

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马上奏起了琵琶,虽然军令如山,但这种情况下,大家视死如归,催者自催,饮者自饮。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的场面:

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

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

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

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

“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

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作者:

王翰少时就聪颖过人,才智超群,举止豪放,不拘礼节。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中进士。

张嘉贞任并州刺史时,十分赞赏王翰的才能,常以很好的礼遇相待,王翰则自做歌并于之舞,神气轩昂,气度不凡。

王翰性格豪爽,无拘无束,常与文人志士结交,杜甫诗中以“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之句赞叹王翰。

他的诗多豪放壮丽之句,可惜很多已散失,传世之作中最负盛名的是他的《凉州词》。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

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

出使。

安西:

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2)渭城:

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3)朝雨:

早晨下的雨。

(4)浥(yì):

湿。

(5)客舍:

旅店。

(6)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诗意: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

我真诚地请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赏析: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

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

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

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

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

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

处于河西走廊西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

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

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

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

“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

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

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

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诵读要求:

1、朗读四首古诗,借助注释、诗意读懂诗的意思。

2、默读四篇赏析,边读边想:

三首边塞诗分别借助怎样的景、怎样的

事,抒发了怎样的情?

一首送别诗借助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

3、背诵四首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给诗配画。

4拓展阅读

导语:

在敦煌众多的名胜古迹中,尤以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更为神奇,令人惊叹。

它们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来到敦煌。

2013年7月,我在敦煌游览了鸣沙山月牙泉,写下了散文——《西部行记之童话世界》。

西部行记之童话世界

很多风景名胜都有一首动听的歌曲唱响,月牙泉也不例外。

听到白若溪唱《月牙泉》,不论是歌曲的旋律,还是白若溪的声音,真是美妙至极。

而吸引我去月牙泉看看的是那动人的歌词:

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

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

从那年我月牙泉边走过,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