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1 素材醉翁亭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6593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1 素材醉翁亭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1 素材醉翁亭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1 素材醉翁亭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1 素材醉翁亭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1 素材醉翁亭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1 素材醉翁亭记.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1 素材醉翁亭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1 素材醉翁亭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1 素材醉翁亭记.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1素材醉翁亭记

目录检索

一、《醉翁亭记》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

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呢?

是庐陵欧阳修吧。

二、《醉翁亭记》内容赏析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庆历五年春,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

“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

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

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正如《尚书》所言: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全文共四段,条理清楚,构思极为精巧。

  此文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分五步突出醉翁亭。

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

作者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怀抱之景。

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

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

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

“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

然后写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照应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

为下文的活动安排了一个优美独特的背景。

作者接着转向叙事抒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

“作之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愚之酒也”。

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

这段层与层间过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

句句相衔不着痕迹,给人完整的“山水之乐”印象。

  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

接着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一句话概括了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一季一幅画面。

“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结,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上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这里用对偶句描写,散句收束,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此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

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

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兵宴饮之乐。

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兵起坐喧哗,乐不可支。

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

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第四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之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但太守之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

作者并没有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联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意境优美

  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

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

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

《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

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

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山水相映之美。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

“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丽,迤俪连绵,苍翠欲滴。

群山作为背景,一圈环绕而过。

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这样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构成诗一般的优美意境。

  朝暮变化之美。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

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

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

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以不同的景象写出了相异的境界。

  四季变幻之美。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只四时也”,描写了四季景物的变化。

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

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

四幅画面相互映衬,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洌。

  动静对比之美。

文中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

“树木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境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是景物与人物间的动静对比。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结构精巧

  金线串珠。

《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

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

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

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

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

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

也正因为有聚光点,有主骨架,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显得运笔从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曲径通幽。

《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

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风貌,可谓匠心默运,苦意经营。

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

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

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

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直,九曲回肠。

先用概描,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

下一“尤”字,文章迭进,带出“西南诸峰”。

再着一“望”字,视线集中琅。

用毕视觉,跟后就用听觉,“水声潺潺”,于是酿泉入画。

尔后,用一“回”字,着一“转”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进入卷面。

作者在用笔时,好像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

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

如此描写,便使“亭”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便使“文”不同凡响。

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

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

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呼应有方。

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

文章一开始写道: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

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奏到首尾相照之效。

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

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纷纷离去,是因为时令已晚,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把这句话具体化了。

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

  语言出色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

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

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

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

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

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

“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

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

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贴。

再如“树木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

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

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抗坠,铿锵悦耳。

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

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

  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

不做作,不矫饰。

 

三、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累赠太师、楚国公。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四、歐陽修的散文、辭賦和四六

  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是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歐陽修文中常自稱廬陵人,而《歐陽文忠公集》卷七一《歐陽氏譜圖序》云:

“修之皇祖始居沙溪,至和二年分吉水置永豐縣,而沙溪分屬永豐。

今譜雖著廬陵,而實爲吉州永豐人也。

”嚴傑《歐陽修年譜》(南京出版社1993年排印本)從之。

今按永豐置縣事在至和元年(1054),其時歐陽修已48歲,不得以之定其籍貫。

且廬陵爲吉州州治所在地,故仍以歐陽修爲廬陵人爲妥。

}。

他出身于一個小官吏家庭,但四歲喪父,生活貧困。

其母鄭氏親自教他讀書,以蘆杆代筆,在沙上寫字。

鄭氏還常對歐陽修講述其父生前廉潔仁慈的事迹。

良好的家教對歐陽修成長爲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歐陽修24歲進士及第,次年到洛陽任西京留守推官,結識了尹洙、梅堯臣等人,聲同氣應,切磋詩文。

後入京任職,勇于言事,風節凜然,一度被貶夷陵縣令。

仁宗慶曆年間,他積極參加范仲淹領導的慶曆新政,又被貶往滁州等地。

到48歲方召回京師,晚年官至參知政事。

65歲致仕,定居潁州,次年病逝。

  歐陽修博學多才,詩文創作和學術著述都成就卓著,爲天下所仰慕。

他又是一代名臣,政治上有很高的聲望。

他以這雙重身份入主文壇,團結同道,汲引後進。

在當時的著名文學家中,尹洙、梅堯臣、蘇舜欽是他的密友{尹洙(1001~1047)、梅堯臣的年齡長於歐陽修。

尹洙早作古文,且創造了古峭簡潔的文風,對歐陽修有所啟發。

但是歐陽修後來居上,終於在古文上作出了比尹洙更大的貢獻。

范仲淹也曾指出:

“師魯深於《春秋》,故其文謹嚴,辭約而理精,章奏疏議,大見風采。

士林方聳慕焉,遽得歐陽永叔,從而大振之,由是天下之文一變。

”(《尹師魯河南集序》)梅堯臣革新詩風在歐陽修之前,成就也不低於歐,但是歐的政治地位和其他成就(古文、史學等)都高於梅,所以歐陽修成爲文壇盟主,而尹、梅而成爲其輔佐者。

正如《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三《宛陵集提要》所說:

“佐修以變文體者,尹洙;佐修以變詩體者,則堯臣也。

”};蘇洵、王安石受到他的引薦;而蘇軾、蘇轍、曾鞏更是他一手識拔的後起之秀。

由歐陽修來肩負革新文風的領導責任,正是衆望所歸。

  歐陽修倡導的詩文革新在本質上是針對五代文風和宋初西昆體的,可是歐陽修的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都與柳開以來的復古派文論家有很大的不同。

在歐陽修主持文壇以前,以西昆體爲代表的文風已經受到嚴厲的批評。

宋仁宗在天聖至慶曆年間曾三次下詔誡斥浮靡文風,而當時任國子監直講的石介更是對西昆體視若寇仇,他專門寫了《怪說》三篇,猛烈攻擊楊億“窮妍極態,綴風月,弄花草,淫巧侈麗,浮華纂組。

刓鎪聖人之經,破碎聖人之言,離析聖人之意。

”{見《怪說中》,《徂徠石先生文集》卷五,中華書局1984年排印本。

按:

石介此文作於宋仁宗景祐年間,其時楊億去世已十餘年,但西昆體的影響仍然很大。

}石介的觀點對太學生的影響很大,于是以太學生爲主的青年士子隨之而矯枉過正,競棄西昆體華美密麗之文風,走上了險怪艱澀的道路,形成了風行一時的“太學體”。

{“太學體”的作品大多不傳,今存若干數句,文如“狼子豹孫,林林逐逐”(見《歐陽文忠公集》附錄五《事迹》),詩如“學海波中老龍,聖人門前大蟲”(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五),風格確很險怪。

}“太學體”雖然提倡古文反對駢儷,但其自身怪僻生澀,也不是健康的文風。

所以歐陽修在反對西昆體的同時,還必須反對“太學體”。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歐陽修利用主貢舉的機會,對文風險怪的士子痛加排抑。

經過幾年的努力,“太學體”終于消聲匿迹了{關於歐陽修反對西昆體和“太學體”的過程,參看葛曉音《北宋詩文革新的曲折過程》,《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2期。

}。

  從柳開、穆修到石介,復古主義的文論都有重道輕文、甚至完全把文學看作道統之附庸的傾向。

歐陽修則與之不同,他對文與道的關係持有新的觀點。

首先,歐陽修認爲儒家之道是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

“六經之所載,皆人事之切于世者。

”(《答李詡第二書》)其次,歐陽修文道幷重,他認爲“道純則充于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爲文者輝光。

”(《答祖擇之書》)又認爲“其言之所載者大且文,則其傳也彰;言之所載者不文而又小,則其傳也不彰。

”(《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此外,他還認爲文具有獨立的性質:

“古人之學者非一家,其爲道雖同,言語文章,未嘗相似。

”(《與樂秀才書》)這種文道幷重的思想有兩重意義:

一是把文學看得與道同樣重要,二是把文學的藝術形式看得與思想內容同樣重要,這無疑大大地提高了文學的地位。

柳開等人以韓愈相號召,主要著眼于其道統,而歐陽修卻重于繼承韓愈的文學傳統。

  歐陽修自幼喜愛韓文,後來寫作古文也以韓、柳爲學習典範,但他幷不盲目崇古,他所取法的是韓文文從字順的一面,對韓、柳古文已露端倪的奇險深奧傾向則棄而不取。

他說:

“孟、韓文雖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見曾鞏《與王介甫第一書》)同時,歐陽修對駢體文的藝術成就幷不一概否定,對楊億等人“雄文博學,筆力有餘”(《六一詩話》)也頗爲贊賞。

  這樣,歐陽修在理論上既糾正了柳開、石介的偏頗,又矯正了韓、柳古文的某些缺點,從而爲北宋的詩文革新建立了正確的指導思想,也爲宋代古文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歐陽修早年爲了應試,對駢儷之文下過很深的功夫,同時也認真研讀韓文,爲日後的古文寫作打好了基礎。

他在洛陽結識尹洙後,便有意識地向尹學習簡潔謹嚴的古文手法,幷以古文爲主要的文體進行寫作,但也注意形式的多樣化。

歐陽修對待寫作的態度極爲嚴肅,往往反復修改才定稿。

深厚的學養和辛勤的實踐使他的散文創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歐陽修的散文內容充實,形式多樣。

無論是議論,還是叙事,都是有爲而作,有感而發。

他的議論文有些直接關係到當時的政治鬥爭,例如早年所作的《與高司諫書》,揭露、批評高若訥在政治上見風使舵的卑劣行爲,是非分明,義正辭嚴,充滿著政治激情。

又如慶曆年間所作的《朋黨論》,針對保守勢力誣衊范仲淹等人結爲朋黨的言論,旗幟鮮明地提出“小人無朋,唯君子則有之”的論點,有力地駁斥了政敵的謬論,顯示了革新者的凜然正氣和過人膽識。

這一類文章具有積極的實質性內容,是古文的實際功用和藝術價值有機結合的典範。

歐陽修另有一類議論文與現實政治幷無直接關係,但表達了作者對歷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如《五代史》中的一些序論,對五代的歷史教訓進行總結,幷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褒貶,以及國家興亡在于人事而非天命的歷史觀。

又如他爲友人文集作的序言,不但對友人的文學業績進行評述,而且抒寫了對死生離合、盛衰成敗的人生遭際的感慨,絕非爲文而文之作。

  歐陽修的記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記》一類歷史散文自不必說,即使是亭臺記、哀祭文、碑志文等作品,也都具有充實的內容,如《豐樂亭記》對滁州的歷史故事、地理環境乃至風土人情都作了細緻的描寫。

又如《瀧岡阡表》,追憶父母的嘉言懿行,細節描寫細膩逼真,栩栩如生,這種效果決不是虛言所能達到的。

  歐陽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論文慷慨陳詞,感情激越;史論文則低回往復,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樂由衷,情文幷至。

例如《釋秘演詩集序》的中間一段:

  浮屠秘演者,與曼卿交最久,亦能遺外世俗,以氣節自高。

二人歡然無所間。

曼卿隱于酒,秘演隱于浮屠,皆奇男子也。

然喜爲歌詩以自娛,當其極飲大醉,歌吟笑呼,以適天下之樂,何其壯也!

一時賢士,皆願從之游,子亦時至其室。

十年之間,秘演北渡河,東之濟、鄆,無所合,困而歸。

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

嗟夫!

二人者,予乃見其盛衰,則予亦將老矣夫!

  寥寥數筆,釋秘演、石曼卿兩位奇士豪宕磊落的性情和落拓不偶的遭際已躍然紙上,而作者對兩人的敬重惋惜之情以及對時光流逝、人事變遷的感慨也洋溢于字裏行間,感人至深。

在歐陽修筆下,散文的實用性質和審美性質得到了充分的顯示,散文的叙事、議論、抒情三種功能也得到了高度的有機融合。

  歐陽修對散文文體的發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他的作品體裁多樣,各得其宜。

除了古文之外,辭賦和四六也是他擅長的文體。

首先,歐陽修對前代的駢賦、律賦進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韻的兩重規定,改以單筆散體作賦,創造了文賦。

其名作如《秋聲賦》,既部分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駢詞儷句及設爲問答的形式特徵,又呈現出活潑流動的散體傾向,且增强了賦體的抒情意味。

歐陽修的成功嘗試,對文賦形式的確立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其次,歐陽修對四六體也進行了革新。

宋初的四六皆沿襲唐人舊制,西昆諸子更是嚴格遵守李商隱等人的“三十六體”{據《舊唐書·李商隱傳》載,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皆長於駢文,一時齊名,號稱“三十六體”。

係因三人皆排行十六而得此名。

宋王應麟《小學紺珠·藝文類》“三十六體”條云:

“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三人皆行第十六。

”}。

歐陽修雖也遵守舊制用四六體來寫公牘文書,但他常參用散體單行之古文筆法,且少用故事成語,不求對偶工切,從而給這種駢四儷六的文體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上隨州錢相公啓》、《蔡州乞致仕第二表》等都是宋代四六中的佳作。

  歐陽修的創作使散文的體裁更加豐富,功能更加完備,時人稱贊他:

“文備衆體,變化開合,因物命意,各極其工。

”{吳充《行狀》,《歐陽文忠公集》附錄一。

按:

此文作於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即歐陽修去世的第二年,可代表當時人的看法。

}這評價是公允的。

  歐陽修的語言簡潔流暢,文氣紆徐委婉,創造了一種平易自然的新風格,在韓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別開生面。

例如《醉翁亭記》的開頭一段:

  環滁皆山也。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誰?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誰?

太守自謂也。

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語言平易曉暢,晶瑩秀潤,既簡潔凝練又圓融輕快,毫無滯澀窘迫之感{朱熹《朱子語類》卷一三九載:

“頃有人買得他《醉翁亭記》稿,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

末後改定,衹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這是歐陽修作文精益求精、不憚屢改的著名例子。

這種力求簡潔的文風是當時古文家的共同傾向。

據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八記載,宋仁宗初年,歐陽修與尹洙同在洛陽。

有一次錢惟演建成“雙桂樓”,“命永叔、師魯作記。

永叔文先成,凡千餘言。

師魯曰:

’某用五百字可記。

‘”可見他們是自覺追求簡潔文風的。

另參釋文瑩《湘山野錄》卷中的類似記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