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56415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资料.docx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资料.docx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眼科复习资料

中医眼科发展简史

1.中医眼科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萌芽,奠基,独立发展,广盛,衰落与复兴。

2.《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首次将眼科病因归纳为19因。

3.晚唐《外台秘要》收藏眼科处方150首,详细介绍了白内障的症状,并提出金针拨内障。

4.《龙树眼轮》是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

5.《太平御览》记载,早在我国唐朝已能配置假眼。

6.光盛阶段出现的眼科专著:

(1)元末明初,倪维得著《原机启维》。

(2)傅仁宇著眼科专著《审视瑶函》。

(3)清.黄庭镜著《目经大成》。

(4)顾锡著《银海指南》。

眼的解剖生理

(一)外层

1.眼为视觉器官,由眼球,视路和附属器三部分组成

2.成人眼球前后径平均为24mm,垂直径为23mm,水平径为23.5mm。

3.眼球由眼球壁与眼内容物组成。

4.眼球壁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5.眼球壁外层纤维膜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白色的巩膜,二者移行处称角巩膜缘。

6.角膜:

中医称黑眼,角膜横径为11.5-12.0mm,中央部厚度为0.50-0.55mm,周边厚度约为1mm。

7.角膜结构共分为五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

(1)上皮细胞层:

占整个角膜厚度的10%,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在无感染的条件下,一般24小时内可以修复,而不遗留瘢痕。

(2)前弹力层:

均匀一致无细胞成分的透明膜,损伤后不能再生。

(3)基质层:

占整个角膜厚度的9|10,约由200层纤维膜板组成;薄板排列极为规则;具有同等屈光指数;无再生能力,一旦损伤由瘢痕组织代替。

(4)后弹力层:

损伤后能再生。

(5)内皮细胞层:

损伤后不能再生。

8.角膜的生理特点:

(1)透明性(无角质层,无血管)

(2)无血管(氧来自空气,营养靠角膜缘血管网和房水供应)(3)感觉敏锐。

9.巩膜:

中医称白睛,呈瓷白色,儿童因巩膜较薄,内面的色素组织可隐露而呈淡青色,老人因脂肪沉着呈浅黄色。

10.巩膜的生理特点:

(1)巩膜的厚度不均匀,后极部较厚,约1mm,向前逐渐变薄,在直肌附着处更薄,仅0.3mm

(2)巩膜深层组织血管神经较少,代谢缓慢,得病后,病程较长。

11.前房角内依次可见如下结构:

schwalbe线,小梁网和schlemm管,巩膜突,睫状体带和巩膜根部。

12.屈光介质: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二)中层

13.中层即葡萄膜,富含血管和色素,又称血管膜和色素膜;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三部分。

14.虹膜又称黄仁。

15.瞳孔:

虹膜中央有一圆孔,称瞳孔,中医称瞳神,直径2.5~4mm。

虹膜含有瞳孔开大肌和瞳孔括约肌,前者受交感神经支配,使瞳孔开大,后者受副交感神经(动眼神经纤维)支配,使瞳孔缩小。

16.正常瞳孔的大小,因年龄,屈光,生理状态等情况而异;婴儿最小、儿童和青少年最大、以后又逐渐变小,近视眼瞳孔大于远视眼;交感神经兴奋时瞳孔开大,副交感神经兴奋时,瞳孔缩小。

17.虹膜感觉来源于第v脑神经眼支的分支。

18.睫状体包括睫状冠与睫状扁平部两部分。

(1)睫状冠内侧表面有70-80个纵行突起,称为睫状突,分泌产生房水

(2)睫状体后2|3薄而平坦,称扁平部或睫状环;中医眼科针拨白内障手术常在颞下睫状体扁平部做切口。

19.调节:

当睫状肌环形纤维收缩时,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凸面相应增加,屈光增加,使眼能看清近处物体,这种作用称为调节。

20.脉络膜的功能:

(1)营养眼内组织

(2)遮光。

21.脉络膜血液主要来自睫状后短动脉,血管多,血容量大,约占眼球血液总量的65%。

(三)内层

23.内层即视网膜,中医称为视衣,分视网膜色素层和视网膜神经感觉层,二者之间有一潜在间隙,临床上的视网膜脱离即在此分离。

24.黄斑:

在视网膜后极部,离乳头颞侧约3mm处,有一浅漏斗小凹区,含有丰富的叶黄素,称为黄斑,范围约2mm,此处无血管,中心有一凹。

25.中心凹:

黄斑中心有一凹,称中心凹,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26.视乳头:

黄斑鼻侧3mm处,有一约1.5mmX1.75mm大小的圆形区,称为视神经乳头,简称视乳头,是视网膜神经纤维汇集穿处眼球的部区,又称视盘。

27.生理盲点:

视乳头因仅有神经纤维,没有感光细胞,故无视觉,在视野中是一盲点,称生理盲点。

28.视信息在视网膜内形成视觉冲动,以三个神经元传递

即光感受器(感光)-双极细胞(联络)-神经节细胞(传导)

29.视锥细胞的功能:

具有感受强光和辨别颜色的作用

30.视杆细胞的功能:

具有感受弱光的作用

31.视网膜血管:

为视网膜中央动脉和中央静脉A:

V=2:

3

.眼球内容物

32.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三种透明物质

33.眼的屈光间质:

房水,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并称为眼的屈光间质,是光线进入眼内到达视网膜的通路。

34.房水:

中医称神水,其功能:

(1)营养晶状体、玻璃体、角膜

(2)维持正常眼压(3)屈光

35.前房:

为角膜后面,虹膜和瞳孔区晶状体前面所围成的间隙,容积约0.2ml。

36.后房:

为虹膜后面、睫状体前端,晶状体悬韧带前面和晶状体前侧面的环形间隙容积约为0.06ml。

37.房水排出途径:

房水由睫状突产生后,由后房经过瞳孔进入前房,再经前房角的小梁网进入巩膜静脉窦,再进入眼的静脉系统。

若排出途径受阻,即可导致眼压增高。

38.晶状体:

中医称为晶珠,形如双凸镜,其直径9mm。

厚约4-5mm。

包括囊膜,皮质和核三部分,具有高度的屈光作用。

39.睫状体:

悬韧带,晶状体一起完成看物远近的调节。

40.视路:

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视觉中枢的传导路径;临床上通常指从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睫状体,视外射至枕叶视皮质的神经传导路径。

42.瞳孔反射路:

光反射,近反射。

43.光反射:

当光线照射一侧眼时,引起两侧瞳孔缩小的反射叫瞳孔光反射,对侧的瞳孔缩小称间接光反射。

.眼附属器

44.眼的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结膜,泪器和眼外肌

45.眼眶的眶尖有一孔二裂:

(1)尖端即为视神经孔,有视神经,眼动脉和交感神经通过。

(2)眶上裂:

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眼支,部分交感神经纤维和眼上静脉由此通过(位于视神经孔外侧)

(3)眶下裂:

有三叉神经的第二支和眶下动脉由此通过(眶外壁与眶下壁之间)

46.眼眶由额骨、蝶骨、筛骨、腭骨、泪骨、上颌骨、颧骨组成。

成人眼眶深约40-50mm。

容积为25-28ml.分为上、下、内、外侧壁。

47.眼睑:

中医称为胞睑,由外向内为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睑结膜五层。

48.眼睑的肌肉:

包括轮匝肌和提上睑肌;眼轮匝肌-专司闭眼,由面神经支配;提上睑肌由动眼神经支配,具有提睑作用。

49.结膜:

有睑结膜,球结膜,穹隆部结膜。

50.因结膜血管来自眼睑动脉弓和睫状前动脉

(1)结膜充血:

睑动脉弓穿过睑板分布于睑结膜,穹隆部结膜和距角结膜缘4mm以下的球结膜,充血时,称结膜充血。

(2)睫状充血:

睫状前动脉在角巩膜缘3-5mm处分出细小的巩膜上支,组成角膜缘周围血管网,并分布在球结膜,充血时称为结膜充血。

51.泪器:

包括分泌泪液的泪腺及排泄泪液的泪道。

52.泪腺:

中医称泪泉,位于眼眶前外上方的泪腺窝内。

53.泪道:

中医称为泪窍,由上下睑的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组成。

54.眼外肌:

每眼有6条眼外肌,即4条直肌和2条斜肌,直肌有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斜肌有上斜肌,下斜肌。

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一、眼与五脏的关系

1.眼与心的关系:

①心主血脉,诸脉属目。

②心主藏神,目为心使

2.眼与肝的关心:

①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②肝主藏血,目受血能视

③肝气通目,辨色视物④肝主疏泄,调摄泪液

⑤肝脉上连目系,气血通达于目

3.眼与脾的关系:

①脾输精气,上贯于目②脾主统血,血养目窍

③脾主肌肉,眼动如常

4.眼与肺的关系:

①肺为气主,气和目明②肺气宣降,目窍通利

5.眼与肾的关系:

①肾主藏精,涵养瞳神②肾寓阴阳,目视精明

③肾生脑髓,目系属脑④肾主津液,上润目珠

二、五轮部分五脏分属:

五轮学说把眼局部分为五部分,即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划分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和水轮,分别与内在五脏相应,借以说明眼解剖、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以指导临证辨证治疗。

1.血轮(两眦)—属心2.气轮(白睛)—属肺

3.肉轮(胞睑)—属脾3.水轮(瞳神)—属肾

5.风轮(黑睛)—属肝

三、眼与经脉的关系:

1与内外眦相连的经脉:

2.足三阳经之本经均起于或循于眼周,手三阳经及足厥阴肝经则皆以支脉止与或循与眼

周,而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及足太阳膀胱经分别与目系相连。

四、病因病理

1.中医眼病的病因有外感六淫、疠气、七情内伤、外伤、饮食失调、劳倦过度、先天因

素、衰老因素以及药物因素等。

2眼的炎症:

根据炎症病变特征:

分为变质、渗出、增生三种基本病变过程。

五、视功能检查

1.视力:

也称视敏度。

是指测量最小可分辨空间目标的大小,即眼睛分辨视野中空间距

离非常小的两个物体的能力。

其临床检查包括远视力和近视力检查。

2.远视力检查

①视力不足以辨认0.1的视标者。

可让受试者向视力表走进,直到能够辨认0.1视力标为

止。

将眼睛与视力表的距离(如3m)除以5再乘0.1(3∕5×0.1),即为患者的视力

②指数:

视力低于0.02者,改用指数表示视力,受检者背向光线,检查者伸出一定的手

指,让受试者辨认,记录受试者能够辨认手指的距离,如指数∕30cm。

③手动:

受试者对眼前5cm出的手指都不能辨认时,改测手动。

检查者用手在受检者眼前

摆动,记录能够看到手摆动的距离,如手动∕30cm。

④光感:

不能看到手动者,在暗室中检查患者是否看到光线,用电筒在受检者前照射,看

到光线为光感,看不到光线为无光感,有光感者,用电筒在一米距离检查九个眼位的光定

位。

3.近视力检查:

常用标准视力表检查,检查距离30cm,也可让受试者自行改变距离,将所看到的视力的视

力和阅读距离一并记录。

4.视野:

指在一定的距离处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是眼睛对周围环境敏感性总和。

颞侧视野平均值为91°(最大),上方视野平均值56°(最小),下方视野平均值74°,

鼻侧视野平均值为65°

5.眼压:

眼球内容物对眼球壁的压力。

正常值范围:

10~21mmHg(1.22~2.79Kpa)

病理值:

≥21mmHg

6.两眼睛允许眼压有所不同,双眼眼压差≤4mmHg

病理值:

≥8mmHg(高度怀疑青光眼)

7.前房角镜下的房角分类:

Sceie分类法,根据静态检查所见将房角分为宽房角、窄房角Ⅰ~Ⅳ等共无极

①宽房角:

可见房角全部结构,包括睫状体带及虹膜根部;

②窄房角Ⅰ:

较难看到房角隐窝;

③窄房角Ⅱ:

仅见到巩膜嵴;

④窄房角Ⅲ:

仅见到前部小梁网;

⑤窄房角Ⅳ:

仅见到Schwalbe线。

眼科辩证

一、内外障辨证

1.外障

①病位:

发生在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的眼病,相当于西医的外眼病。

②病因:

多因六淫外袭或外伤,也可由痰湿内蕴,脏腑积热,脾虚气弱,阴虚火旺等引

③病变特点:

外症突出,征象明显。

如目涩痒痛,畏光流泪,胞睑难睁,红赤肿胀,白

睛红赤,胬肉攀睛,黑睛生翳

2.内障

①病位:

指发生在瞳神、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等眼内组织的病变。

狭义:

专指晶珠混浊,相当于西医之内眼病。

广义:

包括发生于瞳孔及其后一切眼内组织的病变,相当于西医之内眼病。

②病因:

多因七情过激,脏腑亏损,气血不足,阴虚火炎,气滞血瘀所致。

亦可由外邪

入里,眼外伤等引起。

③病变特点:

多为外眼正常,视觉异常,如暴盲、青盲、视瞻昏渺等;亦可见瞳神有形色改变,如绿风内障、瞳神紧小、瞳神干缺、圆翳内障等。

二、辨翳膜

2.新翳与宿翳的异同点。

相同点:

黑暗混浊

不同点:

新翳表面粗糙,境界模糊,有发展趋势,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目赤疼痛、羞明流

泪等症,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炎症性病变。

宿翳表面光滑,境界清楚,无发展趋势,无目赤疼痛、羞明流泪等症,相当于

西医学之角膜瘢痕

3.宿翳按病情由轻到重分为四类:

冰瑕翳,云翳,厚翳,斑脂翳。

4.膜:

自白睛或黑白睛交界之际起障一片,或白或赤,渐渐向黑暗中央蔓延者,称之为

膜。

如赤膜下垂,胬肉攀睛等,即属于膜的范畴。

若膜上赤丝密集,红赤显著者,

称为赤膜;赤丝稀疏,红赤不显者,称为白膜。

三、眼科治疗

1.退翳明目法:

本法是用具有退翳作用的方药,以消退角膜混浊的眼科独特治法。

角膜属肝,不少清肝、平肝、疏肝药物,亦有退翳的作用,故可配伍应用。

常用药物

有蝉蜕、秦皮、谷精草、木贼、密蒙花、石决明、珍珠母、乌贼等。

代表方:

消翳汤

2.冲洗法:

①结膜囊冲洗法:

是用以冲洗出结膜囊内分泌物、异物和化学物质等一种常用治疗技

术,适用于白睛疾患、结膜囊异物、术前准备及眼化学伤急救等。

②泪道冲洗法:

是用生理盐水或药液冲洗泪道以探测泪道是否通畅及清除泪囊中积存

分泌物的一种常用方法。

适用于泪溢、泪囊炎等治疗和诊断,或作为内眼手术前的常

规准备。

四、全身疾病的眼部表现

1.糖尿病引起的眼病并发症:

①结膜血管扩张②虹膜改变③晶状体改变

④眼球运动改变⑤视网膜改变⑥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2.维生素缺乏引起的眼病

①维生素A缺乏:

夜盲、结膜干燥、角膜干燥等。

②维生素B1缺乏:

角膜知觉减退、表面有灰白色点状浸润,严重时发生视神经萎缩

甚则失明。

③维生素B2缺乏:

畏光流泪、异物感、视力下降、角膜缘明显充血、周围有新生血

管形成或有脂溢性睑缘炎或结膜炎。

④维生素C缺乏:

眼睑、结膜、前房、玻璃体、视网膜、眼眶等部位的出血。

⑤维生素D缺乏:

眼睑痉挛、眼球外突、屈光不正以及白内障。

眼睑病

1.眼腺炎(中医又称“针眼”。

“土疳”。

“土疡”“偷针”)

定义:

细菌侵入眼脸腺体而导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因有麦粒样疖肿,故称麦粒肿。

若是眼睑毛毛囊或其附属的皮脂腺或变态汗腺感染,称为外睑腺炎或外麦粒肿;

若是睑板腺感染,则称为内睑腺炎或内麦粒肿。

症状:

红肿热痛、痒。

胞睑边缘扪及硬块,压痛拒按。

诊断:

①眼睑局部焮热痒痛,严重者可有全身发热恶寒等症。

②眼睑红肿,有麦粒样硬结,触压则痛,硬结可软化成脓,可于睑皮肤面或睑结膜面溃破。

③病变位于外眦部者,球结膜可以出现反应性水肿;严重者,眼睑红肿可波及到同侧面部。

④本病有反复发作及多发倾向。

治疗原则:

未化脓者,内外合治,促其消散;已化脓者,切开排脓;同时应注意防止复发。

手术治疗:

眼睑疖肿已成脓者,宜切开排脓。

若脓头在睑皮肤面者,切口应与睑缘平行;脓头在睑结膜面者,切开应与睑缘垂直。

疖肿较大者,切口后应放置引流条,切忌挤压。

2.睑板腺囊中(中医称“胞生痰核”,“睑生痰核”,“眼胞痰核”“疣病”,“目疣”)

定义:

睑板腺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因该囊肿形似粒,故又称粒肿。

多见于青壮年。

治疗原则:

肿核小而无症状者可暂不治疗,待其自行吸收;大者以药物促其消散;若不能消退,宜手术切开刮除

诊断要点:

①眼睑皮下可触及大小不一的圆形肿核,按之不痛,与皮肤不粘连。

②睑结膜面有局限圆形病灶;呈紫红色或灰蓝色;若囊肿自行溃破,在睑内形成肉芽肿,有异物样摩擦感。

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与睑腺炎相鉴别,本病病位在眼睑皮下,可触及圆形肿核,与皮肤不粘连,不红不痛,一般不化脓,病势缓;睑腺炎病位多在近睑缘或睑内,有触痛之硬结,红肿焮痛明显,常化脓溃破,病势急。

对于老年患者,其肿块质硬,呈结节状,与皮肤有粘连,或经手术切除后又多次复发,应考虑睑板腺癌的可能,可作病理切片确诊。

3.睑缘炎(中医称“眼弦赤烂”)

定义:

发生在睑缘皮肤,睫毛毛囊及腺体的亚急性或慢性炎症。

常双眼发病,病情较为顽固,愈后可复发。

临床上分为鳞屑性,溃疡性和眦部睑缘炎三种。

诊断:

①鳞屑性睑缘炎:

自觉刺痒为主,以睑缘附有鳞屑,无脓点,无溃疡为特征。

②溃疡性睑缘炎:

自觉疼痛灼热为主,以睑缘附有脓痂,有溃疡,睫毛生长异常为特征。

③眦部睑缘炎:

自觉刺痒灼热为主,以眦部充血糜烂为特征。

治疗原则:

本病较为顽固,常迁延难愈,愈后又常复发。

因此,必须内外兼治,愈后仍需坚持用药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

4.上睑下垂(中医又称“眼睑垂缓”“睢目”“侵风”严重的称“睑废”)

定义:

提上睑肌及Muller平滑肌功能不全导致上睑不能提起而呈下垂状态的眼病。

诊断:

①上睑下垂,影响视物,常需仰头,耸眉,皱额以助视物。

②两眼向前平视时,上睑遮盖角膜上缘超过2mm,睑裂变窄。

治疗原则:

先天性者,以手术治疗为主,为避免引起视功能障碍应及早手术,以免造成弱视;后天性者,应先进行病因或药物治疗。

无效在考虑手术。

泪器病

1.泪溢(中医又称“冷泪”“目风泪出”“无时泪下”“冲风泣下去”

定义:

泪液不能从泪道正常排出而溢出眼睑外的病症。

以间歇性或经常性流泪,泪液清晰为主要临床特征。

多见于老年人,常为双眼发病。

诊断要点:

①溢泪

②挤压泪囊区无分泌物从泪小点溢出

③冲洗泪道或通畅,或狭窄,或阻塞。

鉴别诊断:

与慢性泪囊炎鉴别:

两病都以流泪为主要症状。

慢性泪囊炎者指压泪囊区常有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从泪小点溢出,泪道冲洗时冲洗液全部反流,同时又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随冲洗液从泪小点反流。

本病指压泪囊区无分泌物从泪小点溢出,冲洗泪道或通畅,或狭窄,或阻塞,但无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随冲洗液反流。

治疗原则:

功能性泪溢者,以中医治疗为主,治宜补虚;器质性泪溢者,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可配合中药治疗,以巩固疗效。

2.慢性泪囊炎(中医又称“漏睛”)

定义:

常溢脓泪及冲洗泪道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反流为临床特征的常见的泪囊组织慢性炎症。

诊断要点:

①溢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②冲洗泪道时见冲洗液全部反流,并有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反流。

鉴别诊断应与泪溢鉴别两病都以流泪为主要症状。

泪溢者冲洗泪道或通畅,或狭窄或阻塞,但无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随冲洗液从泪小点反流。

本病冲洗泪道时冲洗液全部反流,并有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随冲洗液从泪小点反流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为主。

可用中药治疗,或滴抗生素滴眼液,或冲洗泪道等以缓解症状

3.急性泪囊炎(中医称“漏睛疮”)

定义:

泪囊及周围组织突然发生红,肿,热,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炎症。

诊断要点①有慢性泪囊炎病史,或泪道阻塞或泪道外伤史。

②泪囊区红肿,坚硬,压痛。

鉴别诊断①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

继发感染前多有囊肿存在,冲洗泪道畅通。

②急性筛窦炎和急性上额窦炎:

以鼻塞,流脓涕,头痛为主要症状,常累及内眦部泪囊区域,但是脓肿和压痛常居内眦韧带上方,冲洗泪道畅通。

鼻腔检查和副鼻窦X线摄片可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本病为急性感染,其治疗必须及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中医治疗原则是早期疏风清热;中期解毒排脓,祛瘀消肿;后期宜扶正祛邪,托里排脓。

若已形成脓肿者须切开排脓

结膜病

1..病毒性结膜炎

流行性结角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临床表现急性发病,潜伏期5-7天

症状:

眼部有异物感、疼痛、畏光、流泪、水样分泌物

体征:

眼睑水肿,球结膜水肿,球结膜严重充血,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

潜伏期短,大部分在24-48小时发病,多同时侵犯双眼,也可先后发病。

症状:

自觉症状明显,有明显眼红、畏光、流泪、异物感、分泌物和剧烈眼痛等

体征:

眼睑及结膜充血水肿,球结膜点状或片状出血,睑结膜有滤泡。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下和浅基质层点状浸润,视力常轻度下降;分泌物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单核细胞增多;病毒培养有腺病毒8、19、29、37型结膜刮片镜检以单核细胞为主

2.细菌性结膜炎

急性细菌性(卡他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赤丝乱脉)超急性结膜炎

临床表现症状:

初起有干涩、异物感。

继而自觉流泪、灼热、刺痛、异物感加重。

由于分泌物多,常使上下睫毛粘在一起,早晨起床时睁眼困难。

视力一般不受影响,分泌物过多时可有暂时性视物模糊和虹视。

体征:

眼睑红肿,结膜充血,以穹窿部和睑结膜最为显著。

结膜表面有分泌物。

并发症和后遗症:

有时可并发卡他性边缘性角膜浸润或溃疡。

临床症状轻微主要有自觉痒、异物感、眼干涩和视疲劳

体征结膜充血,扩张血管行径清楚眼痛、畏光、流泪

初期眼睑和结膜轻度水肿,继而症状加重。

并发症和后遗症有时可并发卡他性边缘性角膜浸润或溃疡。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者,常伴有溃疡性睑缘炎或角膜周边点状浸润严重者可并发角膜溃疡和穿孔,继而发展成眼内炎,导致眼球萎缩而失明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发病早期和高峰期,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检查可见中性粒细胞和细菌。

细菌培养可见肺炎双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根据临床表现、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检查见嗜中性粒细胞和细菌即可诊断可见多形核白细胞和淋球菌

诊断A起病急,或有接触史。

B结膜充血,分泌物多。

C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检查见嗜中性粒细胞和细菌菌体。

根据临床表现、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检查见嗜中性粒细胞和细菌菌体。

A淋病史,或接促史

B临床表现

C实验室检查

治疗原则A西医治疗以局部应用敏感抗生素为主。

B中医治疗以局部外治,加上内治,内治法以祛风清热散邪为本。

A西医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和局部应用抗生素

B中医治疗实证宜疏风清热利湿;虚证宜滋阴降火A西医治疗以局部治疗和全身用药并重为原则

B中医治疗以泻火解毒为主。

3.衣原体结膜炎

沙眼:

是一种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因睑表面粗糙而平,形似沙粒,故称沙眼。

临床表现:

急性期:

症状:

畏光、流泪、异物感、眼痛

体征:

睑球结膜充血显著及脓性分泌物,睑结膜乳头增生,上下穹窿结膜布满滤泡,急性期可不留瘢痕。

耳前淋巴结肿大。

慢性期:

症状:

急性期经过1-2个月进入慢性期。

自觉症状一般轻微,常于体检时发现。

体征:

结膜充血减轻,表现为弥漫性睑结膜及穹窿结膜充血,睑结膜肥厚、乳头增生,滤泡形成。

并发症和后遗症:

睑内翻及倒睫,上睑下垂,睑球粘连,实质性结膜干燥症,慢性泪囊炎,角膜混浊、溃疡

诊断:

A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乳头增生或滤泡形成B角膜缘滤泡及后遗症C上穹窿部和上眼睑出现典型瘢痕D角膜缘上方血管翳。

治疗原则:

局部用药和全身给药相结合。

局部用药:

应用衣原体敏感药物,常用的有0.1%利福平、0.25%氯霉素、0.5%金霉素、0.3%诺氟沙星等

4.金疳、火疳、翼状胬肉的比较

①泡状性角膜炎(金疳)

是一种由微生物蛋白质引起的迟发型免疫性结膜炎。

病变以结角膜泡性结节形成为特点。

临床表现:

症状:

病初发有轻微畏光、灼热、流泪及异物感等刺激症状,侵犯角膜时刺激症状加重,可有严重的畏光、流泪及眼睑痉挛等。

体征:

球结膜出现局部疱疹结节和充血,中医溃烂坏死形成溃疡,溃疡破溃后10-12天愈合,不留瘢痕。

②翼状胬肉:

是睑裂部肥厚的结膜及结膜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向角膜表面攀爬的慢性进行性眼病,状似昆虫的翅膀而得名。

临床表现:

静止期:

无明显自觉症状。

检查可见胬肉头部扁平,境界清晰,体部不充血或轻微充血,表面光滑呈薄膜状。

进行期:

眼痒涩有异物感。

检查可见胬肉头部稍隆起,侵犯角膜前弹力层及基质浅层,体部肥厚,表面不平,胬肉组织高度充血。

③表层巩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