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56402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1.docx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1.docx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1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1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以下类推结果中正确的是

A.铝与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H2,则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和H2

B.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NaOH的水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C.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的溶液

D.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错误;B、碱的水溶液都显碱性,NaOH的水溶液是碱性溶液,正确;C.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性溶液,但不一定是酸溶液,错误;D.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比如:

电灯亮时发光、放热,无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B

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酸与碱的化学性质、燃烧

2.学习小组对燃烧条件探究作如下性改进,得出的结论不正确有是(  )

A.图1中热水仅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

B.图2可能会出现其中一支试管胶塞弹出

C.图3中有白磷的试管气球反应结束后会变得更瘪

D.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需接触氧气和温度达着火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图1中热水不仅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还能升高白磷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选项错误;B、图2中a管中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同时消耗氧气,管内压强变小,塞子不会弹出;b管内温度低于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不燃烧。

但由于管内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塞子可能被弹出,选项正确;C、图3中有白磷的试管中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同时消耗氧气,管内压强变小低于管外大气压,大气压会把气球压得更瘪,选项正确;D、由图1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知,置于空气中的白磷其温度达到了自身的着火点(40℃),而红磷的着火点高于60℃,所以可燃物燃烧必需接触氧气和温度达着火点,选项正确,故选A。

【点睛】

物质燃烧时,燃烧的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3.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热水温度远高于白磷着火点)。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①烧杯中水的温度应与②中相同

B.图②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①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

D.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答案】C

【解析】

A、本实验中②为对照组,①②要形成对照,所以①烧杯中水的温度应与②中相同,缺少了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氧气,不能燃烧,故正确;

B、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正确;

C、①中水为热水,但无氧气,不能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①和③对比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故错误;

D、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故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

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点睛: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4.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大气中氢气含量高达90%.科幻片《流浪地球》中为了防止地球被木星吸引而导致解体,小伙伴们利用点燃木星上的气体混合物后发生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反推地球脱离木星引力。

下列关于“木星爆炸”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被木星吸引的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为燃烧提供了可燃物

C.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量

D.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A正确;

B、氧气不是可燃物。

B错误;

C、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

正确;

D、氢气燃烧生成水,D正确。

故选:

B。

5.足量的蜡烛在密闭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见图甲),用氧气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见图乙)。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不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熄灭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

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只有CO2和水蒸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9.56%,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它气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据此结合题意、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该实验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错误。

B、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蜡烛熄灭不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有水蒸气、燃烧前瓶内的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掌握蜡烛燃烧的实验、空气的主要成分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相同点是(  )

A.组成元素相同B.分子结构相同

C.化学性质相同D.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组成元素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1个一氧化碳分子比1个二氧化碳分子少一个氧原子,它们分子的结构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如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中元素均显﹣2价,由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一氧化碳中碳元素显+2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显+4价,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7.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O2、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①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体积不变;②通过灼热的CuO时,固体变成红色;③通过白色CuSO4粉末时,粉末变成蓝色晶体;④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CO2、CO、H2

B.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CO2,一定含有H2和CO

C.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2和CO2,可能含有CO

D.实验过程中一定没有CO2生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赤热的碳会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体积增大一倍;能使氧化铜变红色的气体具有还原性;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各气体的性质进行推导验证.(气体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体积相同,分子数也就相同)。

【详解】

碳和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一氧化碳,会使气体体积增大一倍,根据①可知,混合气通过碳后气体体积不变,可以知道混合气中一定不含二氧化碳;②通过氧化铜后,固体变成红色,说明混合气中存在还原性气体,③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通过氧化铜后生成了水,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有氢气,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有一氧化碳,所以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一定没有二氧化碳,一定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故B正确,通过①的分析可以确定混合气中没有二氧化碳,根据④的分析可知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利用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差别,设计实验,实验中出现明显的现象差异,达到鉴别物质的目的。

8.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CO2中混有少量的CO,可通过点燃混合气体的方法把CO转化为CO2

B.与金刚石、石墨一样,活性炭是碳的另一种单质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以使动物死亡,所以都有毒性

D.碳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

A、CO2中混有少量的CO,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少量的一氧化碳无法点燃,故A不正确;

B、活性炭主要成分是碳,含有其它成分,是混合物,故B不正确;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以使动物死亡,二氧化碳是使动物不能呼吸,不具有毒性,一氧化碳是中毒,故C不正确;

D、碳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故D正确。

故选D。

9.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B.燃烧必须有氧气参与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即可燃烧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答案】D

【解析】

A、天然气泄漏时禁止一切可能产生火花的行为,打开排气扇,可能产生火花,导致爆炸,错误;B、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与,如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错误;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一定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可以得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正确。

故选D。

10.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  )

A.铁、锌、磷、碘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B.重金属中毒,可饮用大量牛奶、蛋清等缓解毒性

C.乙醇和氢气都是可再生能源

D.化学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磷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错误;

B、重金属能使蛋白质变性,重金属中毒,可饮用大量富含蛋白质得牛奶、蛋清等缓解毒性,正确;

C、乙醇可以通过粮食发酵获得,氢气可以通过金属和酸反应、电解水等方式获取,都属于可再生能源,正确;

D、化学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正确。

故选A。

11.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能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A错误;

B、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B错误;

C、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会改变空气中氧气含量,故C错误;

D、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焰更旺,故D正确.

故选D

12.下列灭火方法中,与“熄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完全相同的是()

A.纺织物着火时用水喷淋

B.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C.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古籍着火

D.森林着火时砍掉旁边的树木形成隔离带

【答案】B

【解析】

【分析】

“熄灭酒精灯”是用灯帽盖灭,即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详解】

A、纺织物着火时用水喷淋,是利用的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的方法,不符合题意;

B、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符合题意;

C、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古籍着火,是隔绝空气和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不符合题意;

D、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利用的是移走可燃物的方法,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利用的是移走可燃物的方法;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13.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可把混合气体通过(  )

A.炽热的炭层B.灼热的氧化铜

C.澄清石灰水D.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能与炽热的炭层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一氧化碳不与石灰水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减少煤的浪费

B.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就可发生燃烧

C.石油、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

D.为扑灭森林火灾而设置隔离带,是为了隔绝氧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工业上将煤块粉碎能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减少煤的浪费,正确;

B、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不一定就能燃烧,还需要与氧气接触,错误;

C、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错误;

D、为扑灭森林火灾而设置隔离带,是为了移除可燃物,错误。

故选A。

【点睛】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15.如图是微信热传的“苯宝宝表情包”,苯(化学式C6H6)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有关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苯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苯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构成

C.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

1

D.苯完全燃烧产物有CO2和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到几万、甚至几十万,而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6+1×6=78,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苯是由苯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由苯的化学式C6H6可知,其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2×6):

(1×6)=12:

1,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苯是由碳元素与氢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考查了化学式的意义以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特别注意质量比和个数比是否混淆。

16.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可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且杯内壁变黑,由此可以得到启发:

从失火的高层楼房逃生,应选择的正确方法是(  )

A.用干毛巾捂住口鼻,往楼下冲B.尽量往楼顶跑

C.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D.若得不到及时救援,可跳楼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滤出有害气体,但是不能直接往楼下冲,看火势而定,选项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楼房失火产生的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二氧化碳会上升,不能向楼顶跑,选项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会上升,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楼房逃生时,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D、因为是高层着火,跳楼会造成身体伤害,选项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人的生命是可贵的,学会火场逃生的技巧是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了解燃烧和灭火和知识,了解火灾致死的原因,理解逃生技巧运用的原理。

17.如图所示的实验可用于探究燃烧的条件(白磷着火点为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验证燃烧需要氧气的是实验①②

B.对比实验③④说明燃烧的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C.省略实验①也能探究燃烧的条件

D.实验④中现象为白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五氧化二磷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能验证燃烧需要氧气的是实验③④,①②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错误;

B.对比实验③④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错误;

C.实验②和④证明燃烧需要温度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③④说明燃烧需要氧气,省略实验①也强探究燃烧的条件,故正确;

D.实验④中生成五氧化二磷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错误;

故选C。

18.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蜡烛熄灭是因为与空气或氧气隔绝,就是说因缺氧而熄灭;

B、人吹灭蜡烛是因为火焰周围的温度降低,达到蜡烛燃烧的着火点以下,就是说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稀盐酸与石灰石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蜡烛熄灭,就是说蜡烛因缺氧而熄灭;

D、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倒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可使蜡烛熄灭,就是说蜡烛因缺氧而熄灭.

故选B

19.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炒菜时油锅里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

C.煤矿矿井、大米加工厂、加油站等场所应严禁烟火

D.钻木取火是因为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

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灭火时只需要破坏一个条件即可。

【详解】

A.炒菜时油锅里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原因是隔绝氧气;

B.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不能改变;

C.煤矿矿井、大米加工厂、加油站等场所应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

D.钻木取火是因为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选B。

20.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选D。

点睛: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