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朗读《雁门太守行》 原创 一等奖教案.docx
《诗词朗读《雁门太守行》 原创 一等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朗读《雁门太守行》 原创 一等奖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朗读《雁门太守行》原创一等奖教案
雁门太守行 第一课时初中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行”的文体。
2、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3、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讲解诗歌的大意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了解诗歌的内容和品味语言。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与学互动设计:
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了解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1)故事导入,引入《雁门太守行》
(2)了解文体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3)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
字长吉,唐皇室远支。
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
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4)写作背景
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
这首诗的背景是唐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长期战争。
二、朗读、赏析
1、听朗读录音。
2、自由朗读。
3、读诗韵:
读准字音和节奏。
明确:
1-2句“紧张壮烈”
3-6句“凝重悲壮”
7-8句“坚定豪迈”
4、解诗意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
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
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5、悟诗情:
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请学生回答: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联想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
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讨论)
①师归纳: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②诗的最后两句:
运用典故,点明主旨,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地政治立场,即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感。
③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6、品诗言:
感受形象美
(1)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作用是什么?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简要赏析“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的妙处。
“开”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
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5)齐读全诗,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
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相互交流并试说。
示例:
①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它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修辞角度)
②又如:
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压”字,一字传神,形象的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困难。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关键词)
③又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因为它勾画出这样的图景:
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
(内容)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诗歌
(2)思考讨论:
两首诗的异同点
2、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雁门太守行》
2.把《雁门太守行>改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形势危急(比喻、夸张)
角声、凝夜紫-----悲壮惨烈(视觉、听觉)
临易水、黄金台----誓死报国(运用典故)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
1.诗的内容理解难度大,必需依靠老师的讲解。
学生诗歌的基础差,对这样的古诗没有什么兴趣,完全靠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2.学生对灵活性较强的问题,理解很差。
3.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比我预期的要好。
改进措施:
多指导学生阅读诗歌,让他们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与技巧。
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他们的听课效果。
给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朗读、思考和相互交流。
雁门太守行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雁门太守行
1第一学时教与学互动设计:
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了解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1)故事导入,引入《雁门太守行》
(2)了解文体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3)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
字长吉,唐皇室远支。
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
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4)写作背景
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
这首诗的背景是唐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长期战争。
二、朗读、赏析
1、听朗读录音。
2、自由朗读。
3、读诗韵:
读准字音和节奏。
明确:
1-2句“紧张壮烈”
3-6句“凝重悲壮”
7-8句“坚定豪迈”
4、解诗意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
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
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5、悟诗情:
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请学生回答: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联想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
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讨论)
①师归纳: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②诗的最后两句:
运用典故,点明主旨,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地政治立场,即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感。
③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6、品诗言:
感受形象美
(1)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作用是什么?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简要赏析“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的妙处。
“开”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
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5)齐读全诗,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
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相互交流并试说。
示例:
①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它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修辞角度)
②又如:
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压”字,一字传神,形象的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困难。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关键词)
③又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因为它勾画出这样的图景:
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
(内容)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诗歌
(2)思考讨论:
两首诗的异同点
2、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雁门太守行》
2.把《雁门太守行>改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形势危急(比喻、夸张)
角声、凝夜紫-----悲壮惨烈(视觉、听觉)
临易水、黄金台----誓死报国(运用典故)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
1.诗的内容理解难度大,必需依靠老师的讲解。
学生诗歌的基础差,对这样的古诗没有什么兴趣,完全靠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2.学生对灵活性较强的问题,理解很差。
3.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比我预期的要好。
改进措施:
多指导学生阅读诗歌,让他们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与技巧。
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他们的听课效果。
给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朗读、思考和相互交流。
《卜算子咏梅》教案
吴双燕
教材分析:
梅花是我国历代诗人所爱吟诵的物象。
特别是一些品格正直的诗词作家,往往借梅花以抒发内心未申之志,喻节操之高洁,表达不与浊世同流合污之骨气。
但古代诗人的咏梅诗,往往在傲骨厌俗中,也难免带有孤芳自赏甚至是顾影自怜的气质,感情天地和精神境界毕竟不够广阔。
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领袖,他高瞻远瞩,洞察世界风云变幻,托物言志于日理万机之中。
他也喜欢以梅喻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在诗词中表现出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
学情分析:
赞颂梅花的诗,学生以学过多首,而赞美梅花的词,尚未学过,教学这首词,在熟读的基础上,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要求:
1、熟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能想象出词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梅花的品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花?
你们喜欢梅花吗?
为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
出示课题:
卜算子咏梅
(1)卜算子 词牌名。
强调“卜”的发音。
学生介绍词牌名的有关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咏梅 题目“咏 ”是什么意思?
(依着一定的腔调缓缓地诵读)
(2)作者要歌颂梅花的什么品质呢?
二、学习课文
1、一生示范后自由读,组内练读,齐读
2、比赛读,生读生评,师指导并范读。
3、齐读上阕,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什么画面?
生汇报。
梅花的生存环境怎样?
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百丈冰”,看到“百丈冰”让你想到什么?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梅花开得怎么样?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俏”,你仿佛看到梅花怎么样?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梅花依然开得热烈、俏丽,这是什么样的梅花?
学生回答后板书:
勇敢坚强不怕困难
让我们心里想着画面,再读上阕,读出梅花的坚强勇敢。
4、齐读下阕,你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一幅什么画面?
生汇报。
这时候是什么情景?
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山花烂漫”,看到“山花烂漫”让你想到什么?
在这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梅花怎么样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笑”,你仿佛看到梅花怎么样?
这是什么样的梅花?
学生回答后板书:
谦逊无私
让我们心里想着画面,再读上阕,读出梅花的谦逊无私。
5、介绍毛主席写词背景,再读诗词,体会所蕴含的深层思想感情。
三、总结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了本课,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A:
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B:
其它的写梅花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