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第一七章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56303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2.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第一七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第一七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第一七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第一七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第一七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第一七章教案.docx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第一七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第一七章教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第一七章教案.docx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第一七章教案

第一章苏州中新科技城生态规划纲要

第一节规划编制背景

中新生态科技城是苏州市和新加坡联合开发的券州工业园区中的一个区块。

其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l丁2005年底完成了《苏州工业同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该项规划在传统规划方法的框架内进行了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绿地景观、市政工程规划等专项规划,解决了地块南区的研发工厂区和北区研发居住区等基本的功能分区问题。

该项规划建立了中新科技城用地基本合理的框架,满足了土地迅速开发的要求,但局限于当时的视野与环境,是按传统规划方法以土地开发为目的规划,简单地采用从预测人口规模到功能分区到土地开发的以需定供的线性思维模式,没有充分考虑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如何通过各种规划措施,降低对资源与能源的耗用:

也没有充分考虑场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问题。

近年来,在规划建设中要考虑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节一环保”等已成为政府的口号和要求。

在此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审时度势提出建设生态科技城,从生态优先.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园区的规划和建设。

因此在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2008年月,委托清华大学联合北京林业大学等规划设计、研究机构组织编制苏州中新牛态科技城生态规划,目标是建设一个倡导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示范性科技新城。

当生态规划编制启动时,中新科技城场地已经按原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三通一平”的场地准备工程,主要路网已经成形.部分市政管线已经敷设,地块划分基本完成,部分土地已在拍卖.主要水系已经成形,大部分驳岸工程已经完成。

所以此次生态规划并非在场地原生态状况下的“初始”规划.而是在场地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条件下的“改进”规划,并要配合开发建设的进程(如地块拍卖、招商引资)等。

苏州中新生春科技城生态规划文本

第二节生态规划目标和内容

第一条

生态规划目标

生态优先,从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态科技城的规划和建设,全面推进园区的生态环境和绿色建筑的建设,建设一个倡导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示范性科技新城。

第二条

生态规划内容

包括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绿色交通规划,能源规划,水环境规划,景观生态规划,环卫规划等六个方面(见图I-1)。

图1-1规划内容

第三条

1

2

3

4

第四条

环境建设生态策略

保护场地环境生态功能

降低资源、能源耗用

建设牛态景观和绿色空问

降低周边坏境(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不利影响生态支撑系统发展策略

l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2能源供给和可再生能源利用3垃圾收集和处理

第五条

社会发展战略

l清洁健康舒适的宜居环境

2多样化住宅混合开发和混合社区

3就业、居住、商业、文化、休朋综合功能

第六条产业与经济发晨战略

l促进单一制造业经济向高科技研发型经济转变

2建构研发与中试基地和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实现循环经济

第七条

定位

综合时问维度(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使用——改建——拆除——再利用)、技术维度(建筑、能源、水、景观、生态)和使用者的维度(健康、舒适、高效),建设“一然和谐、经济循环、资源高效、生态文明”的示范性江

南术乡宜居新城,打造“现代化、园林化、人性化、科技化”的牛态城镇。

第八条

规划指导原则

1重视水乡特色之自然环境的牛态修复、生态补偿与建设

2强调景观系统的庆域绿量平衡和牛态功能提升

3重视土地生态价值的提升和上地的集约利用

4注重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

5重视低碳节能可再生能源供应系统、绿色建筑与社区

6注重高端技术与适宜节能生态技术的协同应用

7重视雨水收集利用和非传统水源利用

8强调全生命周期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片

9强调社_x的和谐与活力、重视公众参与及生态文明建设

10重视市场运作,推动政策与制度创新

第九条建设目标

针对场地现有状况、周边资源情况及未来产业结构.设计的建设日标如下表所示。

表1—1建设目标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

绿地率

%

≥38

绿量率1

1.2~1.5

1

绿量率指的是建设用地面积上的叶面积值,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考核指标。

叶面积几十绿量,可以反

映绿地的质量。

3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5

屋顶绿化率2

工业

%

50

民用

%

30

热岛强度3

≤1.5

区域声环境质量

居住区

dB

昼≤55,夜≤45

产业区

昼≤60,夜≤50

交通区

昼≤70,夜≤55

物种多样性指数4

≥1

燃气普及率

%

100

建筑节能5

住宅建筑

%

≥65

公共建筑

%

≥50

太阳能光热利用建筑一

体化6

住宅

%

100

公建

%

30

可再生能源比例7

住宅

%

20

公建

%

15

绿色建筑8

公建

%

50

住宅

50

工业

30

给排水管网覆盖率

%

100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

100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100

人均综合用水量

m/年

290

人均直饮供应量

L/d

8

水体环境质量

%

优于Ⅳ类水体标准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

≥80

雨水利用率

%

≥45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2

指屋顶绿化面积占屋顶可绿化总面积的比例,具体通过总体规划和分区域景观绿化规划指标进行控制。

3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为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4

物种多样性指数=考核验收年的动植物种数/基准年的动植物种数。

基准年为生态规划实施的前一年。

体的考核方式为专项调查。

5

指参考现有居住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如北京、天津、重庆等地方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

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包括围护结构节能、设备系统节能等技术的集成。

6

指太阳能与建筑实现一体化的比例,按照建筑的栋数进行统计。

具体一体化的要求参考《民用建筑太阳

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

具体考核方式为设计阶段的图纸审核和建成后的现场检查。

7

8

指应用包括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后,对常规能源的替代率。

至少达到《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建筑评奖办法》的要求,并参照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执行。

可回收垃圾综合利用率

%

≥90

绿色出行

%

≥85

第十条规划范围

第三节现状条件

中新生态科技城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北部,阳澄湖的东南角,距离工业园区一期核心区直线距离约10公里。

用地东部边界为规划城市道路,南部边界为沪宁高速公路,西部边界为青剑湖,北部边界为规划沪宁高速铁路(见图l一2),规划用地总面积399平方公里。

圈1—2区位图

第十—条

自然与生态条件

该区场地基本平坦,自然植被和原有农业生态系统基本消失,为一块经过土地平整的开发建设用地,需要在科技城规划建设中进行牛态补偿和重建。

第十二条地质水文条件

1场区处于滨湖堆积平原地区.除表层土层经人类活动而堆积外,其余均为第四纪沉积层:

2

原有水系已经填埋和改变,规划园区内地面水系两与青剑湖,北与阳澄

湖联通.水质为Ⅳ、Ⅴ类水质标准:

3场地处于周围河湖百年一遇洪水水位以上,但需要考虑集中暴雨时场地雨水的及时排除;

3.地下水除氨氨指标外,其余各项指标基本存《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I~Ⅲ类标准之间。

第十三条

周边交通与联系

规划区北侧和东侧为快速路,西侧为青剑湖边的主干路.与唯亭镇联系成为主要的生活联系方向,而且交通联系顺畅。

北侧的京沪高速铁路在规划区与阳澄湖之间形成阻隔。

南侧沪宁高速等多条密集的国家级交通走廊隔开了规划区与工业园区中心的联系,规划区缺乏向南与主园区和主城区联系的干线道路。

规划区距离市级快速公交走廊普遍有3-5公里的距离,公交换乘条件不佳。

第十四条基础设施条件

电力:

规划建设一座110kV变电站,位于双阳路南侧,作为生态城主要电源

燃气:

规划以双阳路D300mm市政燃气管道为主要气源供气:

供水:

区内自来水由双阳路市政供水管道(DNl000mm)直接供给。

排水:

区内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体系,污水经双阳路市政污水干管收集,排入市歧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雨水经雨水管道就近排入自然水体。

第十五条生态规划成果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成本、规划说明、生态规划纲要与地块生态控制性指标等三部分组成。

第二章生态科技城土地利用生态规划

第一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原则与目标

第十六条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规划目标

通过土地利用生态规划再现苏州水网勾连的江南水乡风貌:

保护并提升生态科技城的自然环境质量,营造生态结构安全、景观优美、自净能力良好的自然环境:

确保场地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物多样性:

结合公交导

向发展,集约使用土地建设功能混合、从早到晚生机勃勃的生态科技新城。

第十七条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规划原则

L

2

3

4

总量不变、结构优化原则:

在保证土地开发强度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建筑面积、绿地面积)的条件下,结合居住区、研发区、厂区的不同特点.对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进行重组,进行结构优化,保证有限绿地、水系的生态效益、景观效果达到最佳(见图2一l生态科技城调整规划土地利

用规划图)。

集约利用土地;通过土地的集约使用、晟大化绿地的生态效能以及减少资源与能源的耗用量来虽大限度地减少园区的生态足迹,使3万的生态科技城人口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舒适

采用积极的生态补偿措施:

在建筑密度、土地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入研发区与工厂区积极采用屋顶绿化等生态补偿措施。

功能混合、便利出行原则:

通过土地居住、商业、研发等利用功能的适当混合,减少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方便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出行,增加园区的活力,增加园区的常住人口,变“卧城”为“不夜城”。

图2-1生态科技城调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图

第二节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空问结构

第十八条生态规划的空间结构

构建“—轴、两区、两带、多核心、水网勾连”的城市空间结构(见图2-2)生态科技城生态科技城调整规划体块分析图)。

构建由中央绿色生态轴、各集中绿地公园、大型水面与河道水系、屋顶绿化构成的,地面、水面、屋顶、空中多层次完善的生态网络。

结合中央绿色生态轴与休闲与商业服务核心加大土地利用强度,集约利用土地,同时通过设置中央绿色生态轴与各个核心间便利的公交系统,以及与外部公交系统的有效衔接,降低私家车出行量。

1.—轴:

位于园区的中心位置,沿中央湿地公园南北向贯通.北侧连接阳澄湖,南侧连接研发工厂区形成中央绿色生态轴,轴线两侧布置商业办

公混合用地、商业居住混合用地以及商业金融与研发用地。

2.两区:

北双阳路分隔成南北两区,北区为生态科技城的居住研发区,南区为研发工厂区。

3.两带:

包含北部沿阳澄湖一侧的观湖景观带和西部沿青剑湖一侧的观湖风光带。

4多核心:

生态科技城除了设置中央绿色生态轴外,分散设置3处集中绿地公园,紧邻商业、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3处休闲与商业服务核心,构建了便利的休闲、购物网络,彼此保持500米的服务半径.确保居民与工作人员在生态科技城任意位置,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极大地

方便了日常休闲与购物。

图2—2生杏科技城生态科技城调整规划体块分析图

5水网勾连:

在北部居住研发区设置集合雨水收集、排涝、行洪、景观、生态廊道等功能于一身的场地水系与周边阳澄湖、青剑湖等水系连通.将现有各地块划分为大小适宜,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组团。

围绕水系设置公共绿地公园。

恢复苏州传统的河网、湖泊等湿地生态景观和江南水乡风貌。

第十九条多样化混合利用与弹性的土地利用方式

1.突出办公、研发、商业、住宅等用地的多样化开发与相互的混合布置。

北部居住研发区设置了一类低密度住宅区与二类普通住宅区,南部研发工厂区设置了配建的工人宿舍区。

沿中央绿色生态轴两侧布置商业办公混合用地、商业居住混合用地以及商业金融与研发用地。

2通过用地功能的混合布置,可以缩短交通行程,减轻交通基础设施负担,减少私家车出行量,引导城市紧凑发展。

土地功能的多样化开发可以提供不同阶层人群所需的住宅与公共服务,增加生态科技城日夜的活力,增加毗邻的就业机会,避免居住阶层的同质化,以及阶层对立,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在土地利用功能的安捧与分期开发时序控制中引入弹性发展原则.可根据周边环境的变化,在保持开发总量不便的前提下,灵活调整各地块的功能,达到生态、经济与可操作性的平衡。

第三节各类用地生态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第二十条

居住用地规划目标

建设具有江南水乡风貌生态、宜居、绿色、和谐的新型居住社区。

第二十一条

居住用地规划原则

l通过场地水系连接外围的阳澄湖、青剑湖和各居住组团的公共绿地,形成稳定的生态安全网络,增加生物多样性。

再现苏州传统的河网、湖泊等湿地生态景观和江南水乡风貌。

2多样化混合开发原则,居住与商业混合开发。

各阶层混合居住,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弹性开发原则,可根据周边环境的变化,在保持开发总量不便的前提下,灵活调整各地块的功能,达到生态、经济与可操作性的平衡。

4营造适宜步行的居住社区,内部任意点步行5分钟(500米服务半径)可抵达公共绿地公园和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

第二十二条

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规划居住用地139.25公顷,占科技城总用地34.90%。

其中,一类居住用地32.15公顷,占中新科技城总用地8.06%。

二类居住用地96.42公顷,占中新科技城总用地24.17%。

另外还包括中小学合校用地5.38公顷,小学用地3.00公顷.托幼用地2.31公顷。

规划居住用地分为6个邻里单位和1个产业居住配套居住区,双阳路北侧规划2.5万居住人口,南侧规划0.5万打工族,位于双阳路以南地块最东侧;沿西侧河流的东岸布置一部分高档社区,规划居住人口0.5万人。

其他邻里单位为多层和小高层的二类居住用地。

沿两侧青剑湖设置一类低密度住宅,坐拥美丽的湖面风光。

考虑到北侧京沪高铁和快速路的噪声污染,通过采用绿化、等积极的降噪措施后将噪声降到居住区规划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后,沿北侧阳澄湖设置二类中密度居住用地及商住混合用地。

沿中央绿色生态主轴两侧设置居住、商业和办公、商业混和用地。

在研发工厂区的东侧设置二类居住用地配建工人宿舍。

第二十三条居住用地开发强度控制

I.沿北侧阳澄湖设置高层住宅、公寓以及配套商业服务设施,采用高强度的开发模式。

2沿中央绿色生态主轴,结合公共交通走廊和商务商业,相应配套布置中高档公寓、商业、文化娱乐建筑形成混合用地的较高强度开发模式。

3沿西侧青剑湖设置一类低密度住宅,结合规划的生态水系廊道,布置高档居住社区,采用低强度的开发模式。

第二十四条

研发用地规划目标

推进研发用地由生产制造型向高新研发型转型,实现“创新中心”的梦想,确保高新、环保、创意等现代产业的主导地位,推进生态城建设过程中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第二十五条研发用地规划原则

通过研发办公与商业服务的功能混合,提供高质量、经济的公共服务和设施以及从早至晚丰富的生活体验,吸引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在此工作和居住。

第二十六条研发用地规划布局

研发用地整体布局为中心区+组团模式,中心区作为园内的绿化景观中心,结合中央生态公园布置了综合办公中心作为科技城的先期启动区,集中布置研究型办公建筑、和科技城综合服务建筑。

第二十七条

研发用地开发强度控制

生态科技城的核心研发区沿双阳路北侧设置中央生态公园,作为核心研发区

的景关观中心。

中央生态公园的西南角是生态科技城的建筑制高点,设置标志性建筑,西可俯瞰整个青剑湖,北可远眺阳澄湖。

核心区的用地布局主要围绕公中央生态公园形成3个圈层,第一层高度较高,控制高度为50米,但建筑密度较低:

第二、三层较低,控制高度为24米,但建筑密度较高,在第二、三层用地之间设置一条公共活动空间,方便办公人员使用,达到办公空间景观的均好性.同时也可激发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作灵感。

在大的地块布局上.核心研发区内设置了两块功能混合用地,以公寓和研发用地的功能进行混合,主要是西北侧地块和南北走向的中心绿化带东侧地块,形成具有江南水乡风貌的研发核心区。

第二十八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目标

更好地为生态城服务,体现生态城示范作用,提供高质量、经济的公共服务和设施以及从早至晚丰富的生活体验,吸引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在此工作和居住。

第二十九条公共服务设旌用地规划原则

l

2

3

为居民提供完善、方便、高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成为推广生态理念的场所。

与循环经济相适应,通过发展公共设施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

服务群众,体现公平与效率原则,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体现社会活力,强调社会和谐。

第三十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布局

在科技城范围规划配备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旖:

主要包括综合服务办公、商业金融、教育科研用地等。

总用地面积7.52公顷,占科技城规划总用地的

1.88%。

沿中央绿色生态轴两侧。

集中设置商业、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另外分散设置3处集中绿地公园,紧邻商业、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3处休闲与商业服务核心,构建了便利的休闲、购物网络,彼此保持500米的服务半径,确保居民与工作人员在生态科技城任意位置,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极大地方便了日常休闲与购物。

第三十一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开发强度控制

中央绿色生态轴两侧高强度开发商业、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另外3处休闲与商业服务核心采用中等发强度模式,并与周边住宅开发强度相协调。

第三十二条

研发工厂用地规划目标

提升研发工厂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科技城的总体建设目标匹配。

第三十三条

研发工厂用地规划原则与方法

总量不变、结构优化:

在保证研发工厂区土地开发强度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建筑面积)的条件下,结合厂区的特点,进行结构优化,保证有限绿地、水系的生态效益、景观效果达到最佳。

通过增设C2—09、D2—11两块集中公共绿地,极大地改善厂区的生态环境,形成稳定的生态安全网络,保证动物迁徙通道的畅通,增加园区的生物多样性。

通过将临近公共绿地的C2—05、D2—10两块地的容积率增加到l.l和l.2,保证厂区的建设量不变。

图2-3C2—09、D2-11地块位置图

第三十四条研发工厂用地规划布局

l.

标准生产组团:

主要布置在双阳路西南侧,除保留了原有的标准厂房外,又适当增加了部分用地。

2.生产研发混合组团:

主要布置在双阳路南侧中部,采用前店后厂的模式,部分高层建筑与低层的标准生产相结合,研发成果可就地进行产业化。

3.高科技生产组团:

位于双阳路南侧靠东部的地块内,是现代化、高技术含量的高科技生产用地。

部分研发功能可适当的混合于其中。

第三十五条

研发工厂用地开发强度控制

标准生产组团容积率为l,生产研发混合组团容积率为1.l~l.2,高科技生产组团容积率为l~l.2。

第三十六条

分期实施规划

1.到2010年完成中央生态湿地公园建设,结合两侧的研发区、居住商业混合区建设,初步形成中央绿色生态轴,极大地提升生态城的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集中绿地建设,改善研发工厂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围绕中央湿地生态公园,建设生态公厕、垃圾分类收集点、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候车站等一些示范项目。

2到2015年研发区基本建成,住宅区形成规模,具有江南水乡风貌生态、宜居、绿色、和谐的新型居住社区初步建成。

3到2020年完成各处集中绿地公园及周边的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完成生态科技城硬件环境建设。

工作重心放到社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软件环境建设中来。

第三章生态科技城空间环境建设

第一节城市设计

第三十七条生态科技城城市设计总体形象

再现苏州水网密布连通的江南水乡风貌,保护并提升生态科技城的自然环境质量,确保场地自然一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营造生态结构安全、景观优美、自净能力良好的自然坏境,提高生物多样性,结合公交导向发展,集约使用土地建设功能混合、从早到晚生机勃勃的生态科技新城。

第三十八条

生态科技城城市设计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交通、功能混合、尺度宜人、情趣盎然的不夜科技城。

第三十九条

生态科技城居住空间意向

在北部居住与研发区设置场地水系与周边阳澄湖、青剑湖等水系相通,场地水系集合景观、生态、雨水收集、排涝、行洪等功能,既方便场地排水(防水灾),又可结合景观做微地形,或做成人工湿地,净化场地排水,增加生物多样性,挖出的土方可就地平衡,堆成优美的绿化屏障,遮蔽北边高速铁路的噪音。

J)通过场地水系将各地块划分为大小适宜,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组团,围绕水系设置公共绿地公园。

2)场地水系:

场地水系总宽度包含两侧绿化以及步行道共9m。

分图图则已按中轴线定位水系在场地的出入口位置,水系在场地中的流向与形态应结合建筑组闭灵活布置。

3)场地水系应采用T形断面,综合考虑平时游览及暴雨行洪的需要。

如图3-l多样化的水系与驳岸设置,可供适宜人们步行.骑车游览,水系两侧可结合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小型广场、锻炼场地、观演等设施。

图3-2水系剖面可见两层亲水界面,第一层围紧贴水面得步道,第二层为绿化两侧的步行和骑车路。

图3-3和图3-4可见水系M侧也可结合会所等住区服务设施,提供优雅,静谧的高档住区环境,适用Al-0l、A1-02、A1-05、A2-0l、A3-11等低密度高档住区。

4)地块Al-02、A1-03、B1-02、B4-0l、B6-01、B6-02应利用水系及建筑挖方在沿高铁一侧设置人工高起地形,密植乔木,形成有效的声屏障。

图3-1水系剖面1(多样化的水系与驳岸设置)

图3-3水系剖面3(可结合会所等住区服务设施)第四十条

生态科技城研发区空间意向

图3-4

水系小透视图

研发区结合中央绿色生态轴两侧设置商业、文化娱乐、研发、居住混合区,设置影院、酒吧、商业街等服务设施,积聚人气,变卧城为不夜城,提供高质量、经济的公共服务和设施以及从早至晚丰富的生活体验,吸引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在此工作和居住。

研发区B2-06地块概念城市设计见图3-5,3-6,3-7。

供能混合设置影院、酒吧、商业街等设施积聚人气,变卧城为不夜城。

园区入口中央生态公园设置浮岛,成为候鸟迁徙的落脚点,园区的亮点。

研发区设置屋顶绿化等积极的生态补偿措施。

图3-5B2-06地块区位图

图3-6B2-06地块总平面图

图3-7B2-06地块鸟瞰图

第二节绿色建筑

第四十一条绿色建筑总体要求

生态城内所有建筑应按绿色建筑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规划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