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作会议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56204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工作会议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工作会议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工作会议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村工作会议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村工作会议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工作会议报告.docx

《农村工作会议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工作会议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工作会议报告.docx

农村工作会议报告

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征求意见稿)

陈晓东

(2015年2月27日)

同志们:

这次农村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体会议、市十六届四次人代会精神,在客观总结去年工作的基础上,研究部署201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认清使命,开拓创新,奋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全面开创我市“三农”工作新局面。

会议结束前,市委姜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接下来,我先讲一些意见。

2014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和政策,以农业现代化工程为引领,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项重点工作,在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困难和挑战增多的情况下,“三农”工作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农业农村综合考核连续六年荣获南通市一等奖。

概况来讲,主要是“五个新”:

一是农业转型取得新成效。

全市项目农业投入突破40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61亿元、增长6.94%。

“234”产业布局日趋完善,粮食总产实现“十一连丰”,常年果蔬播种面积25万亩,新增设施农业3万亩、花木面积2.9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带动面上种植面积5万多亩。

新增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各1家。

着力提升物质装备水平,高标准农田占比达59.5%、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达88%、设施农业占总耕地面积15.37%、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4.2%。

不断创新经营体系,建成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4家、江苏省五好示范社12家、省级为农服务社样板社1家、省级首批示范家庭农场1家,全托管、全程专业化服务组织建成数和服务面积均居南通首位。

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

农产品出口创汇持续保持南通第一、全省领先。

扎实推进品牌农业,农产品“三品”认证数达217个,现有全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个,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1个。

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杯盆景大赛、首届长寿农产品博览会。

长寿农产品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上线,农产品对接上海、北京等国际大都市步伐进一步加快,黑塌菜、香塘芋、“百日子”白萝卜等特色农产品日益受到大城市市民的青睐。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断健全,获评江苏省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市。

二是富民强村迈上新台阶。

严格执行各项惠农政策,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筹资筹劳总量同比减少1200多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6%。

积极引导村级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经营集体资金,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严格控减新增不良债务,提升基层财务管理水平,全市村级集体收入总量增长15%,村级债务总量下降12%。

三是城乡环境呈现新面貌。

积极稳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村庄建设规划修编完成,我市被列为全省镇村布局规划试点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试点市。

村庄环境整治率先通过省级全域验收,村庄环境整治和“四位一体”长效管护南通第一,建成国家级卫生镇2个、“美丽乡村”试点村1个,省三星级“康居乡村”41个、生态村3个。

白蒲镇、搬经镇成功申报全国重点镇。

新增成片造林1.04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4.41%。

实施农桥改造工程79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成水泥道路200多公里。

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纵深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农药、化肥减量化使用成效明显,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正常开展。

四是民生保障实现新提升。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被评为2014中国养老模式创新与老龄产业发展十佳典型。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新增被征地农民保障实现即征即保。

脱贫攻坚持续深入,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脱贫率达85%以上,完成困难群众住房725户。

残疾人免费乘坐公交政策全面实施。

新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独具特色,被列为全省唯一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县级市。

军民融合式发展进程加快,省级“双拥模范城”正式授牌。

五是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

积极构建农民宅基地退出机制,全市累计退出1076户。

村庄土地整理稳步推进,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有序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扎实开展。

市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正式试点实施。

白蒲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总体看,我市农业农村工作保持持续向好势头,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三农”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

第一,从农业转型升级的层面看,我市农村空心化日趋严重,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日益普遍,“234”产业依然存在发展相对粗放、特色彰显不够、集群集约不足、创名创牌不力现象,我们只有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切实解决好“谁来种地”、“种多少地”、“怎么种地”问题,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代方式经营农业,统筹推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村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探索一条具有如皋特点的农业现代化路子。

同时,积极策应南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农业的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高集约度、高附加值、高外向性的现代高效农业,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全面提升如皋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二,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层面看,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三农”工作面临的内外部条件深刻变化,我们既要充分把握增长速度换挡、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动力转换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又要高度重视发挥我市独特的资源禀赋,顺应农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更大力度地落实惠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化解日益突出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农业成本、国际农产品价格等瓶颈制约,促进农民收入、村级收入稳定增长,让农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第三,从城乡统筹发展的层面看,经济强,农业是基础;百姓富,农民是重点;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农村是关键。

尽管我市近年来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破除,农村基础设施、环境面貌和社会事业仍滞后于城镇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比较大。

我们必须加强城乡联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强化产城融合发展和公共服务功能配套,给予“三农”更多人力、财力、物力支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留给农村更多发展空间,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促进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齐头并进,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富裕。

第四,从深化农村改革的层面看,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有待深化,农村集体土地和城镇国有土地尚未实现“同地同权”、“同地同价”;农村金融体系有待完善,农村资金净流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贷款难、贷款贵”现象普遍存在,亟待通过农村改革破解“三农”问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问题,并延续2014年改革元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进一步指明了新常态下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全市上下必须吃透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努力把“三农”这块短板拉长、做实,切实为全面小康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2015年是实现“十二五”目标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我市勇当苏中全面小康领头雁的关键一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如皋“三农”工作的新挑战、新机遇,全面落实新常态下的新任务、新要求。

今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各级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体会议、市十六届四次人代会精神,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围绕建设“民富村强乡美风气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两增加、两提升”为衡量标准,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新常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步伐,力争在农业发展质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三农”服务保障等四个方面实现新提升、彰显新特色、取得新突破,为全市勇当苏中全面小康领头雁夯实基础。

确保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65.3亿元,增长7%;新增“三资”投入农业42亿元,增长16.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8%以上;高标准农田比重达61.5%;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达90%;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林木覆盖率达24.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108元以上,增长11.5%;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增长15%以上,村级债务继续下降12%。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转型升级促发展

抢抓南通市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机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优化“234”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实施接二连三、品质提升、龙头带动、产销对接和生态安全战略,加快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一是持续彰显产业特色。

充分放大毗邻上海等大都市的优势,按照“因地制宜,因园而异”的原则,打造产业集群,挖掘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潜力。

在粮食生产上,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要求,切实抓好“米袋子”工程,更有作为地种好“如皋责任田”,确保主推品种推广覆盖率90%以上、病虫害综合防治普及率9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63%以上。

严格粮食市场监管,强化对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服务,加强与中储粮、中粮、省粮食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及永友粮油等大型民营企业合资合作,提升粮食仓储物流体系现代化水平。

在花木盆景产业发展上,加快制订花木盆景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如皋盆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品牌效应和“中国花卉协会盆景分会”平台的龙头作用,加快花卉苗木专业市场提档升级进程,大力发展高档花卉、苗木、盆景、经济林果等基地,培育壮大花木经纪人和资质企业,推动花木产业规模化、特色化、标准化、高端化、集团化发展,全年新增花木面积3万亩以上。

在特色江鲜产业发展上,做足“江水养江鱼”的特色文章,提升观赏鱼、甲鱼、乌鱼、泥鳅等产业板块能级,推动现代渔业在沿江地区集群发展,力争高效设施渔业面积占比达35%左右。

在特色果蔬产业发展上,在新204国道、334省道、李平公路及主功能区万顷良田等重点区域,建设一批集中连片、布局合理、环境清洁的高效蔬菜、应时鲜果和食用菌生产基地。

加快“一村一品”及特色村建设,强化黑塌菜、香堂芋、白萝卜、黄芽菜、小花生、小柿子、枇杷、紫桃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和乡土品种的开发利用,全市常年蔬菜种植面积保持在25万亩以上。

二是持续强化载体建设。

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园区。

围绕我市业已形成的产业特色,以万顷良田项目区为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一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两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先进科技成果普及推广和集成应用,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度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农田水利、道路交通供电、智能化等项目建设,打造现代农业样板区。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生产、加工及流通领域,着力引进加工型、仓储型、市场营销型、生态修复型企业,建设精细包装、精深加工、营销流通等“补链”和“扩链”项目,发展全产业链特色农产品。

重点培育一批资金实力雄厚、人力资源丰富、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营销理念先进、市场占有率高的旗舰型、带动型企业,不断增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内在动力和后劲。

不断提高物质装备水平。

加快设施农业装备提档升级,重点推广和发展智能温室、连栋大棚、标准钢架大棚等高效设施,推广节本增效技术,提升紫苏、禾盛、金阳、绿野、如胜等重点项目建设水平,全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万亩,实现高效设施农业占比达16%以上。

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

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注重农业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建立一批有科技依托背景的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

积极示范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推进设施农业智能管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和远程视频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三是持续强化产销对接。

做足长寿、长绿、长江等文章,引导农业园区及生产企业增强市场开发意识和品牌意识,重点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特色产品。

切实做好如皋农产品生产协会与上海沪皋农产品销售商会的无缝对接工作,加强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现代仓储、物流配送,深入推进农超、农校、农企对接,不断提升如皋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以“中国长寿之乡互助联盟”为纽带,加快组建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长寿农产品经纪人分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正确规范使用“苏·皋长寿”集体商标,不断放大长寿之乡的品牌效应。

强化招商信息、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服务,建立全市农业项目、生产资源、产业布局信息库,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农村产权交易网、农业信息网、如皋花木大世界信息网等平台,加大推介发布力度,实现各类信息在投资主体、生产主体和市场经营主体之间的快速传递与共享。

二、保护生态优环境

以村庄建设管理为抓手,强化生态建设和保护,突出长效化、长态化管理,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打造和谐优美农村,加快促进生态环境提档升级。

一是在村庄建设管理上下足功夫。

严格规划执行。

切实强化市镇村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执行,规范用地和建(购)房审批手续,严肃查处擅自改变规划、未批先建、边建边批、点外违建、一户两宅甚至多宅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追究村庄建设管理工作失职渎职行为。

注重示范引领。

优先选择镇区周边村(社区)、老集镇所在地的村(社区),面上产业特色明显、交通便捷、已建成集居区基础设施配套较为完善的村(社区),作为村庄建设管理先行示范村。

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试点、高压走廊搬迁、重大工程建设、园区建设搬迁整理项目为抓手,重点培育丁堰刘海、石庄草张庄、江安朗庙、白蒲黄行等新型集居区建设典型。

以规范建房审批和完善新型集居区功能配套为重点,加快新型集居区示范村建设。

鼓励进镇居住。

各镇(区、街道)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鼓励农户进城进镇居住的具体实施办法,对自愿放弃宅基地进镇购买商品房的农户给予一定的宅基地退出补助,并签订农户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协议书。

二是在绿色生态建设上下足功夫。

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深入开展禁限用高毒农药、瘦肉精和农资打假等专项治理行动,加快“三品”基地建设,探索建立农资监管信息系统,逐步建立起“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体系。

大力推进绿色如皋建设,深入实施绿化造林工程,推进以海洋铁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一级河道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村庄绿化提升工程、镇区绿化提标升级工程等为主体的重点工程,不断拓展植树造林空间、提升造林绿化质量,全年新增成片造林面积1.8万亩。

进一步弘扬植绿、爱绿、护绿传统,重点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严守生态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努力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质,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

三是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上下足功夫。

以秸秆机械化还田为基础、能源化利用为突破,积极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积极推广秸秆青贮项目,加快推动光大集团秸秆发电项目落户投产,切实扭转秸秆乱烧乱堆乱抛现象。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推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化使用,积极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

深入推进“放心肉”工程,强化畜禽定点屠宰管理,巩固提升病死生猪集中无害化处理成果。

高度重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加快制定全市畜禽养殖发展规划和畜禽粪污染防治方案。

以城北街道、搬经、白蒲、江安等养殖大镇和面上84个生猪养殖、33个家禽养殖大村为整治重点,注重引进市场化运作机制,强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持续推进户用沼气和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快畜禽粪便处理中心、配套蓄粪池建设,大力引进、培育有机肥生产企业,深入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严格执行新增规模养殖项目审批制度。

环保、水务、农委等部门依法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和执法,依法淘汰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养殖项目,严肃查处畜禽粪便直排行为,确保畜禽粪便综合整治三年见明显成效、五年根本改观。

四是在巩固提升整体形象上下足功夫。

大力提升“四位一体”长效管护质态,强化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环境整治成果,推动河道保洁生态化、垃圾处置高效化、农路管护规范化、绿化管护景观化、设施维护正常化和管理体制公司化,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农村环境。

放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品牌效应,提升服务功能配套,注重创意开发,积极培育以体现如皋农业特色文化为主的旅游新产品,建成一批在全省有知名度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五是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上下足功夫。

坚持把大兴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首要任务,按照“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抗旱除涝并举”的原则,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加快通扬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第三期、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试点第二期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突出抓好以丰产沟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进泵站标准化建设和拆坝建桥、建涵工作,疏通“毛细血管”,有针对性地解决好田间排灌“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农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进一步整合水利、农机、农发等部门资源,加快河沟路渠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三、改革创新添活力

以农村改革试验为契机,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进以土地征使用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强化富民强村举措,加快促进农村经济提速增收。

一是全力以赴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引导支持各种新型经营主体依托优势资源,打造规模适度的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一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全托管、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大力推进职业农民培育和创业培训,重点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农场主”、技术员、产业工人和职业农民,全面提升广现代农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引导农户对土地流转费的期望值回归理性,鼓励支持服务组织或个人托管经营因无人或无能力耕种的田地,以逐步形成规模。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试验。

以项目推进为载体,以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完善并有序推广试点做法,探索构建农村改革新机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农村改革经验。

建好一个平台。

充分发挥市、镇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作用,促进农村产权交易公开、公正、规范、有序,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建立两个机制。

在四个中心镇和主功能区推广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引导每镇宅基地退出60户以上。

在主功能区探索农民宅基地使用权作价置换商品房,实现宅基地完全退出。

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如城街道和面上有条件的村(居)扩大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试点,保障农民和村集体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权。

深化两项改革。

扎实开展村庄土地整理,全年整理土地面积500亩以上。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为现代农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三是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围绕城乡居民增收目标,强化扶持,综合施策,推动农民增收常态长效化,鼓足农民的“钱袋子”。

鼓励创业促增收。

进一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积极搭建创业平台,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切实帮助解决技术、市场、用工、资金等难题,持续推动全民创业,切实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水平。

狠抓就业促增收。

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力度,鼓励各类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吸纳更多的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稳步提高工资性收入。

落实政策促增收。

积极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大幅提升财产性收入。

各级农业政策性补贴资金更多地向适度规模经营农户、专业大户和纯农户倾斜,切实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严格控减农民负担,切实维护合法权益。

强化帮扶促增收。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程,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于促进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增收和薄弱村发展。

四是持之以恒壮大村级经济发展规模。

加大资产盘活和开发利用力度,认真落实好财税、用地、金融扶持等政策,建设项目和资金更多向经济薄弱村倾斜,推动资源依托型、产业带动型、服务创收型、城市拉动型、招商引资型、乡村旅游型、互助合作型等多种发展模式互动并存,提高村营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

城中村、城郊村以资金、资产、资源入股,参与兴办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物业经济。

面上大多数村立足“农”字做文章,根据自身特色,充分开发利用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水面等自然资源,兴办现代农业种植项目、农(渔)家乐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带动农民发展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

鼓励村集体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创办各种服务组织,增加集体收入。

严格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加强已有债务清理整顿,严控新增不良债务。

四、改善民生增福祉

以发展成果普惠于民为目标,切实加大城乡统筹协调力度,不断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快促进服务保障提标扩面。

一是提升农业农村服务水平。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农技、农经和畜牧兽医站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驻点兴园”等活动,推动农业科技人员从科研攻关向应用实践转变,从技术骨干向经营骨干转变,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专家与一线对接,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推进为农服务社长效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切实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警和应急水平。

二是提升民生幸福保障水平。

进一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临时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严把低保、五保审核关,逐步推进城乡保障标准一体化。

充分发挥政府办养老机构示范作用,推动入住率和服务水平“双提升”。

大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加快海阳居家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应急救援服务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养老产业,全年养老床位数达到1.1万张,占老年人口比例30‰。

持续推进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改造工作,确保困难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强基础管理建设,提高保障服务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社会助残活力。

关爱贫困学生、残疾儿童、留守儿童、外来流动人员子女,让他们同享优质医疗、教育等资源。

三是提升农村三大管理水平。

继续抓好农民负担筹集和使用两个环节,规范实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做实做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严把项目质量关,规范拨付奖补资金。

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健全承包合同取得权利、登记记载权利、证书证明权利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为开展土地流转、调处土地纠纷、完善补贴政策、进行征地补偿和抵押担保提供重要依据。

加强村级资金管理,全面规范财务公开,完善村级财务审计制度。

四是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深入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年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以和谐社区创建为抓手,围绕改进社区社会治理方式,积极开展城乡社区“减负增效”活动,建立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促进社区功能归位,保障基层群众自治权利。

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硬件设施配套建设,健全社区“一站式办公,一体化服务”机制,提升社区为民服务水平。

深入推进“政社互动”,进一步明晰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权力边界和职责范围,建立完善社区民主监督机制,增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治功能。

5、加大投入强基础

以完善政策措施为保障,充分发挥支农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三农”,为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农民增收获得新成效、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强化公共财政支撑。

这些年农业农村发展态势良好,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各项支出都得从紧安排,但财力再紧张,我们也必须严格把握农业投入只增不减的政策底线,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要切实加大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力度,努力争取更多的“三农”扶持资金和项目。

要进一步整合各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