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恨水小说中的出走女性三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6182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张恨水小说中的出走女性三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张恨水小说中的出走女性三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张恨水小说中的出走女性三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张恨水小说中的出走女性三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张恨水小说中的出走女性三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张恨水小说中的出走女性三稿.docx

《论张恨水小说中的出走女性三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张恨水小说中的出走女性三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张恨水小说中的出走女性三稿.docx

论张恨水小说中的出走女性三稿

 

内蒙古科技大学

本科生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

 

题目:

论张恨水小说中的出走女性

学生姓名:

樊若岚

学号:

1270150124

专业:

汉语言文学

班级:

汉语2012-1班

指导教师:

王继霞教授

摘要

五四期间,进步作家们塑造了许多叛离家庭的中国“娜拉”形象,“不是堕落,就是回来”【1】也就成为了所有“娜拉”不得不面对的两难结局。

而张恨水一系列关于女性积极谋生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前期作家的固有模式,提出女性出走的第三条路。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结合作者个人经历探讨其笔下出走女性形象的形成原因;第二部列举张恨水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出走女性,从她们的身世经历、性格特点、结局命运等角度入手,发现张恨水的作品真实的表现了这些女性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婚恋命运;第三部分认为张恨水对女性生存现状的关注,不仅仅是站在同情的层面上,而是深入思考如何扩展女性生存境遇。

提出女性应该通过教育就业摆脱依附命运,从而勇敢追求婚恋自由。

张恨水对出走女性的书写可以看做是直接回应了“五四”个性解放的浪潮,打破了鲁迅对女性出路提出的“不是回去,就是堕落”【2】的固有模式,并书写女主人公走出的“第三条路”,从而进一步发掘张恨水在女性塑造的独特性价值以及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

张恨水,出走女性,类型,出路,女性命运

 

Abstract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目录1

第一章引言1

1.1研究背景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2

1.3本文的研究5

1.3.1研究方法5

1.3.2研究内容5

1.3.3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5

第二章张恨水笔下出走女性形象的孕育6

2.1时代精神的辐射6

2.2传统文学的熏陶8

2.3婚恋经历的影响9

2.4报人身份的要求10

第三章张恨水笔下出走女性形象的类型11

3.1为自尊出走的冷清秋11

3.2为爱情出走的李桃枝13

3.3为事业出走的杨燕秋14

第四章张恨水对出走女性命运的思考16

4.1前期作家创作中的固有模式17

4.2通过教育就业扩展女性生存境遇18

4.3秉持女性追求婚恋自由的诉求19

结语20

参考文献21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

挪威作家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塑造的娜拉反抗男权、争取妇女自由解放,为中国妇女勇敢出走家庭,踏上一条“做人”之路提供了一个可效仿的范例。

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许多进步作家开始纷纷效仿《玩偶之家》塑造出一个个到社会中去,逃出旧式家庭,摆脱傀儡命运,去追求成为一个不仅仅是独立女人更是人的中国“娜拉”形象,逃离家庭“做人”成为中国现代妇女勇敢而艰难的选择。

至于娜拉走后怎样?

出于当时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却是非常迷惘,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是堕落,就是回来”【3】。

这也成为了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所有“娜拉式”女性不得不面临的两难结局。

而张恨水从女性立场去细致描写女性内在的精神创伤,关注女性的生存窘状,书写一系列关于女性积极谋生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中国女性“出走”以后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填补了前期作家留下来的空白。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容忽视的重要作家,然而这样一位拥有亿万读者,高产且影响广泛的作家,对他的研究却在几十年里几乎是停滞空白的,原因有二:

其一,张恨水因为其作品中爱情故事占有很大的比重,被认为是“鸳鸯蝴蝶派”作家;其二,张恨水在小说创作艺术风格上与“礼拜六派”相似,有部分学者认为他属于“礼拜六派”作家。

1979年由唐弢、严家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认为张恨水“是一位具有爱国心的作家,在时代的教育和磨练下,获得了可喜的进步。

”张友鸾先生写的《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认为张恨水是终生从事创作,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作家。

徐传礼和董康成1987年出版的《闲话张恨水》,该书重新认识和评价了张恨水及其作品,认为张恨水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家,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给予了张恨水恰当的位置。

自此张恨水研究才逐渐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开始在文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现今国内关于张恨水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研究者主要从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新闻学等视角去解读张恨水,但是对于张恨水作品的研究依然主要聚焦在其小说领域上,研究者研究张恨水的小说视角主要放在小说性质、文学价值、艺术特色、创作特色、言论特色、人物形象等方面。

如温奉桥2005年出版的《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一文,从张恨水小说中的主体意识、审美表现、对新旧文学的整合、民间叙事、市民意识、抗战国难主题各方面分析了张恨水小说的现代性;再如温奉桥、李萌羽发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第三期中的《论张恨水小说的若干特点》,文章主要从“主题”“文体”两方面论述了张恨水小说的现代性内涵,且认为这种现代性又分别表现在三个方面:

梦幻情绪,欲望叙事,正义主题。

文章以张恨水代表性小说入手逐一分析论证以上观点,但是由于篇幅不大,所以研究内容不是很深入;也有学者通过张恨水的报人身份来探析张恨水小说的新闻性修辞,这类作品大多是从张恨水的报人身份入手,结合当时张恨水通过报纸连载的影响广泛的几部作品来分析。

如方维保发表在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第32卷第一期的《张恨水副刊创作的新闻性修辞及其生成机制》文章就从当时张恨水发表在报纸上的连载小说入手,认为张恨水在报纸上发表的小说常使用迂回方式传达社会信息,将大量的新闻时事,社会黑幕融入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去,因此张恨水的小说具有新闻性、纪实性、生活性和十分鲜明的道德批判。

张恨水先生的女性书写,跟其他严肃作家比较有其独特且优越的部分。

关于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研究就很多,主要可以分为几类:

第一类:

单纯的研究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这类论文主要从张恨水笔下女性的类型、社会时代性、成因、与作家自身经历相联系分析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例曾锦华的《试论张恨水前期长篇言情小说中的中下层女性形象》主要就从张恨水在塑造女性形象时采用的艺术手法等方面着手分析张恨水笔下的女性,作者认为张恨水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塑造十分成功,不仅仅是对这些普通女性的抒写,更是对那个时代整个女性社会的真实抒写。

但是不足的时,这类论文大致将女性粗略的分为几类,没有深入拿捏张恨水对笔下女性的细致描绘,从而从多方面分析入手将他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细致分类;

第二类:

探析张恨水的女性观,这类论文主要从张恨水刻画的女性形象及这些各类各样的女性的结局探析张恨水的现代女性观,但少有正面肯定,或是还停留在较为浅层的层面,认为张恨水单单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女性命运。

例周凤梅发表在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第23卷第3期的“困惑”与“焦虑”——张恨水的“现代女性”观探析。

这篇文章主要从张恨水刻画的现代摩登女性入手分析张恨水的女性观,认为张恨水虽然刻画出大量新时代自尊自强的女性,却仍然舍不下对传统女性的执念,且认为张恨水在女性出走之后该去往何方没有给出真面回答并处于一种焦虑状态。

事实上忽略了张恨水本身就是一个半新半旧式人物,他对新时代女性及传统女性的整合正好弥补了彼此的缺点,更是张恨水对当时五四时期女性解放的一种寄望,不仅表达了作者自己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更是指出了应该保有女性婚恋自由的诉求,和通过教育就业方式找到既不回去也不堕落的第三条路;

第三类:

解读张恨水小说中女性的爱情婚姻悲剧,这类文章多数都是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为切入点,不仅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作者的影响,同时也注重考量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的普遍生存现状,从而分析作者通过文本表达的诉求。

如陈广士发表在池州学院学报第26卷第5期的《大江东去:

激变时代的爱情悲歌》文章就主要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入手,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婚姻爱情悲剧的主要成因。

关于张恨水笔下的出走女性的研究则较少。

五四时期,解放女性成为了一种时代诉求,更多的中国女性开始接触到来自西方的女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价值和定位,当时作家的关注点开始逐渐的转移到女性解放上来,于是“出走”成为了当时文学作品中一较为普遍的主题,现阶段研究者对五四时期出走主题的研究重点主要在女性作者上,例如梅娘、张爱玲、丁玲等,这些女性作家的女性视角及女性关怀可以更细腻更深入的表达当时五四时期渴望获得重新社会定位的普通女性的心理和诉求,能更真实深刻的呈现女性生存的困境,且积极探索女性的出路问题。

这类作品在学者们看来更具研究性是无可厚非的。

如李娜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梅娘四十年代小说中的女性出走现象》文章主要从梅娘小说中的出走女性的类型、出走原因、以及出走困境等多方面且以时间为轴,微观的把握了梅娘四十年代小说中的出走女性,最后从宏观上分析梅娘笔下的出走女性阐述的意义和价值,对梅娘四十年代的出走女性创作进行了总结。

然而娜拉形象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变是离不开胡适、鲁迅、郭沫若等先进知识分子的,首先发声的是胡适的《终身大事》,因此也有部分研究者将视角转移到当时在五四时期文坛具有更多话语权的作者如鲁迅等男性作家的作品。

如张春田发表的《男作家笔下的“娜拉们”》文章认为中国式的娜拉主要通过男作家们的话剧再创作从而被构建出来,虽然作者认为当时创作出来的话剧过于机械化,单纯的为了出走而出走,男性作家虽然是中国式娜拉的“首创们”,虽然认同女性的社会地位应该同男性齐平,但却仍摆脱不了自身的男性思维,具有矛盾性。

最后将中国男性作家创作出的娜拉同《玩偶之家》的娜拉相比,作出区别且提出“娜拉走后怎样”是这些男性作家悬而未决的。

还有一部分研究者将娜拉热时期,中国现代作家所创作的娜拉形象作出了比较,宏观的论述中国现代作家对娜拉的接受和中国式娜拉的演变,构成的不同类型模式,并从作家不同视角比较探究原因。

如叶松青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娜拉”形象论》论文主要从性别角度将中国式娜拉形象分为男作家笔下的和女作家笔下的进行比较,认为男性作家虽然是引路人且认同两性新型关系但仍存在男权主义,表现出既呐喊又彷徨且矛盾的状态。

而女性作家作为女性解放的主体表现出同当时社会女性的相同心理:

对自我的新认知和困惑。

从创作角度、手法、选取材等方面着手分析男女作家创作的娜拉形象的异同,且追溯成因。

这些研究有一定的价值,但应看到国内前期作家书写的中国化“娜拉”文本中作者对女性的美好想象和理想设计具有着丰富性与复杂性但任有空缺。

关于张恨水笔下出走女性的研究则较为空白,多为单纯的比较《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和《玩偶之家》中的娜拉。

如杨牡发表在湘南学院学报第29卷第一期的《勇敢的出走人:

娜拉和冷清秋的比较》文章主要从比较中找出娜拉和冷清秋的异同,从而了解她们的婚姻恋爱观、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出走原因、出路问题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前人对张恨水的女性形象研究已经处于丰富且较为成熟的状态,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张恨水确实在当时书写了诸多女性积极谋生的作品,大部分研究者将重点放在研究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成因等方面,极少有研究者关注张恨水小说中的出走女性,而这部分研究者的研究点也主要放在冷清秋身上,而忽略了张恨水刻画的其他不同类型的女性的研究性。

我认为张恨水对出走女性的刻画不一定优于出走主题研究重点的作者,然不能忽视的是,张恨水作为一位男性作家对言情小说的书写、细节的把握、女性心灵深处想法的展现有其独特性,再者说,女性作家作为女性解放运动的主体,对于自身的重新定位其实是迷茫的,较之这些,张恨水身为男性显得更加清醒。

而前期作为女性解放引路人的男性作家看来,女性解放只是当时五四解放的一部分,他们更多的关注点依然是在“革命”上,但张恨水主要从女性的立场对女性内在的精神创伤做整体性关照,他对这些女性是同情且理解的,这些我们从文本中不难发现,张恨水一直在积极地为这些出走女性谋求一个既不回去也不堕落的新出路,其中蕴含的种种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都具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和可能。

1.3本文的研究

1.3.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整理分析归纳、文本细读、对比的方法,根据张恨水小说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出走女性不同类型及结局进行分类,从张恨水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五四时期中国式娜拉等相关作品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出走女性类型、结局、出路等角度入手,对张恨水小说出走女性形象进行研究、阐释。

1.3.2研究内容

本文共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张恨水文化教育经历、婚恋经历及特殊的报人身份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综合考量张恨水对出走女性的独特解读;第二部分主要从张恨水笔下的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出走女性入手,对张恨水小说中塑造的出走女性进行分类归纳;第三部分进一步挖掘张恨水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女性生存困境和出走女性命运的深入思考及张恨水给出的出走女性该去那里的另一种回答。

1.3.3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张恨水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十分成功的,由于张恨水本人的人生阅历及对小说这种文体的独特定位,导致张恨水笔下塑造的女性多为中下层女性。

这些中下层女性真实的反映了生活在五四时期受到女性解放思想影响的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

对于她们而言,她们或许理解不了女性解放运动对当时的中国革命的意义,但她们作为女性解放的主体、直接受益者。

在追求婚恋自由、男女平等时所表现出的智慧,对自身价值重新定位的迷茫都有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深刻烙印。

她们的命运不仅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时代内涵,更被作者赋予了自身对女性解放所面临的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张恨水所塑造的中国式娜拉大都是一些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们勇敢的重新认识自己,面对社会。

这些新型知识女性是女性成长的先驱者,其中蕴含的种种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都具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和可能。

创新之处有两点:

一是基于作者报人身份的特殊性,及作者文化积累过程和丰富的人生经历等角度,探讨张恨水对出走女性的塑造,归纳和提炼出这些出走女性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使读者对张恨水塑造的出走女性有进一步的认识;二是针对目前对五四时期出走女性形象研究的聚焦点,选取张恨水的出走女性为研究对象,丰富了出走主题研究的领域。

 

第二章张恨水笔下出走女性形象的孕育

张恨水处于动荡不安社会环境之下,身为报人的他借助自己从事的新闻行业书写了很多贴近社会生活的佳作。

在这些副刊创作中,他着重塑造中下层青年女性的形象,关注这些女市民的日常生活,恋爱和婚姻。

张恨水的生活体验和人生观念,决定他走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同时代作家的道路,其笔下的女性形象饱含着作者对社会的艰辛感受,对女性的同情与理解,对社会时代意识的感应,还有传统文学在其脑中留下的对于女性的认知。

2.1时代精神的辐射

20世纪初,五四思想启蒙唤醒了几千年沉睡在中国妇女身上的主体意识、个性意识。

中国妇女的自我意识与女性意识的相继觉醒,导致她们勇敢地从沉闷的“铁屋子”里相继走出来,义无反顾地与封建家庭剥离,独立得奔向她们所向往的自由生活。

她们凭借着女性特有的智慧、力量、勇气,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一步一步的探寻女性所未知的领域,向维持了几千年的男权社会提出挑战。

这时,她们所面对的不仅是男性、女性、家庭、自我,而是面对整个世界。

五四是一个发现“人”的时代,对“人”的关注达到空前的高度,尤其倡导女性解放,鼓励处于弱势的女性脱离家庭,走入社会,寻求自我解放的道路,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独立地位。

因“易卜生主义”的传播,“娜拉”形象深入人心,于是在很多作家的笔下,女性为了反叛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而走出旧式家庭,走向社会。

在这些“五四”先进分子的摇旗呐喊下,那些像张恨水一样没有留学经历的小知识分子,也通过他们的宣传而深刻的感受着西方文明的渗透与影响。

张恨水曾说:

“五四运动发生了。

当然,我受着很大的刺激。

就在这运动达最高潮之时,我因有点私事到上海去,亲眼看到了许多很热烈的情形,因此我回到芜湖,那一颗野马尘埃的心,又颤动了。

我想我还不失求学的机会,我在芜湖这码头上住下去有什么意思呢?

我要到北京去。

”【4】虽说这次张恨水在上海受到五四运动的震撼并决定到北京去,大部分原因是为了重新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但是这为他之后创作出多部女性积极谋生的作品埋下了种子。

事实上,除了新文化刺激,早在他十五岁(1909年),他得父亲的同意,进了新学校,接受新教育。

“校长周六平先生,是个维新人物。

他教书的时候,时常嘲笑守旧分子,且不时的叙述满清政府的腐败。

我也就是他讥笑中的一个。

我受了很大的刺激,就想往新的路上走。

所以除了买小说,我也买些新书,……我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四书五经撒谎给你的世界,我也就另想到小说上那种风流才子不适宜眼前的社会。

我一跃而变为维新的少年了。

”【5】他自称:

“这个阶段……我是个革命青年。

我己剪了辫子。

”【6】总的来说这两次刺激对张恨水影响深远,在张恨水脑海中埋下了新的文化观念种子:

自由,平等,自主。

张恨水也意识到处于社会最底层,被忽视的“女人”更是需要被震醒和正视。

女人不是附属物,女人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位置。

女人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

女性解放的核心观念即是:

平等,人身自由,经济独立。

女性在张恨水的笔下也开始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对于女性,张恨水也随着时代而滋生新的认识。

受时代精神的影响和鼓动,在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多有平等自主意识,有婚姻自由的观念,有现实物质观,透露出一缕现代意识的气息。

就这样,纷至沓来的以“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也先后洗涤了如胡适、陈独秀改革先驱和张恨水这样的一些小知识分子,并进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群体。

2.2传统文学的熏陶

张恨水自幼聪颖异常,乡里以为神通。

他在六岁入私塾时候便囫囵吞枣地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念得滚瓜烂熟,甚至还念了《论语》《孟子》等相对深奥的古籍。

13岁时,张恨水随父辗转至江西三湖镇并在此就读,得遇良师萧先生栽培,颇有成绩。

在江南水乡作学童时,张恨水痴迷于《西游记》、《列国志》、《封神演义》、《水浒》之类的古典小说,诸如《红楼梦》等对其影响尤为深刻,并逐渐显现出对婉转秾丽的诗词典章和才子佳人的故事情节的醉心迷恋。

萧先生曾给他出了几道论文题目,于是他在万寿宫戏台侧要了段看楼,自己布置了一间书房。

上楼去,用小铜炉焚香,这个毒张恨水说是《聊斋》《红楼梦》给他的,这时他的书桌上就有一本《聊斋》残本,张恨水看书有个良好的习惯,不仅看文本,还关注批注,他也坦言在这些批注中他习得许多典故,懂了许多形容笔法。

张恨水除了精读《聊斋》也研读《唐诗别裁》。

还有《袁王纲鉴》和《东莱博议》,这两本书是其父要求他看的。

张恨水自己选的完全是抒发性情的“闲书”,而其父亲选的是仕途经济及习作“八股”的必读课本。

这是父与子的代沟,也是对生活道路不同选择的反映。

然而这两种不同的文风,偏偏却都能融汇于张恨水笔端。

张恨水从小对父母极其崇敬孝顺,素来循规蹈矩,没有做过任何违逆之事,但张恨水实实在在的迷上小说的时候。

遭到了父亲的极力反对,不让他再看这些闲书,张恨水不仅没听父亲的话,更是大大的忤逆,既然不能公开看,就偷偷地读,晚上就点烛看,常常是天光大亮,才小睡片刻。

不久,这就被张恨水的父亲发觉了。

他很是担心,怕张恨水长期以往身体搞垮,又想到张恨水平时那些正经功课成绩都不错,于是做了让步,规定张恨水每晚必须在十二点前入睡,他亲自查夜,也限定张恨水可以看的小说范围,如《儒林外史》《三国演义》凡他认为不能看的,不仅没收,还要严厉地训斥一顿。

大家大概很难想象,张恨水居然是“武门之后”。

因为张氏历代习武,张恨水自小耳濡目染,对技击一道十分向往,也曾做过驰骋沙场,盘马弯弓的童年梦,虽然梦想并没有成真,更是成为了与最初梦想背道而驰的文人,但是这个家族的武风以及对张恨水十分宠爱的祖父都对张恨水的性格以及待人接物处事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张恨水曾坦诚地自白:

“我也许中点线装书的毒,又在河朔多年,再加上我还是个将门后代。

因之朋友总这样赞许我一声:

淡薄(也许是无用)而爽直(也许是粗鲁)。

”【7】尽管是自谦,但是在他那吐露蕴藉的文人风格中,又内含者一股武士的阳刚之气。

而张恨水骨子里的这种武风侠情更是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严格的传统教育与旧时学堂教育赋予了张恨水浓厚的传统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而大量的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又使他拥有了中国传统文人所具有的才子气质。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张恨水在小说创作中讲求艺术良心,恪守传统道德;他讲究自我修养,以传统道德来衡量人与社会的好坏,对生活在男权压迫下苦苦挣扎的女性充满同情。

2.3婚恋经历的影响

一生跌宕起伏的张恨水,在婚姻这条道路上也是不如意的。

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几乎都是美貌过人,清纯可爱,受过教育,聪明伶俐的。

这些都证实了张恨水心目中的理想女性至少是才貌双全的。

这一点是受了传统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的影响,也是他在婚姻中所追求的理想配偶的模范。

张恨水在婚姻生活中的不顺心,使他更执着于在自己的小说中塑造这样的完美女性。

在张恨水的三次婚恋关系中,张恨水的第一段婚姻是完全由母亲安排的,最初母亲跟张恨水提及娶妻之事,张恨水是十分抗拒的,虽然当时的张恨水失学在家,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追求自己的理想抱负。

然而母亲却坚决要求他结婚,为张家传宗接代。

张恨水无法,只得答应,一是张恨水向来不忍违背父母意愿,二来是自己确实一事无成,难免有些心灰意冷。

原本想着好在母亲了解自己对于另一半的期许,会为自己选一个家世不错,相貌也上等的姑娘,却不想当张恨水揭开新娘盖头的时候,发现眼前的这位女子不仅和自己想象中差距深远,就连母亲所说的相貌端正都不满足。

在张恨水眼里这位姑娘的形象实在与心目中的才女形象相差甚远,张恨水实在是受不了了,就逃离了家里。

这是一段张恨水最不愿面对也不愿接受的包办婚姻,不愿提及并不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是受制于张恨水对美貌与才学的看重。

张恨水的这一任妻子不仅不识字,还是个乡下丑姑娘,既没有传统女性的美貌,更没有现代女性的知性风雅,当然很难让张恨水称心如愿。

这位包办婚姻的妻子虽没能满足张恨水心中的风花雪月,但人品性格都是极好的,自知张恨水不会爱她,便安安分分的在老家做一个好媳妇。

其第二个妻子是张恨水从贫民习艺所领出来的,名叫胡招娣,张恨水认为胡招娣这个名字实在是太土了,不符合自己才子的身份,于是将她改名为胡秋霞,胡秋霞也是一个没有文化的苦命女子,人也长得并不漂亮,唯有她为人爽快、性格憨直很受张恨水赏识。

后来张恨水创作了小说《落霞孤鹜》,也将这位妻子作为了小说里的原型。

这位妻子与张恨水的相处模式是恋人加恩人式的,这也是其小说中常见的结合模式。

胡秋霞后来虽为了迎合张恨水,学习懂得一些文章,但对于张恨水来说,还是远远不够。

胡秋霞能给他生活上的安慰,但给不了他精神上的交流和共鸣。

张恨水的第三任妻子叫周南,与其他两位妻子相比,这位妻子是最能满足他对配偶的要求的,张恨水与其的相交也算得上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谈恋爱。

周南的父亲是旧军阀的营长,早逝,家里除了母亲还有一个智障弟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两人通过京剧《女起解》结缘,张恨水被饰演苏三的周南吸引,遂展开攻势。

后来两人结合,周南知书达理,又懂得诗词文章,所以深得张恨水的喜爱。

这位夫人让张恨水的“佳人“幻想有了现实生活的依托。

这三次婚恋经历,直接影响着张恨水的女性观,影响着他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2.4报人身份的要求

报纸杂志做为中国近代文化西学东渐的产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宣传和中国传统文人意识逐渐消减、平民意识的日益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近代报刊,尤其是小报,毫无疑问的影响了近代社会民众与市民的生活态度与思想心态,甚至价值取向。

如果说那些具有较为严肃思想追求的,具有明确文化与政治改革导向的报刊,是引导国家向一个文明、文化、理性社会发展,为中国社会从传统文化与文学向近现代文化与文学的转型构建了一种文化与政治的蓝图,那么在市民中更为有影响力的近代小报则代表了世俗社会的生活天地,表现出下层社会民众的心理与情感及审美的新趋向。

近代报刊在不断引导着大众的生活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式。

1918年,张恨水成为《皖江日报》的编辑,自此他正式进入新闻界,直到张恨水辞去《新民报》的所有职务与报人生涯正式告别。

这份职业,他做了30年,在报人生涯中,他兢兢业业的为读者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