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56139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

猛硐乡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备课小组

四年级语文学科

组长

王文林

主备人(小组长)

邓信春

组员

王文林邓信春陶永梅蒋教军盘云坤范程建陈昌兰刘媛媛

课题

第5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并学会组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4.背诵古诗,并学会默写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关于庐山和山西村的文章和图片。

(注:

没有白板的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图片打印,图片能增强学生的感官和记忆)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5215课堂教学模式)

备注

一、导入(内容应真正达到“导入”目的,5分钟左右)

同学们,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考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教师播放搜集的图片或者动态片段)

二.合作探究 新知学习(结合教学实际进行,20分钟左右)

第一课时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4.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

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

(师有情感朗读:

他横看庐山,山峦起伏;侧看庐山,山峰耸立,他不禁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

他远望庐山,云天飘渺,若隐若现;近观庐山,巍峨雄伟,犹如巨人;从高处俯视,庐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从低处仰望,山峰高峭险峻,直插云霄;他不禁吟诵——远近高低各不同。

 他再变换位置看,发现庐山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他从各个角度看,发现庐山依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2)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❶反复练习古诗

❷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❸学生齐读

❹熟读成诵

 

三、课堂小结 

1.说说你学完这首古诗的感受?

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

四、布置作业

A类:

背诵并抄写古诗,联系古诗中的哲理写一写生活中类似的事件。

B类:

背诵并抄写古诗,熟读古诗的大意。

C类:

背诵并抄写古诗。

 

板书设计:

横看——成岭

写景侧看——成峰变幻莫测

题西林壁远近高低——不同

不识——真面目

明理寄意深远

只缘——此山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游山西村》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一)初读感知 

1.听录音。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二、读诗,整体感知。

 

(二)多形式朗读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小组内讨论:

《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

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三、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2.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读完全文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A类:

背诵并抄写古诗,联系古诗中的哲理写一写生活中类似的事件。

 

B类:

背诵并抄写古诗,熟读古诗的大意。

C类:

背诵并抄写古诗。

 

板书设计:

叙事——盛情款待

游西山村写景——景色迷人

明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作业设计:

1.写出同音字。

(1)yuán()来方()

草()花()()故

(2)yí怀()()式

阿()()动适()

(3)mò淹()期()

()生寂()()非

2.比一比,再组词。

莫()腊()

慕()蜡()

浑()疑()

辉()凝()

3.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高低:

A.高低的程度;高度。

B.高下。

C.无论如何。

D.到底,终究。

(1)这件事情很难办,我们很努力,可对方高低不同意。

()

(2)你要的书我明天高低给你捎去。

()

(3)远近高低各不同。

()

4.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天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代诗人。

诗中描写庐山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诗句是“”。

蕴涵着人生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诗句是“,”。

这一人生哲理用俗语表示是。

(2)《游山西村》的作者是

代诗人。

这首诗描写的是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的品性,表达了诗人

的真挚感情。

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的诗句是“,”。

5.学习了古诗名句,让我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吧!

(1)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所得结果就会不同。

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举个例子说一说。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你能举个例子吗?

教学反思:

 

 

 

猛硐乡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备课小组

四年级语文学科

组长

王文林

主备人(小组长)

邓信春

组员

王文林邓信春陶永梅蒋教军盘云坤范程建陈昌兰刘媛媛

课题

第6课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茎、柄、蛟、均、匀。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观察、分析字形结构,正确书写11个生字:

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逐。

3.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

4.读通、读顺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5.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和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或得到什么启发?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和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或得到什么启发?

教学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和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或得到什么启发?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5215课堂教学模式)

备注

一、导入(内容应真正达到“导入”目的,5分钟左右)

1.出示猜谜语:

青藤弯弯细又长,绿叶密密两相傍,藤上长出卷胡须,轻轻快快爬高墙。

(打一植物)(爬山虎)

2.欣赏爬山虎视频资料,让学生初步认识爬山虎的有关特征。

3.教师导语: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

爬山虎的脚

二、合作探究 新知学习(结合教学实际进行,20分钟左右)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一:

①认识5个生字:

茎、柄、蛟、均、匀;②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观察、分析字形结构,正确书写11个生字:

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逐。

③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

学习目标二:

①再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②与同学讨论:

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爬山虎?

学习目标三:

①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这一段讲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大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爬山虎叶子有何特点?

(二)学习目标要求:

要求一:

①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②圈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易混易错的字词,在生字本或写字本写一写。

③运用所学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字词的意思。

要求二:

①再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②与同学讨论:

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爬山虎?

要求三:

①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这一段讲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大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爬山虎叶子有何特点?

(三)导学诊断:

(1)用“√”选择带点字的读音并根据拼音写词语。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pūpù]得那么jūnyún(),没有重[chónɡzhònɡ]dié()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kònɡkōnɡ]隙。

(2)看拼音写词语。

yè bǐnɡchùjiǎohénɡjìzhújiànxiūxiǎnɡ

()()()()()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自学,并有一定的时间保障。

2.结合学生自学情况,解析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

(让学生提出,教师与学生一起解决出现的问题)

(四)教师引导释疑:

1.叶子是特点是什么?

2.叶子的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就像是有人故意摆好的?

猜猜,那是谁呢?

3.把叶子写得富有生命力,让人感受到了美,作者到底是怎么观察叶子的呢?

对学生训练过程中的失误进行及时的揭示和矫正。

如后进生出现的失误,要通过诊断补偿,揭示失误,补救教学,消除缺陷积累,反馈矫正、达标教学。

(五)课堂训练

完成达标训练一。

课文第一自然段先写爬山虎_____________,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的__________,第三至五自然段重点介绍了爬山虎的_____。

(投影显示)

完成达标训练二。

①你从第一自然段的“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爬山虎长的很。

②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  )。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波纹,好看得很。

③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看到叶子很______,并感受到很____________,作者从视觉上仔细观察并能捕捉当时的感觉,及时写下来告诉我们,我们就像亲自看到了充满生命力的爬山虎。

第二课时

一、导入(内容应真正达到“导入”目的,5分钟左右)

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的。

二、合作探究 新知学习(结合教学实际进行,20分钟左右)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

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二)学习目标要求:

1.小组内同学轮流朗读3、4、5自然段,读一读。

试着说一说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

2.对照课文,结合爬山虎实物仔细观察脚的形状、颜色。

3.找出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

(三)导学诊断:

1.比一比,再组词。

虎()逐()勾()铺()

虑()豚()匀()哺()

2.读懂课文后再填空。

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_________,______墙。

细丝原先是_____,现在______,把爬山虎的嫩茎_______,使它______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学生自学,教师积极巡视,辅导个别学生自学,并有一定的时间保障。

(四)教师引导释疑:

1.探究一: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直观理解:

叶、叶柄、反面。

2.探究二: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

(结合课件、实物,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可采取读、划、填、画的方法)

3.探究三:

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4.探究四:

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

以上内容你可以采取你喜欢的方式展示汇报。

可以口答、表演、画画…

(五)课堂训练

1.按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脚长在_______上,在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____________,像蜗牛的___________。

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_________,它先是______色的,后来又变成______色的,仔细一看,它又像________。

如果爬山虎的脚要是没_______墙,不几天就________,由此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

也正因为爬山虎的一脚一脚地向上爬,叶子才能_________________。

细丝就是爬山虎的_____,这是作者把细丝比作________,文中还把细丝比作_______和________。

原来作者不仅从形状和颜色上来观察爬山的脚,还用上比喻的表现手法,可以描写得很逼真!

2.我要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去观察我感兴趣的事物并写下来。

(写在作文纸上

(六)小结

观察事物时要及时把当时的感受记录下来,还可以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把事物描写具体,就像叶圣陶先生描写爬山虎的叶子一样。

板书设计:

位置: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

叶子:

嫩红——嫩绿——铺展

爬山虎的脚脚:

在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爬:

巴——拉——贴

脚:

没有触强的就会枯萎

作业设计: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后面的括号里打“˅”。

Cù()zú()

触逐

chù()zhú()

jīng()jiāo()

茎蛟

jìng()xiáo()

2.选词填空。

均匀匀称

(1)今年的雨水非常()。

(2)旁边那个身材()的女孩是我的好朋友李燕。

注意关注

(3)我们过马路时要遵守规则,()

安全。

(4)发生在我国四川省汶川的大地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

3.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上,茎上长()的地方,反面伸出()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按原文填空。

(2)该段话是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的,第三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第四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第五句写了。

(3)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作了什么?

如果你来描写爬山虎的脚,你觉得它像什么?

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爬山虎的脚。

教学反思:

 

 

猛硐乡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备课小组

四年级语文学科

组长

王文林

主备人(小组长)

邓信春

组员

王文林邓信春陶永梅蒋教军盘云坤范程建陈昌兰刘媛媛

课题

第7课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认识“宅、蔽、弃、慎、择、穴、搜”7个生字,会写“宅、蔽、弃、毫、遇、择、址、穴、掘、搜、倾、扒、抛”13个生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周末回去观察蟋蟀,教师在网上搜集蟋蟀的图片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5215课堂教学模式)

备注

一、导入(内容应真正达到“导入”目的,5分钟左右)

(看图)认识这小东西吗?

叫什么?

 蟋蟀。

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

(蛐蛐)

师:

“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师:

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

(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

蟋蟀的住宅

二、合作探究 新知学习(结合教学实际进行,20分钟左右)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宅、蔽、弃、慎、择、穴、搜”7个生字,会写“宅、蔽、弃、毫、遇、择、址、穴、掘、搜、倾、扒、抛”13个生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目标要求:

要求一:

①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②圈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易混易错的字词,在生字本或写字本写一写。

③运用所学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字词的意思。

要求二:

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三)导学诊断:

1.给带点字在正确的读音上打“√”。

洞穴(xuéxié)弃去(qùqì)慎重(shènɡshèn)扒土(pábā)

2.按要求作答。

反义词:

平坦—干燥—简单—清洁—简朴—

近义词:

隐蔽—搜索—慎重—安静—宽敞—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_____,还由于它的______;接着作者拿蟋蟀与___________作比较,说蟋蟀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靠自己_____________;随后,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蟋蟀住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还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

(四)教师引导释疑:

1.“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

“不肯随遇而安”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2.蟋蟀的住宅大致是怎样的?

画一画它的平面图吧!

3.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

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呢?

(五)课堂训练

1.判断下面的说法,正确打“√”,错误打“×”。

(1)“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这句是拟人句。

( )

(2)“随遇而安”在文中是指“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

(3)蟋蟀对自己住宅的要求是:

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 )

2.你会画蟋蟀住宅的平面图吗?

画在图画纸上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内容应真正达到“导入”目的,5分钟左右)

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 新知学习(结合教学实际进行,20分钟左右)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2.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目标要求:

1.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

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3.把蟋蟀的住宅的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4.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导学诊断:

1.比一比,再组词。

蔽()弃()瘦()毫()

敞()异()搜()豪()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合适的词语。

得来()慎重地()

搜索()()的工具

弃去()倾斜地()

轻微()()的工程

(四)教师引导释疑:

1.蟋蟀用什么工具怎样建房子呢?

用多长时间建成呢?

2.作者说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这么说合适吗?

由此你体会到什么?

3.本文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由此你又可以体会到什么呢?

4.蟋蟀从盖房子到整修房子的时间很长,想像一下作者认真观察的情景。

(五)课堂训练

1.盖房子的时候,蟋蟀用前足______,用钳子________,用后足_____,用后腿上的锯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句子:

⑴“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

没有。

课文是采用_________的写法,把蟋蟀比作_______,把它的巢穴比作_________把它发出的声音比作_________?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写下来。

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又感受到什么?

(六)小结

当你要表达你很喜欢一种东西时,可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更能让读者体会到你的感情。

另外,观察不仅要仔细还要持之以恒。

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地址:

排水优良、阳光充足

工具:

柔弱(前足、后足)

外部:

隧道、门、平台

特点

构造

吃苦耐劳内部:

光滑、简朴、清洁、干燥

时间:

大多在十月

建造方法:

前足(扒)、后足(踏)、钳子(搬)、后退(推)

整修:

长时间

作业设计:

4.看拼音,写词语。

xuǎnzéwājuécūcāo

()()()

qīngxiéyǐnbìzhùzhái

()()()

zhùzhǐdòngxuésōusuǒ

()()()

2.比一比,再组词。

弃()慎()

异()镇()

毫()址()

 

豪()扯()

3.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填序号)

光:

①只;单。

②景物。

③光滑;光溜。

④光线。

⑤全没有;完了。

(1)蟋蟀房子内部的墙壁很光滑。

()

(2)这里的风光真美。

()

(3)我们要把敌人消灭光。

()

(4)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

(5)我喜欢春天的阳光。

()

4.阅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