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重点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6009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重点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重点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重点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重点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重点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重点资料.docx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重点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重点资料.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重点资料.docx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

  ★《氓。

  3.理解识记下列诗句:

(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

(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夫妇共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湘夫人》

1.选自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编而成的组诗《九歌》,写湘君(抒情主人公,对湘夫人的期盼与思念。

是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的迎神歌,表现了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情节。

  2.诗中的景物描绘,缤纷多彩,绚丽斑斓,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构造出一种美丽凄婉、如幻如梦的意境。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描写秋天景色的千古名句。

3.这首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细致入微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国殇》

  3.《国殇》为何从敌胜我败着笔:

(1)这是现实情况的反映。

战国时期秦楚交战,楚国往往失败,反映楚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2)屈原写《国殇》是为了激励楚国人前仆后继,抗击敌人,发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简)

4.第一段写战场激战。

诗人将动态过程的描述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在动态过程的描述中将大场面鸟瞰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在静态雕像的刻画中将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过程又同战争的步步展开、诗人感情的层层发展协调一致。

  ★《哀郢》

1.《九章》中的一篇。

郢是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

写作背景有两种说法最流行:

(1)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是屈原被流放时作。

(2)王夫之《楚辞通释》认为,屈原为哀郢都被秦将白起攻陷而作。

  2.“何日夜而忘之”是《哀郢》中直抒感情的句子。

  3.含有屈原流亡到达地点的诗句是“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

“陵阳”在今安徽省。

  4.诗中符合屈原所写流亡过程顺序的诗句有“出国门而轸怀兮”“顾龙门而不见”“上洞庭而下江”“当陵阳之焉至兮”等。

  5“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中的“之”指代都城: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中的“霰”指雪珠。

  6.《哀郢》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直抒胸臆,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言辞质直激切。

(简或选)

  7.诗中运用对比、比喻等艺术手法。

如“外承欢之汋汋兮,谌荏弱而难持”、“憎愠伦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

”、“众踥碟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这一段,忠奸善恶,对比鲜明,揭露了当时楚国小人当道、君子失位的政治现实。

(简)

  8“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句用何种手法,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用的是比喻手法。

(2)表现对故都家园至死不渝的深切思念。

(简或选)

9.作者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自己对故都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

(简)

  《离骚》

1.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篇名《离骚》,班固释为遭受忧患;王逸认为是指离别的忧愁。

这一部分表示了诗人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顽强斗争、不屈不饶的坚强意志,正直高洁、出污泥而不染的伟大人格。

  2.《离骚》的象征手法尤其值得注意。

象征由《诗经》中的比兴发展而来,将创作艺术推进一步。

  3.用芳草表示高超才干的诗句有: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表示高洁品性的诗句有:

“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4.用芳草表示人才的诗句有: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5.表示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的诗句有:

“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6.路,在诗中不是普通的道路,而是治国之道,所以,尧舜“遵道而得路”、桀纣“捷径以窘步”。

党人之路“幽昧以险隘”,诗人为国效力是“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7.表示屈原坚执之志的诗句有: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

  ★《晋楚城濮之战》

1.“城濮”故址在今山东省。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夺霸主地位的一场战争,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双方君主:

晋国君主为晋文公(晋侯);楚国君主为楚成王(楚王)。

双方统帅:

晋国统帅是原轸(先轸):

楚军统帅为子玉。

双方的盟国,晋国的盟国有宋国、齐国、秦国;楚国的盟国是陈国、蔡国、曹国、卫国。

2.《晋楚城濮之战》中提出“退避三舍”的是晋国的子犯,“晋侯梦与楚子博”中的“楚子”指楚成王。

  3.子犯“战而捷,必得诸侯”揭示了争霸战争强者为王的实质。

  4.分析《晋楚城濮之战》晋胜楚败的原因:

(1)君臣协力,上下同心。

(2)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退避三舍”,后发制人。

(3)交战时讲究战术,指挥有方,采用了避强击弱,佯败诱敌的巧妙战术。

(4)晋国君臣的个人素养也起了作用。

(简)

  5.《晋楚城濮之战》描写战争的特点:

(1)本篇描写战争不是孤立地描写战争过程,而是把战争与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结合起来写,从而展示战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战争胜负的原因。

(2)作者还借人物主口表达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军事思想,如“有德不可敌”“少长有礼,其可用也”等。

(3)具体描写战争过程时,能以简练的笔墨逼真地传达出战场上的气氛,清楚地交待交战的过程。

(简)

  6.试比较晋文公,先轸和子玉的形象:

晋文公谨慎稳重,谋虑周全,善于听取部下意见,知人善任;先轸极有见识,懂外交、懂策略,能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子玉意气用事、刚愎自用、态度傲慢、狂妄轻放。

他口出狂言,目中无人的神态与晋文公、先轸等的小心谨慎,谋划再三,思虑周全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简)

  ★《冯谖客孟尝君》

1.冯谖:

孟尝君的门客。

孟尝君为齐国贵族。

  2.“狡兔三窟”的具体内容:

成语“狡兔三窟”出自冯谖之口。

三窟指:

(1)孟尝君市义于薛得到封地薛城人民的拥护。

(2)复位于齐获贤才名声。

(3)立宗庙于薛使齐王不能等闲视之。

  3.冯谖为何三次“弹其剑”:

考验孟尝君是否真能礼贤下士,自己能否找到知己者。

  4.分析冯谖的性格:

冯谖是战国时期形形色色策士中的一个典型。

他愿为知己者效力,有其卓识,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间的错综关系为孟尝君巩固其在齐国的地位。

(简)

  5.分析孟尝君及其左右的言行对冯谖形象的衬托作用,即对冯谖的刻画:

文章通过孟尝君左右之人对冯谖“笑之”“恶之”,孟尝君对冯谖“市义”之举“不悦”等的描写来反衬冯谖的奇异性格和不凡见识。

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层层推进,不断变化。

(简)

★《侍坐》

  2.《侍坐》中“夫子哂之”“率尔而对”的是子路:

子路坦率自信,有勇而智高。

  3.《侍坐》中“吾与点也”,“点”指曾哲;曾皙“舍瑟而作”甘于淡泊,向往优游生活。

  4.孔子说“吾与点也”的内涵:

表现出孔子对实行礼乐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怀,以及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和从政之态的衰退。

   ★《齐桓晋文之事章》

1.记述了孟子同齐宜王的谈话。

“以羊易牛”的事例采用比喻的手法。

  2.内容顺序:

以羊易牛的仁术,不能与不为的区别,反对霸道,仁政的内容。

  3.用于反对霸道(称霸必败)的比喻是“缘木求鱼”。

(就好像爬上树去捕鱼一样)成为后世的成语。

  4.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5.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1)内容:

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糊口,安居乐业。

然后再以“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

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战争不可避免。

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不切实际;仁政主张脱离现实,无法实现。

(论述)

  6.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

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

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

(简)

  7.本篇运用了生动的比喻。

“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各自喻义和作用:

“明察”比喻“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比喻“不能”与“不为”的不同;用“缘木求鱼”以武力为手段去称霸。

生动形象,令人警醒。

(简或选)

  《鱼我所欲也章》

1.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观点:

即人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越其生存本能,这就是所谓“舍生取义”。

文章开头用鱼与熊掌的形象比喻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思想。

  2.“嗟来之食”认为人的尊严高于肉身的需求。

★《劝学篇》

1.

  4.《劝学篇》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出怎样的看法:

(1)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增长知识,修身远祸,“知明而行无过”。

(2)学习的态度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重视积累。

(3)学习的内容是儒家经典,学习的途径是以端正的态度向贤者求教,学习应当善始善终,追求“全”而“粹”的完美境界。

(简)

  5.《劝学篇》中的重要譬喻及喻义: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学习之重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

(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学习很重要,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弓,功在不舍”,比喻学习积累过程的重要性。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

(简或选)

  6.《劝学篇》的语言特色:

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并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

(简)

★《谏逐客书》

1.这是李斯写给秦王(统一六国后称为始皇)的奏议书。

秦王适时正驱逐客卿,李斯写了这封谏书,秦王被说服,立即废除逐客令。

  2.作品开头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也”。

列举的秦国著名客卿有:

百里奚、商鞅、张仪,范睢。

该文列举广招客卿而富国强兵的秦国四代君主是:

穆公、奏孝公、秦惠王、奏昭王。

  3.《谦逐客书》中“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中的“黔首”指百姓。

  4.《谏逐客书》中的“书”与《与陈伯之书》《与山巨源绝交书》《报任少卿书》的“书”不同,为奏议书。

  5.评说李斯认为逐客错误的主要理由,即如何说明逐客之非的:

(1)列举史实,说明客卿使秦国富兵强。

(2)秦王所爱声玩好尚且取之它国,为何人材倒不能用别国的呢?

(3)逐客是削弱自己、有利敌国之举。

(简)

  6.分析本文正反对比、利害并举的论证方法:

重于正面评说,略于反面推论,点到即止,一正一反,对比强烈,是非清楚。

如第一段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卿富田强兵的事实。

然后用“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田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十分醒目,发人深思。

(简)

★《过秦论》

  1.《过秦论》属史论体。

结句拟括全文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山东”指崤山以东。

作品描写陈涉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等,文采飞动,极有感染力。

  3.《过秦论》“当是时,商君佐之”,商鞅辅佐的是秦孝公。

  4.《过秦论》中“过”的意思是:

指责过失(即指出过失)。

  5.《过秦论》的题目含义及作者写作意图:

(1)题目意为论说秦朝的过失。

(2)是为了总结秦王朝兴衰胜败的历史教训来作为汉王朝的前车之鉴,告诫当时的统治者记取历史教训,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

(简)

  6.《过秦论》历述秦国六代所建的伟大功绩,以及秦王朝建立后由盛转衰的过程,在大量历史事实基础上得出结论,最后点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寥寥数字,令人深思猛省的效果。

(简或选)

  7.分析《过秦论》所用的对比手法及时突出主旨的作用:

(1)秦统一之前秦与六国诸侯比;秦统一后登峰造极与一介戍卒陈涉起义比;陈涉的起义与六国合纵抗秦对比;秦统一前与统一后声威、力量比。

(2)凡此,均更加深刻地说明秦国灭亡主要在于自身不施仁义,发人深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论述)

  8.语言特色:

文中多用铺叙排比的句式,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这种气势和句式,都使人读起来感觉大气磅礴,文采飞扬,非常酣畅。

(简或选)

  ★《项羽本纪》

1.这是《史记》人物传中最具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作品对项羽的坑秦卒、烧秦宫、屠咸阳、烹说者只轻轻带过,主要歌颂其作战的勇猛,同情其不幸结局。

  2.分析项羽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

项羽勇武粗豪,缺乏智谋。

尽管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无敌,不可一世,然而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

鸿门宴上由于寡断少谋,轻易放走敌手,导致日后自刎乌江的悲剧。

(简)。

  3.秦始皇出巡,项羽见之曰:

“彼可取而代之”;刘邦见之曰:

“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

”分析两人的不同性格:

(1)项羽与秦有仇,出身贵族,有大志,锋芒毕露;

(2)刘邦出身平民,艳羡心理,有大志,性格略委婉。

  4.《项羽本纪》(节)中的主要情节:

项羽小时学书学剑故事;钜鹿之战(破秦救赵的一次战斗,斩杀宋义、击破秦军、威震诸侯);鸿门宴(项羽入关后与刘邦的一次交锋,由项羽入关受阻、项伯报信、鸿门晏饮,刘邦脱身构成);垓下之围(叙写项羽最后结局,由别姬、东城决战、自刎乌江等情节构成)。

  5.《项羽本纪》中的成语:

披坚执锐、破釜沉舟、从壁上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羞见江东父老。

  6.以“鸿门宴”为例,分析刘、项两方一些主要人物的个性:

范增深谋远虑,对刘邦极为警惕,能审时度势;刘邦工于心计,能言善辩;樊哙忠心耿耿,率直豪爽;张良有情有义,胸有成竹。

(简)

  7.“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常以身翼蔽沛公”者为项伯。

8.分析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丰满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

在陷入垓下重围之中,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涕泪并下,诀别虞姬,这些情节和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显得丰满而有立体感,活现了项羽这一有血有肉的历史悲剧人物的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

  ★《苏武传》

1.《苏武传》选自《汉书。

李广苏建传》,苏武父名苏建,因军功封侯,苏武的传记附在他的传后。

作品略写苏武出使匈奴、归汉等,而对卫律逼降、李陵劝降以及苏武卧雪牧羊剐重点详写。

  2.《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

  3.《苏武传》中以人情感化劝降的是李陵,用威胁利诱、软硬兼施手段逼降的是卫律。

  4.《苏武传》中“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北海”指今贝加尔湖

  5.比较卫律和李陵两个降将的思想感情的差异:

卫律死心塌地投敌,满足一时的富贵荣华,一幅叛臣嘴脸,面目可憎;李陵计较个人恩怨,置民族大义于脑后,但内心尚有愧,面对苏武,痛苦而泣。

(简)

  6.苏武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不贪图功名利禄,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

文章集中而突出地描写了苏武的人物形象,体现出爱国精神。

(简)

  7.分析文章善于以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一般情况只作简要交待,以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而对卫律的逼降和李陵的劝降以及卧雪牧羊等,则作为重点加以详写,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富有特征的细节来刻画,使苏武的形象鲜明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简)

  8.典故“鸿燕传书”出自《苏武传》。

常惠叫汉朝使者对单于说:

“皇上在上林苑射猎,射中一只雁,雁足上系着用绸子写的信,上面说苏武一行人在某个大泽里。

*张衡:

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文学家。

诗用比兴手法,以“美人”比君子,以珍宝比仁义,以水深雪纷比小人。

著有《二京赋》、《归田赋》、《同声赋》等。

《同声歌》《四愁诗》在五、七言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陌上桑》

1.叙事诗,叙述太守调戏采桑女子遭到严正拒绝的故事。

  2.分析采桑女子秦罗敷的形象:

美丽,勇敢、坚贞;聪明机智,能说会道。

(简)

  3.通过夸饰秦罗敷的服饰和用具之美以及观者的反应,侧面描写其美貌,以人物对话入诗。

这是民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这种写法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也给诗歌增添了几分喜剧气氛。

  4.“夸夫”对丰满人物形象和增强诗的喜剧意味的作用:

表现罗敷的聪明机智,能说会道,使女主人公的形象显得亲切完美;揭露了封建官僚害怕上司的心态,增添了几分诙谐色彩,增加了喜剧性。

(简)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这是古代最长的一首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借孔雀起兴,预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

  3.主题思想:

通过刘兰芝、焦仲卿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讴歌了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寄托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简)

  4.主要情节和结构方式:

(1)全诗共分四段:

第一段辞归,第二段送别,第三段逼婚,第四段殉情。

(2)采取双线推进的方式:

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仲卿夫妇之间的关系组成;另一条线索由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关系组成,并在全诗中占主导地位。

诗中多用照应手法,体现了结构的细密。

(简)

  5.以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为例,分析此诗善以人物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

刘兰芝的外柔内刚,焦仲卿的懦弱无奈,焦母的专横,刘兄的势利,都通过他们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简)

  6.“兰芝辞别”与“太守迎亲”的作用:

这两处都是男女主人公命运转折的重要关头,作者着力铺陈,渲染气氛,对表现人物心情,烘托悲剧主题,起了重要作用。

(简)

  7.焦母指责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兰芝针锋相对回答“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8.《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兰芝点明悲剧原因是“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9.此诗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10.诗末段景物描写的象征意:

刘、焦墓地梧桐松柏枝叶交相覆盖,鸳鸯双双日夕和鸣,象征着男女主人公贞洁爱情的不朽,表达了作者对他们追求自由爱情的可贵精神的赞颂和对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情。

(简)

 ★《迢迢牵牛星》

1.借织女思牛郎的神州故事,写女子离别相思之情。

是最早比较完整的以牛郎织女故事为题材的诗篇。

  2.《迢迢牵牛星》中“终日不成章”句运用了出自《诗经》的典故。

  3.《迢迢牵牛星》中的叠字及作用:

这些叠字描写物态,表达情思都十分贴切生动。

而且首尾的叠字互相呼应,形成全诗和谐回荡的节奏,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简或选)

 ★《短歌行》

1.乐府旧题。

主要内容:

感慨未能早日建功立业,渴望贤才辅佐。

  2.“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康,酒的代称。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比喻求贤之思不绝。

比喻理想可望而不可及。

  4.“周公吐哺”用周公的典故,表达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5.“青青子衿”“呦呦鹿鸣”句为《诗经》成句应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为思念贤才,渴望来归: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为来归之后盛情礼遇。

  6.《短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是担忧功业无成,是要珍惜光阴,想趁有生之年招纳贤才,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简)

  7.引用《诗经》成句表达的意思:

引用《诗经》成句,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为思念贤才,渴望归来: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表达求贤既得,尽礼娱宾。

有助于形成全诗庄重古朴的格调。

(简或选)

  8.“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所用的手法及其喻意:

用得是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含蓄深沉。

以月明星稀之夜乌鹊的南飞,喻指贤者奔走四方,以绕树而飞、择木而栖喻指贤者择主而从。

(简或选)

★《燕歌行》

1.乐府旧题,原为燕地音乐,后来曲调失传。

它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者曹丕。

 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出自曹丕《燕歌行》。

  3.诗的主要内容:

写一个女子深切怀念客居远方的丈夫。

(简)

4.开头四句由描写秋景到点明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萧索悲凉的景色和寂寞凄清的氛围是一种烘托,燕雁知时令而南归是加以对照,从而表现思妇的深切思念之情。

(简)

 ★《赠白马王彪》并序

1.作品为谁而作,即写作背景:

白马王曹彪是曹植的异母弟。

黄初四年五月,曹植与曹彪、任城王曹彰同到京师洛阳朝会。

曹彰暴死京都。

七月,曹植与曹彪返回封地,想同路东归,以叙友情,但监国使者不许,曹植便写此诗以泄悲愤。

(简)

  2.“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玄黄”指马病: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句中的死者是曹彰:

“年在桑榆间”指人到老年。

  3.将曹植诗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提炼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人是王勃。

  4.诗的思想感情:

大部分章节抒写兄弟之间的离合之悲和生死之感,但并非全为与曹彪分别而发。

诗人感情激愤是自身受朝廷猜忌、压迫的怨愤。

透过对谗巧之徒的怒斥,不难体会到诗人对曹丕的怨愤。

(简)

  5.结构方式:

各章之间用顶针手法加以蝉联,使各章首尾相连,全诗绵连一体。

(简)

  6.第三章的“鸱枭”“豺狼”“苍蝇”句指什么?

用了何种方法?

运用比兴手法,喻指兄弟被迫分离是由于小人颠倒黑白和挑拨离间。

(简或选)

7.第二、第四章借景写情的表现手法。

第二章写渡过洛水后受淫雨影响路途难行的情景,第四章写初秋原野萧条,引发凄凉孤独之感,借景抒情。

(简)

 ★《吁嗟篇》

1.曹植后期诗作,为咏物诗。

诗中作者以“转蓬”(随风漂荡的蓬草花)自喻,写因封地屡次迁徙,生活飘泊无定,发抒“宕宕当何依”的感叹和“长去本根逝”的悲哀。

如沉痛抒情诗句“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简)

  2.分析本篇通篇名为咏物,实为咏怀的比兴手法: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表达诗人宁愿毁灭,不愿飘飞,沉痛呼号的情感。

诗中的“转蓬”系诗人自喻,转蓬飘泊无定的景象正是诗人迁徙不定的生活际遇的写照,转莲的悲辛也正是诗人的痛苦。

全诗通篇运用比兴,名为咏物,实为咏怀。

(简)

*诸葛亮:

字孔明,封蜀汉丞相。

有《诸葛亮集》。

★《出师表》

1.又名《前出师表》,此表为诸葛亮于公元227年驻军汉中准备北伐时所上。

  2.《出师表》与《谏逐客书》属于同一文体,为奏疏。

  3.“营中之事,悉以咨之”的“之”是指向宠。

向后主推荐向宠掌管“营中之事”,郭攸之、费祎、董允掌管“宫中之事”。

  4.成语“作奸犯科”“三顾茅庐”“妄自菲薄”出自《出师表》。

  5.分析《出师表》第三段陈述心曲真情洋溢的特点:

表明个人情志,充满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