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4中国茶文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5928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饮食文化4中国茶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饮食文化4中国茶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饮食文化4中国茶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饮食文化4中国茶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饮食文化4中国茶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饮食文化4中国茶文化.docx

《中国饮食文化4中国茶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饮食文化4中国茶文化.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饮食文化4中国茶文化.docx

中国饮食文化4中国茶文化

【1】

第四章中国茶文化

【2】

第一节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3】

一、茶文化的诞生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茶树的起源至少已经有六七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明和利用则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等茶而解之”。

虽然是传说,但可以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教材中说中国最早的茶饮地区是巴蜀。

(见教材P108)。

而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代。

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

我国早期的饮茶名人首推汉代的司马相如和杨雄。

陆羽《茶经》说,历代饮茶名家“汉有杨雄,司马相如”。

而这两个人都是当时著名的大辞赋家。

也都是蜀人(成都人)。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记载,吴主孙皓昏庸,每与大臣宴,竟日不息,不管会不会喝酒,都要灌七大升,但是韦曜不能喝酒,于是孙皓暗地赐以茶水,用以代酒。

【滇南六大茶山及四双版纳南糯山有许多大茶树,相传是孔明南征时所载,被称为“孔明树”,似乎可以证明早在三国时期,中国人就会人工栽培茶树】

【4】

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化的演进有几个特点:

1)世风大变,此时门阀制度业已形成,帝王、贵族阶层穷奢极欲,到了极为荒唐的地步。

对此,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晋初巨富——石崇,何邵等】

【据《茶经》记载,东晋时,陆纳为吴兴太守,将军谢安到陆纳家拜访,陆纳的侄子陆椒怕怠慢了贵客,自作主张准备了一桌十来个人的酒馔。

谢安到了陆府之后,陆纳仅以几盘水果和茶水招待,他侄子把酒馔来,引得陆纳大怒。

谢安走后,打了侄子四十大板。

2)而魏晋以来,社会动荡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开始多以宴饮助兴,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逐渐演化成以茶代酒,以茶助清谈之兴。

这样就出现了很多茶人。

这时,饮茶已经被当做精神现象来对待了。

【《世说新语》记载:

清谈家王濛好饮茶,每有客人来,就以茶招待,有的士大夫深以为苦,于是每到王濛家去便说,“今日有水厄”,把到王濛家饮茶看做遭受水灾一样,此后“水厄”就成为南方茶人的戏语。

3)这一时期的宗教、玄学与饮茶风尚密切相关。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想,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

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所以非常注重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谈,这样,儒学、道学、清谈家便往往与玄学有关。

这些人喜欢登台演讲。

口渴了,就喝茶。

【南朝时,古代的神仙家们开始创立道教,道家修行长生不老之术,炼“内丹”,实际上就是做气功,茶不仅能够提神,而且可以升清降浊,疏通经络,所以道人也爱喝茶。

南朝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就酷爱喝茶。

梁武帝几次请他下山都不去,于是梁武帝每逢国家大事都派人到山中请教,号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在《杂录》中说道:

“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

【佛教在这一时期正处在与汉文化进一步结合时期,自达摩一苇渡江之后,佛教在中国有所发展,但是儒释道三家经常论战,水火不容,但是只要一提到茶,三家就都不反对了。

【典故:

一苇渡江—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

“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

”般若多罗说:

“你应该去震旦(即中国)”。

又说:

“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

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王将相衍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南京,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

  武帝是一个佛教信徒,主张自我解脱。

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渡众生。

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

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动的地方,于是便告辞萧衍,渡江北上。

  中国有个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荥阳县人。

当时神光在南京雨花台讲经说法,当地群众称:

“神光讲经,委婉动听,地生金莲,顽石点头”。

围观听讲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达摩离开梁武帝北上,路过雨花台,见到神光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就顺便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

达摩听讲,听到有些地方点点头,听到有些地方摇摇头。

点头表示赞同神光讲的观点,摇头表示对神光讲的观点不赞同。

神光在讲解中,发现达摩摇头,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最大不尊,便问达摩:

“你为什么摇头?

”对佛学的认识二人因有分歧意见,达摩便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

  达摩去后,听讲的群众有人对神光说:

“刚才那个人你知道他是谁?

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精通佛法,学识渊博。

”神光听了以后,感到惭愧之极,师父到了跟前,刚才自己太没礼貌了。

于是他就赶快追达摩,赔礼道歉。

达摩在前边走,神光在后面紧追,一直追到长江岸。

达摩急着过江,停立江岸,只见水域茫茫即没有桥,也没有船,连个人影也不见。

这怎么过江呢?

达摩十分焦虑。

谁知“天无绝人之路”。

正在这无可奈何之际,达摩突然发现岸边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苇草,看样子好像也是在等船过江。

达摩暗自盘算:

这位若大的年纪,为何孤苦伶仃,无人护送照料?

也罢!

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

于是他迈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

“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芦苇给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达摩。

见他两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壮,仪表非凡。

老人暗自点头称许,随顺手抽出一根芦苇与达摩。

达摩双手接过芦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及至江边,他把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芦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

  神光不顾疲劳,尾追达摩,及到江边,看到达摩一苇渡江,就气急败坏地跑到老人面前不问青红皂白,抱起老人身边一捆芦苇,扑通一听,扔到水中,双脚跳上芦苇捆子,匆忙过江。

谁知说也奇怪,这捆芦苇不但不向前行进,反而很快沉入水中。

神光见势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险些溺入水中。

神光带着浑身泥水,冲向老人,轻听责问:

“你给他一根芦苇就渡过江,我拿你一捆芦苇为什么还过不去呢?

  老人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答道:

“他是化我的芦苇,助人有份;你是抢我的芦苇,物各有缘,无缘无故,岂能相助?

”老人说罢,转瞬间悠然不见,浩瀚的江面上空无一人。

这时神光自知有失,惭叹不已,呼天不灵,呼地不应,悲凄非常,懊悔而归。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仗,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了嵩山少林寺。

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谈吐吻洽。

心想,这真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

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

广集僧徒,首传禅宗。

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

现在少林寺碑廊里还有达摩一苇渡江图像碑。

【5】

汉代文人倡饮茶,是为进入文化领域之先河。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几乎每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有关。

政治家以此为工具反对奢侈之风,文学家以茶为助清兴的手段,佛家帮助修行者禅定入静,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公用已经超出其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同时,由于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相比,更加精深、儒雅、细腻,茶的个性正好符合南朝的文化特点,加之南方多有产胜地,人杰地灵,所以茶文化在南朝兴起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6】

二、茶文化的形成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是在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国家富强,天下安宁,疆域广大,外交频繁。

当时的长安,俨然是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形成的。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7】

1)茶文化的形成与佛教的大发展有关——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逐渐向全国传播开来,尤其是在隋唐之际,由于朝廷的提倡而得到特殊的发展

【寺庙有田产、不用纳税和服兵役、武则天把自己的全部脂粉钱都用于修建寺庙等等)。

唐会昌年间,唐武宗打击佛教,仅还俗的僧尼就达到二十六万之多,当时全国人口为四百九十五万户,而不到二十户就有一个和尚。

和尚中的上层人士生活悠闲富裕,寺庙又大多建在名山名水之间适合种茶。

这是其一;其二,禅宗主张佛在内心,提倡精心、自悟,所以要坐禅。

坐禅不能睡觉,不能吃完饭,只有喝茶,这种方式推广到了民间。

【陆羽小时候就做过十年和尚,其师傅积公大师也有茶癖,陆羽的好友,著名的诗僧皎然也极爱茶,曾经有诗曰:

“九月山僧院。

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2)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科举制度有关——开始时朝廷赐给监考官茶果以解除疲惫,后来也提供给应考的举子们,朝廷提倡,则举子们自然饮茶成风。

3)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诗风大盛有关——唐代诗风的兴盛原因之一就是唐代把作诗列入主要的考试科目,其他如帖经等并不重要,诗人要激发诗兴,一靠酒,二靠茶。

同时诗人们游历山水,品茶会诗,是为风雅之事。

【8】

4)与唐代贡茶的兴起有关——由于唐代王室嗜茶,于是全国各地要定时、定量、定质向朝廷纳贡。

称为“贡茶”,著名的有阳羡茶、顾渚茶、都是当时有名的贡茶

【阳羡茶:

阳羡茶产于江苏宜兴,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

宜兴阳羡紫笋茶历来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被列为贡品。

“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顾渚茶:

顾渚山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城西北17公里,海拔355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属水口乡顾渚村。

在唐代中期产贡品紫笋茶、金沙泉而闻名于世。

5)与中唐以后唐王朝禁酒措施有关——安史之乱之后,唐代开始走向衰落,战争造成的大量农民逃亡,使粮食产量下降,于是唐肃宗采取了一系列禁止酿酒的措施,致使长安酒价飙升。

一般人喝不起酒于是转为喝茶

【当时长安一斗酒的价钱,可以买到六斤茶叶——当台的一斗相当于现在的6000毫升。

唐代一斤=596.82克】

【9】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陆羽的《茶经》的刊行为标志,《茶经》不仅仅是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与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我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10】

陆羽,字鸿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天门)。

陆羽是个弃儿,从小被唐代名僧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收养,积公好茶,所以陆羽从小便得艺茶之术。

安史之乱爆发后,陆羽流落至湖州(今浙江湖州),在湖州苕溪居住,并精心研究茶艺,于二十八岁时写出《茶经》,以后又几经修改,前后历时十几年。

《茶经》共十章,7000余字。

分为上、中、下三卷。

【11】

《茶经》目次为:

一之源,概述我国茶的主要产地即土壤

二之具、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

三之造、茶的制作过程

四之器、煮茶、饮茶的器皿

五之煮、煮茶的过程、技艺

六之饮、饮茶的方法、茶品鉴赏

七之事、我国自神农、周公以来的传说和历史

八之出、详记当时产茶盛地

九之略、阐述饮茶器具根据不同环境有所不同

十之图、将以上各项内容绘成画幅,陈列、边看图边品茶。

【12】

三、茶文化的拓展

从五代至宋辽金,是茶文化的拓展期。

其历史大背景是:

中原王朝的封建制度已经从鼎盛时期下滑

北方民族再次崛起,客观上促进了南北民族的大融合,北方的民族文化更深地融入到中原文化系统之中。

由此,茶文化的传播与唐代比较,无论是社会层面还是地域都大大扩展。

【13】

(一)继唐开宋的五代茗饮

后梁灭唐,中国历史进入五代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武人得失,文人失落。

但是承继盛唐风气,文化活动并没有终止。

茶文化也是如此。

五代时期,浙江、福建一带已经成为茶叶的重要产地,而十国之一的南唐之茶,以建州的最为有名,称为“建茶”。

建茶与南唐盛行佛教关系密切,作为皇室贡品后,其地位更加高贵。

【14】

五代十国时期,对茶文化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开辟“汤社”,使饮茶活动更有组织的进行;

2)文人“汤社”开始对茶的品质竞赛评比,不仅开宋代“斗茶”先河,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3)开始出现“点茶法”,(非今人所认为点茶始于宋代);

4)继唐人之风,多著茶书,补充了唐代的茶艺和茶学理论

5)五代好茶者多为“穷酸”文士,保持了唐人茶文化的朴实。

【15】

(二)、宋辽金时期茶文化的发展

1.宋代贡茶与宫廷茶文化的形成

【宋太祖赵匡胤有饮茶嗜好,因而开启宫廷饮茶的风尚,茶文化已经成为整个宫廷文化的组成部分,宋徽宗还亲自作《大观茶饮》。

于是贡茶不断,绝品频出,例如宋代的龙团凤饼之类精而又精,以至于每片团茶可达数十万钱。

这样饮茶的心理作用已经大大超出其实际使用价值,同时,茶在国家礼仪中被列为规范,更是祭神灵、宗庙的必备之物。

【宋代的贡茶从南唐北苑开始,北苑在南唐属建州,由宋太祖亲自钦点为专制贡茶之地。

到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3)年初,朝廷开始派贡茶使者到北苑督造团茶,特颁制龙凤图案的模型,自此有了龙团、风饼。

极为珍贵。

且只供宫廷享用,欧阳修做官二十多年,皇帝才赐给他一块,且舍不得引用,而是把玩、炫耀而已。

宋朝尚白茶,到太宗至道年间又制石乳、白乳等品目,不过,宋代茶中格外艺术化并留名与后世的,只有龙凤团茶。

而这要归功于两个人——丁谓和蔡襄。

【16】

【丁谓】字谓之,苏州长州人,为人机敏,善谈笑,琴棋诗画无所不通,尤其喜欢诗。

好佛教,慕道士,是个文人,但“好媚上”,品格不高。

太宗淳化年间,丁谓为福建采访使,大造龙团一位贡品。

宋真宗时期,丁谓又掌闽茶,并撰《茶图》详细介绍建茶采造情形,因此世人皆知建茶之精。

【小典故-溜须】宋史中有丁谓溜须的记载。

丁谓在宋真宗时即在中央政府的监察、财政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后升任副宰相,即参知政事。

时宰相是寇准,丁谓对之毕恭毕敬,唯寇准之言是听。

某日,中央政府开办公会议,宰相、副宰相等在一起用工作餐,汤污寇准的胡须,丁谓起而为之揩拂,即溜其须,寇准笑曰:

“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

”说得丁谓既羞又恼,从此对寇准怀恨在心。

【17】

【蔡襄】字君谟,也是能诗能文的文人,尤其擅书法,为当时书家第一人。

但是他专门喜欢挑皇上的毛病。

他不大信天命,认为“灾害之事,皆由人事”,老是劝皇帝多做好事,崇尚节俭。

蔡襄对朋友讲义气,守信用,两次知福州,为老百姓做了大量好事,以至于民间为之刻碑记德。

所以后人认为丁谓只能是茶官,而蔡襄才能算是真正的茶人。

蔡襄在任福建转运使时,监制北苑贡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争新。

他先从改造北苑茶的品质花色入手,将“大龙团”改制为“小龙团”,提高贡茶的质量,达到“名益新、品益出”的技术革新、茶与茶艺术融为一体。

蔡襄制好茶,致使苏东坡喜欢“龙凤团茶”,产生千古名句。

“仙山灵雨行云湿,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日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蔡襄的督办,促进了北苑茶的发展。

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这种技术创新,使福建茶叶在北宋时期名列首位,应功归于蔡襄。

【18】

宋代宫廷茶文化的另一种表现是在朝仪中加进了茶礼。

如朝廷春秋大宴,皇帝面前要专设茶桌。

皇帝出巡,所过之地赐给父老绫袍、茶、帛。

所过寺庙赐僧人茶。

接待外宾也专门赐茶,宋代诸王纳妃,纳彩礼称为“敲门”,就需要“茗百斤”,这种风尚后来流传到民间,就成为民间订婚中的行“下茶礼”。

【19】

2.宋人斗茶之风及对差异的贡献

斗茶,又称“茗战”,是古人集体品茶之品质优劣的一种形式。

根据蔡襄的记载,斗茶兴起于南朝时期的建安北苑等地。

范仲淹有《斗茶歌》写到: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先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吕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可欺十目视之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败同降将无穷耻。

【随着宋代饮茶之风在民间广为兴起,斗茶就从制茶者扩大到卖茶者之中,后来连文人、贵族,甚至皇帝也加入斗茶行列,宋徽宗就很喜欢斗茶】

【20】

宋代在茶艺方面主要有这样几点贡献:

Ø宋代创造了“点茶法”,南宋时又出现“泡茶法”

Ø将茶与其他艺术融为一体,宋代茶人大多是著名文人,象范仲淹、王安石、苏轼、梅尧臣,苏辙、黄庭坚等都是著名文学家。

而在中国历史上最有艺术造诣的宋徽宗对茶极有研究,有《大观茶论》一书。

【21】

3.宋代市民茶文化的兴起

宋代市民茶文化的主要表现是:

1)茶肆发展极快,如《水浒传》中的王婆茶肆,煮茶地叫“茶局子”,招待叫“茶博士”,煮茶的炉子叫“风炉子”,给客人上茶叫“点茶”等。

2)除了专门的茶肆茶坊,其他如酒楼、饭店多兼卖茶,所以宋人称饭店为“分茶”

3)茶的品种很多,很流行加盐、姜等。

甚至加核桃、栗、榛等干果,所以受到苏轼等文人的讥讽。

当代文人葛兆光也评价说,这不是茶而是八宝果仁汤。

4)市民茶文化主要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从而成为茶风俗的重要部分,北宋汴京民俗,有人迁往新居,左邻右舍会“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这时,茶已经成为民间礼节。

【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22】

4.辽金少数民族对茶文化的贡献

辽宋檀渊之盟后,中原地区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正常交往频繁。

对于北方狩猎游牧民族而言,从中原地区流入的茶组建成为生活必须。

因此当时有了“茶马互市”的经济往来,唐宋时期甚至把茶作为吸引、控制少数民族的“国策”,从而使得边疆民族更加以茶为贵。

契丹族崇尚太阳,拜日是契丹古俗,而拜日首先就要把茶献给太阳。

辽朝的饮茶礼仪大多仿效宋朝,但区别在于,宋朝是先酒食而后茶,辽国则是先饮茶而后酒食。

南宋与金对峙,宋朝的饮茶礼仪、风俗同样影响到女真人,女真人有影响到党项人,自此北朝茶礼大为流行。

女真人需要在朝仪中行茶礼,在婚礼中,男方要行“下茶礼”等一直影响到现在。

【23】

评价:

宋代在我国茶叶生产和制茶技术上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但是在茶艺精神上却几乎没有什么发展,这里有几个原因:

1)宋朝茶艺崇尚奢华、繁琐的形式,失去了自晋代以来茶人努力发展的高

洁深邃、质朴自然的本质。

2)在宋代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儒家思想成了统治阶级维护封建教化的理论。

儒家思想在宋代以前有相当积极的一面,如中庸、和谐、礼让、仁爱、诚信的道德伦理观念以及天人合一、五行相调,情景合一,物我一致等辩证的自然观等,都被吸收到茶文化中来。

但是在宋代,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茶文化中的积极精神被追求形式所替代了,越来越繁琐的形式使得精神变得越来越苍白。

一切都被纳入到封建礼教当中。

宋代喝茶都分了等级,程序复杂,用具讲究。

朝廷喝茶叫“喝礼儿”,贵族喝茶叫“喝气派”,文人喝茶就纯粹是“玩茶”。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到南宋朱熹完成。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

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

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

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其基本观点包括:

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

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

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

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

3)宋代文人由于各种原因,缺少了唐代那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深刻的思想意境,即使是苏东坡,也只是在茶中寻找一些自我解脱,所谓“乳瓯十分满,人事真局促”。

更多的文人则沾染上腐儒的穷酸气,体验不出茶的意境。

【24】

四、茶文化的历史回流

(一)元代茶艺的简约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给汉族饮茶习惯和整个中华民族茶文化以极大冲击,豪放粗犷的游牧民族崇尚金戈铁马,对品茗论茶这种风雅之事没有兴趣,同时,在元代,文人的地位十分低下。

“臭老九”称呼的出处就在于元代,所谓“八娼、九儒、十丐。

”这主要是因为两方面原因:

1)北方少数民族虽然喜欢饮茶,但主要是处于生理需要,对煮茗品茗之类“精神”需求没有什么兴趣;

2)对于汉族来说,国破家亡和异族压迫的现实对汉族文人心态和观念冲击极大。

茶文化也就面临逆境。

受这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使得唐宋以来培育了数百年的文人茶文化流脉突

然转向,“品茶”成了最基本意义的吃茶。

不过蒙古人并不反对饮茶,主要是反对宋人饮茶的繁琐,而要求简约,于是在制茶和饮茶方法上出现了大的变化。

【25】

元代茶饮有四类

Ø茗茶——与近代泡茶相近,是先采嫩芽、去青气,然后煮饮,有人认为这种方法是将茶叶一起吃进去,所以非嫩叶不可。

Ø末子茶——采茶后先焙干,再磨细,但是不再压成饼,而是直接储存,这种茶近于日本现在茶道用的末茶。

Ø毛茶——是在茶中加入胡桃、松实、芝麻、杏、栗等物一起吃,既解渴又充饥,颇受民间欢迎,至今湖南、湖北等地还有一些茶饮继承了毛茶遗风。

Ø腊茶——就是团茶,但是数量已经大减,大约只有宫廷专用。

【26】

随着饮茶方法的简约化,元代茶文化出现了两种趋势:

Ø俗饮——民间的饮茶之风

Ø与自然契合的文人茶饮。

元代文人由于处在蒙古贵族的高压之下需要用茶来排解郁闷。

同时,道教在元代大为流行(例如,射雕英雄传中的全真教等。

)给茶文化回归自然增添了理论根据。

这种茶道思想可以从元人赵原所绘《陆羽品茶图》中得到印证。

画中远山高耸、近水开阔、古木挺拔、茅屋敞朗,构成一个完整的和谐世界,主人置身于茅屋之下,小僮烹茶,人与人、与茶、与物、与天地浑然一体,似乎要从饮茶中参透天地玄机,这反映了元代茶人身处逆境但胸怀理想的品格。

【27】

(二)明人的茶文化特点

明朝对文人实行高压政策,以程朱理学为统治思想,文人很难抒发政见,因为文字狱太厉害。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胡惟庸一案,株连致死者达到三万多人。

在此情况下,文人既无处施展抱负,又不愿同流合污,于是就寄情山水,独善其身,以琴棋诗画以言志,而喝茶其志不在茶,而在于雅志。

其突出的代表是朱权和所谓“吴中四杰”的文徵明、祝枝山、唐伯虎和徐祯卿。

【朱权:

朱元璋的第十七子,精于史学,雄才大略。

曾镇守大宁,威震北荒,后来遭永乐皇帝猜忌。

隐居南方,精研释老,以茶明志。

著有《茶谱》。

对品茶方法和茶具都进行了改造,以后经过盛颙等人的改进,形成了一整套简易新颖的饮茶方法。

首先要焚香、第二是备器、然后是煮水、碾茶,将茶放在碗中点泡。

用茶筅打击,后来又加入茉莉蓓蕾,以茶水热气催开蓓蕾清香。

在饮茶时附设果品等。

【吴中四杰都是学富五车的大文人。

象文徵明是明代山水画的一代宗师。

多有茶文化的作品。

如《惠山茶会记》、《品茶图》等,唐伯虎关于茶的作品有《烹茶画卷》、《琴士图卷》、《品茶图》等,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契合自然,茶与画家的心声融为一体】

【28】

涵虚子为朱权的《茶谱》作序时很好地概括了这一特点:

“吾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水,自谓与天语而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

【29】

这一时期为时不长,但是在中国茶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