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AB考点强化练第8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5899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AB考点强化练第8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AB考点强化练第8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AB考点强化练第8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AB考点强化练第8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AB考点强化练第8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AB考点强化练第8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AB考点强化练第8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AB考点强化练第8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AB考点强化练第8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AB考点强化练第8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8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A组高频.考点强化练

(时间:

45分钟分值:

8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考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湖南省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生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B.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分散了对外贸易,所以“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所以A正确,D错误;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不符合鸦片战争后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史实,排除。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切入,结合《南京条约》进行思考。

【答案】A

2.(2019·云南昆明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26)鸦片战争后的十几年间,以“夷”称外国人,依然成为常态。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夷”字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认可了平等外交的思想                        B.传统观念的重大变化

C.放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D.开始向西方学习法律

【考点】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是不平等条约,故A项错误;“以‘夷’称外国人,依然成为常态。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夷’字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反应了对外国势力的重新认识,故B项正确;“‘夷’字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可见天朝上国的心态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与学习西方法律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9·陕西榆林一模·7)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

”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

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

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解析】英国走私鸦片是由于英国在与中国正当的商品贸易中处于逆差,故A项错误;由于英国商品在中国没有取得巨大的收益,故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故B项正确;鸦片贸易是非法的走私活动,不能起到捍卫英国“自由贸易”原则,故C项错误;鸦片贸易是英国在中国获得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不能体现出其对英国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9·辽宁省实验、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9)1860年《北京条约》取消了之前对传教活动只限于五口的限制,对此美国教会传教史专家拉托勒特指出,1858年和1860年的条约使传教士和中国基督教徒的地位起到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这表明(  )

A.传教士和基督徒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B.基督教成为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

C.基督教在华传播得到了政策性的保障D.中国逐步接受宗教信仰自由原则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在中国内地传教并非基督徒的合法权益,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在不平等条约下基督教地位的变化,未体现基督教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故B项错误;《天津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使得基督教在华传播得到了政策性的保障,故C项正确;中国被迫允许基督教在华传播,并非信仰自由,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9·重庆高考模拟调研卷二·28)右表反映出福州茶叶出口量猛增。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1853~1859年福州口岸出口茶叶数量(单位:

百磅)

年份

总出口量

福州出口量

占全国总量比%

1853

1050810

59500

5.7

1854

1190340

204900

17.2

1856

1306770

409726

31.4

1859

1109152

465944

40.2

A.英国市场的需求                                    B.内外战争的冲击

C.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材料中中国对英国的总出口量变化不大不会对产生福州茶叶猛增的结果,故A项错误;材料1853—1859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由于部分出口地区被占领,在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没有被占领的福州地区出口猛增,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部分出口地区受到战争影响没有收到战争影响的福州地区出口反倒增加,故B项正确;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带来是整个中国贸易趋势的变化而材料仅仅说明福建出口猛增,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出口量的增加而不是生产量的增加,故D项错误。

【答案】B

6.(2019·福建福州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题·7)出现表1所示人口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据《大清会典》《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资料编制

A.自然经济的解体                                    B.列强入侵的破坏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江南战乱的影响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自然经济的解体,破坏小农经济,带来江西人口的减少,不符合图示,故A项错误;列强入侵的破坏带来江西人口的减少,不符合图示,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的转移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内乱导致江西人口减少,而随着1856年太平天国的衰败,社会趋于稳定,人口转而增加,符合图示,故D项正确。

【答案】D

7.(青岛二中2019—2019学年高三考试)光绪朝的荒政集前代之大成,可以称得上是比较完备周密的。

但《申报》的报道中记载,1906年湖南水灾,江西各地出现阻挠本地粮食救济湖南事件,而1910年湖南巡抚也下令限制省内粮食流入邻省灾区。

这反映出

A.清廷的权威面临挑战B.官场腐败加速革命形势发展

C.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D.清朝荒政政策导致粮食紧张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在救荒面前清廷受到了地方势力的阻挠,也说明了清廷的权威已经面临挑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革命形势发展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只是清廷的权威面临挑战还尚未达到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的程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粮食紧张属于自然灾害,而非清朝荒政政策导致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8.(2019·安徽黄山一模·9)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这说明(  )

A.近代中国呈现复杂的发展趋势            B.有识之士有同质化目标选择

C.甲午战争触发了清朝多重危机            D.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政治合力

【考点】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变法、革命、实业是中国近代化不同角度的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者虽有不同的主张,但是他们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践行着自己的理想,挽救民族危亡,推动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角度不同,目的与效果相似,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的奋起反抗,故C项错误;挽救民族危亡,本就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落后不是单一方面的落后,故D项错误。

【答案】B

9.(2019·广东韶关高三一模·29)居于五四时代中心位置的胡适,没在日记中留下第一手记录,他曾道:

“最可惜的是我在民国六,七,八,九年中未留有日记”、“自从一九二一年四月起,直到今天,十七八年中,差不多每年总有一些日记,有些日记是很详细的。

”?

从日记的缺失推断当时胡适对五四运动的态度(  )

A.赞成其思想解放                                    B.反对其政治运动

C.默认其传播主义                                    D.支持其教育救国

【考点】五四运动

【解析】据材料“居于五四时代中心位置的胡适,没在日记中留下第一手记录”可知胡适有意回避五四运动,故A项错误;由“在民国六,七,八,九年中未留有日记”而“自从一九二一年四月起,十七八年中,差不多每年总有一些日记”可知胡适有意回避是因其对五四运动持反对态度,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由材料中胡适对于五四运动的回避可知他并不支持传播马克思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胡适对五四运动的态度而非对教育的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B

10.(2019·福建福州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题·11)中国国民党中央于1927年4月组成包括共产党员毛泽东等人在内的中央土地委员会,着手准备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不久又提出“本党决计拥护农民获得土地之争斗,致使土地问题完全解决为止。

”这表明(  )

A.国共两党合作更趋密切                        B.革命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C.民生主义思想得以落实                        D.国民革命推动农民运动

【考点】国民革命

【解析】材料“拥护农民获得土地之争斗”,损害资产阶级的利益,导致国民党内右派破坏国共合作关系,故A项错误;革命重心开始转向农村开始于1927年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着手准备解决土地问题”,随着国共关系的破裂,民生主义思想没有得以落实,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的发展,中国国民党中央“拥护农民获得土地之争斗”,推动农民运动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11.(2019·广东东莞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9)1931年,28个布尔什维克来到瑞金,谴责毛泽东没有采取坚定的“阶级和群众路线”,搞游击战术、在土地革命中持“富农”思想。

他们号召无产阶级领导土地革命、扩大红军、开展正规战争以替代游击主义。

这一事件(  )

A.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有利于纠正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C.说明毛泽东的军事策略出现错误        D.不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考点】国共十年对峙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在1934年,与题目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题目中忽视了中国的国情去谈阶级斗争,右倾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已经解决了,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结合了中国国情并未错误,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28个布尔什维克不利于中国国情式的革命道路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12.(2019·江西五市八校第一次联考题·11)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是:

(如下表),由此可见(  )

军队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八路军

41%

45%

55%

68%

60%

56%

59%

62%

新四军

18%

17%

3%

7%

3%

2%

4%

7%

政府军

41%

38%

42%

25%

37%

42%

36%

31%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国华制表)

A.中国抗日战场是太平洋战场的主战场B.中国为反法西斯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C.中国抗日战争是异常艰苦的人民战争D.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考点】抗日战争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战场的抗战,但没有体现出在太平洋战场的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国战场的抗战,但没有体现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日实力的对比,不能体现出抗战的异常艰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敌后战场抗击日军大多数,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故D项正确。

【答案】D

2、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福建厦门高三上学期期末质检题·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

清廷中持中国“居天下之中”的看法相当普遍。

康熙帝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固”。

乾隆帝说:

“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亏尺寸。

”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

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

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开始放松对东北、蒙古地区的“封禁”,逐步解除各种“边禁”。

同时,通过向东北、内外蒙古移民实边,使移民垦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并直接介入边疆的文化和教育事业,以期“开启民智”。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进行设省治理。

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

嗣后,清政府又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

在内蒙古,伴随着内地移民的增加,州、府、县逐次设立,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

——据冯建勇《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边疆政治变迁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及积极作用。

(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后期边疆治理方式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0分)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固”得出维护领土的完整性;据材料一“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亏尺寸”得出对开疆拓上持谨慎态度(守中治边);据材料一“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得出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据材料一“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得出陆疆与海疆并重;据材料一“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得出因俗而治,采取多种形式的管理;据材料一中“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得出一定程度上实行民族自治。

第二小问作用,可以从对本身/边疆政治(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敌入侵,维护了边疆稳定)、本身/边疆经济(促进了边疆开发)、全局政治(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等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清政府开始放松对东北、蒙古地区的‘封禁’,逐步解除各种‘边禁’。

……通过向东北、内外蒙古移民实边,使移民垦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得出解除边禁,移民实边;据材料二中“直接介入边疆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得出中央直接介入文教事业;据材料二“清政府在新疆进行设省治理。

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

嗣后,清政府又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

在内蒙古,伴随着内地移民的增加,州、府、县逐次设立,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得出实行与内地基本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

第二小问原因,联系中国近代史所学,从中外两方面来思考:

外因(西方列强入侵加剧了民族危机)、内因(清廷:

清廷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洋务运动的开展、清廷对国际事务的了解逐渐增多,国家意识有所提升;边疆:

促进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来分析。

【答案】

(1)特点:

维护领土的完整性;对开疆拓上持谨慎态度(“守中治边”);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陆疆与海疆并重;因俗而治,采取多种形式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实行民族自治。

(10分,任答5点)

作用:

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敌入侵,维护了边疆稳定;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边疆开发。

(5分,任答2点)

(2)变化:

解除边禁,移民实边;中央直接介入文教事业;实行与内地基本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

(4分,任答2点)

原因:

西方列强入侵加剧了民族危机;清廷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传统治边政策无法造应形势的需要);促进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洋务运动的开展;清廷对国际事务的了解逐渐增多,国家意识有所提升。

(6分,任答3点)

14.(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题·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外国

19世纪40—60年代

签订《南京条约》;林到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洋务远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英国、法国、美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签订《辛丑冬约》;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辛亥革命爆发。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航天、电子计算机等领域,中国已走在世界前列;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被称为“新四大发明”。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至今依然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材料为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全国卷41题

【解析】此题属于材料论证题,从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提出论题,如:

科技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论题一定要涉及中外两个方面,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论证时要求史论结合,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论证。

【答案】论题:

科技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阐述:

前两次工业革命中,西方列强迫切需要开拓海外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

他们依仗其先进的科技,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开始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不断向西方学习,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

在经济方面,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相继产生;在政治方面,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相继进行民主政治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政府抓住机遇,积极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航天、电子计算机、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所以,科技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要求:

论题一定要涉及中外两个方面,不可以只提取一个方面的信息。

B组考前.预测押题练

(时间:

45分钟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湖南省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筒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

A.开放了中国整个沿海地区B.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C.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反映了台湾割让给日本,准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这来自《马关条约》,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资本输出,故B正确;《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整个沿海地区,排除A;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排除C;《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设厂,标志着帝国主义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解题关键是抓住信息“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2.(2019·江西赣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9)1858年,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

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

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

A.受《北京条约》影响较深                    B.通晓国际水路交往规则

C.迫切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                    D.没有认清列强侵华本质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根据所学,太平天国运动反对清政府统治,不会承认清政府所签条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不能有效维护国家内河航运权,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太平天国向西方学习的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不能很好的认清英国的侵略本质,予以有效的还击,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9·江西上饶一模·29)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译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

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

A.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B.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C.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根据材料中主要是翻译了“《美国独立记演义》”“《苏格兰独立记》”内容可知主要是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激发民族主义,进行反帝的愿望,故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的是君主立宪,并未主张推翻清政府,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01年到1907年,而维新变法于1898年已经失败,故C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是翻译政治小说,维新派主张的是改良,并非革除旧的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9·河北唐山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8)1907年中国有人认为法国大革命“祛虐政,均利权”其功“赫然可观”。

法国自18世纪以来王族贵族“骄恣暴力”,国王之死乃自食其果。

所谓革命“即不能杀人流血”,并非“革命必得之果”这种认识(  )

A.宣传三民主义    B.唯恐天下不乱     C.鼓吹民主革命    D.绝非时代主流

【考点】辛亥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