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朝琅琊王氏籍贯及书家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5763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8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南朝琅琊王氏籍贯及书家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关于南朝琅琊王氏籍贯及书家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关于南朝琅琊王氏籍贯及书家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关于南朝琅琊王氏籍贯及书家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关于南朝琅琊王氏籍贯及书家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南朝琅琊王氏籍贯及书家考.docx

《关于南朝琅琊王氏籍贯及书家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南朝琅琊王氏籍贯及书家考.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南朝琅琊王氏籍贯及书家考.docx

关于南朝琅琊王氏籍贯及书家考

关于南朝琅琊王氏籍贯及书家考

2010-02-2513:

58:

15来自:

静升(琴将秋水弹明月茶得春山试白云)

【内容提要】

●琅琊王氏祖籍山东临沂。

据史料考证,“晋室南迁”后琅琊王氏书家生活在现江苏句容。

当时,在南朝有侨置琅琊郡临沂县,并建琅琊城。

南朝琅琊王氏书家人才辈出,史藉有存,试作考证和论述。

【关键词】琅琊王氏书家考籍贯问题

西晋怀帝年间“永嘉之乱”后,大批北方士人南渡。

317年,司马睿在南京称帝,国号东晋。

这是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转折期。

至此,琅琊王氏家族掀开了新的一页。

由于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的人口发生了重大迁移,据谭其骧先生《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一文研究估算:

“当时共迁徙人口达90万,而侨置于今江苏省境内有26万人。

”【1】其中王氏一族最盛,有十余派。

以王浑、王济、王坦之等属太原之裔;王睿、王彝、王矩属弘农人;王肃、王珣、王恺属兰陵人。

而王祥、王览、王导等为琅琊人。

【2】“但琅琊王氏是晋书坛盟主,从晋之南朝,许多著名书家都出于此门。

”【3】

南渡后的琅琊王氏落户江左何处,史料没有明确记载。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317年之后出生的琅琊王氏书家的出生地,肯定不再山东临沂。

有意思的是,现在所有的文献材料,只要介绍到琅琊王氏书家籍贯时,就一概称之为“琅琊临沂人”,有的还加上“今属山东”。

如:

“王僧虔(四二六年――四八五年),南朝齐书法家。

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

”【4】《宣和书谱》介绍王僧虔时,也作“琅琊琅琊人,官至侍中”。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方面由于中国古代史书记载的习惯和史书记载过于简单。

例如《二十五史》在列传各条目里只记载第一个人的籍贯,其晚辈的籍贯大都不再说明。

例如:

《晋书》第六十七卷,郗鉴条:

“郗鉴字道徽,高平金乡人,汉御史大夫虑之玄孙也。

”而其子郗愔、郗昙,其孙郗超、郗恢都不再注明其籍贯。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和东晋的侨置郡县有关。

南朝虽然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但其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基本上都秉承东晋以来的结构和形态。

特别是南朝的州、郡、县的建置情况和东晋基本一致。

关于南朝侨置郡县和琅琊王氏书家的籍贯

“晋室南迁”后,为了安置大批流亡的移民仕族,东晋政权制定了“侨寄法”。

当时,在南徐州(治所在现在的镇江)便侨置十八个郡,其中就有南琅琊郡,辖侨县五十七,其中就包括临沂县。

“这些侨置的州郡,实是一种流亡的行政机构,为保存南迁仕族官僚的身份地位而设立,大多徒有其名而无实地,这些南渡仕族只是在京口(现江苏镇江)仍以北方某郡守、某县令的身份族居而已。

但琅琊王氏非比一般仕族,在南迁既久,恢复无望时,终于在咸康元年分得江乘县实地建立了临沂县,江南的临沂县范围,因历代地名与辖属变动太多,无法确切,但大体可考。

《太平寰宇记》载,太兴三年侨立的郡,在当时的丹阳郡,地在今南京市北,而所属临沂县的江乘,既在今镇江市所辖句容县北部,这里,就是南渡以后琅琊王氏的籍贯‘琅琊临沂’”。

【5】

据史料记载,在南徐州侨置的琅琊郡,不但有实地,而且还建立了琅琊城:

“成帝咸康元年,桓温领琅琊郡镇江乘(今江苏句容)之蒲州金城。

温以琅琊虽有相而无其地,求割江乘县境立郡。

从之郡始有实土。

“琅琊城在县北(今江苏句容)六十里琅琊乡,晋元帝以琅琊王过江,国人随而居之因城焉。

一曰即金城。

“晋元帝大兴元年琅琊王睿即皇帝位,使置怀德县于建康,以处琅琊国人随渡江者。

隶丹阳郡永为汤沐邑,置南琅琊郡于江乘”。

“江乘南岸蒲州津有琅琊城,即句容琅琊乡相接地”。

【6】

由此可以判断,晋室渡江后直至南朝王氏书家的籍贯,虽然称“琅琊临沂”,却是指侨置江南的“琅琊临沂”,而非现在山东的“琅琊临沂”。

他们的籍贯是侨置于现在镇江句容的“瑯琊临沂”,而不是北方的“瑯琊临沂”,北方的“瑯琊临沂”是他们的祖籍。

东晋在江南侨置州郡县时,本来就直称某县某郡,根本没有加“南”字。

直到义熙五年(409年),作为东晋大将的刘裕领兵北伐,收复北方青、徐二州,为与江南侨置州郡相区别,便在北方徐州前加“北”字,称北徐州,南方仍称徐州,到刘裕代晋建宋之420年以后,才取消北方徐州的“北”字,并在江南的侨州郡前加‘南’字。

所以,在近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存有南、北两个完全相同的徐州,而名目繁多的郡县相同名称,可能就不会引起大家的重视并不断在沿用,这样一来也是造成被“北琅琊”和“南琅琊”不分的原因。

【7】

不妨我们将南朝南徐州具体行政建置,列述如下:

【8】

南朝宋

州――南徐州(永初二年,加州曰南徐),南兖州(元嘉八年,分江北为南兖,江南为南徐。

三十年正月,以南兖并入南徐,六月,还分南徐立南兖);郡――晋陵郡(元嘉八年,割江南和扬州之晋陵属南徐)侨郡十五(南东海,南琅琊,南兰陵,南东莞,临淮,淮陵,南彭城,南清河,南高平,南平昌,南济阴,南濮阳,南泰山,南济阳,南鲁),吴郡(大明七年正月,割属南徐州),义兴郡(泰始四年十月,割扬州之义兴郡属南徐);县――晋陵,延陵,无锡,南沙,曲阿,暨阳,丹徒(元嘉八年,分属南东海)。

南朝齐

州――南徐州;郡――晋陵郡(侨郡十四:

南东海,南琅琊,南东莞,临淮,淮陵。

南彭城,南清河,南高平,南平昌,南济阳,南濮阳,南泰山,南济阳,南鲁)义兴郡(永肖二年,以义兴郡属扬州,后复属南徐);县――晋陵,延陵,曲阿,无锡,暨阳,南沙,海阳,丹徒,武进。

南朝梁

州――南徐州;郡――沿宋置改南东海为郡曰兰陵郡;县――沿宋置改曲阿为兰陵,改武进为南陵。

南朝陈

州――南徐州;郡――统郡无考;县――统无考改兰陵为东海。

由此可见,从东晋直至南朝存在着南北两个琅琊郡和临沂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这一历史地望建置淡忘进而含混不清,只知道山东的琅琊临沂了。

因为琅琊王氏书家繁盛、名大,特别是“二王”的影响,所以,后人也就对这一称呼不作深究了。

南朝琅琊王氏书家考

通过以上的考证我们得知,琅琊王氏家族南朝时有封地在现江苏句容。

但是,由于“琅琊临沂”这一称呼的泛称,至今很难确认王姓书家在“南琅琊临沂”的具体人数。

如东晋书家王珣,就有史记载曾生活于靠近句容的丹阳。

所以,我们只能对“句容”周边王氏书家一同进行考证、归类了。

王敬弘,名裕之,字敬弘,是王导的孙子。

生于东晋穆帝升平四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三六零――四四七),因避宋武帝刘裕讳,以字行,桓玄姊夫。

累官尚书仆射、侍中、左光禄大夫等。

谥文贞公。

善草书。

唐窦臮《述书赋·上》评其书曰:

“淮水茂族,敬弘不坠,故朝余风,翰墨兼至,既约古而任逸,亦遗能而独驶。

”《宋书》卷六十六,《南史》卷二十四皆有传。

南朝宋王珣生有五子:

“珣五子弘、虞、柳、孺、昙首,宋世并有高名”。

【9】其中,王弘和王昙首有书名。

王弘,字休元。

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九年(三七九――四三二),琅邪临沂人。

少好学,以清恬知名。

宋武帝永初元年,以佐命功封华容县公,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元嘉初,以谋立文帝功加使持节、侍中,进号车骑大将军,至进位太保,领中书令。

谥文昭公。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四谓其“工于书翰,人皆法之”。

《宋书》卷四十二,《南史》卷二十一皆有传。

王昙首,一名宋昌。

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三九四――四三零),琅邪临沂人。

王僧虔父。

累官侍中、太子詹事,封豫宁县候,谥文候。

善行草书。

《宣和书谱》评:

“其作草字虽未足以与古人方驾,要之是一代宗臣而人物典刑(型)千古如在。

况其行笔痛快,亦自有可观者。

今御府所藏草书一:

《馀念帖》。

【10】《馀念帖》又称“服散帖”,收入《淳化阁帖》卷三,五行,三十七字,释文:

“昨服散差可然不过佳/请示所宜如更增剧/恐难为力耳未能/令遣俗有余念故耳”确如《宣和书谱》所言,《馀念帖》写得流畅,痛快,虽为草书,但字字独立不连而又流美,通畅。

有史料记载,王昙首死后葬镇江句容。

“三月甲戌,行幸江乘(现句容境内),遣祭故太保王弘、光禄大夫王昙首墓。

”【11】《宋书》卷六十三,《南史》卷二十二皆有传。

王僧虔是王昙首的小儿子,书名也是最大的一个,从小就表现出书法艺术的天赋:

“僧虔弱冠,雅善隶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

‘非唯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

’”【12】他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卒于南朝齐武帝永明三年(四二六--四八五,六十岁),仕宋、齐二朝。

宋孝武帝时,任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治所京口现镇江)事,为武陵太守,还为中书郎,再迁太子中庶子。

后废帝元徽中,为吏部尚书令。

齐初,转侍中,丹阳尹。

谥简穆。

王僧虔有着多方面的才华,他不但在书法创作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在书法理论上也有独特的见解,同时,他还有辩才。

这里就着重谈谈他的书法情况。

王僧虔传世的书迹有《王琰帖》、《御史帖》、《陈情帖》、《刘伯宠帖》、《乐毅论》等。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王僧虔书法,主要是楷书和行揩。

如楷书《刘伯宠帖》(又称《两启帖》)、《乐毅论》,用笔内敛、舒缓,线条厚实、劲健,气息典雅、古朴,有晋人风韵。

我们从其楷书的起笔、行笔和收笔来看,已见唐楷之先声,也可见唐人书法之渊源。

他的行楷《王琰帖》(又称《太子舍人帖》)和其楷书一脉相承,写得从容不迫,无不透露出稳健、大方。

南朝梁庾肩吾《书品》列王僧虔书中之上【13】,和郗愔、羊欣同列。

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云:

“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

”【14】张怀瓘《书断》云:

“僧虔寻得书术,虽不及古,不减郗家所制。

然述小王尤尚古,宜有丰厚淳朴,稍乏妍华,若溪涧含冰,冈峦被雪,虽甚清肃,而寡于风味。

子曰:

‘质胜文则野。

’是之谓乎。

永明三年卒。

僧虔隶、行入妙,草入能。

”【15】这里庾肩吾和张怀瓘似乎是针对其行草的评价,而唐窦臮《述书赋上》所云:

“僧虔则密致丰富,得能失刚。

鼓怒骏爽,阻圆任强,然而神高气全,耿介锋芒。

发卷神纸,满目辉光,才行兼而双绝,名实副而特彰。

如运筹决胜,威震殊方”。

【16】这更象是评点他的楷书。

王僧虔又是一位辩才。

据史书记载:

“高帝素善书,笃好不已,与僧虔赌书毕,谓曰:

‘谁为第一?

’对曰:

‘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

’帝笑曰:

‘卿可谓善自为谋。

’”【17】好一个“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一来表现出一个书家的自负和对艺术的忠诚,二来也不使“龙颜”不悦,你是一个天子,怎么和“臣”相提并论?

但在这个回答的背后,又有一种对那所谓帝王之书的鄙视。

历经宦海沉浮,王僧虔也变得圆融、练达,高超的书艺也不敢过于显迹。

“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大明世常用掘笔书,以此见容。

……泰始中,为吴兴太守。

始王献之善书,为吴兴郡,及僧虔工书,又为郡,论者称之。

”【18】《南齐书》卷三十三,《南史》卷二十二皆有传。

王慈,字伯宝。

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卒于南朝齐武帝永明九年(四五一――四九一),官至冠军将军、东海太守,行南徐州(治所京口现镇江)府州事,谥懿。

唐张怀瓘<<书断>>卷中云:

“(王慈)亦善隶书”;宋陈思<<书小史>>谓其:

“善行书”。

《南史》也称“慈少与从第俭共研书学”。

【19】《宣和书谱》卷三云:

“(王僧虔)子慈字伯宝,官至侍中、冠军,善行书。

”现存墨迹三帖《桂阳帖》、《尊体安和帖》、《柏酒帖》,均为唐摹本。

这行草三帖,用笔果敢,提按强烈是难得的六朝墨迹。

《南齐书》卷四十六,《南史》卷二十二皆有传。

王志,字次道。

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卒于南朝梁武帝普通十二年(四六零――五一三),尚宋孝武帝女安固公主,拜驸马都尉。

梁初位散骑常侍,中书令,迁丹阳尹。

累官至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

谥安。

《梁书》《王志传》云:

“志善草隶,当以为楷法,徐希秀常谓志为‘书圣’。

”【20】唐窦臮《述书赋上》谓其书曰:

“伯宝、次道并资义训。

兄则杂而外兼,禀家君于己分。

弟则纤薄无滞,过庭益俊。

能宽闲墨妙,逸速毫奋。

”现存行草《雨气帖》(又称《一日无申帖》)(唐摹本)。

这是王志仅有的一件传世墨迹,虽是摹本但此件作品很有个性,它一改南朝书法蕴藉、典雅的总体书风,给人以迅疾、感情饱满、痛快淋漓之感。

章法也很有特色,在字字参差、穿插避让同时,第一行和最后一行往中间收紧,因而,气息内聚、不散。

由于王志在这件帖中所追求的凌厉、倜傥的审美风格,所以免不了有些用笔和线条有荒率、粗糙之病。

但不管怎样王志的这件手札,在南朝书法中具有独特的个性。

《梁书》卷二十一,《南史》卷二十二均有王志传记。

王彬,字思文。

生卒年不详。

南朝齐、梁间琅邪临沂人。

尚齐高帝女临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仕齐,历太子中庶子,徙永嘉太守。

卜室于积谷山,有终焉之志。

梁天监中,历吏部尚书、秘书监。

《南史》谓“彬好文章,习篆隶,与志齐名”。

时人谓之语曰:

“三真六草,为天下宝。

”【21】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有王彬之,或谓即王彬。

评曰:

“放纵快利,笔道流便。

”【22】《南史》卷二十二有传。

王僧虔有一个侄子王俭也有书名。

王俭,字仲宝。

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卒于南朝齐武帝永明七年(四五二――四八九),王俭不满两周岁时其父王僧绰(王僧虔兄)被刘劭杀害,为叔父僧虔所养。

王僧虔抚养王俭可谓尽心,有一个故事很能应显王僧虔之人品。

有一次,王僧虔出任武陵太守,将王俭这个小孤儿带在身边,这时王俭才六、七岁。

在途中王俭突然得了重病,僧虔极为着急,并对周围人说:

“汉朝人马援对侄儿和儿子一视同仁,晋朝人邓攸对侄儿比亲生儿子还好,他们两位都是我素来敬仰的。

这孩子是亡兄的一点骨血,亡兄死得冤枉,我怎能有丝毫的闪失!

如果侄儿有一个三长两短,我便立即返回朝廷,从此再也不去做官。

”不久王俭袭爵豫宁县候,齐高帝时,改封南昌县公。

累官至侍中、中书监、太子少傅,领国子祭酒、卫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据史料记载,王俭曾在南徐州(治所在现镇江)做官:

“王俭琅琊临沂人,永明三年领本州中正”。

【23】谥文宪公。

王俭工书,博学多才,唯以经国为务,手笔典裁,为时所重。

唐窦臮<<述书赋·上>>云:

“仲宝(王俭字)同夫季舒(刘廞),署名莫窥墙仞”,宋陈思<<书小史>>称王俭“善正书”。

<<南齐书>>卷二十三,<<南史>>卷二十二皆有传。

王俭有多种著作:

<<尚书音义>>4卷、<<丧服古今集记>>3卷、<<礼仪答问>>8卷、<<皇室书仪>>7卷、<<春秋公羊音>>2卷、<<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4卷、<<今书七志>>70卷、<<百家集谱>>10卷、<<王俭集>>60卷、<<王文宪集>>1卷、<<吊答仪>>十卷。

王思玄,生卒年不详。

为南康太守。

窦臮《述书赋上》谓思玄书:

“稳厚而无法度,淳和而蓄锋芒,犹君子自适,顺时行藏。

宋陈思《书小史》谓其善行草”。

王藻,又作王藻之。

生卒年不详,南朝宋人,官至东阳太守。

唐韦续《墨薮·九品书人论》作王藻之,列其行,草书入中之中品(参见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四)。

王融,字元长。

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卒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四六七――四九三),以才辩,累迁直中书省。

因谋立萧子良,为郁林王萧昭业所杀。

善文赋,文辞捷速,援笔可待。

<<南史>>卷二十一:

“谓融母临川太守谢惠宣女,教融书学。

”南梁庾元威<<论书>>云:

“王融图古今杂体有六十四书。

”<<南齐书>>卷四十七,<<南史>>卷二十一皆有传。

王晏,字士彦,一字休默。

生年不详,卒于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四九七)。

初仕宋,为建安国左常侍。

专心奉事萧道成(齐高帝),渐见亲待,及齐代宋,为太子中庶子。

迁侍中祭酒,历丹阳尹,转江州刺史,不愿出,留为吏部尚书。

以助明帝谋废立,进骠骑大将军,领太子少傅,进爵曲江县公。

迁尚书令。

后为明帝所诛。

工书。

唐李嗣真<<书后品>>列其书品下之中,并评曰“奇石当径”,唐韦续<<墨蔽·九品书人论>>列其行、草书品下之下。

<<南齐书>>卷四十二,<<南史>>卷二十四皆有传。

王僧祐,字胤宗。

生卒年不详,南朝齐人,王远子。

《南史》云:

“幼聪悟,雅好博古,善《老》、《庄》,不尚繁华。

工草隶,善鼓琴,亭然独立,不交当世。

”【24】齐高帝时为著作著郎,迁司空祭酒。

永明末为太子中舍人,卒于黄门郎。

<<南史>卷二十一有传。

王藉,字文海,生卒年不详,王僧祐子。

历为余姚、钱塘、作唐令,博涉有才气,为沈约所赏。

<<南史>>称其:

“籍又甚工草书,笔势遒放,盖孔琳之流亚也。

湘东王集其文为十卷云。

”【25】唐窦臮<<述书赋·上>>云:

“文海紧快,势逸气高。

未忘俗格,锐意操刀。

犹乐成名于庙市,嗤遁迹于蓬蒿”。

<<梁书>>卷五十、<<南史>>卷二十一皆有传。

王微,字景玄。

生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年(四一五――四五三),王珣孙。

少好学。

据史料记载:

“王微,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

”【26】又云:

“微常住门屋一间,寻书玩古,如此者十余年。

”【27】

王微素无宦情,累除南平王铄右军谘议参军、中书侍郎,又拟南琅邪、义兴太守,吏部郎,并固辞不就,卒赠秘书监。

又据《嘉定镇江志》载:

“王微,字景玄琅琊人(隶南徐州),举南徐州秀才,不就。

起家司徒祭酒,转主薄功曹记室参军,太子中舍人,始兴王友父。

”【28】

关于王微的书法,我们只能知道以上这些。

但他所留下的一篇画论《叙画》,却是我国最早两篇山水画论之一。

文中深刻地揭示了山水画的艺术特征和由此所衍生的艺术效果,对后世的山水画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

”【29】这句话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山水,是含有道,融于灵的。

人心之所以被这些山水画所打动,是因为山水画中包灵、融道所致。

那么,书法不也如此吗?

只是书法并不以一种具象的“道、灵”所存在,他打动人心的本质“灵、道”更加抽象、无形而已。

<<宋书>>卷六十二、<<南史>>卷二十一皆有传。

王微其它著论:

《与江湛书》、《报何偃书》、《杂诗》。

王骞,本字玄成,与齐高帝偏讳同,改字思寂。

生于南朝宋后废帝元徽二年,卒于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四七四――五二二),历黄门郎、司徒右长史。

梁初,历位度支尚书、中书令。

<<新唐书>>卷一百十六<<王綝传>>谓:

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方庆进王羲之及诸祖书迹,中有五世祖骞书。

<<南史>>卷二十二有传。

王规,字威明。

生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十年,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四九二――五三六),王骞子。

好学有口辩,州举秀才,郡迎主簿,累迁太子舍人、太子洗马,袭封南昌县候,除中书黄门侍郎,后于钟山宋熙寺筑室居住,累召,辞疾不拜。

规为北周工书人王褒之父。

<<新唐书>>卷一百十六<<王綝传>>谓武后尝就王方庆求羲之书,方庆献累代祖父书迹,凡二十八人,中有王规书迹。

<<梁书>>卷四十一、<<南史>>卷二十二皆有传。

王琛,南朝梁时人。

生卒年不详。

<<南史>>卷三十一,谓琛:

“工书”,云:

“梁天监中,为司徒谢胐掾,直文德待诏省,敕使抄乙部书,又使撰古妇人事,使工书人琅琊王琛、吴郡范怀约等写给后宫。

”【30】

王克,南朝梁时人。

生卒年不详,官至尚书仆射。

善行、草书。

唐韦续<<墨薮·九品书人论>>列为品中之上,唐窦臮<<述书赋·上>>称其:

“名劣笔健,乃逢王克,通流未精,疏快不忒。

犹腐儒宿士,运用自得”。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基本搞清了南朝琅琊王氏南渡后的栖息地,在现在的江苏句容周围地域,造成后世含混不清的主要原因是古代文献记载过于简单,以及东晋在南方的“侨置郡县”所致。

同时,我们也知道琅琊王氏书家不但在两晋名声鹊起、人才你辈出,就是到了南朝在书史上也据重要地位。

注释

【1】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版。

【2】见[宋]《野客丛书》卷13。

【3】王元军《六朝书法与文化》第10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4】《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

【5】参阅罗勇来《王珣籍贯新考》《书法研究》总第80期。

【6】[清]《乾隆句容县志》卷四。

【7】《南史》卷二。

【8】[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版。

【9】《晋书》卷六十五。

【10】桂第子译著《宣和书谱》卷十六,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该帖收录于《淳化阁帖》卷三。

【11】《南史》卷二。

【12】《南史》卷二十二。

【13】潘运告编著《汉魏六朝书画论》第243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

【14】潘运告编著《汉魏六朝书画论》第223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

【15】潘运告编著《张怀瓘书论》第169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

【16】潘运告编著《中晚唐五代书论》第64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

【17】【18】【19】【20】《南史》卷二十二。

【21】《梁书》卷二十一。

【22】潘运告编著《汉魏六朝书画论》第224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

【23】[宋]《嘉定镇江志》卷十五。

【24】【25】<<南史>>卷二十一。

【26】【27】<<宋书>>卷六十二。

【28】[宋]《嘉定镇江志》卷十八、[元]《至顺镇江志》卷十九。

【29】潘运告编著《汉魏六朝书画论》第293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

【30】<<南史>>卷三十一<<张率传>>。

关于三槐王氏在北宋年间世系源流的考证总结

(一)

信息目录:

历史源流添加员:

admin收录时间:

2011-03-29已浏览:

208信息出自:

中华王氏研究中心

目录;

一、考证依据和方法1

二、主要参考资料2

三、三槐王氏的上源2

四、北宋年间逐代先祖的考证2

五、北宋年间逐代先祖的行述世表和世系图12

六、三槐王氏的旁支典例25

七、主要存疑30

八、结束语31

九、附件

三槐王氏崛起于北宋之初,是北宋显赫的大家族,不仅成为宋代的名门望族,至今也已成为王氏源流中特别枝繁叶茂的旺族。

因此,在编撰《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时,将三槐王氏从她所属的太原王氏源流中分列出来,编撰《三槐王氏大总谱》,与《太原王氏大总谱》、《琅琊王氏大总谱》、《开闽王氏大总谱》、《和派王氏大总谱》等构成中华王氏的五个大系总谱。

随着三槐王氏大总谱编辑工作的深入进展,世系源流中的一些分岐与疑难之处,困扰着编辑工作的进展。

为此,编辑部组织力量进行考证,依据科学的考证方法和认同原则,对一系列疑难问题逐步取得统一认识。

三槐世系源流中的大大小小的疑难问题,我们编辑部将择要考证,也发动各地各大支系进行考证,报编辑部审定,分批公布。

正因为三槐王氏崛起于北宋初,且显赫于北宋,因此北宋年间的三槐王氏世系的考证显得非常重要,它是三槐王氏各支派寻根溯源的主要基础。

编辑部近年来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并经广泛征求意见,现特公布《三槐王氏北宋年间世系源流的考证总结》,作为三槐王氏大总谱编辑的重要依据,也供各三槐王氏支派编修支谱或寻根溯源作为参照依据。

一、依据和方法

(一)本考证所查阅与引用资料的依据

我们在考证中引用了大量的史、志、谱及其它书藉等资料。

首先是宋代的史料,因为宋朝是个崇奉文教,重文轻武的社会,三槐王氏家族的光耀,正是当时国家政策和社会风气所铸造出来的。

王氏代有文人,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在不少士大夫为之写的碑记和墓志、文人笔记中,记叙着大量的三槐王氏的遗闻轶事。

其次是后世所录的三槐王氏的史料,特别是元末脱脱主编的《宋史》,它虽然成书于元代,但史料来源于宋代的国史,可视为宋代史料。

明清时期的史著,也有许多三槐王氏成员的记载。

再次,方志与族谱资料。

由于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