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基层基层施工工艺方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55464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底基层基层施工工艺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底基层基层施工工艺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底基层基层施工工艺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底基层基层施工工艺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底基层基层施工工艺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底基层基层施工工艺方法.docx

《底基层基层施工工艺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底基层基层施工工艺方法.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底基层基层施工工艺方法.docx

底基层基层施工工艺方法

底基层、基层施工工艺方法

底基层为综合级配碎石、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

均采用集中厂拌法拌制混合料,并用摊铺机摊铺底基层、基层混合料。

底基层设计厚度20厘米,基层设计厚度20厘米,一层摊铺。

摊铺时采用一台摊铺机全副一次性摊铺,中间不留纵向接缝。

底基层基层的水泥剂量以符合强度(在18℃~22℃条件下保湿养生6天浸水24小时,底基层综合稳定砂砾抗压强度>0.8Mpa,基层水泥稳定砂砾抗压强度>3.0Mpa要求来控制,改善砂砾的级配,可提高水泥稳定砂砾的强度。

施工时水泥剂量应比室内试验确定的水泥剂量增加0.5%。

1、使用材料要求

(1)水泥:

应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若使用其它种类的水泥应报告监理工程师批准,不准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受潮变质水泥。

要求选用初凝时间3小时以上和终凝时间6小时以上的低标号水泥。

(2)水

水应纯净,不含有害物质,来自可疑水源的水应作水质试验。

一般人、畜饮用水均可以使用。

(3)砂砾

水泥稳定砂砾用做底基层时,单个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mm,用做基层时,单个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

颗粒组成见2-1表。

 

水泥稳定砂砾的颗粒组成范围表2-1

颗粒组成编号

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

液限

塑性指标

37.5

31.5

26.5

19

9.5

4.75

2.36

0.6

0.075

1

100

50-100

17-100

0-30

2

100

90-100

67-90

45-68

29-50

18-38

8-22

0-7

3

100

90-100

72-89

47-67

29-49

17-35

8-22

0-7

<28

<9

在集料中0.5mm以下细粒土有塑性指数时,2号、3号级配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5%。

(4)原材料试验检测项目、标准、频度见表2-2

原材料试验项目、标准、频度表2-2

试验项目

材料名称

标准

频度和方法

含水量

砂砾

每天使用前测2个样品

颗粒分析

砂砾

符合颗粒组成范围

使用前测2个样品,使用中每2000m3测2个样品

液限、塑限

砂砾

塑性指数<9

液限<28%或25%

砂砾中0.5mm以下细土使用前测2个样品,使用中2000m3测2个样品

相对毛体积密度、吸水率

砂砾

评定质量,计算固体

体积率

使用前测2个样品,使用中2000m3测2个样品

压碎值

砂砾

≤30%

每个料场的料测2个样品,料场变化重测

标号、初终凝时间

水泥

符合设计,初凝大于3小时,终凝大于6小时

每批水泥抽检一次2个样品

2、准备下承层:

施工底基层时要准备土基;施工基层时要准备底基层。

(1)在综合稳定砂砾底基层施工前,应对土基进行验收,验收内容除包括:

压实度、平整度、横坡度、标高、弯沉外,还必须对土基(路堤或路堑)进行碾压自检,碾压过程中若发现土过干、表层松散,应适当洒水继续碾压;若土过湿,发生翻浆,软弹现象,应采用挖开凉、晒、换土、掺入生石灰或水泥等措施进行处理,并重新检查压实度,要求土基达到表面平整,坚实没有松散和软弱点,边沿顺直、路肩整齐。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

检查频度和方法

高程(mm)

+10、–15

每200米4点

中线偏位mm

≤50

每200米4点

宽度(mm)

不小于设计

每200米4个断面

平整度(mm)

≤15

每200米2处,每处连续10尺(3米直尺)

横坡度(%)

±0.5

每200米4个断面

压实度

≥95%

每200米4点

弯沉0.01mm

每一评定段(不超过1公里)每车道40~50测点

土基检查项目、频率和允许偏差表2-3

在底基层或基层施工前,应先进行放线,标出铺摊位置,设定指示桩。

(2)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施工前,应对底基层或下基层进行验收。

沥青砼面层施工前,应对上基层进行检查验收。

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检查验收频度和质量标准表2—4

检查项目

质量标准

检查频度或方法

高程(mm)

+5、-15

每200米4个断面

厚度(mm)

均值

-10

每200米每车道1点

单个值

-25

宽度(mm)

+0以上

每200米4个断面

横坡度(%)

±0.3

每200米4个断面

平整度(mm)

12

每200米2处,每处

连续10尺(3米直尺)

压实度(%)

代表值

97

以每公里为评定单位

检查10点

极值

93

颗粒组成

符合级配范围

查评定段内原始记录

水泥剂量(%)

-1.0%(极限低值)

查评定段内原始记录

 

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检查验收频度和质量标准表2—5

检查项目

质量标准

检查频度或方法

高程(mm)

+5、-10

每200米4个断面

厚度(mm)

均值

-8

每200米每车道1点

单个值

-15

宽度(mm)

+0以上

每200米4个断面

横坡度(%)

±0.3

每200米4个断面

平整度(mm)

8

每200米2处,每处连续10尺(3米直尺)

3.0

连续式平整度仪的标准差

压实度(%)

代表值

98

以每公里为评定单位检查10点

极值

94

颗粒组成

符合级配范围

查评定段内原始记录

水泥剂量(%)

-1.0%(极限低值)

查评定段内原始记录

(3)水泥稳定砂砾各层施工前应保证对下承层进行彻底清扫,清除各类杂物以及松散材料,并洒水保证下承层表面湿润。

(4)下承层的坑洼之处,不能薄层贴补,只能与上层一起摊铺碾压。

(5)综合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龄期7~10天时,应取出完整的钻件,若取不出完整钻件应找出不合格界限,返工处理。

3、水泥稳定砂砾的拌和

水泥稳定砂砾必须在中心站采用专用的稳定土集中厂拌机械拌制。

拌和时必须掌握以下要点:

(1)配料要准确

(2)拌和时间要足够,半和要均匀;

(3)含水量略大于最佳含水量,保证运到现场铺摊后碾压时的含水量不小于最佳含水量。

(4)拌制水泥稳定砂砾之前,应调试拌和设备,保证拌制的水泥稳定砂砾最大粒径和级配符合规范要求,水泥剂量和含水量符合配比要求。

(5)雨季施工应有防雨措施,保证水泥免遭雨淋,同时根据砂砾的含水量大小及时调整加入的水量。

(6)拌和机与铺摊机的生产能力应匹配,一般来讲每个拌和站的拌和能力宜大于400T/h,同时满足强制履约标准要求。

(7)在拌和中应有一名试验员监测拌和的水泥剂量、含水量并按检查频度进行检验做好记录。

(8)下料时应有专人监视下料情况,不能出现卡堵现象,否则应及时停止生产。

4、水泥稳定砂砾的运输、铺摊和碾压。

(1)运输

a.拌制的水泥稳定砂砾应采用大吨位自卸车运到铺摊现场;

b.运料车应覆盖减少水分损失;

c.运料车在下承层上不应急转弯,应慢速行使,倒车时不能碰撞摊铺机,应在铺摊机前15~20厘米前停车,倒料时应缓慢。

(2)摊铺

a.水泥稳定砂砾的铺摊应采用有自动找平且有震捣夯实功能的大功率摊铺机摊铺

b.摊铺速度要均匀、连续,尽量避免停机现象;

c.摊铺时两侧均设基准线控制标高,摊铺宽度上下面均不小于设计宽度;

d.摊铺时设一名测量人员随时检查摊铺层的标高,出现异常情况采取补救措施,并以左、中、右三点进行控制;

e.在摊铺机后面应有专人消除表面粗料的离析现象,铲除局部粗料窝并用均匀料填补找平,对水分不合适的要挖除,换填水分合适的材料。

(3)碾压

a.碾压设备要足够,一般来讲,每个摊铺作业面应配备震动压路机2台和18~21吨压路机2台,保证完好。

b.碾压要及时、到位,标出应碾压的标记,以免漏压;

c.碾压时先由震动压路机静态稳压一遍,然后震动碾压,使其摊铺层的中下部达到密实度,而后用三轮压路机碾压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并表面光洁、平整、无轮迹,边沿顺直;

d.碾压时应由低向高侧碾压,压路机的后轮应重叠1/2轮宽,后轮压完全宽即为一遍,而要路面两侧多压2~3遍,以保证两侧的密实度;

e.应控制碾压速度,头两遍以采用1.5~1.7KM/h为宜,以后用2.0~2.5KM/h的速度进行控制;

f.碾压应连续进行,中途尽量不停顿,行走要顺直,保证平整度;

g.碾压遍数由试验段确定,为确保压实度一般多压2遍

h.桥头10米范围内应横向碾压,边角用小型夯实机械夯实

5、施工横向接缝处理

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基层每天的工作缝应作成与路中心线垂直的横向接缝,摊铺机应驶离稳定砂砾末端,人工将末端水泥稳定砂砾弄整齐,紧靠水泥稳定砂砾放两根方木,方木的高度与水泥稳定砂砾的压实厚度相同,整平紧靠方木的水泥稳定砂砾。

方木的另一侧用素砂砾填约3米长,其高度应高出方木几厘米,将回填料一同碾压密实。

重新开始摊铺水泥稳定砂砾之前,将素砂砾和方木除去,并将下层顶面清扫干净,洒水湿润但不能积水。

摊铺机返回到已压实的末断,重新开始摊铺水泥稳定砂砾。

如压实末断未采用方木做支支撑处理,碾压后末断成一斜坡,在次日开始摊铺水泥稳定砂砾之前,将末断斜坡挖除,挖成横向(与路中心线垂直)垂直向下的断面。

应避免纵向接缝,如摊铺机的摊铺宽度不够,必须分两幅摊铺时,宜采用两台摊铺机一前一后相隔5~10米同步向前摊铺水泥稳定砂砾一起进行碾压。

6、水泥稳定砂砾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水泥稳定砂砾具有不可再塑性,施工中必须精益求精,组织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衔接紧密,连续施工,最大限度减少施工损失,提高工程质量。

(1)、水泥稳定砂砾自加水拌和到碾压终了的延迟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

(2)、所有检测工作在碾压完成后立即进行,并尽快完成;

(3)、摊铺过程中,因故停机超过3小时,要按接头处理;

(4)、对摊铺机停顿或碾压推移产生的拥包、拥坎应及时消除。

(5)、用3米直尺逐段检查平整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标准和检测频度见表2—6

底基层施工中检查项目、频度和标准表2—6

检测项目

质量标准

检查频度或方法

纵断高程(㎜)

+5、-15

每20米一个断面,

每个断面左、中、右各测一点

宽度(㎜)

+0以上

每40米一处

横坡度(%)

±0.3

每20米一处

平整度(㎜)

12

每100米一处,每处连续10尺

厚度(㎜)

均值

-10

每25米检查1点或每2000m26点

极值

-25

压实度(%)

≥97

每25米检查1点或每2000m26点

水泥剂量(%)

-0.5

每2000m21次,至少6个样品

灰剂量

-0.5

每2000m21次,至少6个样品

抗压强(Mpa)

≥0.8

每2000m26个或9个试件

级配

在级配范围内

每2000m2一次

含水量

最低不小于最佳值

最高大于最佳值2%

随时观察,有异常随时试验

拌和均匀性

色泽均匀无离析现象

随时观察,有异常即处理

基层施工中检查项目、频度和标准表2—7

检测项目

质量标准

检查频度或方法

纵断高程(㎜)

+5、-10

每20米一个断面,

每个断面左、中、右各测一点

宽度(㎜)

+0以上

每40米一处

横坡度(%)

±0.3

每100米3处

平整度(㎜)

8

每100米一处,每处连续10尺

3

连续式平整度仪的标准差

厚度(㎜)

均值

-8

每25米检查1点或每2000m26点

极值

-10

压实度(%)

≥98

每25米检查1点或每2000m26点

水泥剂量(%)

-0.5

每2000m21次,至少6个样品

抗压强(Mpa)

≥3.0

每2000m26个或9个试件

级配

在级配范围内

每2000m2一次

含水量

最低不小于最佳值

最高大于最佳值2%

随时观察,随时试验

拌和均匀性

色泽均匀无离析现象

随时观察,有异常即处理

6、水泥稳定砂砾养生

养生是水泥稳定砂砾非常重要的工序,它直接影响结构层的成型强度和表面质量,施工单位必须重视。

养生应配足专门设备,专人负责,并记录养生和天气情况。

(1)、养生时间不少于7天;

(2)、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养生。

在碾压终止各项指标检查合格后,洒水湿润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

要求塑料薄膜不破损,覆盖严密,不被风吹掉,保持砂砾湿润。

(3)、养生期间,应彻底断交、禁止一切车辆通行,施工单位必须有强制措施设路障专人管理。

 

沥青面层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

沥青面层应为汽车提供安全、快速、舒适的行驶条件,这就要求具有平坦而不光滑的表面。

沥青面层直接承受车轮的磨损和冲击及重复荷载的作用,经受气温高低反复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沥青面层具有耐久性和稳定性。

沥青面层的质量体现了施工单位在管理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沥青面层的质量直接影响全路的整体形象。

故应把沥青面层作好,在有关影响沥青面层质量的各个环节上,严格把住质量关,施工应精益求精,从细部作起。

本工程沥青面层采用二层式沥青砼结构。

3cm表面层采用AC—13Ι型细粒式沥青砼;4cm下面层采用AC—16Ι型中粒式沥青砼;沥青面层各层的矿料组成应符合表3—1所列的级配范围。

各层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及沥青用量范围表3—1

级配

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的质量百分率(%)

沥青

37.5

31.5

26.5

19.0

16.0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用量

AC-16I

100

95-100

75-90

58-78

42-63

32-50

22-37

16-28

11-21

7-15

4-8

4.0-6.0

AC-13I

100

95-100

70-88

48-68

36-53

24-41

18-30

12-22

8-16

4-8

4.5-6.5

注:

表中沥青用量范围,在试验时可作为初选时考虑,最后沥青用量应由试验确定。

一、材料要求

材料堆放场地一定要按要求进行场地硬化,排水畅通,达到雨天不泥泞,晴天不扬尘,防止尘土、泥土对材料污染;各种材料要堆放整齐,界限清楚。

废弃、不合格的材料不能进场。

1、粗集料

各种粗集料≥2.36mm碎石要符合规范要求,集料色泽基本一致,对沥青粘附性≥4级。

特别强调:

当其短边或厚度与长度之比小于1:

3时均属针片状颗粒材料,其总含量应不大于15%,粗集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颗粒形状。

粗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不准含有山皮土,表面层粗集料不准含软质颗粒。

路面表面层粗集料采用玄武岩。

粗集料的技术要求见表3-2所示。

其检测方法应按《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058-2000实测。

粗集料技术要求表3-2

指标

上面层

中、下面层

石料压碎值(%)

≤20

≤28

洛杉机磨耗损失(%)

≤30

视密度(t/m3)

µ≥2.45

≥2.5

吸水率(%)

≥3.0

≥2.0

对沥青的粘附型

≥4级

坚固性(%)

≤12

细长扁平含量颗粒(%)

≤10

≤15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

≤1

软石含量(%)

0

≤5

石料磨光值(BPN)表面层

≥42

石料冲击值(%)

≤28

2、细集料

细集料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级配的优质天然砂。

若条件不具备时,也可以加入硬质石料生产的石屑,但其中用量不得超过细集料总量的50%。

细集料应与沥青有良好的粘接能力。

细集料的泥土含量需小于3%,雨季要对细集料进行覆盖,防止雨淋。

细集料规格质量技术要求见表3-3、3-4、3-5所示。

沥青混凝土面层用天然砂规格表3-3

圆孔筛(mm)

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粗砂

中砂

细砂

9.5

100

100

100

4.75

90-100

90-100

90-100

2.36

65-95

75-100

85-100

1.18

35-65

50-90

75-100

0.6

15-29

30-59

60-84

0.3

5-20

8-30

15-45

0.15

0-10

0-10

0-10

0.075

0-5

0-5

0-5

细度模数Mx

3.7-3.1

3.0-2.3

2.2-1.6

沥青混凝土面层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3-5

指标

标准

视密度不小于(t/m3)

2.5

坚固性(>0.3mm部分)不大于(%)

12

砂当量不小于(%)

60

注:

坚固性试验根据需要进行;

当进行砂当量试验有困难时,也可以用水洗法测定小于0.075mm部分含量(仅适用于天然砂),要求其不大于3%。

3、填料

填料采用石灰岩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应不含有泥土等杂质,不应将拌和机采用干法除尘作为矿粉。

矿分要求洁净、干燥。

其质量应符合表3-6要求。

为提高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可采用低标号水泥用作填料,其用量不宜超过矿料总量的2%。

项目说明

指标

视密度不小于(t/m3)

2.50

含水量不大于(%)

1

粗度范围

<0.6mm

100

<0.15mm

90-100

<0.075mm

75-100

外观

无团粒结块现象

亲水系数

<1

沥青混凝土面层用矿粉质量技术要求表3-6

4、沥青

沥青的各项指标均必须符合规定,要保证试验频率满足要求。

沥青进场时,对每个生产厂家、每种标号、每生产的一批沥青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整套检验。

如果为汽车灌装必须每车检验沥青三大指标。

施工过程中单位对沥青延度、软化点针入度每日进行1-2次检查,为确保面层质量,沥青中掺配AST-3型抗剥落剂(沥青用量的0.3%),沥青的技术指标见表3-7。

项目

要求标准AH-90

要求标准AH-110

针入度 ( 25℃.100g.5s)(0.1mm)

80-100

100-120

延度(5cm/min.15℃)(cm)

≥100

≤100

软化法(环球法)(℃)

42-52

41-51

闪点(coc)(℃)

≥230

≥230

含蜡量(蒸馏法)(%)

≤3

≤3

密度(15℃)(g/cm3)

实测记录

实测记录

溶解度(三氯乙烯)(%)

≥99

≥99

薄膜加热试验163℃5h

质量损失(%)

≤0.6

≤0.8

针入度比(%)

≥50

≥48

延度(5cm/min,15℃)

实测记录

实测记录

延度(5cm/min,25℃)

≥75

≥75

沥青技术指标表3-7

二、组成设计

1、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

首先计算出各种材料的用量比例,配合成符合表3-1所示的矿料级配范围。

然后,遵照试验规程JTJ052-93和模拟生产实际情况,以6个不同的沥青用量(间隔0.5%),采用试验小型沥青混合料和机与矿料进行混合料拌和成型及马歇尔试验(包括浸水马歇尔试验),测定的各项指标应符合表3-8所示的热拌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的要求,确定最佳沥青用量,该阶段极为重要,应由技术过硬的试验工程师、在总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要保证试验方法正确,结果可靠。

以次矿料级配及沥青用量作为目标配合比,供确定各冷料仓向拌和机的供料比例、进料进度及试拌使用。

该项工作是技术与试验的反映,为保险起见应平行试验。

对上面层、中面层的沥青砼混合料应进行抗车辙能力试验。

在温度60℃、轮压0.7Mpa条件下进行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不应小于800次/㎜。

试验项目

沥青混合料类型

指标

击实次数(次)

沥青砼

两面各75次

稳定度(KN)

I型沥青砼

>7.5

II型沥青砼

>5

流值(0.1㎜)

I型沥青砼

20-40

II型沥青砼

20-40

空隙率(%)

I型沥青砼

3-6

II型沥青砼

4-10

沥青饱和度(%)

I型沥青砼

70-85

II型沥青砼

60-75

残留稳定度(%)

I型沥青砼

>75

II型沥青砼

>70

热拌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表3-8

注: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稳定度可降低1KN。

2、生产配比设计阶段

必须从筛分进入拌和机,冷热料仓的各种材料进行取样筛分试验、调整,使生产时的各种材料满足目标配比的要求,以确定各热料仓的材料比例,供拌和机控制室使用,同时反复调整冷料仓进料比例以达到供料平衡,并取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最佳沥青用量、最佳沥青用量±0.3%等三个沥青用量进行马歇尔试验,确定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

3、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

拌和机采用生产配合比进行试拌并铺筑试验段,并用拌和的沥青混合料及路上钻取的芯样进行马歇尔试验和矿料筛分、沥青用量检验,检验生产产品的质量符合程度,由此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作为生产控制的依据和质量检验的标准。

标准配合比的矿料级配至少应包括0.075MM、2.36MM、4.75MM三档的筛孔通过率接近要求级配的中值。

满足要求后,即作为生产配合比,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改,保证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并相对稳定,标准偏差尽可能的小。

三、准备下承层

1、沥青面层施工前要对水泥稳定砂砾基层进行依次认真的检测,特别是要重点检查:

标高是否符合要求(高出的部分必须用洗刨机刨除);表面有无松散(局部小面积松散要彻底挖除,用沥青混合料补充夯实,出现大面积松散要彻底返工处理);平整度是否满足要求,不达标段应进行处理。

以上检验要有检验报告单及处理措施和最终质量报告单。

2、洒透层沥青

1)、透层沥青采用慢裂的洒布型乳沥青。

2)、透层沥青的稠度通过试验段洒布确定,应透入基层深度在3MM以上,表面不形成油膜,也不流淌。

3)、透层沥青宜紧接在基层施工结束表面稍干后洒布。

当基层完工时间长,表面过分干燥。

应对基层表面洒少量水,等表面稍干后浇洒。

4)、在浇洒透层沥青前,应把基层表面清扫干净,并采取防止污染构造物及沿线设施的措施。

5)、透层沥青采用洒布车按0.7—0.9kg/㎡的用量一次浇洒均匀,有遗漏时用人工补洒。

6)、若局部有多余的透层沥青为渗入基层时应予清除。

7)、遇有大风,即将降雨及气温低于10时,不能洒透沥青。

8)、透层沥青洒布后应禁止车辆及行人通行。

9)、透层沥青洒布后最少在24小时后才能摊铺底面层。

3、粘层沥青

当沥青洒布无污染时,可不洒粘层沥青,局部污染可局部喷洒,喷洒粘层沥青时,应:

(1)、粘层沥青采用与面层使用的种类,标号相同的石油沥青经乳化制成的快裂洒布型乳化沥青。

(2)、在粘层沥青洒布前,应对沥青砼顶彻底清扫干净,有粘土块时应用水冲刷,待表面干燥后浇洒。

(3)、对大、中、小桥,通道的砼桥面(包括桥头搭板)应平整、粗糟、洁净。

一定要清楚;尘土、油污用清扫机清扫或气泵吹走尘土,并用水冲洗干净,待桥面干燥却无尘土时才能浇洒。

(4)、粘层沥青采用沥青洒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