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八单元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5433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34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八单元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八单元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八单元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八单元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八单元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八单元人教部编版.docx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八单元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八单元人教部编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八单元人教部编版.docx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八单元人教部编版

21.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

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

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

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

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

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

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

(再次练习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

师:

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

(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

“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

(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

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

)学生谈体会。

师:

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

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

(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

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

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

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

(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

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

(齐读)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

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

(设计意图:

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

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

“————”。

(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

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

”————。

”(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

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

————。

”(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

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

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

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

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

“————。

”学生再次激情补白。

(古诗后两句。

(2)引导:

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

(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

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

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六、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送别诗)

寒孤

冰心玉壶

墨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

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教学重点:

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那绝美的诗篇。

二、自主学习:

(一)、检查预习

1、字:

冕(miǎn)乾坤(qián kūn)妥协(tuǒ xié)卓(zhuó)尔不群花蕊(ruǐ)厌恶(wù)

2、词:

卓而不群:

形容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二)交流材料:

1、作者:

王冕(1300-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

幼为农家子,自力苦学,后从学者韩性受教。

应进士举不中,遂下东吴,入淮楚。

至正七年左右,北游大都,见天下将乱,遂归。

晚年,南方起义兵兴,移家浙东九里避难。

据说他死前不久曾作朱元璋议参军。

他的画和篆刻在当时很负盛名。

2、引导学生回忆《王冕学画》的内容;3、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 赏画:

组织学生观察王冕笔下的梅花的特点,并结合“诗画赏析”回答以下问题:

(1)王冕作诗的原因;

(2)王冕作诗的目的;

(3)图中梅花的特点。

2. 品诗:

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试作说明,

(例:

“只留清气满乾坤”一句表达诗人不愿向统治者妥协,厌恶当时社会上的腐败风气和甘愿过着隐居生活的志向,也表现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四、合作探究:

主题:

诗人以梅花自喻,表现自己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五、拓展训练:

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句,绘画作品

六、回顾反思:

1、“岁寒三友”的象征了怎样的精神:

(明确:

“竹”是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松:

不畏风霜,生机勃勃,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梅:

超凡脱俗,象征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2、请学生写出“岁寒三友”对自己的启示。

《塞下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遁、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3、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卢纶的诗《塞下曲(其二)》吗?

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简单介绍:

卢纶是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3、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六首,刚才同学们背的是第二首,今天我们要学的则是第三首。

二、教学古诗:

1、朗读古诗:

(1)要想学好古诗,必须首先要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教师指导。

(3)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4)再指名读,齐读。

2、自学古诗:

(1)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

(2)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小组长进行总结。

学习“单于、欲、将、逐”。

单于:

匈奴首领。

欲:

想要。

将:

率领。

逐:

追逐。

3、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

(1)通过刚才的自学,说说你懂得了那个词、那句诗的意思?

(2)初步学习'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3)初步学习'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

三、深入品味古诗,欣赏诗歌。

1、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

'月黑',无光也。

'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2、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

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3、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四、背诵古诗。

五、拓展欣赏:

唐代有很多边关诗。

我们再来了解一些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五、作业:

背诵此诗。

板书:

塞下曲(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22.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

(视频播放动画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

1.人物简介:

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

东晋大臣。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ōng)勤(qín)焉(yān)

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

点拨:

“囊”,上中下结构;“恭”,部首是“”,不要错写成“水”或“氺”。

“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

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要求:

(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

(1)得:

买得起。

盛:

装。

以夜继日:

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2)大意:

晋代人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夜晚读书)。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色薄绢做成(透光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当作灯来照着书本,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四、深入探究

1.分析人物品质。

(1)谈谈你对人物的看法。

(要求:

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

我读出了()的车胤。

(2)教师归纳:

我读出了(谦逊有礼、勤奋、聪明好学、不怕吃苦)的车胤。

2.谈启示。

(1)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是什么?

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同桌交流)

囊萤映雪。

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着看书,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

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2)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教师归纳:

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

五、创编故事

车胤是怎样在萤火虫微弱的光下勤奋夜读的?

想象当时的情景创编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第一则文言文中的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则文言文——《铁杵成针》,看看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二、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1.明确要求:

请大家自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可通过查字典或同伴互读的方式认读生字。

2.全班交流识字方法,教师相机点拨。

3.检查朗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

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要求:

(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

(1)媪:

年老的妇人。

还卒业:

回去完成了学业。

(2)大意: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人说唐朝大诗人李白少年时在山中求学,因长期读书没有成果,打算放弃。

渡过了这条小溪,看见河边有一位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棒。

李白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说:

“我要把它磨成绣花的针。

”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四、深入探究

1.分析人物品质。

(1)谈谈你对人物的看法。

(要求:

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

我读出了()的李白。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我读出了(好问的、有毅力的、持之以恒)的李白。

2.谈启示。

(1)小组交流: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教师归纳: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我们做事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

积累与学习有关的成语故事,并说说自己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五、创编故事

1.在学习的过程中,李白也有想放弃的时候,他是如何做的呢?

想象当时的情景创编故事。

2.写完后小组交流,推荐优秀作品全班展读。

六、拓展延伸

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的,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编成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

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

《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

“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教学板书]

22.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勤奋苦学

铁杵成针——持之以恒

[教学反思]

《文言文二则》由两篇短小的文言文组成,内容励志,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先抓住字词解释和翻译环节,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疏通文意,便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上课时,我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完成对人物的评价。

在谈受到的启示等环节,我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还注重学以致用和自由创作,比如成语造句,故事创编,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对成语的积累很少,以后要多培养学生多读书的习惯。

2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内容,能够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故事发生的原因,并以辩论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3.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4.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影片中感受并分析什么是英雄行为。

教学重难点:

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内容,能够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故事发生的原因,并以辩论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教学重难点:

1.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播放《Myheartwillgoon》的音乐,引起学生联想,创设课堂情境。

]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面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请同学简单介绍雨果,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内容

1.以竞赛形式进行:

五分钟内通读全文,合上书,回答投影片上问题:

问题如下:

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4)在紧急情况下,船长哈尔威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

5)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870年3月17日夜晚,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2.全速前进的“玛丽”号撞向了“诺曼底”号的侧舷,将船身剖开了一个大窟窿。

3.船上发生了巨大的震荡,人们惊慌失措、你推我搡,船上一片混乱。

4.先消除惊恐,强调“必须把60人救出去”——了解情况,确保没有其他险情——严肃纪律,优先救出弱势群体——指示“快干”,确保全体人员获救

5.60人全部获救,船长屹立舰桥,随轮船一起沉入深渊

[结合学生回答,老师略作点评、补充]

2.大家平时讲过故事,有时讲给大人听,有时讲给朋友听,有谁能够告诉我,讲故事要注意讲清故事的哪些内容?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学生回答,教师简单归纳,并过渡]

3.那么现在,请大家开始准备,先同桌互讲,然后请几位同学以故事接龙的形式为大家讲述这个故事。

[学生准备,约六分钟左右,学生讲述时,老师就学生讲述的要点进行评价、指点]

三.“诺曼底”号沉没了,几个月后在海事法庭上双方代理就这场海难事故责任确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结果未定;现在假设我们正在海事法庭上,分别是双方的代理,我们来一场模拟辩论会,看看事故责任方到底是谁?

准备活动:

1)将班级分为两方:

一方为“诺曼底”号辩护;一方为“玛丽”号辩护;

2)各方在预备时间内找到对已方有利的证据为已方船只辩护;

3)辩论开始后,举手经过老师同意后发言,可列举已方证据,也可反驳对方观点。

[对双方同学的表现予以肯定和鼓励,对学生辩论作出适当指导]

四.作业

1.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许多人物,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出原因并作简单分析,15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2.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影片中感受并分析什么是英雄行为。

教学重难点:

1.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像欣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就上次作业作适当点评,选两到三篇较好的作业作示范点评。

2.在作业中,大多数同学都非常欣赏哈尔威船长,认为他是一位英雄,大家觉得在文章中哪一部分最能体现哈尔威船长的英雄特征。

[十六小节后的一段对话]请大家准备一下,一分钟后请几位同学朗读。

二.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1.文章中有两个“谜”,让我们大家来共同揭开谜底。

谜一:

哈尔威船长说:

“必须把60人救出去。

”文章指出:

“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谜二:

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哈尔威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

[参考答案]

谜底一:

有两种可能,一是危急关头,救人至上,心中只有救人的信念,忽略了自己;二是已抱定与船共存亡的决心,只要能把他人全部救出,自己愿与心爱的轮船一起葬身大海,意念清楚明确,并未忘记自己。

谜底二:

从道理上说,哈尔威船长能把那么多人救出去,也一定能救出自己;他可以最后一个下救生艇,但决非不能上救生艇;他可以在水面上漂浮等人来救,但决非连在水面上漂浮一会儿都不可能。

哈尔威已经抱定了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以葬身大海作为最后归宿,所以他不想救出自己。

2.通过两个谜底的揭开,我们逐渐开始了解哈尔威船长,你能不能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参考答案]:

忠于职守、敢于牺牲、舍已救人、勇于决断、沉着指挥等

三.欣赏《泰坦尼克号》中船撞上冰山后的片断,然后讨论:

1.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你认为有哪些人称得上是英雄,为什么?

2.老师就学生的讨论发言进行归纳:

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灾难面前,最能够显现出人性的本色,在生死存亡关头,能够克服恐惧、镇定自若为别人考虑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三

补充阅读《伊文思小姐》

24*.黄继光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在原文环境中理解“屡次”“匍匐”“摧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应用朗读体验的方法,在朗读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感受黄继光舍身堵枪口的英勇与顽强。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突出人物品质的表达方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1950年6月,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的侵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