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地区差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55412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地区差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地区差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地区差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地区差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地区差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地区差异.docx

《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地区差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地区差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地区差异.docx

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地区差异

摘要

高校人文科学学科成果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对于高校人文科学学科的科研创新也是逐渐被高校所重视,但是对于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却是难以用指标所量化的。

因此,本文在相关理论的指引下,对影响我国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在系统评价法的理论基础下对影响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行了数据的量化处理,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最后得出了结论和建议,对各高校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改善提供实证依据以及启示。

关键词:

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地区差异

Abstract

Resultsofhumanitiesdisciplin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hastraditionallybeenvaluedbythepeople,forthehumanitiesresearchandinnovationisgraduallybeinghigherthevalue,butfortheevaluationofthescientificresearchandinnovationabilityisdifficulttousetheindextoquantifyof.Therefore,thispaperundertheguidanceofrelatedtheories,ontheimpactoffactorsofChina'sCollege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tificresearchinnovationabilitywereanalysisandevaluation,inthetheoreticalbasisofthesystemevaluationmethodofthefactorstoinfluencecollegehumanitiesandsocialscientificresearchinnovationabilityofquantitativedataprocessing,andhascarriedontheempiricalanalysis.Finally,theconclusionsandsuggestionsaredrawn,andthetrainingofscientificresearchability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theimprovementoftheempiricalbasisandtheinspiration.

Keywords:

Humanitiesandsocialdiscipline;innovationabilityofscientificresearch;influencefactor;regionaldifference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一、绪论1

1.研究背景与意义1

2.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2

2.1资料来源2

2.2研究方法2

3.技术路线3

二、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4

1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4

1.1科研能力的构建和包括方面4

1.2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分析4

2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5

2.1地区差异5

2.2文化背景6

2.3高校背景与高校地域差异6

3对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预测7

三、研究方案8

1研究方法-系统评价8

1.1构建全局数据矩阵并规范化8

1.2确定样本集的最优点和最劣点8

1.3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8

1.4计算密切值9

2录入数据9

3实证分析10

3.1各地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整体状况10

3.2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地区差异的泰尔系数及其分解11

四、结论与建议15

参考文献16

一、绪论

1.研究背景与意义

科技是衡量当前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指标,科技成果是国家科技实力体现的重要途径,发展科技成果是我国目前的重要目标。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人文社会学科科技创新能力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科。

人文社会学科本身作为定性学科,实现科技创新需要综合多种学科的研究。

因此,本文在相关理论的指引下,对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在系统评价法的理论基础下对影响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行了数据的量化处理,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各高校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改善提供实证依据以及启示。

2.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1资料来源

本文的使用的数据均来源自《211高校科技情况统计》资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公布数据、教育部科技司、ISI数据库。

2.2研究方法

2.2.1系统评价法

本文运用系统评价法构建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全局数据矩阵并规范化,确定样本集的最优点和最劣点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计算密切值。

2.2.2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

本文根据相关联的理论和文献,将既有的影响高校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的因素的指标进行定量的处理,综合分析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3.技术路线

二、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1.1科研能力的构建和包括方面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科研投入科研经费经费拨入总额

科研事业投入总额

社科活动人员社科活动人员总数

高级社科活动人员数量

研究发展人员研发人员总数

高级研发人员数量

科研产出研究与发展成果国外学术刊物发表数

科研奖励国家级奖励、省部级奖励

应用成果应用成果提交有关部门数

鉴定成果数

研究与发展课题当年投入人数

当年拨入经费

1.2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2.1.1科研投入

科技创新与发展是离不开财力和物力等的支持,科研投入是一种针对于某一项科学研究项目和进行的专项的资金或者财政投入,因此,评价科研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科研经费。

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在科研设备和器械的投入上就需要较多的财力,因此,以“经费拨入总额”和“科研事业投入总额”来衡量。

二是社科活动人员。

社科活动人员是显示出高校社科活动规模的重要标志,社科活动人员的等级反映了高效社科活动的能力,按照级别分为高级社科活动人员数量、中级科活动人员数量、初级科活动人员数量。

选取“社科活动人员总数”和“高级社科活动人员数量”,能够反映出高校社科活动的能力。

三是研究发展人员。

研究人员的创新能力是高校认为社会学科创新的源泉。

本文选取“研发人员总数”和“高级研发人员数量”作为指标。

2.1.2科研产出

一是研究与发展成果。

由人文社会科学本身的特性,它是一项不能够以量化指标体现成果的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的科研成果难以形成实证性的结果,不能以数据成果方式直接呈现,因此,我们主要考虑论文和著作的数量和质量,总体来说从“国外学术刊物发表数”考虑。

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表现为期刊影响因子不同)在较大程度上能够反映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科研奖励。

科研奖励是对于科研项目的优秀成果进型的鼓励,科研奖励的种类有很多,为了保证指标选择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本文选用“国家级奖励、省部级奖励”为指标。

三是应用成果。

对于人文社会学科的科学研究成果,大部分是采用文字的方式呈现,进行了理论性的科学创新。

本文选用“应用成果提交相干部门数”和“鉴定成果数”作为指标。

四是研究与发展课题。

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用“社会科学课题总数”来衡量总量,用“当年投入人数”和“当年拨入经费”来衡量均量。

2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2.1地区差异

我国高校遍布各个省市,但是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受地区经济、历史条件的影响,高校对于人文社会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和重视程度也不同。

比如我国的西部地带,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资金首先被用来建设城市的发展和一些基础类设施,对于人文社会学科科研经费的投入就较少。

而且随着人才向中东部转移,西部地区形成了人才荒的现象。

而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达,沿海城市的对外交流,使该地区更加重视人文社会学科的科研创新,因此,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都集中在中部地区。

东部地区属于老工业基地和农业基地,对于科教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如中部地区,但是在沪苏浙地区和京津冀地区却集中了东部近80%的高校,并且排名在全国前列。

这是有由沪苏浙地区属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中心地带,许多学生会选择该地区求学并能够留在本地,而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对于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视程度相当高。

2.2文化背景

我国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比较落后,平均学历较低,受教育程度处于全国的最后位置,因此西部地区的高校在人文社会学科的科研创新上的缺乏根基。

中部地区是我国文明起源,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社会文化风俗,几千年来沉淀下深厚的人文内涵,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中部地区的的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进行人文社会学科的科研创新。

东部地区的高校以沪苏浙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为主,接受了先进的西方文化,在人文社会学科的科研创新上拥有明显的优势。

2.3高校背景与高校地域差异

从学校类型的比较来看,“211工程”学校和“985”重点大学的师资力量是在全国高校属于领先的地位,在学校科研基础建设上有明显的优势,学校的人文社会学科的科研创新人才和专家集中,这些学校基本集中在沪苏浙地区和京津冀地区。

普通本科院校在人文社会学科的科研能力上明显较弱,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的基础设施也存在严重的不足。

这些学校一般集中在各个地区的一般高校中。

另外,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基本上不具备人文社会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

3对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预测

根据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建设的经验,在推进中西部地区科技进步、提升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高校的高水平大学在增强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一般意义上,东部高水平大学相对集中,高层次人才相对聚集,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迅速;中西部高水平大学分散,人才流失问题较大,科研资源增长相对较缓,科研创新水平提升则相对缓慢。

三、研究方案

1研究方法-系统评价

密切值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并找出各个评价指标的最优点和最劣点,并计算各样本的指标接近最优点以及远离最劣点的程度,这一程度则称为密一切值。

再由密切值模型将多指标转化成一个从总体上综合衡量样本优劣的单体指标,从而可开展多指标综合评价。

相对其他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密切值法不需事先假设任何主观参量,避免因主观设置偏差而导致的误差:

1.1构建全局数据矩阵并规范化

若有m个评价样本,评价指标体系包括n个指标,评价系统最初数据矩阵为,i=1,2,...m;j=1,2,...n,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j项评价指标的数位。

由于各指标的量纲、数量级以及指标正负取向各有差异,需对最初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

为了方便起见,将规范化后的全局数据矩阵记为

1.2确定样本集的最优点和最劣点

令,则最优点集为:

最劣点集为。

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最优的样本点汇集在距离最优点集最近、距离最劣点集最远的样本点。

1.3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传统密切值法使主要评价指标的贡献未能允分体现,使评价结果误差较大。

结合已有研究,本研究利用熵权法在传统密切值模型中引入权重。

在信息论中,信息熵是系统没有序程度度量,而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度量,但信息熵与信息的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

若某项指标的值变异程度越大,信息量越大,信息熵越小,则权重应也就越大。

因此,引入信息熵作为权重可以客观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避免主观影响。

首先&,规范化的评价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

接下来,运用斯梯林公式,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值为

最后,采用信息熵来测度第j个指标的权重为

是第j向指标的信息效用价值,取决于该指标的信息熵和1的差值。

1.4计算密切值

引用欧式距离,计算待评样本i与最优点集的距离,以及与最劣点集的距离,

令,,即,分别表示m个最优点距的最小值和m个最劣点距的最大值.则第i个待评样本的密切值

的大小反馈了第i个待评样本偏离最优点的程度。

当=,且=时,=0,这时最接近最优点,对应于本文,说明高校科研创新能力越高。

反之,当,偏离最优点,且其值越大越偏离最优点,对应于本文,则反映了高校科研创新能力越低。

2录入数据

笔者对全国100所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进行了测量,并重点在地区差异视野下,利用泰尔系数分解等手段对地区间差异性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结合已有相关研究经验,我们对地理空间区域进行了调整,划分为5个区域)将北京、天津、河北合并为京津冀地区(共23所高校);将上海、江苏、浙江合并为沪苏浙地),(共19所高校);将除京津冀地区、苏沪浙地区以外的其他东部省份归为其他东部地区(共14所高校);(中部地区共22所高校);西部地区(共22所高校)

3进行实证分析

3.1各地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整体状况

本部分利用密切值模型测算了2010-2014各个年度各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

囿于篇幅,我们并没有呈现每所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状况,而是按照区域折算成平均值进行了分析。

可见,在每一个年度,各地区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沪苏浙地区、京津冀地区、中部地区、其他东部地区、西部地区。

图3.1各地区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平均值

接下来,我们按照计算得到的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指数,在各个年份分别进行了排名,表3.1呈现了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排名最靠前的10所高校。

表3.12010-2014年各地区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排名前10的大学

20102011201220132014平均

沪苏浙地区3所4所3所3所4所3所

京津冀地区2所2所2所3所2所2所

其他东部地区0所0所1所0所1所0所

中部地区4所3所3所3所2所4所

西部地区1所1所1所1所1所1所

江浙沪地带、京津冀地区以及中部地区,这三个地区集中了前10名高校的80%,具体则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湖北、黑龙江和吉林7个省(市)。

相比而言,其他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拥有具有高水平科研创新能力的高校数量少,且科研创新水平相对不高。

在其他东部地区,仅有山东大学和中山大学分别在2012年和2014年排进前10名;在西部地区,仅有四川大学均排进了前10名。

近年来,高校的科研投入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普遍获得巨大增长;但从简单分析结果来看,科研创新能力指数在地区之间分布的不均衡状况。

更进一步分析,这种空间梯度似乎并没有完全遵循改革开放的“东-中-西”发展战略规律,尽管对于科研创新能力水平最靠前的10所高校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这四个东部省(直辖市);但却有40%左右的老牌高校并没有位于社会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诸如吉林大学等科研创新能力水平排名在前10的高校,以及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在前20的高校都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

这样的结果明显带有国家高校学科布局的色彩。

事实上,中西部地区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较高的高校基本是建国后国家战略布局背景支持下建设起来的名校,背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并拥有着部分较强的学科。

综上,高校出现以上分布结果说明,科学研究活动存在非常强的路径依赖效应,要创建高水准的研究型大学,加大各类创新型投资固然很重要,但更依赖于长时间学科知识和管理经验的积累,在建立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累积效应。

3.2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地区差异的泰尔系数及其分解

在上一部分对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的整体分析中我们得到,京津冀地区、江浙沪地带、其他东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状况在整体上存在差异。

但是,我们对计算得到的100所高校每一年度科研创新能力指数为因变量,以地区类型为分类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尽管地区分类变量整体显著,但是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两两差异并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

为更加深入地刻画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在地区间的差异状况,这里将计算泰尔系数并进行地区内和地区间的组内和组间差异分解。

3.2.1科研创新能力指数地区内和地区间差异的泰尔系数分解

我们对高校在2010-2014年期间的科研创新能力指数进行了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差异性分解,结果见表3.2。

表3.2科研创新能力指数组内与组间差异泰尔系数分解

(贡献率:

%)

20102011201220132014

沪苏浙地区42.865.962.672.055.3

京津冀地区45.310.910.58.217.8

中部地区5.59.09.88.313.2

其他东部地区1.83.13.629.85.7

西部地区2.45.35.94.17.5

地区之间2.13.53.92.84.5

我国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在全国空间分布上存在两个显著的特点是:

第一,从全国范围来,尽管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东部地区整体高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中的京津冀地区和沪苏浙地区,但是这种东西部之间分布的不均衡程度并不严重;第二,从地区内部来看,全国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不平等绝大部分源于地区内部的组内差异,组内差异对总不平等的贡献在5年期间均保持了95%以上,特别是创新能力最高的沪苏浙地区,组内差异的贡献率最高达到72%。

3.2.2科研创新指数地区内和地区间差异的泰尔系数分解

在对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整体进行差异性分解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构成科研创新能力指数的13项具体指标分别估算了泰尔系数,同时,也进行了地区内和地区间的组内组间差异分解,结果见表3.3。

表3.3学科科研创新能力指标(5年均值)泰尔系数及其组内与组间差异分解

京津冀地区沪苏浙地区其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整体组内差异组间差异

经费拨入总额0.530.250.470.470.530.5195.8%5.9%

科研事业投入总额0.640.280.480.480.580.5394.7%5.3%

社科活动人员总数0.360.150.230.160.210.1895.45%5.6%

高级社科活动人员数量0.320.200.210.230.230.2095.18%4.2%

研发人员总数0.270.110.150.200.170.2094.5%5.5%

高级研发人员数量0.320.170.180.210.210.2495.5%4.5%

国外学术刊物发表数0.780.420.440.390.680.5993.9%6.1%

国家级奖励、省部级奖励0.890.850.640.490.670.7991.4%8.6%

应用成果提交有关部门数0.770.440.500.640.750.7296.3%3.7%

鉴定成果数0.910.430.490.460.700.7586.3%13.7%

当年投入人数0.650.360.540.470.760.6892.438.4%

当年拨入经费0.710.290.520.480.590.5694.3%5.7%

从差异分解结果来看,各项指标均呈现出组内差异对总不平等的贡献率占了绝大部分((95%以上),这与科研创新能力指数的差异分解结果整体保持一致。

但是,对于各项指标具体的差异状况却并不一致。

首先,无论是在地区之间,还是区域内部,高层次科研创新人员投入指标的差异最大。

相对而言,一般层次科研创新人员投入维度的两项指标在地区间以及地区内部的分布比较均衡;但对于其他两项科研创新投入指标,尤其是高层次科研创新人员投入维度的指标,地区内差异非常巨大,尤其是在京津冀地区和沪苏浙地区。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对于高端创新性人才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尽管人才整体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空间区域分布,但在每类地区,高端创新型人才都是聚集于该地区少数几所高校:

对京津冀地区、沪苏浙地区、其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分别是8.7%,20%,21.4%,18.1%和13.6%的高校拥有了该地区国家级奖励、省部级奖励总数的50%以上。

其次,对科研投入创新和产出创新维度而言,科研创新载体能力维度的校际分布相对较为均衡。

尽管如此,“当年拨入经费”这项指标在京津冀地区和西部地区内部的校际差异相对较大,泰尔系数分别高达0.71和0.59;这两类地区分别有17.3%和22.7%的高校拥有了该地区科技课题投入经费一半以上。

最后,科研创新产出能力维度在地区之间以及地区内部差异同样较大。

除人文社会学科科技成果奖励指标的校际差异相对较小外,其余论文产出和专利产出的校际差异程度均较高。

特别是在京津冀地区内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数的泰尔系数分别高达0.78,0.77,0.76和0.91。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评估并分析从2010至2014年我国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我们主要有以下结论和发现:

(1)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这种不均衡性源于历史、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2)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总体差距主要原因是源自于地区内部的不均衡,地区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远远高于地区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在科研创新能力越高的地区,组内差异性越高。

(3)在各项具体的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指标中,高端创新性人才投入指标以及高水平出版物和专利的创新性产出指标总体差异和组内差异程度最高。

这说明人才的竞争是最大的竞争,同时,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差异并不是缺乏投入与产出的量,而是缺乏投入与产出的质。

相应地,我们提出的政策建议有:

高度重视高校科研发展定位和长远规划。

因为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来以便提高大学科研创新水平,不能依靠短期高强度增加投入的堰苗助长式发展;必须有长时间学科知识和科研管理经验的积累,这需要抓住学校学科科研优势、长远规划、培育竞争能力。

未来建设规划不仅需要适度重视西部大开发所需的科研发展与科技创新,还需要考虑到地区内部高校之间的差异性状况,分类引导、分类规划、合理定位。

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的差异不仅存在于区域之间,更存在于区域内部。

受国家高校学科布局、学校布局等宏观调控影响,尽管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地区内的差异却远小于地区内部的差异。

事实上,即使在经济和科技水平普遍发达的东部地区也有相当数量行政区并未拥有高水平科研创新能力的高校。

众所周知,未来产业结构升级、转移都需要科技创新,其中高校作为国家科学研究和科研创新的主要基地应该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这需要重视开发各地现有高校的潜能。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高校自身应尽量在人才政策上给予倾斜,创新制度,创造更适合科研创新性人才培育、成长的外部环境。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应加强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激励,并且还能吸引到合适的外部人才,为高校科研活动长期、持续积累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