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十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55391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十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十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十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十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十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十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校解析Word版.docx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十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十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校解析Word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十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校解析Word版.docx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十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校解析Word版

衡水名师原创高考专题卷

专题十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37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建立2颗星

考点4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颗星1到3题

考点42罗斯福新政3颗星4到10题、25题

考点4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颗星11到15题、26题

考点4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颗星16、17题

考点45“斯大林模式”3颗星18到22题、27题

考点46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颗星23、24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选题

1.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提高制成品关税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后,许多国家立刻通过增加美国产品进口关税来加以抵制。

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后果是(  )

A.各国民族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广泛的空间

B.国际贸易额下降,进而加剧经济危机

C.各国工业迅速恢复并提供众多就业岗位

D.各工业国找到了克服经济危机的出路

2.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欧美各国匆忙救市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即对资本主义进行过无情鞭挞的马克思,却在欧洲重新风行起来。

马克思“重新风行起来”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制度已走向衰落

B.欧洲一些国家的领导人追捧马克思

C.实行社会主义可以避免经济危机

D.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3.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美国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

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材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

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D.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

4.在西奥多·罗斯福担任总统的八年间(1901—1908),联邦政府对妨害公平竞争的跨州性垄断组织进行了较为严厉的打击,如拆分摩根集团和洛克菲勒集团建立的北方证券公司、起诉了标准石油公司、美国烟草公司、杜邦公司等。

由此说明(  )

A.罗斯福新政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B.经济大危机促使美国加强经济干预

C.美国政府对经济进行局部的干预

D.美国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5.罗斯福认为:

“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照顾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

罗斯福新政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一定补贴

B.实行社会保障,增加就业机会

C.规定工人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

D.恢复银行信用,保护储户利益

6.胡佛人坝于1931年由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动用5000人兴建,1935年由罗斯福总统主持了竣工仪式。

建成之时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结构和发电设施,建成后形成的人工湖,已成为美国人渡假圣地。

这反映出(  )

A.罗斯福政府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B.胡佛政府没有应对危机

C.大坝的竣工标志着罗斯福新政的开始

D.两任总统都关注民生

7.下图为1933年4月成立的美国民间资源保护队劳动的场景。

成立该队伍最能体现罗斯福新政中哪一方面的内容(   )

A.实行直接救济                     B.实行"以工代赈"

C.保护劳工权利                     D.提供农业补贴

8.新政期间,罗斯福对政府债务的规模做过估计,他认为应该控制在350亿美元至700亿美元之间。

事实上,直到1935年末,政府的举债额也没有超过最低估计数,甚至一直到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政府举债额也没有超过他的最高估计数。

这反映出罗斯福(  )

A.践行了凯恩斯赤字财政主张

B.较好处理了税收与国债的关系

C.对国家的外汇储备缺乏信心

D.使美国基本上摆脱了经济危机

9.下表是1935-1936年美国收入分配状况。

据此可知(  )

占总人口比例

占总收入比例

无产者

40%

13.3%

中产者

20%

14.1%

有产者

40%

72.6%

A.大萧条使美国经济严重衰退

B.罗斯福新政未触及劳资矛盾问题

C.罗斯福新政未缓解经济危机

D.新政期间贫富差距问题依然严重

10.下表为1870-1987部分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表(美国的人均每小时总值为100美元)。

据此可知(  )

年份

1870

1913

1950

1973

1987

德国

5

50

30

64

80

日本

19

18

15

46

31

英国

104

78

57

67

81

美国

100

100

100

100

100

A.英国的生产力水平相对下降但仍有一定优势

B.日本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

C.美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D.美国的生产力水平最高成为“世界工厂”

11.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金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0%,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

这表明美国(  )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准备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倡导重建世界经济体系

12.下列对下面漫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指数

B.反映了大规模福利政策实施的弊端

C.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的扩大缓和了社会矛盾

D.福利政策的实施压制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13.对于英国福利制度的奠基性文献——《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社会主义右派认为它“已经走到了通往莫斯科的半路上”,社会主义左派则认为它“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社会革命的实质问题上引开”。

上述评价说明福利制度(  )

A.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

B.有利于工人阶级参与政权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冲突

D.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14.路德维希·艾哈德(1897-1977)享有“德国经济奇迹之父”的美誉。

他为建立战后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作出重要贡献,从而使本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这种模式是(   )

A.混合市场经济                      B.计划指导型经济

C.社会市场经济                      D.政府主导型经济

15.以下文字反映了不同时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开垦荒地是增加粮食—个重要的而且完全现实的来源,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和最迅速的办法。

②“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国营农场,它们在向国家缴纳粮食方面不仅能够代替富农而且能够代替个体农民。

③“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

④“责成每一个粮食所有者,必须在本法令公布一周内,把超过播种田地和自己到下次收获前的定额消费量的全部余粮呈报交售。

A.②④③①     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     D.④③②①

16.马克思曾指出,运用《共产党宣言》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下列事件可以作为上述观点的证据是(  )

①正义者同盟建立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

③苏俄新经济政策

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

17.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

为应对问题,政府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农业集体化

18.1939年,清华大学某学者考察了苏联的莫斯科、伏尔加河流域、顿河区、南北高加索、黑海、乌克兰等地,他回国后写的《苏联纪行》在大后方引起巨大反响。

书中说:

“要在建国的题目上求一个榜样,当以苏联比较最相近了”。

当时中国得出这一结论的出发点是(  )

A.推进国防现代化以抵抗日本侵略

B.认为工业化建设有助于有助于改善民生

C.十月革命为落后国家指明了方向

D.苏联在反法西斯联盟中地位重要

19.以下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是(   )

A.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

B.推广玉米种植获得成功

C.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

D.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

20.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21.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22.1957年6月,苏联100多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战胜11人的主席团,推进了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实行了干部的任期制和轮换制。

这反映的实质是(  )

A.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B.局部调整斯大林模式

C.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D.精简机构和权力下放

23.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A.改变了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二、材料题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4年1月15日,罗斯福签署《黄金储备法案》,将黄金由每盎司20.67美元提升到每盎司35美元,美元贬值了52%。

同时,美国政府宣布民间禁止储藏黄金,黄金一律国有化,金币被熔化制成金块保存。

早在1933年10月,罗斯福就表示“打算在合众国建立一个政府控制的黄金市场,为此,……我授权复兴投资公司收购在合众国新采掘的黄金”。

复兴金融公司于10月29日开始收购黄金。

到“黄金储备法案”通过时,美元贬值到最低点,相应的黄金价格上升到最高点。

结果到1934年底,美国黄金储备竟高达82.58亿美元,比1933年的40.36亿元翻了一番还多。

——摘编自叶江、吴忠超《论罗斯福“新政”中的金融货币政策及其影响》

   材料二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协定规定,各国的汇率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变更。

一国货币的汇率浮动可在1%范围内自由活动,若各国货币的含金量变动超过10%,须得到货币基本组织的同意。

国际市场的贸易结算和黄金买卖都必须按照此条款来实施。

由于美国拥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以上的投票权,某种程度上就等于控制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间接控制了各国汇价的变动。

——摘编自成林《二战后国际货币经济机制的形成与美国霸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金融领域的不同做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在金融领域的做法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规定对美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美国金融政策变化的认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斯福提出美国自由主义传统由五个部分组成:

一、深信人的尊严;二、信仰人类理性的力量和自由求知的力量;三、高度认识到个人对自己及其邻居的责任;四、坚信一个最好的社会就是能使大多数成员最充分地发挥其潜力;五、愿意并感到有义务通过公共利益而行动。

——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新政”完成了一次政府职能的转变,它从两个方面永远地改变了美国的自由主义:

一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二是政府对人民福利的责任。

罗斯福新政对自由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自由主义深陷危机之时,罗斯福因为标榜它而延长了它,挽救了它。

他也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使自由主义由自由放任的古典时期过渡到国家有限干预的现代阶段。

——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

  材料三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

到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

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1.罗斯福所阐述的自由主义与胡佛的自由主义相比,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他们的本质是否相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对自由主义发展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再一次调整发展模式的?

概括其调整的主要原因。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1年10月14日,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

“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

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革命发展的客观进程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邓小平曾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

“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

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

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摘自肖枫《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依据两国的具体实践,评述材料中两位领导人的共同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符合逻辑。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提高关税,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各国纷纷效仿。

这导致了国际贸易额的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各国经济的衰退和萧条。

所以答案选B。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2.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提到,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欧美各国匆忙救市时,……马克思,却在欧洲重新风行起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在金融危机时期体现了其理论的威力,故D正确。

金融危机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已走向衰落,故A排除。

欧洲一些国家的领导人追捧马克思,不符合史实,故B排除。

材料未涉及实行社会主义可以避免经济危机,故C排除。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内容

3.答案:

A

解析:

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这两项措施是关于失业救济的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并没有提到如何促进就业,因此排除B项;也没有提到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排除C项;综合判断,再排除D项。

《紧急救济法令》是一种临时救济,而《社会保障法》则是一种制度保障。

4.答案:

C

解析:

“联邦政府对妨害公平竞争的跨州性垄断组织进行了较为严厉的打击”表明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局部干预,故C正确;1933年罗斯福新政,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罗斯福新政后美国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5.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照顾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

”,可以看出是要援助不幸的公民,所以体现出的应该是社会保障的措施。

故此题选B项

罗斯福新政:

内容:

①整顿财政金融;②调整工业生产(中心措施);③调整农业生产;④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特点:

在确保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采取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的办法,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矛盾。

影响及评价:

①直接影响:

取得显著成效,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②间接影响:

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③历史影响:

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并被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借鉴,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

6.答案:

D

解析:

依据题意1929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总统胡佛动工兴建大坝,罗斯福总统为其主持竣工仪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位总统都关注民生,故D项正确。

A项片面,仅仅解读了罗斯福的行为;B、C两项错误,不符合史实。

7.答案:

B

解析:

罗斯福新政中,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

其中,民间资源保护队吸收失业青年从事造林、土壤保持、筑路等工作,开辟国有林区和公园,体现出“以工代赈”的特点。

8.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罗斯福主要是通过加税来支撑投资而不是依靠大规模举债,故A项排除;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特点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这就需要非常庞大的财政收入作为支撑,因此罗斯福政府要么大规模举债,要么增加税收,从材料看,其举债规模与预估出入并不算大,这说明其主要是通过采取加税措施来支撑财政投资,从而减少了财政赤字,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罗斯福对国家外汇储备缺乏信心,故C项排除;1935年,随着新政的进行,美国经济开始小幅度回升,因此,材料现象不能说明美国基本上摆脱了经济危机,故D项排除。

9.答案:

D

解析:

表格是1935-1936年美国收入分配状况,与经济发展状况无关,无法体现大萧条,排除A;B不符合史实和材料;C不符合史实;从表格数据看,无产者与有产者占总人口比例相同,但收入占总收入比例有产者远远高于无产者,反映出贫富差距问题依然严重,故D正确。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

解答此题需要牢固把握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内容、影响,正确答案既要符合史实,又要符合材料,就本题而言,A不符合材料,BC不符合史实。

10.答案:

A

解析:

英国的数据从104到81,说明生产力水平相对下降,但对比德国与日本,仍然有一定的优势,A正确;日本在1870年超过德国,到1987年生产力水平增长较快,排除B;表格数据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的生产水平最高,排除C;英国在1870年数据为104,是当时的“世界工厂”,排除D。

本题的解题方法是全面细致分析表格数据,从不同的时间与国家两个角度分析。

美国的生产力水平始终为100,显然是重要的参考依据。

11.答案:

A

解析:

这是二战后初期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的表现,实质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而不是准备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题目中的数字并没有专门指社会福利,所以排除C。

材料是有关美国国内的经济活动,所以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没有关系,故排除D。

12.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漫画中表现的是在发达国家内懒汉较多,因为国家发给高额的福利,体现出高额福利政策“一刀切”的做法使得国家出现沉重的财政负担和其他弊端。

13.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已经走到了通往莫斯科的半路上”,说明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公平公正;根据材料“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社会革命的实质问题上引开”,说明对缓和社会矛盾有一定影响。

故答案为C项。

福利制度不属于社会主义“革命形式”,排除A项;福利制度与工人阶级能否参与政权无关,排除B项;福利制度并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排除D项。

本题要综合考虑两种观点,不能只从一种观点出发来作出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种观点“已经走到了通往莫斯科的半路上”,并不是指开展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代表的暴力革命,而是指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追求社会公平公正。

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为了这一目的才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14.答案:

C

解析:

15.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①是赫鲁晓夫的措施;②是斯大林模式;③是新经济政策;④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此题应选D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俄(联)的经济政策·苏俄(联)的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分析:

(1)从原因看,其出现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分析。

首先,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由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其次,从深层次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2)从本质特征看,新经济政策是坚定的无产阶级政策,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其本质特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治、经济领导权的前提下:

第一,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第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第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物质利益,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16.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表明的含义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国情适时调整,根据所学,②十月革命胜利、③苏俄新经济政策、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均是根据国情的正确实践,而正义者同盟建立与此无关,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7.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推行,“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为应对问题,列宁政府实施政策的转变,故A项错误;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应对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故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也“取消商品买卖”,不是政府的应对措施,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也“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不是政府的应对措施,故D项错误。

18.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来看,时间是在1939年,这个时期俄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实现了国防现代化,因此排除B、C选项。

D选项时间不符,苏联加入二战是在1941年。

A选项说法正确,正是当时苏联的国防现代化促使了学者发出感慨。

19.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故A项正确;推广玉米种植在西伯利亚地区并未获得成功,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不可能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20.答案:

D

解析:

苏俄与苏联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排除A;“并未停滞”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可说明“实现工业化”的说法以偏概全,因为工业化实现毕竟还需要一个过程,排除B,所以答案是D。

21.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斯大林模式的前期推动了苏联经济发展,使苏联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A表述不合史实;材料中“工业化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体现了“斯大林模式”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没有改善民生,据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C、D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偏离了材料的主旨。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评价

22.答案:

B

解析:

从“推进了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实行了干部的任期制和轮换制”可以看出这是对原有的体制的一种改变,所以体现出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民主的“开始”;C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与材料说法无关。

23.答案: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