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预科班语文衔接教材配套ppt.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55276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8 大小:55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预科班语文衔接教材配套pp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8页
高中预科班语文衔接教材配套pp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8页
高中预科班语文衔接教材配套pp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8页
高中预科班语文衔接教材配套pp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8页
高中预科班语文衔接教材配套pp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预科班语文衔接教材配套ppt.docx

《高中预科班语文衔接教材配套pp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预科班语文衔接教材配套ppt.docx(1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预科班语文衔接教材配套ppt.docx

高中预科班语文衔接教材配套ppt

2017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

2016年“中考”“高考”语文试题之间的衔接2017.5.22

2016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详解

【典例一】2016年普通高招考试语文试题·详解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

A.狼藉/慰藉伺候/伺机而动日薄西山/薄利多销

B.悖论/蓬勃催眠/摧枯拉朽巍然屹立/迄今为止

C.包扎/扎实巷道/街头巷尾哄堂大笑/一哄而起

D.咳嗽/洗漱晦涩/诲人不倦负隅顽抗/无独有偶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A选项是正确的)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1B选项可以从此推断是正确的)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3A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 1C选项可以从此推断)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1D选项内容所在)

考点:

字音。

A、C多音字;B、D形似字(形近字)

答案:

C

详解:

阅读、做题、写作中积累。

A.jí/jiècì/sìbó/bó;B.bèi/bócuī/cuīyì/qì

C.zā/zhāhàng/xiànghōng/hòng;D.sou/shùhuì/huìyú/ǒ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枢纽荧光屏人才辈出通情达礼

B.决窍狙击手一筹莫展矢志不渝

C.懈怠流水账相辅相承粗制滥造

D.庇护挖墙脚仗义执言变本加厉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3A)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2A选项可以由此推出)

考点:

字形

答案:

D

详解:

形音义+语境。

A.通情达理B.诀窍C.相辅相成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

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①②⑤④③B.③⑤④①②C.④①⑤②③D.④①③②⑤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

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2B选项出处,)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2C,很容易推断出是正确的)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

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

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3C出处)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

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D,3D可从此处推断)

考点:

衔接

答案:

C

详解:

中心+句间关系+关键词+标点暗示。

(句子排序首先确定语段话题,再理清楚需要排列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根据“关联词”“顺序词”“重复性词语”“指示代词”等词辅助排序。

确定本语段话题是“衣食住行”的“衣”。

由第一空横线前面的句子“为什么”,不难得出接下来的句子应该是“因为”,据此排除A、B选项。

第⑤句的内容是对第①句的进步一补充说明,排除D,得出答案C)

4.古诗文默写写。

(8分)

(1),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2),峰回路转,,醉翁亭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友人团聚,秉烛夜谈的句子是:

“,。

(4)风雅是一种生活情调,也是一种精神追求。

陶渊明的“,”。

(《饮酒》),一束花,一抹山,这种随意自然是风雅;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杯酒,一轮月,这种潇洒浪漫是风雅;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架琴,一卷经,这种恬静淡泊也是风雅。

考点:

诗文名篇名句默写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上代。

C. 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答案:

(1)长风破浪会有时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调素琴质阅金经(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

答案:

C

详解:

放在整篇诗文中去理解去感悟去记忆→积累作文素材→提升审美能力(

(1)

(2)属于直接默写题,注意

(1)“长风”;

(2)“翼然”;(3)从“秉烛夜谈”可看出考查最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4)从“一束花,一抹山”可看出考查《饮酒》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一架琴,一卷经”得出答案“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详解:

“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错,据原文第1段倒数第二句话内容可知,应是“卜辞资料印证”《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属于偷换对象,且原文的意思是“基本可靠”。

5.名著阅读。

(4分)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丰满的,优缺点并存。

请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分析他的优点和缺点。

①猪八戒(《西游记》)②武松(《水浒》)③米开朗琪罗(《名人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答案:

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

“旧史学”错,据原文第4段第二句话内容可知,原文指“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属于范围的括大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答案:

D

考点:

教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

①“猪八戒”示例:

优点是能随机应变。

孙悟空赌气不跟他回去救师父,他揣摩孙悟空的心理,编出黄袍怪侮辱孙悟空的话,成功激怒孙悟空去救师父。

缺点是他好吃懒做,途经五庄观,听说有人参果,马上挑唆孙悟空去偷;途经平顶山,孙悟空派他去巡山,他却钻到草丛里睡大觉。

②“武松”示例:

既有行侠仗义的优点,又有粗暴蛮横的缺点。

他夜走娱蚣岭,见道人霸占民女,便拔刀杀了道人,救下民女;他从蜈蚣岭下来,到了酒店,想喝酒吃肉,店家说是别的酒客的,不卖给他,他大怒,暴打店家。

③“米开朗琪罗”示例:

优点是敢于挑战,意志坚强。

教皇让他为教堂画天顶画,对壁画技术一窍不通的他毅然接受挑战,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史诗般的西斯廷作品。

缺点是不善合作。

受命建造圣罗朗察教堂,他不善与人合作,导致工人罢工,连运石料的船也找不到,工程被迫搁浅。

(符合作品内容即可。

“优点”“缺点”各2分,共4分)

详解:

回答问题时,主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结合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几个关键要素概括即可。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D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错,据原文最后一段意思可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也是“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的凭依”,而“殷墟甲骨文”是使凭依更加充实。

6.请给下面的新闻材料拟写标题,并简述理由。

(3分)

××网2016年4月22日讯4月24日是首个中国航天日。

为迎接首个航天日,航天专家在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作专题报告,总结了中国载人航天、火箭发射、深空探测等方面的航天成就,强调了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目前已经达到航天大国的水平,并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每年的航天发射数量稳居世界前三,尤其值得所有中国人自豪的是,近20年中国长征火箭的发射成功率居全球之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考点:

新闻文本的组成及特征

答案:

示例一

标题:

首个中国航天日前夕,专家总结中国航天辉成就

理由:

因为它点明了时间的特殊性,从整体上概括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示例二

标题:

近20年中国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居全球之最

理由:

因为它突出了中国航天的这一成就,激发中国人的自豪感,给人印象深刻,有吸引力。

 (“标題”1分理由”2分。

共3分。

若有其他答案,理由充分也可酌情给分)

详解:

案例分析+实践:

根据新闻拟标题的答题思路,看导语,套格式“主角+事件”,不难得出答案。

7.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共7分)

据调查,近两年来,中学生对数字化阅读的兴趣明显提高。

数字化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与传统纸质媒介阅读不同,它是借助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数字媒介进行的。

(1)用简洁的语言从下面两个图表中,归纳出三条主要信息。

(3分)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答案:

B

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断句要依据前后文的句意与基本的语法结构。

首先“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中“他的地方达到夜不闭户”显然是不符曾公亮管辖郑州的句意,所以排除C与D两项。

A与B两项中,关键是“移书”(发文书),按其句意,应是“移书诘盗”,如果是“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物”为名词作“亡”的宾语,“移书”也是名词,如果有一个连词连接“物”与“移书”也成立。

所以,选B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答案:

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不是单指“朝廷中的”。

考点:

图转文

答案:

①我国国民数宇化阅读使用率逐年增长。

②数字媒介阅读时长超过纸质媒介阅读时长。

③手机阅读时长增长最快。

(意思对即可。

一条1分,共3分)

详解:

题干暗示+构图要素

(2)结合下面材料的内容,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数字化阅读的思考。

要求: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

③不少于50字。

(4分)

某校八年级的李明同学最近喜欢上了数字化阅读,他常用课余的零碎时间来浏览新闻,了解科技知识,偶尔也读读名著,看看喜欢的微博,常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很受大家欢迎。

赵亮同学最近也喜欢上了数字化阅读,他热衷明星八卦,沉迷网络小说,对繁杂的信息不加分辨地接受,现在上课总走神,也不爱跟同学交流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答案:

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错,据原文“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可知,并没有“派使者偕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救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

(1)“虔”“处之”各1分,大意3分

(2)“救正”“固宠”各1分,大意3分

考点:

微作文

答案:

示例一:

数宇化阅读有利也有弊。

它有利于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开阔视野,满足兴趣爱好。

但它信息繁杂,其中的不良信息对中学生健康成长不利。

示例二:

我们要合理使用数宇化阅读。

既要用它来获取丰富的信息,开阔视野,满足兴趣爱好;又要注意分辨,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不要影响学习和生活。

(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

"总说”1分分说”2分不少于50字”1分。

共4分) (共7分)

详解:

观点+理由:

(1)图表题,需要注意观察表格一的变化曲线及对应的数字变化、时间变化;柱状图需要仔细观察横纵坐标上的文字,柱状图的长短及对应的项目名称。

仔细观察图表不难得出答案。

(2)根据材料得知数字化阅读有利有弊,可围绕数字化阅读的好处和弊端进行论述,注意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字数限制。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共16分)

母亲养蜗牛梁晓声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

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

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

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

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

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

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

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

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

“奶奶,我想吃蜗牛!

我还想喝蜗牛汤!

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

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

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

“不许存这份念头!

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

”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

“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

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

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

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

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

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

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

“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

”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

“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

我给你做了,快喝吧。

”我狠狠瞪儿子一眼。

儿子辩白:

“不是我让奶奶做的!

”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

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

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

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

“我又看到它们了!

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

”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

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推举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耕种农田,常常担心镜湖水泛滥。

曾公亮建立斗门,将湖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受益。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賊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夜不闭户。

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发布文书追查盗贼,曾公亮上报:

“我所辖境没有窝藏盗贼,恐怕是随从之人偷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曾公亮明达详熟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的典章宪制,首相韩琦常常向他咨询。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立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盗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论处。

曾公亮说:

“这是禁物,盗取银子虽然经强行盗取,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

”坚持争论,于是就交付给有关部门讨论,依照劫取禁物的法令,盗贼得以不死。

契丹派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

曾公亮说:

“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

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派人把旨意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英宗即位,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

皇帝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召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

“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使者立刻前来赴宴。

熙宁二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第二年,起任判永兴军。

任职一年,回到京师。

不久以太傅辞官。

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

皇帝临丧悼哭,罢朝三天。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法纪,遵守规矩;但天性吝啬,家产增至巨万,皇帝曾经将他比作张安世,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皇帝偏向王安石,暗中替子孙谋划,凡是改革各事,都听从王安石,而表面上装作不同意。

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参与谋划,在皇上面前几乎没有异议,于是皇帝更加信任王安石。

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

苏轼曾从容地地责备公亮不能救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二)古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