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5128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山东省枣庄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

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

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

“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

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

“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

”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

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

”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

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

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

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摘编白新华每日电讯2017.5.12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1.(填涂答题卡第1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

B.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C.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

D.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2.(填涂答题卡第2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B.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

D.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填涂答题卡第3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玄宗时期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

C.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

D.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车马炮

丁肃清

德欣说:

“你这匹死马,我暂不吃你。

”他说着攻小卒,又攻,再攻……残局上的小卒已是兵临城下。

德欣洋洋得意地看着红棋憋在仕脚里的那匹马,确是瓮中之鳖,自己的老将一崴就吃了,可他不吃,他要叫对方输得心服口服。

杨喜良就剩下车马炮了,而且那马还是匹死马,这使得他捉襟见肘,但仍耐心寻找着机会。

德欣是车务段段长,杨喜良是老调度,两人私交甚密。

,他们什么话都能说,一边下棋一边说着车务段的事情。

旁边还有一位观棋者,叫李来顺,李来顺观棋不语。

几十天的春运,搞得焦头烂额,难得老朋友一聚。

杨喜良说:

“你看咱仨,像是这棋,你段长是车,我是这炮,都还厉害,来顺像这匹马。

德欣和杨喜良都笑了。

李来顺不笑,只静静观棋,在车务段,三十年前是个兵,三十年后还是个兵,尽管他书法绘画,弹拉说唱无所不能,也卖力气,却没有提升,真的就像憋在仕脚的那匹马。

可李来顺没有怨言。

德欣段长说:

“稍停,我去撒尿。

德欣撒尿去了。

杨喜良说:

“德欣的棋厉害。

李来顺说:

“我不尿他。

杨喜良说:

“你吃亏就吃在了这个脾气。

论关系李来顺和德欣段长不错,之所以不错,才没有客套,有人没人,不喊段长,就叫他德欣,他想,这才是哥们儿。

可当了领导,谁没有个自尊心啊。

杨喜良说:

“德欣工作还是有水平的,”

李来顺又说:

“我不尿他。

德欣撒尿回来了,继续下棋。

李来顺说:

“我也去撒尿。

趁李来顺撒尿的工夫,杨喜良对德欣说:

“咱们段里,数来顺最冤,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有他,你可该提拔提拔他。

德欣说:

“我快退了,我不想管。

说得杨喜良不高兴,“啪”地一声敲得很响,“将!

”杨喜良在车的后面安上了炮。

德欣的将想躲,却躲不了,往哪儿躲都在那只死马的脚下。

德欣“哎呀”了一声,没想到这盘棋输到了这匹死马上。

李来顺回来了,大喊:

“输得好!

我早就看出你要输这一招儿。

棋散,仨人叙话。

李来顺说:

“咱仨,你们都混得好,是车,是炮,我是这死马,可死马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候。

德欣略有感慨:

“来顺啊,我对不起哥儿们,可也怪,咱仨人怎么就这么好呢?

李来顺说:

“咳!

这怪啥呀?

都吃过苦,你不记得你当司机,我和杨喜良当司炉,从阳泉跑石家庄,四个钟头要填十二吨的碳,那累呀,我和杨喜良都不想活了,是不是呀喜良?

杨喜良说:

“是,苦是咱们的根本。

德欣似有感悟:

“这样吧喜良,趁我还没有退,是该把来顺提拔一下,也算了却心事一桩。

李来顺“哈哈”地大笑起来:

“错了,错了!

谁稀罕你那个提拔,倒找我钱我也不干。

德欣瞪大了眼睛:

“此话怎讲?

李来顺说:

“这么讲吧,俺李来顺是神仙日子,每天五点起床画画,然后跑步,再然后看日出,看完日出早饭喝一两小酒儿。

“咳呀!

”杨喜良似悟道:

“你李来顺让我想起一句话,袖中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神仙、神仙!

德欣无话,又来了下棋的雅兴,“再来一盘!

”他愣拽着李来顺下棋,结果连输三盘?

李来顺不下了,说德欣段长臭棋篓子。

德欣还不甘心。

李来顺说:

“要下,就此一盘了,我让你车马炮。

德欣段长犹豫了一下说:

“好吧。

棋子儿的敲击声又响了起来……

4.(填涂答题卡第4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讲了车务段三个人下象棋的故事,下棋过程情节起伏,引人入胜,棋局的输赢始终作为主要悬念吸引着读者阅读。

B.车务段段长德欣虚荣、狭隘,棋艺最差而不自知,杨喜良比李来顺处世更谨慎,懂得在让棋的过程

中迎合领导的感受。

C.小说作者擅长运用语言描写推进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下棋者、观棋者的对话虽然简单,却符合不同人物的身份与性格。

D.段长与调度在是否提拔李来顺的问题上起初态度不同,但他们后来发现后者生活悠闲、平静,有着洒脱淡泊的人生追求。

5.小说刻画了李来顺的哪些形象特征?

请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为什么以“车马炮”为标题?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大连光源:

能给原子拍视频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单个皮秒(1皮秒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秒)激光脉冲产生140万亿个光子,这套总长100米的装置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

“大连光源”由加速器、波荡器和光束线站三部分构成。

先由时间宽度为几个皮秋的脉冲激光(驱动激光)在光阴极上打出一簇高密度的脉冲电子,再利用直线加速器将这个脉冲电子束加速到3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电子的速度与光速非常接近。

另一束皮秒或者相近时间宽度的强激光(种子激光)照射在这个高能电子束上,电子束中的电子在种子激光的作用下,就会按照激光的波长在空间重新分布(调制),然后让被调制的电子束继续穿越一系列周期性变化的磁场。

电子在周期性磁场中就会一边以光速向前飞行,一边左右摆动,向前辐射出光线。

途中各处发射的光会叠加增强,同时电子自身辐射的光也在调制电子自己的空间分布,从而使得电子更加强烈地辐射光线,适当地选择周期性磁场的强度,就会使得种子激光中的某个谐波成分按照前述方式急剧地自激放大并达到饱和,从而输出极紫外激光。

“‘大连光源’有最亮的‘闪光灯’,峰值功率的亮度比太阳光高100亿倍,有最快的‘快门’,出光长度能达到飞秒(1飞秒等于一千亿分之一秒)、皮秒,不但能让分子、原子‘无处遁形’,还能给它们‘拍电影’,将物理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动态记录下来。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说明了“大连光源”的大用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自由电子激光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强国竞相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国防科技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在前沿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为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具。

“‘大连光源’的建成出光成为我国大科学工程的又一成功范例,也必将大大促进我国在能源、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大气雾霆、光刻等多个重要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表示,这一光源的成功研制为我国未来发展更新一代的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打下了坚实的基拙。

(选自“中国经济网”,有删改)

材料三

  大连光源自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基建工程以及里体光源装置的研制,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调试成功产生了世界上单脉冲最亮的极紫外激光,创造了我国同类大型科学装置建设的新记录。

  这一项目也开创了我国科学研究专家与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的先例,对于未来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科学目标为驱动,让大连光源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

赵振堂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看看哪些科学家能用。

“但是大连光源把这个过程反了过来,是科学家先对科研有了需求,再找到工程团队来合作。

这要求我们在建装置之前就充分调研,开工之前就要掌握装置的科学目标是什么。

大连化物所的长处是科学研究,而上海应物所团队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积累了20年的经验,两个团队为了相同的梦想走到了长兴岛,合作顺利得出人意料。

(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7.(填涂答题卡第5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大连光源”是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光源,全套装置总长100米,能给分子原子拍摄视频,记录下物理化学反应的动态全过程。

B.自由电子激光是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大连光源”为我国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

C.“大连光源”由上海应物所和大连物化所联合研制,前者的科学研究专家与后者的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成为了我国大科学工程的成功范例。

D.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在建设之前缺乏充分调研,科学目标不够明确,一般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而“大连光源”的研制则改变了这一状况。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第二自然段先介绍了“大连光源”的结构,然后按着先后顺序详细介绍了“大连光源”输出极紫外激光的过程,这让读者对“大连光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B.材料二第一段介绍了自由电子激光技术在世界领域的发展现状,其目的是突出我国的“大连光源”在自由电子激光技术领域已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

C.材料三前两段介绍了“大连光源”项目的建设过程,这个过程不仅用时短,而且技术领先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该项目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

D.三则材料因为报道的重点不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力求准确生动,材料二、三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观点鲜明。

E.以上材料引用了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对“大连光源”的相关介绍和评价,这些引用增加了新闻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9.三则材料对“大连光源”的报道。

其共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

少沉静,好典籍。

父卒,隐居墓侧。

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

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

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

明于政体,吏才有馀,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

指切时要,言辩而确,当世称之。

仲长统曰:

“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

”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召拜议郎,迁大将军冀司马,与边韶、延笃等著作东观。

出为五原太守。

五原土宜麻,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

寔至官,斥卖储峙,为作纺绩、织纴之具以教之,民得以免寒苦。

是时胡虏连入云中、朔方,杀略吏民,一岁九奔命。

寔整厉士马,严烽候,虏不敢犯,常为边最。

以病征,拜议郎,复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经》。

会梁冀诛,寔以故吏免官,禁锢数年。

时,鲜卑数犯边,诏三公举威武谋略之士,司空黄琼荐寔,拜辽东太守。

行道,母刘氏病卒,上疏求归葬行丧。

母有母仪淑德,博览书传。

初,寔在五原,常训以临民之政,寔之善绩,母有其助焉。

服竟,召拜尚书。

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

初,寔父卒,剽卖田宅,起冢茔,立碑颂。

葬讫,资产竭尽,因穷困,以酤酿贩鬻为业。

时人多以此讥之,寔终不改。

亦取足而已,不致盈余。

及仕官,历位边郡,而愈贫薄。

建宁中病卒。

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颊为备棺椁葬具,大鸿胪袁隗树碑颂德。

(节选自《后汉书·崔寔传》)

10.(填涂答题卡第6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3分)()

A.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B.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C.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D.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11.(填涂答题卡第7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既可指司马、司徒、司空,又可指少傅、少师、少保。

B.公车是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

朝廷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

C.博士,古为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后汉至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12.(填涂答题卡第8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寔明于政务,做官才能卓越。

他撰述的《政论》曾获仲长统高度评价,认为所有国君,应抄一遍,置于座旁。

B.崔寔关注民生,改善百姓生活。

他做五原太守时,叫百姓卖掉储藏的粮食,替他们添置纺织工具并教他们如何使用。

C.崔蹇秉性纯正,事亲至孝。

母亲病死,他于赴任途中上疏请求回家料理丧事。

D.崔寔为官清正,品性廉洁。

他做官期间,为葬父而卖掉田产,竭尽资产,他病逝时,甚至没有钱装殓,同僚出资替他料理后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是时胡虏连入云中、朔方,杀略吏民,一岁九奔命。

(2)服竟,召拜尚书。

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14-15题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晏殊】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14.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篇点明了时节,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可看出,当是初春或是初秋时节,渲染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为下文作铺垫。

B.“高楼昨夜西风”,昨天西风袭来,一叶落而天下秋,高楼远望,良人未归,写出一个女子的深深思念和浓浓的悲意。

C.“歌长粉面红”这是对女子歌声和面容的描写。

“歌长”写出了女子的不忍分别。

女子的深情,在这两个字上表现得一览无疑。

“粉面红”三个字,写出了女子的美丽。

D.“微凉渐入梧桐”又看到了梧桐,这是思念、闺怨、孤独、寂寞、凄凉、悼亡的隐喻。

梧桐,也寄寓着一颗绝望、凄凉、无助而思念的心。

E.燕子已然双飞入巢,人却未归,其中蕴含着女子内心的失望和落寞。

他独自留下她忍受这漫长的寂寞和煎熬,此处寓情于景,移情于物。

15.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来赏析本词的写作手法。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韩愈《师说》中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教授儿童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            ,        ,            。

(2)

(2)范仲淹《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又包含功业未就、无法归家的无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填涂答题卡第9题)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中星9A”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发射失利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推波助澜,通过“天地大营救”将其送入预定轨道。

②受到品牌负资产拖累的企业,不管是提升原有品牌的含金量,还是白手起家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品牌,都不容易。

③无论是写作,还是节日制作,前期的案头工作做得越扎实,动笔前就越有底气,“又好又快”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④连续出现的对抗示威活动使美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为避免发生类似夏洛茨维尔的暴力事件,波士顿警方严阵以待。

⑤譬如路人有难,上前帮一把;别人求教,耐心答一下……很多时候只需举手之劳,就可以为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⑥随着百镇千村建设稳步推进,海南省许多新的特色旅游产品脱颖而出,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全城旅游大有作为。

A.①③⑤B.①②⑥C.②③④D.④⑤⑥

18.(填涂答题卡第10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1日,18名中国航天员和欧洲航天员在山东省烟台市附近海域,圆满完成了为期17天的海上救生训练任务。

B.江苏大学急救协会志愿者走进街道社区,向小朋友传授防溺水、伤口包扎、心肺复苏等,帮助他们健康安全度暑假。

C.一个人的胆识与他是否注重自我反思有着直接的关系,有胆无识就会盲干,有识无胆就会徘徊,有胆有识才会成功。

D.鉴于在教育方面存在相似问题和挑战,第五届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围绕以“促进卓越和公平”为主题举行高官会。

19.(填涂答题卡第11题)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今年高考刚结束,一外地老师就发来微信:

向您垂询一下,您觉得全国卷第21题考的是逻辑问题还是语言准确?

B.乡镇庙会上人山人海,街道上几乎水泄不通,突然一位中年男子高喊着:

“借光,借光!

”神色匆匆地往乡政府跑去。

C.吴阳要向导师请教如何写研究生论文,导师开门请他进来,吴阳说:

“我不能久坐,半小时后我还有事,恐怕要失陪了。

D.真是抱歉,家弟放学时边走边踢球,不小心打坏了您的车灯,请您原谅,我一定照价赔偿,并教育他不要在路上踢球。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模仿是通往卓越的捷径。

如果你看见别人做出令你羡慕的成就,那么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①_____。

如果你想成功,你只要能找出一种方式去模仿那些成功者,便能如愿。

②______,尤其是他们运用脑子和身体的方法,所以你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③_____。

但可惜的是世人对于模仿认识得还不够。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一个人的生长环境与他的成才与否息息相关。

只有逆境才能造就人才,贝多芬双耳失聪,但他凭借坚定的意志,创作出了著名的《第二交响曲》。

顺境只会消磨人的意志,刘禅安于享乐,结果意志消沉,乐不思蜀。

因此,一个人只有多经历磨难才能成才。

(1)未必只有逆境才能造就人才。

(2)

(3)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近年来,各学校都在利用班团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共有以下12个关键词: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阐述你所理解的核心价值观,写一篇文章帮助同学读懂核心价值观,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论述思路】选文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元代陆上丝路的再度繁华与明清时期的没落现象,论述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第一、二自然段,指出陆上丝路走向衰落的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

第二层为第三自然段,引述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论述,说明陆上丝路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第三层为第四、五自然段,分析元明清时期陆上丝路的再度繁华和衰落的原因,并提出海上丝路的日渐衰落使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西方。

1.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扩大范围,原文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

B.以偏概全,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还源于三股力量对相关地区的控制。

D.强加因果。

花刺子模遭遇了灭国之灾,是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

2.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中只是借用该诗说明宫女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

3.C【解题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